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5-翁美玲1959-1985-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人能像美玲一般如此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正因为我们是追求美好的,所以上天才给了我们美玲。
正因为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所以美玲的离开才会让我们缅怀至今。”
以上摘自一个翁氏影迷的征文,当《射雕》在香港播出时,他还没有出生,
这是一个1984年出生的忠诚的影迷,对他而言,翁美玲就是降落凡尘的天使。
“如果说我的偶像是Pete。Sampras,我想成为他一样的男人,那么我的梦中情人就是美玲or黄蓉(哦,不!都一样),我想娶一个她那样的天使!——痴人说梦话,此人只应天上有。”
对所有翁迷来说,她的全部魅力都凝结在“黄蓉”这个角色上,而“黄蓉”就是翁美玲最纯真的本色,她不是在表演,她是在演绎自己。
一个电视明星,成就了人们娱乐生活中的精神偶像。
她因《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一角而成名,因自杀早逝而传奇。她出生于1959年5月7日,卒于1985年5月14日,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一个时代塑造的精神偶像在她死亡时到达了绚烂的极至,有如烟火在天空炸开,散出无数璀璨的星火。
1985年5月的香港,翁美玲葬礼的场面盛大空前,香港市民万人空巷争相送别偶像,面对这样的情势,警方出动了几百名警员维持治安,以防因拥挤而引起的混乱。媒体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对于她的自杀,所有的文字都充满了怀念和惋惜。
这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媒体的观察报道说:翁美玲不像是会自杀的人,因为就在事件发生之前,翁美玲还对采访她的杂志谈到了另一名女星的自杀是不智之举,为情自毁太过不值。但言犹在耳之际,她却步了别人的后尘。大众对于这个明星的普遍印象是:活泼、乐观、聪慧、可亲,一如她的角色黄蓉那般讨人喜欢,甚至说翁美玲就是黄蓉。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产业的繁荣时期,香港影视业制造了大量的明星,周润发便是一个杰出的例子,更早的郑少秋同样因为主演楚留香而闻名遐迩,即使是后来专攻电影的梁朝伟也是在电视里发了家,其时的无线五虎声震香港影视圈。
80年代是香港娱乐圈的造星时代,电影,以及电视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生活,整个影视产业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偶像崇拜格外流行,这种精神需求虽然肤浅,却影响广泛而且深刻。
翁美玲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异数,她的演艺生涯有限,总共不足十部作品,为人所共知的其实只有一部《射雕英雄传》。但当《射雕》在中国内地播出之后,所造成的偶像效应至今没有哪个明星可以比肩。
这当然与她那具有传奇的命运有关,青春早逝的震撼力余音尚存,而活泼聪慧、任性、活泼的“黄蓉”形象刹那间颠覆了人们对优秀女孩的审美,陌生化造就了更深的吸引力。而《射雕》这样的武侠剧也代替人们完成了想象中的飞跃:是道义、爱情、自由的完满。
因此,翁美玲的影响力也来自时代的赐予:一个娱乐精神贫乏的时代,一个电视产业上升的时代,一个造星的时代。
惟其如此,翁美玲才能在去世二十年,其间并没有新作维持的情况下仍能被人们记住,这种强韧的生命力也见于与她同期的周润发、赵雅芝、刘嘉玲等明星。但不同的是,记住翁美玲毋宁说是记住了“黄蓉”。
喜爱她的人们因“黄蓉”而认识了翁美玲,并将翁与“黄蓉”划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等号,又因其自杀身亡而铭记了她,翁美玲因此成为永远的“蓉儿”。
翁美玲因《射雕》一剧而成名,有一种时代的幸运,其时的电视剧产品贫乏,国产剧尤其如此,更不成熟。一般的观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并无多少选择余地,任何电视剧的角色都能够轻易地深入人心。
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几个童年时代的电视剧的名字:《再向虎山行》、《上海滩》、《霍元甲》、《陈真》、《便衣警察》……即使在《射雕》多年之后的《渴望》,一个刘惠芳的悲情命运都足以形成万人空巷的吸引力,更何况80年代初期的武侠片《射雕英雄传》。这是一种主动选择,也是一种被动接受。
翁美玲的影响力有多大,在2003年播出新版《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得到再一次的印证,尽管无论是从制作水平还是从表演技巧及演员阵容上,新版《射雕》都要高出83版《射雕》好几个档次,但它收获的评价依然弹多赞少,首当其冲的便是表演黄蓉的周迅,从气质、嗓音、服饰,甚至私生活,都被翁美玲的影迷批得斑斑驳驳,不留半点情面。
