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大道无为 >

第3章

大道无为-第3章

小说: 大道无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人生是不容易的。怎样才能有一个欢乐、奋进、成功的人生呢?伟大的老子告诉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之本,要养成清静无私之性,这样才可以了解自然的真理──“道”,真正超越人类自身局限,成就有益的事业,获得人生的永恒。

                                                                                   ——薛永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的思想,一般被学者们肯定为是一种治国和养生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经营和现代化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等还有没有指导意义呢?我的理解是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老子思想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探讨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至今仍然没有变。老子探求的宇宙万物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依然是值得当今人类加以思考和把握的“大道”。因为,天地都还在,万物都还在,人类也还在,而这些都是老子思想所观照的对象。虽然时代有了变化,语言词汇有了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宇宙的本质,人生的本质, 我理解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而这些本质性的东西,才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揭示的对象。所以我认为道家思想完全可以为我们当今人类所借鉴。

    老子《道德经》以五千言笔墨围绕着一个“道”字展开,处处都在阐明“道”。反过来说,也可以认为,老子是以“道”为核心,用五千言笔墨阐释了“道”在各种现象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例如从“道”的 立场出发,阐释了治国之道,立身涉世之道,养生之道等等。理解了道与无为思想,他是万事万物之根本,企业的经营之道;也自在其中了。我们抓住根本,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就能与社会合为一体,何愁企业不发展,他是建立在社会的需要的基础上的。

    老子所把握的“道”只有一个,而且是同一个,这个“道”作为总的根本,可以说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已有的,或将来才有的现象领域。所以才会有什么什么之“道”、什么什么之“道”的说法。既然这样,我们有必要将“道”的核心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经营”这个领域,从道家思想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探求和印证一种与老子思想相通的“现代企业经营之道”。我理解,这种努力是有意义的。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种子,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开出花来,都可以结出果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是《道德经》中一个片段。从这个片段入手,我们来探求一下“企业经营之道”。

    这里,老子用水的形象和水的品格来阐述“道”的一些表现形式,借此传达“道”的一些普遍原则。

    水的哪些品格表达着“道”呢?──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世间所有的植物、动物,一切有生物质,都离不开水的养育。田地一旦缺水,五谷不生,饥荒遍野;江河一旦缺水,舟楫不通,鱼死浅滩;海洋一旦无水,恐怕天地都干枯了;我们人体中60%也是水,100 斤的人体就有60斤水,人一缺水(脱水),就休克,乃至死亡。。。。。。。

    我们这颗星球上如果没有了水,会是什么境况?没有水,这个星球也就死了;没有花草树木和粮食,也没有飞禽走兽,没有人类,这颗地球只能说是一块大石头。

    光有天,没有水,不行;光有地,没有水,不行;又有天又有地,但是没有水,还是不行。你看水的这一品格有多伟大。有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

    然而,水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索取,什么也都一无所求,没有自己的利益可言,利益万物而又与世无争。这就更是伟大了。

    不仅如此,看看水所处的位置吧,所谓“水往低处流”,它总是自甘于处卑下的位置,“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对水的这些品格的评价是“几於道”。为什么只叫做“几於道”呢?我理解老子认为水的这些品格几乎就是“道”,但它本身不是“道”,然而它是道的表现,传达着“道”所包含的精神和法则。人们通过对水的这些品质的学习和领悟,接近“道”的精神实质;用“水”这种人人均可观察体会的公开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通过类似修炼“水观”的途径,去悟“道”之本身,最终获得“道”指引,成就道德人生。于是才在《道德经》中不惜笔墨,写下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那么,水的这些“几於道”的品质,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是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个过渡时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所谓修“水观”不过是一种便捷的提法,意思是时常观想一下水的各种品格,领悟水的品格中包含的精神实质,吸取当中“道”的养分,把它们转化成企业的品格、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从水那里得到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万物都不能没有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如果你的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之处,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你的企业,需要你的企业存在下去。换句话说,你的企业如果真能像水一样,给社会给人类带去实在的利益,你的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举个例讲,制盐业为什么不会倒,因为人人都需要盐,没有盐不行。盐业因为能给人们带去实在的利益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企业经营之道就在于:怎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或者说,怎样使企业成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利益要求的劳动实体。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立业的根本点的问题。我们立业立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地方,足以支持我们立业?如果我们从“水”与“万物”的关系中有所领悟的话,应当说,我们立业的理念是“愿众生幸福、社会吉祥”,其宗旨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天下大众谋利益。只有这样,只有当我们的企业能够给社会公众带去他们所需要的实际利益时,我们才能立住脚根。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需要我们,才会支持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才会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相反,如果我们的企业不具有水的品质,我们所作所为对人类对社会没有“利养”作用,那我们就无从立足,也没有什么业可以立了。因为人们不需要我们,不在乎我们。

