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 >

第6章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第6章

小说: 心仪-书梦重温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实在又很新鲜。它甚至在一开始是非常具体的,这种具体性带来了单纯的
美,并使她一直坚持到底,她于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个作家在捕捉那些真实而具体的诗意时,并非是十分容易的。因为他
们很快就会变质,成为很抽象很色彩化的东西。于是作家有可能因此而变得
庸常。

米斯特拉尔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执着于看到感到哀过痛过也痴过的这
种情感,一生不再忘怀。这种执着本身就是最好的诗。这种情感的性质属于
人类亘古不变的那一部分,最受人尊重和厚待。

20 世纪末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情感。反映到艺术上,就是这种艺术家的绝
迹。现在开始的是一场更复杂更含混、更无所适从的痛苦。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4_1。bmp}


米斯特拉尔(1889~1957),智利女诗人。早年独立谋生。14 岁开始发
表诗作。后从事教育工作,曾任中学校长。还曾任智利驻国外领事。代表作
为诗集《有刺的树》,194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坦培克

现实主义创作在他那里接近了尾声。我们可以在他身边发现一大批杰出
的现代艺术实践者,如帕索斯、海明威和斯泰因等。他们及所处的时代不可
能不影响斯坦培克这样的实力派作家。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他的《托蒂亚盆地》
(一译《煎饼坪》)和《罐头厂街》。他的产生了极大反响的长篇《愤怒的
葡萄》写得结实有力,沉郁凝重,囊括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有扎扎实实
和极其有趣的人物,有无可取代和没法忽视的当代性。这一切都使人不得不
极大地重视。它特别像一曲正剧,这也是让人看重的原因。

但前两个中篇深刻的幽默感、自然天成的流畅、对人性宛若无意的有力
揭示,都最好地表现了他的才能和艺术倾向。他的其它作品很难达到这样的
高度。这也使他稍稍脱离了现实主义,有了别一种色彩。

他是始终可信的、严谨的作家。即便到了《伊甸之东》和《烦恼的冬天》
这样的阶段,也仍然保持着那种严肃工整;即便是写《战地随笔》这样的短
章,也仍然充满了绝妙的思维。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6_1。bmp}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生于工厂主家庭。成年后修过路,
丈量过田亩,捕过鱼。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及中篇小说《托蒂
亚盆地》、《罐头厂街》、《珍珠》等。196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舍伍德·安德森

他在中国读者中最有影响的是《小城畸人》。这是一部互有连接的短篇
小说集。它可以反复阅读,意味深长。这样精致而博远的作品,在文坛上从
来少见。它甚至使人想到,一个作家一生只要写出一部这样的书,也就足以
流传、足以无悔了。

时间的浪头大概难以淹没这本薄薄的书。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从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似乎只对充分把握
了的事物感兴趣,并对其再三品咂。他对人的探索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始终
专注于某种悟想。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洞察力,表达上的准确性,都让人吃
惊。比起他的两个学生兼朋友——海明威和福克纳来,他显得节俭多了,谨
慎多了,城府更深。

《小城畸人》可以做为文学的教科书。而某些巨著却难以担当这样的重
任。


里尔克,里尔克

谁能理解他和他所创造的世界。

这是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寂寞着、激动着、热爱着的一个人。一个比他
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①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
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是的,我们都是一些应该沉默的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我们偶尔也
像里尔克一样寂寞。冬天里的寂寞,春天里的惆怅和秋天里的伤感,就像当
年加在里尔克身上一样,也会加在我们身上。

随着落叶的卷动,寒冷来临。屋檐上的冰凌被呼啸的北风扫在地上,像
玻璃一样碎成杂屑。我们真的、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那种寂寥。一个在旅途
上疲惫已极,却不得不遥望没有尽头的土路,悄坐一块青石休憩。。

在里尔克的世界里,在他的自语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是“寂
寞”和“爱”。他认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应该寂寞,必须寂寞。他认为爱
是最美好的,同时又是最艰难、最高和最后完成的事情。所以他说一个年轻
人是不应该急匆匆去爱的,因为他需要学习,需要懂得很多之后,才能够完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19_1。bmp}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父亲是铁路职员。22 岁时曾去俄
国,会见了列夫·托尔斯泰。1902 年旅居巴黎,曾任雕塑家罗丹的秘书。他
的代表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如《杜伊诺哀歌》等。他还写小说和散文。
他的创作对西方文艺界和知识界有重大影响。
成这最后的壮举。里尔克把爱看得那么神圣。只有这种爱,这温柔和煦的目
光扫过时空,扫过遥远的世界的时候,一个人才能够证明自己是活着的——
这个特异的生命,这个多病的自小孱弱的陆军生,在一种不可思议的欢乐和
沉寂之中爱着、思索着。