在这种非理性的批评声浪背后,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以及对港剧的迷信在“作祟”。影迷对翁美玲先入为主的认可乃是过去他们接受了83版的《射雕》,加之翁美玲的自杀身亡又博取了人们的同情,使她成为了黄蓉唯一的合法的扮演者,其他的扮演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簪越和冒犯。在这个基础上,于是一叶障目之,对真正的表演功底便视而不见。实在是翁美玲的幸运,“黄蓉”的不幸。
但无论如何,翁美玲版本的黄蓉已经被她的影迷推向了“经典”的地位,她的过去,她的死亡,她的身世,她的隐私,她的情爱,她的容貌,她的身材……她的一切,甚至她的缺点,也都在“蓉儿”的光环下被照耀得熠熠生辉。
1983年距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当年拜倒在《射雕》下的影迷如今大多年近三十,是最当道的时候,这同样也是最珍惜童年时光的一群人。《射雕》成为众多70年代甚至80年代人的童年印痕,桃花岛和黄蓉正式进入了回忆的“神坛”,在“人海茫茫找到了你”的旋律中每每沉屑泛起,感叹千百回,犹如酒入愁肠。
在世间,总有些人被死亡所照耀,曾有三个女人有如此相似的命运:阮玲玉、林黛、翁美玲,她们属于黑白电影时代、彩色电影时代、电视时代,一个逐渐走向更为广阔受众的娱乐事业。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童年(1)(图)
小时候,因为父母的宠爱,翁美玲行事任性,喜欢我行我素,不把母亲的唠叨放在心中,做事风格不像女孩。后来翁母让她学跳芭蕾舞,她立即喜欢上了,只要听到音乐,就左摇右摆起来。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童年(2)(图)
进入娱乐圈之后,有记者采访翁美玲,为了宣传,她让母亲从英国寄回她的童年照片。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童年(3)
翁美玲有一个坎坷的童年,从快乐到失意,其实只有百米之遥,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给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她对人世的态度有着悲观冷漠的一面。
因为翁美玲的母亲并非其父亲的妻子,因此,童年时代的翁美玲就有着一般私生女的不幸,在七岁之前,翁父尚未去世,翁美玲和父亲还生活在一起,她过着被双亲宠爱的快乐生活,这样的日子,同其他人家的掌上明珠并无不同。但在翁美玲七岁的时候,这一切即刻成为如梦如泡影的回忆。
这一年,翁美玲的父亲去世,而翁母无名无分,没有分到夫家的任何遗产,翁美玲与母亲的生活面临困顿。所幸,翁母有一个谊弟陈景,亲如手足,翁美玲母女多得他的照顾。
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翁母改嫁廖锦棠,翁母与丈夫前往英国谋生,而翁美玲则与舅父一起在香港生活了两年。
出于对世事浮沉、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翁美玲对社会抱着“人吃人”的冷淡看法,但她依然是个自强不息的女孩。
1985年5月16日清晨,五个女人一同来到香港一公众殓房认尸,她们行动匆忙,面目悲伤,而在殓房的大门外面,早有大批记者在此守候多时,刹那间打破了殓房冰冷的宁静。摄像机的镜头似乎比人还要多出几个,纷纷探出了眼睛注视这一切。而这五个女人,就是要来给当红影星翁美玲认领尸体的,她们是翁的干妈和干姐。
下午2时,她们又匆匆离开,殡仪馆的一辆客货车跟在她们后面,很快将翁美玲的尸体拉走,一瞬间,红颜凋零的现实摆在人们的面前。
翁母在痛哭,而汤镇业已经呆若木鸡,悲伤、惊讶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他只有在好友苗侨伟的陪伴下才知道自己该如何行动。
媒体、无线电视台、圈中朋友、亲友、影迷……被她的自杀震伤,最伤心的人无非她的母亲和爱侣汤镇业。
香港人在报纸的消息栏中找到了她,在《天师执位》、《射雕英雄传》、《十三妹》、《生锈桥王》中遇见了她,在杂志的纪念专刊里怀念她,在亲友的访问中了解了她——翁美玲的死,在她葬礼的那一天终于形成了龙卷风,刮遍了全城。
如果不进演艺圈,翁美玲未必是这个命运,但如果翁美玲不是这个命运,她未必就是翁美玲,多少人要苦苦留住她,以为她的可爱、任性便是她的全部,岂知这可爱与任性里也埋藏着自毁的恐怖。
的确,翁美玲无法再造,她是华人演艺产业一个阶段性的标志人物。我们只有让时光倒流四十七年,在镜子的碎片中与她相遇。
1959年翁美玲出生于香港,她的母亲姓张,叫张明仪,舅父姓陈名景。她的父亲呢?自然姓翁,但具体的名字却没有说出过,更多的背景也未见诸于报道,而她后来的继父则叫廖锦棠。这是一个颇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曾有谣传,说翁美玲并非翁母亲生,而是翁母收养的孩子。
在翁美玲去世后,曾有记者到英国向翁的继父廖锦棠求证,廖否定了这个传言:“翁美玲是我太太张明仪的亲生女儿,外间说翁美玲是我太太收养回来的女儿,是不确的误传,她是香港出生的‘香港女’,自小在香港长大,并在那里受教育。她来英国是1974年的事情……我太太的前夫姓翁,据说是香港海关的高级职员,至于什么职位,我从未问过我太太。只知他已过身……翁美玲的舅父姓陈名景,他是我太太的谊弟,我太太当他如亲弟弟一般看待。”
