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2007年第8期 >

第20章

2007年第8期-第20章

小说: 2007年第8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洪湖不是海 
  但路过的鱼儿一直好奇 
  为什么,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船 
  鱼游向哪里“礁石”也游向哪里 
  礁石是不是不沉的船 
  船儿是不是可以浮动的礁石 
  我无法和鱼儿沟通 
  站在船上,唱那曲洪湖水浪打浪 
  一群浪花跟着鱼儿把我围了 
  很追星样子,咬我五音不全的音符 
  我很幸福 
  还有我嗓子里即将出世的音符 
  都成了浮在水面的礁石 
  等那些耐心的苇叶 
  一瓣荷花 
  我来的时候一朵荷花没开 
  我走的时候所有的荷都开败了 
  像一个白昼轮回了生死 
  睁开大彻大悟的眼睛 
  一只是太阳,一只是月亮 
  脚下的路黑白分明 
  命运小心翼翼地走 
  起伏的浪花忽高忽低,揣摸不透 
  只有水滴单纯,证明着我的渺小 
  有时,我已穷极一生 
  只能采下一瓣荷花 
  而一夜湖风,用一支笛子 
  吹老了整个洪湖 
   
  本期诗歌责任编辑易 山 
阅读俄罗斯(组诗)
方良聘 
  在红场上漫步 
  我们从遥远的中国来 
  穿过八个小时的云和月 
  抵达陌生的红场 
   
  为了读懂一些事情 
  我们如期而至 
  七月的太阳光芒如刺 
  扎得人有些眩晕 
   
  我们在朱可夫的雕像前伫立 
  战马上的元帅威风犹在 
  那策马飞奔的姿势 
  牵动多少仰视的目光 
   
  我们轻轻走过列宁的遗体 
  脚步显得有些沉重 
  大概是太累的缘故 
  那个矮个子络腮胡须的男人 
  睡得那么安详沉稳 
  似乎还能听到轻微的鼾声 
   
  钟楼还是那座钟楼 
  教堂还是那些教堂 
  蓝天还是那个蓝天 
  红墙还是那片红墙 
  只是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七十四年的铁锤镰刀的旗帜 
  已被红蓝白三色旗替代 
   
  突然我们明白了许多 
  一些事物的更迭 
  往往不是从外部开始 
  莫斯科印象 
  莫斯科河穿流而过 
  一座都城由此得名 
   
  既鲁莽粗犷又温文尔雅 
  既传统刻板又善解人意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 
  将一座座雕像制成城市的名片 
   
  摩天的教堂金壁辉煌 
  人性与神性和谐且统一 
   
  欧式的楼房建造在茂密的树林里 
  绿色的波浪轻轻拍打乳白的窗棂 
   
  像很久没有洗脸的老人 
  一辆辆蒙尘的轿车布满了道路 
   
  中老年人拼命地工作 
  少男少女尽情享受生活 
   
  所有的门扉都在星期天关闭 
  郊外的别墅是另一个温馨家园 
   
  露脐的女郎千态百媚 
  高耸的乳房扯痛游人的目光 
   
  暮色悄悄降临的时候 
  野性的花朵四处盛放 
  在托尔斯泰墓前 
  没有墓碑 
  更没有塑像 
  一块低矮的土堆 
  只有青草覆盖着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冷峻的面孔已经消失 
  僵硬的尸体埋进了泥土 
  不朽的名字 
  埋藏在世人的记忆深处 
  并未随你进入墓穴 
   
  这让我想起你的宏篇巨著 
  一部《战争与和平》 
  如何从地下室 
  传遍世界 
   
  你很富有 
  但你不是那种为富不仁的人 
  门前悬挂的贫者钟可以作证 
  捐赠给农奴的庄园可以作证 
  你的血 总是热的 
  冰雪也无法冷却 
   
  此刻我采来鲜花轻轻地 
  摆放在你的墓前寄托 
  哀思怀念和敬仰 
  红的 紫的 黄的白的花 
  题普希金雕像 
  微微撩起的风衣 
  是你潇洒的风度么 
   
  向后飘逸的卷发 
  是你飞扬的神采么 
   
  面朝远方心驰神往 
  是在瞩望诗的女神么 
   
  眉宇紧锁双目深邃 
  是在构思新的诗作么 
   
  手臂舒展唇齿微张 
  是在吟诵得意的诗篇么 
   
  欲步前行的神态 
  是要赶赴诗歌的盛会么 
   
  哦哦谁说你在决斗中死去 
  “诗歌的太阳”何曾陨落 
   
金桂湖乡土诗会小辑
梁必文等 
  自然(外一首) 
  ●梁必文 
   
  在从前的南川 
  现在的金桂湖边 
  才真正体会到 
  什么叫自然 
   
  天是自然的蓝 
  水是自然的清 
  山是自然的绿 
  花是自然的红 
   
  果是自然的熟 
  鸟是自然的飞 
  鱼是自然的游 
  连我们的呼吸 
  也是那么自然的匀 
   
  如果你累了 
  就那么自然的躺下 
  风会自然来拂你 
  梦,是自然的香 
  自然的浓…… 
  寻源 
  ——致金桂湖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殷祥云 
   