他的呢喃留给了极为遥远和荒凉的一个世界,以致于在几十年、几百年
之后的另一个角落里,还会溅起轻轻的回响。

后人因为他的存在而神往和沮丧,热烈和绝望。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抑
郁和温柔的人,一个懂得爱的人,你的思想让人翻来复去地阅读;你的思想
像美丽的丝线一样将人缠裹。

雨夜,听着北风,低吟你的诗句,抵挡袭上心头的什么。许多痛苦退远
了,温柔像远方的海波一样推拥过来,覆盖过来。

。。想起苏联另一位类似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还有那个美丽的命运
多劫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他们三个人的美丽过往和难忘的友谊。他们互
相爱着。他们都是深深懂得爱的人,可爱的人,自我怜悯和自我骄傲的人。
他们也懂得自豪,他们常常沉思和寂寞。

光彩四溢的诗人在著名的十封信中对另一个更年轻的诗人说:“亲爱的
先生,你要爱你的寂寞。”天哪,我们什么时候听过这样要命的字眼,这样
特殊的劝慰啊。

他接着写道:“负担它那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
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
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欢喜。。”


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人同我们的疏远更能引起自身的磨损和痛
苦。可是里尔克却说,“这正是你的周围扩大的开始”。我们的亲近离远了,
可是我们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是“值得欢喜”的一种成
长。这是何等自信的理解。这种真正的、不容动摇的自尊,这种由于长久地
守护善良而引发的感慨和自豪,并不是很多人所能拥有、所能理解的。

在里尔克看来,那些离开的人都是一些“落在后面的人”。怎样对待他
们?他说:“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面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
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
不能了解的。”是的,他们不能了解,这也是他们离去的一个原因。面对这
种离去,一个人有时候难免顾虑重重、充满矛盾。我们只有听从里尔克的劝
解,才会稍许安定一些。

他接着又鼓励我们:“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谐
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样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
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

一个对人类多么体贴入微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理解;对人,对世界,对生
活——这个时世还会有谁对他人能够这样地体贴入微?我们很少看到,也很
难看到。

他拥有了自己所信任的孤独,而又愿意谅解那些畏惧这同一种孤独的
人。对于那些“进入老境”的人,畏惧的人,那些在诗人看来过着一种“生
疏”生活的人,他都愿意与他们“谐和”。可以设想,世上无论有多少种美
丽的因素,都是从这种谅解与谐和之中产生的。

里尔克对世界和人生,对爱和寂寞这种种人生最大问题的思索之时,才
刚刚三十左右岁。可是一种惊人的思维,独特的思路,特别的温柔和极度的
内向,超常的敏感,一种饱满充实,都已生成,并从这呢喃之中透露出来。
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生命质地的不同,天才与庸人的不
同,特立独行者与世俗凡人的不同。

曾经在哪里看过里尔克的一个头部雕像。美丽的五官棱角分明,完全像
一个圣者。是的,他是在这黑暗中默默远行的、不可多得的一个圣者。远行
者和圣者的思维总向宇宙的远方升华,进入不可企及的高度和缥渺。他太爱
我们了,所以他要离去。他的爱太广大了,所以他的灵魂要离去。

可是当有人因他的吟唱劳而无功而发出讪笑、惊讶和感慨的时候,他的
脸上又会闪烁出怜悯的笑容。

一个诗人在繁忙的思索中,在艰辛的劳作中,竟然可以如此对待比他更
为年轻更为稚嫩的人,向他详细地诉说这一类极为费解又极为需要的话语。
世上有些原理,关于爱和寂寞的原理,是不可不加以深思并到处传达的;可
是这需要多么崇高的心灵,多么安静的灵魂,多么清晰的思路;总而言之,
需要多少关怀的力量、爱的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失望的失望者,永不寂寞的寂寞者。就因为世界上出现了
一个里尔克,就因为我们认识了他,我们就不该再对生活失望,不该对空气
中袭来的一切感到绝望和无告。我们在任何时候,对我们的后来人、对拥挤
的人流,都可以说上一句:我们曾经有过一个里尔克。

诗人,以及所有健康的人、向上的人,他们怎么会孤独。

在他的呢喃低语之中,我们会生出一种共享的幸福。


爱的浪迹

一个人为什么而流浪——这里指躯体的流浪和灵魂的流浪。。没有尽头
的游荡,曲折艰难的历程,这一切都缘何而生?听不到确切的回答,听不到
无欺的回答。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流浪,这一点都不过分。人无法回避走向一片苍茫、
不知终点和尽头的那样一种感觉。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囊括在这种奇妙的流浪
之中。这或许是凄凉而美好的。它给人带来了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欢乐,唯
独很少伤感。伤感常常是不属于流浪者的。