翁美玲的幼年还算幸福,因为当时的家庭还算“完整”,在亲生父亲去世之前,他们的生活很宽裕,翁美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幼时的照片上看到的翁美玲,鼻梁比较塌,额骨较高,是个“香港出生的香港女”,日后成年便长成了一个蒜头鼻。当然,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翁美玲依然是个美女。
翁的生父是香港一名海官官员,且官衔可能不低,但早已有妻有妾,因此翁美玲的母亲张明仪并非正室,没有合法的地位和名分,自然没有权利进入“夫家”,享受一个“妻子”的正当权益。同样,翁美玲可算是一位私生女,作为其父亲的亲生女儿的身份无法得到认可。
正因为有这样的身世背景,翁美玲的一生便波折不平。她童年的幸福指数,与生父的命运为温度计起起落落。幼时,翁美玲的家境很好,父母将家安置在山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里也请了佣人照顾她。本来工人和主人吃的饭菜是不一样的,可是阿翁从来都只喜欢和工人一起吃饭,吃些简单的咸鱼咸蛋,搞到她家人很生气,还要打她屁股。那时她父亲还没去世。
阿翁小时候每天睡觉前,她妈妈都要喂她喝一杯牛奶,她的妈妈看着她捧着牛奶乖乖的。就放心得走了。然后有一天工人说每天晚上小姐都从楼上倒东西下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妈妈就在楼下打开窗户来看,看到小阿翁偷偷的把窗户打开,把牛奶倒下楼来,以为没有人知道。
后来阿翁上了小学,每天家里的工人都做了很好的三明治让她带到学校当中午饭。阿翁每天都带了一个空的饭盒回来,大家都以为她吃了,后来阿翁的妈妈去开家长会,碰到一个同学家长,然后人家就说,我儿子天天都夸你们家的三明治做得很好吃,现在都养的胖胖的。阿翁的妈妈很吃惊,一问之下才知道阿翁不喜欢吃午饭,又怕家人骂,就每天都把饭给一个男同学吃。
但很不幸,彩云易逝,这样的幸福时光太短,翁美玲长到七岁时,她的海关官员父亲去世,翁美玲的母亲无名无分,得不到夫家人的接纳,也得不到遗产,从此家道中落。翁美玲与母亲共同生活,命运不堪。
这种童年经历,并没有把翁美玲历练为一个心胸开阔的女子,相反,她看待事物的观点比较尖锐、愤世嫉俗,在翁美玲的家书里,少女时代的她便多次提到这个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她坚强成熟,同时又固执倔强。
在父亲去世之前,翁美玲童年之幸福,与其他孩子无异,同样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俨然一个小公主。但年幼的翁美玲,大大的眼睛,于纯真中又有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忧愁。翁的乳名叫做囡囡,这个很“作小”的乳名,可见父母对她的宠爱之深。
在翁美玲的身份档案里,她的籍贯一栏填写的是安徽,但不知这是她父亲还是母亲的籍贯。翁母自翁父死后,骤然之间断了生活来源。幸而翁母张明仪有一位谊弟陈景,感情甚厚,翁美玲母女深得其照顾,根据陈景的口述,陈曾在翁父弥留之际亲口答应会好好照顾翁美玲,才使其合眼离世。他说:“四岁囡囡就跟着我生活,她是跟着我长大的,她七岁时,她的亲生父亲逝世,当时,他死不闭眼,我对着他的遗体说:你安息吧,囡囡及家姐(翁母)我会尽一切能力帮助她们,囡囡我一定要供她上大学,让她出人头地。我说完这些话之后,她亲生父亲终于闭眼了。”
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翁美玲与这位谊舅的关系亲密甚于亲舅舅,在她在港发展时期给母亲等家人的邮件里,信件起头通常是“妈咪、舅舅”,而她的继父廖锦棠,翁美玲只会在信件结尾时捎带着问候。翁与这位陈姓谊舅的关系非同寻常,在她心中的地位堪比亲生父亲。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童年(4)
从陈景的讲述中,似乎可以得到这个信息,他不仅与翁的母亲张明仪相交深厚,同时也是翁美玲父亲的好友。但关于翁美玲这个神秘生父的身份背景,陈景并没有怎么透露。
陈景极爱翁美玲,将她视做亲生女儿,因为爱好绘画,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陈景便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了翁美玲的每一步成长,从儿童到少女,再到《射雕》后的大明星,总能看到翁美玲这个舅舅眼中的外甥女的形容。
舅父的绘画才能,同样吸引了年少的翁美玲,有一段时间,陈景几乎每天都会为翁美玲作速写画像,翁也很快对美术也发生了兴趣,并日渐浓厚,亲手画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这个爱好,还直接影响到了她长大后移居英国。她在大学,学的就是纺织,其中包括时装设计。这也是她的舅父的影响,她在采访中透露:“读纺织也是舅舅影响。他是学油画的,他说我有艺术天赋,所以鼓励我向自己的兴趣发展。”
如果不进入演艺圈,翁美玲可能就埋没在任何一个制衣厂,成为一位普通的制衣厂设计师。人的命运,总是常常超出预期。
从童年开始,翁美玲爱留长发,因为她认为长发很美,据说小时候,她每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