  溯流而上,弃舟登岸 
  你说你要去寻找三十六人泉 
  那至今仍流淌在人们 
  心中的传说 
   
  拨开乱草丛丛 
  踩着比落叶更柔软的寂静 
  你一路前行 
  风是擦汗的手帕 
  云深处,鹧鸪声声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 
  在这大山的腹中 
  会突然传来读书声 
  一阵又一阵 
  比鸟语更清新 
   
  循声望去,只见低矮小屋里 
  七个山里孩子,像七只 
  困在笼中的鸟儿 
  正手捧书本滔滔朗诵 
  你欲进门,门却被锁 
  老师正在地里干活 
   
  佇立窗外,望着七双陌生 
  却充满期待的眼睛 
  你的眼睛湿润了。你发誓 
  一定要让这些鸟儿飞出山去 
  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此刻,你就坐在我的面前 
  我在听着你深情的述说 
  你说,你已经找到三十六人泉了 
  那比蓝宝石更蓝的 
  金桂湖水之源…… 
   
  江南,团荷围着的江南 
  ●吴裕舜 
   
  江南有数不清的湖泊 
  湖里有唱不完的渔歌 
  渔歌荡着采莲姑的笑声 
  笑声抖落了天上的云朵 
   
  云朵变成一叶叶碧绿的团荷 
  团荷间采莲船在嬉笑穿梭 
  梭儿织出了一张张大网 
  网住了光闪闪的鲢跳鲤跃 
   
  鲢鲤窜进小伙的胸怀 
  怀中飞出一句粗鲁的情歌 
  歌儿落进满载喜悦的莲船 
  莲船羞得躲进了团荷 
   
  啊!江南,团荷围着的江南 
  一个个湖泊就是一个个含笑的酒窝…… 
   
  在春天(外二首) 
  ●杨弃 
   
  我知道我的周围都是春天 
  兄弟朋友和花草都是春天的一部分 
  他们用笑容表述春天的含意 
  用劳作修理春天的缺陷 
  用希望补充春天的定义 
  前面是阳光花粉和梦 
  后面是天空浆果和不结实的柔情 
  眼神是巨大春天里的蜜蜂 
   
  在春天一切选择都是裸露的 
  该存在的必须灿烂日子 
  该删除的应该腐烂阴雨 
  我想如果我和我的诗不能明媚笑眼 
  那么不如像落红一样悄然消失 
  跑过春天的孩子 
  风还没有走散雨正在路上 
  穿着鲜花的心情 
  灿烂的孩子像一句温暖的回音 
  从阳光深处跑来比早晨还甜 
   
  这是一个多么进取的季节 
  飞翔的孩子手捧芬芳的课本 
  一千只蝴蝶越过清脆的童音 
  在春的封面比流水还美 
   
  一滴露珠在青草上醒来 
  找寻的孩子心中飘过云朵的道路 
  从一句幼稚的语言出发 
  抬起的眼神啊比朝霞还亮 
  幸福我拥有明亮 
  推开早晨一群露珠笑在屋檐下 
  这是我的村庄庄稼绵延 
  我用脚印连接父辈的遗言 
  牛羊谷子和歌谣从手上经过 
  我就是这样明亮地生活 
   
  或许我是第一万个走出故乡的人 
  我知道只有骨头才能恪守遗传的风尚 
  劳动是天下最大的幸福 
  不管命运在四季的哪个叶片绿过 
  生命只能诠释阳光明亮地办事 
   