德国诗人黑塞对自己的流浪有过一段真实的记录。他回忆”,他曾经常
常去一家饭店里聚会——这回忆是他背上背囊,在山村旅行的路途上开始
的。他承认他常常去那儿,是因为那个饭店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在坐”。
他这样描绘她:“浅金色的头发,两颊红晕。”他说:“我同她没说一句话。
你啊,天使!看着她既是享受,又是痛苦。我在那整整一小时里是多么爱她!
我又成了十八岁的青年。”

值得注意的是“那整整一小时”几个字。这是一个单位时间——仅在那
时候,黑塞是那么爱她。而这爱与这旅途有什么关系?黑塞写道:“这一切
刹那间又都历历在目,美丽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124_1。bmp}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父亲是传教士。早年当过学徒工、店
员。1912 年迁居瑞士。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轮下》、
《草原之狼》、《玻璃球游戏》等。他热爱东方文化,崇拜中国古代哲人,
在作品中多有表现。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浅金色头发的快活的女子。我记不起你叫什么名字了。我爱过你一个钟头。
今天在这阳光下的山村小道旁,我又爱了你一个钟头。谁也比不上我那么爱
你,谁也不曾像我那样给予你那么多的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

诗人有着那么具体的执着、真实可感的“一个钟头”的爱恋。可是这一
个钟头的爱恋,由于发生在一个真正多情和能够爱的生命身上,就可以无限
地闪回和延长,可以化为他浪迹山村的动力,成为一点可以追忆的、不为世
人所知的隐秘。他爱着,深深地爱着,品咂着那种爱,并不需要其他人去理
解。

那个被深深缅怀的少女,两颊红晕的少女,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不
知道她的年龄,也不知道她的出身,她来自何方。他仅仅知道她坐在那儿,
他见过她,但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在他那“只为爱本身而去爱着”的这
一类人那儿,也许仅有这些也就足够了。他可以从诸种美好的事物当中寻找
到同一种灵魂和生命。这才是他爱的本质。

他写道,“在这没有尽头的流浪当中,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角落
里活动着的流浪者,各式各样的流浪者,实质上都不过是在渴望着一次艳
遇。”

大胆而真实的假设使人怦然心动。遇到什么?遇到一个美好、一个真实、
一点感激、一点怀念和一次沉湎。。在他看来,一个流浪者“最得心应手的
就是,恰恰为了爱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去培育爱的愿望”,他们正在把“本该


属于女人的那种爱”,“分给村庄和山峦、湖泊和峡谷,分给路旁的儿童、
桥头的乞丐、牧场上的牛,以及鸟儿与蝴蝶。我们把爱同对象分开,我们只
需要爱本身就足够了。一如我们在流浪中从不寻找目的地,而仅仅享受着流
浪本身——永远在途中。”

迄今为止,我们很少看到像黑塞一样把这种爱与流浪之间的奇特关系,
如此准确地剖析和镂刻。至此,我们完全理解了那种不倦的探索——人类所
有的不倦的探索,究竟源于哪里。它们原来不是源于恨,而是源于爱。如果
爱和恨——其实爱与恨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源于这里,而不是源于其他,
不是源于其他的欲望。他们爱,他们寻找,他们才不倦。他们的爱太广泛、
太深厚、太多,装得太满,于是就要溢出,就不得不分布给这个世界上的其
他——像黑塞一样分布给儿童、桥头的乞丐、植物和动物。这种爱是无所不
在的,目光所及,心灵所及,他都可以将其分布出去。

黑塞在这里说自己“属于轻浮之人之列”,因为他爱的只是“爱本身”。
他说他自己可以被谴责为“不忠实”——这些“不忠实者”啊,这些流浪者
啊,都天性如此。但也正因为他们爱的只是“爱本身”,所以才有可能把爱
同对象分开。他们只需要“爱本身”就足够了。所以他说,他在流浪中从不
寻找目的地,而仅仅是享受流浪本身。他只存在于旅途之中,他不想知道那
个脸颊红晕的年轻女子的名字,而且不想培育那种具体的爱。因为那个女子
不是他爱的目的,而只是他的推动之力。他必然地、常常地要把这具体的爱
送掉,“送给路旁的花,酒杯里的闪闪阳光,教堂钟楼的红色圆顶”。所以
他可以造谣般的宣布:“我热恋着这个世界。”

他在旅途中不停地思念和梦见那位金发女子,疯狂般地热恋着她。我们
为此而受到了感动。

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美好的人,他把由土地而滋生的真实的生命,挥发
得如此感人。在这样的生命面前,我们只能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