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是我们的恩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早,朱彦夫挨门挨户问,有没有独轮车,松仙岭太高,他上不去。“后来我看见了一头驴,给了老乡15块钱,让他送。”
驴上没鞍,朱彦夫没手,上岭时,他顺着驴屁股往下溜;下岭时,又从驴头往下栽。过了松仙岭,他摔下来几十次。
朱彦夫不愿别人可怜他,同情他,照顾他,自己能去的,他都是一人去。检查农活,他常晚上一个人去地头。月明星稀,全村人都进入梦乡,朱彦夫悄悄出发了。他的假腿走起路磕磕绊绊。为了轻快少摔跤,他干脆把假腿搁在路边,或搭在肩上,膝上,爬去爬回。
董月玲:极限人生(3)
“第二天小队长汇报时,我心里早有数了……”他说这些时,显得快慰,但很快又不高兴了,说:“我就不明白,现在一些干部,一下来一大群,这怎么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跟问题,怎么能了解到群众甘苦?我看他们这是在夸官亮职嘛!”
张家泉村在沂蒙山区腹地,我去的时候,正摘苹果,当年的果园还在,山坡上的果树上,结满了国光苹果,通红,压得一些树枝都挨着地。羊肠小道上净是碎石了,一走一秃噜。当年的村副业主任张茂光说:“老朱就从这山上翻下去过。”
他介绍说,老朱当支书后,才成立了村副业队。1967年,朱彦夫亲自踏察,定在这里建果园。他们自己育苗,栽了这1300多棵苹果树,每年能收10万斤。
他又讲了当年如何在老朱的带领下,大搞“山、水、林、路”,在“周围几个村里俺们是第一个引来水,第一个用上电的。”张茂光挺自豪地说。
朱彦夫卸任于1982年,这时他的内脏出了毛病,得了肝病、胃病以及心脏病等。“这回该歇歇了!”别人都这么说他。
“出版不行当家史,家史不行当遗嘱”
歇在家里,快60岁的朱彦夫又要折腾,他要写书,把自己40年来的经历,写成一部书。
起初,家里人不当回事,“一个一天学没上的人,能写书?”朱彦夫就是朱彦夫,说写书就写书。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写,就写了7个年头。
写书,一点不比他早年藏在屋里练自理容易,同样也是一种煎熬,只不过那时多熬身,现在熬心。“写字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力不从心。比如战场上的惨烈感觉,心里可强烈了,但表达不出来,憋得人难受!”他从前整天整夜地重复一个吃饭动作,现在整天整夜地想一个词,一个句子。
在荣军院时,朱彦夫上过几天速成班,因为眼离纸太近,写不了多久,头就眩晕。他的左脸受过伤,脸上的肌肉不时地痉挛,嘴吃不住劲,好不容易写到纸上的字,也被顺着笔杆的口水浸得模模糊糊的。稍后,朱彦夫再用上两只断臂,慢慢能运笔了,就嘴臂分开,用胳膊抱着写,写出来的字,由大如拳头,到小如铜钱,最后终于一点一点地装进稿纸上的小格子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朱彦夫每天写书时,在大腿上垫个棉垫,腿上放块写字夹,用胳膊抱着笔写,一天能写上百字,多时能写三五百字。
有时候胳膊写得又酸又痛,不听使唤。查字典时,得用舌头一页页舔。查一个字,最慢要一两个钟头。他用过的字典,被口水浸得变色、变重……
他的身体承受不住日夜煎熬,血压上升,视力下降,心脏病也犯了,刚住3天院,朱彦夫就急着回家。到家开始发高烧,几天不省人事,又被送进医院,一查,原来是双腿伤口发炎引起的。医生说:“如果不好好治,你的腿,还有可能再次截肢……”
朱彦夫写书的经历,给一家老小留下太深印象。以至他外孙女有次上化学课没答上老师的提问,回家后竟气呼呼地骂自己:“跟姥爷比,我还算是人吗?”