  这是一些初夏的日子 
  风沙过后雨在天空久久不歇 
  我弯腰扶起倒在昨夜的禾苗和灾难 
  不然我怎么告诉明天的阳光 
  一个农民的后代是怎样明亮地做人 
   
  杏花雨 
  ●胡国华 
   
  雨,沾衣欲湿, 
  风,吹面不寒。 
  麻,伸出小手, 
  茶,绽开雀嘴, 
  笋,拱露嫩尖。 
   
  白了梨李, 
  绿了杨柳。 
  黄了菜花, 
  紫了苜蓿, 
  红了桃杏杜鹃。 
   
  撩开小伙胸膛, 
  惹笑村姑媚眼。 
  敲得蛙鼓咚咚, 
  润得燕语呢喃, 
  胀得山溪滚圆。 
   
  七彩雨,多变幻。 
  迷蒙似雾, 
  藏起喜怒哀怨; 
  缥缈如丝, 
  织出锦乡江南 
论武汉作家小说生态中的地域化因素
吕幼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武汉市一批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以他们敏锐的艺术感悟,贴近现实的创作,日益引起文坛的关注,如方方、池莉、刘醒龙、邓一光、陈应松、胡发云、熊召政、彭建新、徐世立等人的中长篇小说创作,不仅保持并延续了这种创作的好势头,而且在全国文坛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分析一个地区的作家作品,不能不从生态学中来探讨,如作家滋生小说题材的因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江、河、湖、海,丘、岗、原、埠等自然环境因素,不仅滋生着人类的繁衍,也滋生着文学艺术的萌芽和发展。生态因素作为文艺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地”'1',的确是可以考证的。 
  关于文学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法国19世纪美学家丹纳,就从“生存环境”方面来确定审美活动的本质和历史发展。傅雷先生在翻译《艺术哲学》的“序言”中曾指出:“丹纳受19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在他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2'在丹纳看来,艺术家就像一颗种子,至于他能否发芽、开花、结果,完全取决于它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的精神氛围。丹纳甚至还特别强调:一件杰出的艺术作品就像一座园林中一根枝条上盛开的美艳的花,它决不是孤立的,第一,它是属于艺术家的;第二,它是属于某时某地某一个家族或群落的;第三,它是属于包容了这个群落在内的风俗习惯、时代精神以及自然状况的。 
  我们就从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和自然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武汉这批作家小说生态中暗藏的地域化因素。 
   
  首先说风俗习惯因素。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群落社会因历史积累而沿袭下来的、能够代表本群落总体精神的文化习惯,或者叫文化积淀。从生态学观点来看,个体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人来说,这个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时代趋势、精神氛围。个体与上述环境构成一个相关互动的生态系统。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早就指出:人类的生命个体除了生理性、器质性的“遗传基因”之外,同时还存在着“文化性的、精神性的遗传基因。”即所谓集体无意识在人类个体中的积淀。这些“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在一定环境中,在几百万年的生活史,几千万年、几亿年的生物进化史中反复积累下的经验,这是一些被模式化、典型化的情境。'3' 
  所谓模式化、典型化的情境,其实就是因历史积淀而沿袭下来的地域化的风俗习惯。它具体表现为:行为准则、礼仪风尚、语言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生存行为中渗透出的理念。一句话,风俗习惯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文化精神总和。分析武汉作家小说题材体现出来的风俗习惯,必须从历史入手。 
  从宏观来看,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的延续性,一方面,是它对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的传承,它的创作,直接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最本质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是它对于区域文化精神的延续,从而体现出一种文学上的地域特征。武汉作为中国最早的都会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加上它通衢四方,水陆两栖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文化积淀的厚重性和多元性。这种文化的厚重性和多元性,对作家滋生小说题材,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武汉地区的小说创作,从70年代的《李自成》、到80年代的《孔子》、《庄子》以及近期的《张居正》,都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以确凿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框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重新审视了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的特殊历史贡献,如熊召政的《张居正》,主要写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他在万历年间的革新贡献。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思维本源的小说创作,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中是有很高地位的,如我国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等,都属于这类小说。 
  而我们要探讨的是另一种小说思维,即将历史作为参照背景,通过艺术虚构塑造人物,来融合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真实与想象中,着重表现作家眼中的“幻想性历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醒龙新近产生较大影响的长篇《圣天门口》,写一个叫天门口的小镇将近大半个世纪的历史。这部洋洋百万言的长篇,以虚拟的天门口小镇为叙事背景,将真实的历史事件投放进虚拟的小说世界里,主要写“天门口”的历史变迁,在众多的人物关系纠葛中,显示历史进程,融合历史与风俗习惯的关系,其中,淳朴的风土人情、错综复杂的人性冲突、以及风俗礼仪、行为方式、语言方式等,简直就是一幅20世纪小镇历史变迁的风俗画卷,它使我们想起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神秘的“马孔多”小镇。《百年孤独》也写了历史,它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构建的关于马孔多小镇的“幻想性历史”。《圣天门口》也一样,但《圣天门口》的意义还在于,它所展现的天门口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含有数不清的冲突关系,而构成冲突关系的恰恰是个体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其中包括道德风尚、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的较量。正因为有这些地域化的因素,作家才命以宗教似的“圣”,天门口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地,是作家艺术化、心灵化的“幻想性历史”。 
  “幻想性历史”与小说的关系,它可能是小说最初的创作本源,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小说,都借用了历史框架,通过艺术想象来释放心灵能量,塑造作家心目中的“幻想性历史”。从艺术创造活动规律来看,想象力作为精神活动的“心灵能量”,它的激发与释放,一般都有一个诱发性的思维媒介,被封尘的历史,就如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诱发磁场,刺激着艺术创作,提供给作家们源源不断的灵感。特别是历史事件中的那些大事记,以及大事记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冲突关系,本身就包含有群落社会的道德、礼仪、习俗等冲突。这么一说,历史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