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我的北大故事 >

第7章

我的北大故事-第7章

小说: 我的北大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在图书馆遍览群书,偶尔也在课堂接受北大名师指点迷津,晚上便在斗室中用笔记录自己的收获。
  我们边缘人的生活中,压力最大的还是经济问题,我们得为生计奔波,在京城真是“居不易”。来北京之后,家里几乎就没给我寄过钱,我也认为二三十岁的人了,怎么好意思让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再负荷太重呢!可在北京一切开销都要花钱,住房最贵,每月都要数百元,所以学习之余的重要工作就是找钱。
  记得第一次打工是帮某公司抄信封,两天挣了120元,乐了好一阵子。
  有一年夏天,通过与民工聊天,得知拆房时整理砖头一块能挣3毛钱,就高兴地去干了一天,手指头都被磨出了血,但为了挣钱读书,这点磨难又算什么呢!游学快乐有点痛当时我的消费被限制在最低点,有时窘迫到一个馒头就白开水就算吃饭的程度。
  我还好点,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找得到人借钱,有的北大边缘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认识的孔君,初中毕业,来自江西贫困山区的民办教师,主要是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课。他非常用功,笔记做得不少,可是生活非常困难。他就随身带着一个书包,在北大漂了三、四年。有时候来找我时,我能从他的眼神里读出“饥饿”两个字。有段时间,他没地方住,就住在正在拆迁的房子里,天太冷,就地找点木条烧了取暖。像这样的苦难故事,在北大边缘人中数不胜数。
  有付出总会有收获,现在我开始从事文化策划和自由撰稿,近年还担任了某文化公司的执行总裁。我已经走出初到北大时的艰窘,生活已有所改善,在北京建立了温暖的家庭,现在已有了将近一周岁的千金,我的事业也正在努力的拓展中。同时,我还看到了一批批的北大边缘人通过在北大旁听而考上了北我大和其他高校的研究生,也有的出国深造,更多的是他们通过在北大所学的知的北识,写出了一部部成功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作品,在企业界和文化界已崭露头大角。这一切,要归功于我们北大边缘人的“干粮”—北大的爱护和滋养。受故苦不是我们北大边缘人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在北大这个环境里尽快成长起来,事当然也不乏意志薄弱和缺乏机遇的北大边缘人在都市梦想破灭,打道回家,或仍苦苦挣扎在求生和求知中。北大边缘人中之边缘的一部分人,更需要他们自己的顽强拼搏,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援手支持,帮助他们梦想成真。
  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3)
  谢冕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几乎所有的北大边缘人都具有这样的相同经历—来到北大,尽管条件非常艰苦,可是,就舍不得离开了。北大留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友善的北大学生,宽宏和热心的北大老师吗?不用说,我与不少北大人成了莫逆之交,而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钱理群、费振刚等中文系老师的关怀。我原来的饭卡还是原北大党委书记王学珍老师帮我办下来的。关爱好学上进者而不问其来处,这就是北大的名士做派。是这里隐藏着的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机会吗?是的,多少北大边缘人从这里走上成功,他们中有瞿秋白、毛泽东、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李苦禅、金克木等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大师级名人,我深信走进燕园就意味着自己进步的开始。是迷漫在校园里的自由的气氛吗?北大的任何一个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着。每个系的课程表基本上可以在系办公室所在地的公告栏上或有关渠道查询得到,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决不会去询问你有没有选这门课,是不是北大的学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
  可以聆听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只要你有自信和才华,还可以与名流对话与驳难。没有办到图书馆的借书证,用身份证花2元钱就可遨游北大图书馆的书海中去。在汇聚北大的国内外求知者中,不乏抱负远大的各界精英,他们在这里时常切磋,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益于个人的学术提高。
  第四部分游学快乐有点痛(4)
  北大的底蕴太深了,我真的说不好吸引我的是什么。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魅力吧。流浪北大10载,我到底寻找到了什么?一到北大,我仿佛闯进了一座探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殿堂和自由乐园。在这里我与所有的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一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岁月在流逝,我从一个人只身闯京城而游学北大,2001年8月8日与爱妻雨心结婚,翌年又得爱女京慧,同年又将父母接到北京照看孙女,颐养天年,我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成员得到更好的教育与发展,于2003年初又动员兄妹全家来到北京,让下一代接受都市的现代教育,真正实现全家11人的大团圆。近年虽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有大家庭的爱的支撑,我们全家,正在克服着所有的困难,人人都在成熟。近年我被聘为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我现正致力于华夏姓氏文化研究与两岸和平民间纪念馆的筹办,为实现自己“新儒商”的梦想而继续自己的游学与创业。
  (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