朱彦夫原来每月的残废金是40来块,后来涨到200块。“如今这点钱他俩哪够?一年光是煤钱就要1000多块。”朱向华说:“作为父母,他俩比别人更难,付出的要多得多。可俺爸爸,孩子给一分钱他都不肯要……”
谈起写书的种种原因,朱彦夫说:“讲句心里话吧,我写书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解决一下经济问题。老花孩子的钱,我抬不起头啊!可写了一半才知道,现在写书,可能挣不到钱,还要往里贴钱啦!”
朱彦夫把写好的部分,拿给县上会写作的人看。人家看后告诉他的孩子:“回家告诉你爸,别受罪了,写得再好上10倍,也出版不了。不是写谈恋爱、跳舞的,谁看?”
没人看,他也要写下去:“出版不行当家史,家史不行当遗嘱。”他给自己的书起名《血蚯》。
“蚯蚓是个低等动物,也无手无脚,可它还能松土肥田呢。我有血有肉有感情,我就是要在人们板结了的思想里松松土。”
朱彦夫的这部书,不知修改了多少次,累积写了300万字,最后写成了40多万字的手稿。1996年春天,他专程去济南送稿。
一清早,儿子用自行车把他驮到汽车站,班车已客满关门。司机去填路单,朱彦夫让儿子把他从司机门抱进车里,连急带累,上了车他就趴在发动机盖上。
司机回来一看这么个人趴在发动机盖上,以为是个坐大街要饭的,非要朱彦夫下车不可。家里人把事情一说,又拿出书稿,司机顿时态度大变,还要免票,朱彦夫一听不要钱,就非要下车。最后,他就这么坐在发动机盖上,到了济南。
下车后,一口气走了10里路,才找到一家便宜的小招待所。后来,朱彦夫找着了当时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李存葆。把他安排在军区招待所吃住。
朱彦夫不肯白吃白住,李存葆就说他:“像你这样的人,就是住将军楼,天天吃国宴,也不过分!”
1996年8月,朱彦夫的书,以《极限人生》的书名正式出版,首印两万册,10月,又加印了两万册,朱彦夫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我问朱彦夫:“听说省里还要推你当典型,你怎么看这事?”
他想了一想说:“我只写了本小册子,不足以扬得那么高!”
“把我说得一点没缺点,那不客观。”他停了停,又说:“我跟有关领导也说过,我不愿当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不愿做一个有别于群众、把一些不实不当的东西加到我身上的人,我特别不愿意出现在公共场合,不愿上电视,不愿让领导人接见……”
“为什么?”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怕丢丑,就是在一般人跟前,我也觉得低一头。让我站到领导人面前,让他们接见我这样的人,我万万想不通……”
我换了个话题:“你的书才出两个月,就发了那么多,你现在该感到安慰、高兴了吧?”
“不太高兴!”又让人意外。
朱彦夫认真地说:“我觉得书的后半部分没写好。我现在想静下心来,再沉淀沉淀,把后半部分重写。”我望着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像初次见面时一样,朱彦夫仍坐在床上,在秋天的阳光里,他稀疏的头发泛着银光。
在通往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上,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冒死带往极限……他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可他却非要这么做,而且居然都成功了,这是为什么?