    这就是水的“善利万物”的品质引起的关于企业之道的思考。这一步可以叫做“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结论是:立业必须立在人们的利益需要上,立在人们最普遍、最实际、最迫切、最不可缺的利益需要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制药。制药能解除人们生理上的痛苦烦恼,但我们更崇尚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能解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与烦恼,使人人都能从内到外,形成一种美好人生。

    有些初涉商界的人士不懂得这一点,他们把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利益需要上。这是大错特错,是不明白“立业之道”的表现。这样的企业注定要倒闭,即使短时间内看上去会有一些起色,但终归久不了。我这里讲这些,完全是为了要提醒他们。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立足于自我利益而不是立足于大众利益,这是背离了企业的“立业之道”的,所以才说注定立不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水之所以为万物所需要,完全是因为水能够给万物带去它们所必需的实在的利益。如果水不能给万物带去利益,万物也就不需要它了。这个道理说得透彻一点,就是利益必须是在公众和社会里,就像水与万物的关系一样,利益是在万物,而不在水。用佛学的说法,利益应是在“众生”那里。只有社会和公众才是利益的主体。而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得此“企业之道”而立起来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能给他们带去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就需要它存在,就会支持它,保护它,回报它,用种种方式接受它的存在。这叫做“得道多助”。

    当然,实际的情形深入分析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从道理上也明白了要为人类谋利益这个道理,但实践活动中仍然没有能够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知道”与“入道”的差距问题。明白了大道,觉悟到了大道,这还只能算是“知道”,“知道”虽然是“入道”的前提,但这还不是“入道”。从“知道”到“入道”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跨越。“知道”相当于解决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而“入道”则意味着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合乎认识的实践。“知道”是明白了“道”,“入道”则是指行为“合于道”。

    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就是:立业要立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这个启迪也带来一些实际的课题,即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当中哪些已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正确的“立业点”落实到现实当中,真正介入“道的运行”。当然,在正式介入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凭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去实现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愿望。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能力,就得着手组织这些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制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有现成的手段措施,我们就得推敲研究制订出可行的、有力、有效的措施。总之,当我们明白了“企业的立业之道”,就得动起来,就得把大道的运用落到实处。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把公众所需要的东西送到了公众手里,并且被公众接纳,被公众承认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还将不断地需要时,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真的转化成了我们企业的品格;也才能说,我们的企业行为“几於道”、几乎合于道了。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有用的和有利的东西。

    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在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上)和后一点(即: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之所在。

    舍此两个根本点,不足以立正业。

         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放到现实中去检验。有兴趣对此作深入探究的同志、人士,可以把海内外所有“立起来了”的企业全部罗列出来,作实况分析,看看这些成功的企业是否首先就成功在合于上述“立业之道”。我想,分析的结果,一定会给我们的上述结论提供更多有力的“真凭实据”,使我们的结论得到丰富多采的支持,变得更加丰满、更具说服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台湾的统一企业,以及我们恩威公司,这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司,都可以作为大家分析的材料。

    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长流;企业之道是:企业利万众而久立。

二、不争:立于不争而无尤,立于不争而有成

     除了前述立业的两个根本点之外,“不争”是企业立业中的重要参照点(或者说是“辅助支撑点”)。“不争”所包含的实质内容,也可以说仍然是在“企业立业之道”之中。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的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确实是值得我们从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立业的道理。“不争”,是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其性质可叫做“无私”,没有私利可言;其二指的是“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被学者专家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这种归结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绝不是只有这一种归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商品生产、商品经济都不发达;因此,“水德”的阐述和运用,无法依工商业

    现象借题发挥,所以,“水德”的阐发才好像是专为人们的“为人处世”而进行的。这是时代局限留下的问题。

    那么,老子于“水德”之中寄托的深刻哲学思想,真是与现代商品经济无缘或是绝缘吗?这些宝贵的思想,就不能运用于我们当今的企业了吗?我认为前景远不是那样悲观。我相信,人类一些基本的真理,不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们同时是“置之古之今而皆准”的,同时又是“辐射各行各业而皆灵”的。“水德”里面包含的老子思想,就具有这种“真理性”。因此,在探讨“水德”与“企业之道”的相互关系时,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道德经》的字面表述,而是致力于领悟其精神实质、思想实质,致力于将其包含的真理性成份与当今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话,我们一定能将老子思想在现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也一定能使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真理性因素,不断地发挥出来,使它们得到丰富和发展,在现代商品经济现象中找到新的更多的运用领域,于现代生活实践中生根开花。

    正是本着这样的考虑,我们才来探讨“水德”与“企业立业之道”的关系。

    我理解,将“不争”运用于作现代企业立业的参考点,其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立于无竞争领域。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间,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没有对手,无以相争。现代商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多头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争斗必须是在同一领域,或者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