董月玲:极限人生(4)
难道真像第一天见面时他说的那样:“正常人的世界我都看到了,但我的世界别人不了解。没有体验,就不能有真感受……”
采访朱彦夫已经好几天了,可我还是感到无法到达他情感和心灵深处。在他的驱体里,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在这个人的生命里,充满着不可思议。
阅后感悟
阅读重点推荐:
“这是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的人;这是个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血淋淋爬回来的人;这是个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一点一滴学会了生活自理的人;这是个领着社员填沟造地、引水拉电,干了25年村支书的人;这是个一天学没上,愣是用了7年时间,写出一本长篇自传体小说的人……”
你觉得还有哪些可以作为阅读重点呢?不妨将它找出来。
编者心声:
一个在战场上被敌人捅出肠子,九死一生的人竟然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爬了回来,一个没手没脚,没有左眼且整日整夜重复一个吃饭动作的人竟然干了25年村支书,一个一天学也没上过的人竟然写出了一本长篇自传体小说,且畅销全国。这不是一个奇人,这只是一个朝鲜战场上的幸存者——朱彦夫。
在朝鲜战场上,被美国兵捅破腹部,肠子流出了体外,他在半昏迷中把自己的眼球吞进了肚里,他为了生存,只能啃雪,他的人生已到极限,但是他认为蚯蚓无手无脚却可以松土,他也能在人们板结了的思想里松土,也可以为社会献上自己微弱的光和热。
他的外孙女因上化学课没答上老师的提问而骂自己:“跟姥爷比,我还算是人吗?”那么,朋友,你能和朱彦夫比比吗?我想:一个好端端体格健全的热血少年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不能战胜呢?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一定还有更深更好的感受,请赶快记下你闪光的想法,时时提醒自己,将来你必成大器。
刘知渐:用坚强注释生命(1)
当美丽的清华园为我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我绽放灿烂的笑容,把我轻轻拥入那充满学术气息的怀抱时,我知道,曾经的欢笑和泪水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甜美的回忆。蓦然回首,我已无法判断高三的日子是紧张充实还是枯燥乏味,但我分明对过去的每一个蒙尘的细节都感慨万千。因为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一时一事中,我学会了坚守滴水穿石的箴言,学会了用坚强注释生命,学会了用奋斗实现理想,学会了用实力证实自身的价值。作为一个曾经走过高三生活、走过“黑色七月”并且有感于高三生活的人,我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交流一下学习经验,希望能对大家的“考前备战”和临场发挥有所裨益。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仅仅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且是对我们身体素质非常严峻的考验。因为要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是上课还是自习都要全神贯注,大脑始终处于积极工作的紧张状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做保证,很容易头昏、失眠、精力不集中,甚至患上神经衰弱,这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心情。所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三的学习任务繁重,每分每秒都是十分珍贵的,怎样才能既锻炼身体又不耽误学习呢?我可给同学们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背英语单词时,把难于记忆和掌握的单词抄在一张比较硬的小卡片上,下课时拿着小卡片叫一位比较要好的同学一起去锻炼身体,在锻炼的同时互相提问小卡片上的单词,这样既强健了体魄又复习了英语还增进了友谊,可谓“一箭三雕”。
古人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谚语深刻地阐述了勤奋、刻苦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勤奋”主要侧重于学习时间的充足。毕业班的日子就该早起早睡,就该披星戴月,就该秉烛夜读,如果没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做基础,教学大纲里规定的上千个知识点怎么能熟练掌握?纷繁的公式、枯燥的定理怎么能自如地运用?远离我们生活的异国语言文字怎么能深刻地记忆?必要的作业、习题怎么能高质量地完成?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保证。早晨可以早起一点,伴着小鸟的歌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高声诵读英语;课间可以和同学们讨论讨论难题,以这种方式解答出来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而且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里学到多种解题方法;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可以回忆回忆教师当天讲过的内容,在脑海中“放电影”,尽量回忆起每一个细节,到校后对照当天的笔记,重点复习“电影”中没有放出的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抓住了难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晚上可以适当地晚睡一点,临睡前放上盘英语的录音带,这样既不容易胡思乱想,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又可以很好地利用睡前的十几分钟学习听力,可谓“一举两得”。“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更侧重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抵抗外界诱惑的毅力。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即要学会“吃苦”。当有的同学在金庸、古龙、琼瑶中如痴如迷,享受那种超脱现实的乐趣时,我在物理、化学、数学的题海中苦苦求索;当有的同学兴致勃勃地潜心研究服装的流行款式时,我情有独钟地思索着高考的命题方向;当有的同学在课上“梦游天姥”时,我正在老师的指点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这种看似“苦行僧”的生活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淡泊而宁静,把外界的各种干扰降到最低限度,以一种空灵的心态全身心地吸取知识,达到求知的较高境界。
“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无疑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它的具体做法不该效仿。因为这样做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是没有效率的。如果一个经常强打精神“开夜车”,不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导致第二天上课委靡不振、无精打采,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课上的新知识,那么还要花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补习。这样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且每天头脑混沌,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记忆力也会相对下降,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艾宾浩斯遗忘线”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就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要提高学习效率,当务之急便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计划可以分为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天计划。年计划上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一年中各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从宏观上把握时间的分配。我高三的年计划是这样制定的:
9~11月:物理(我相对较差的科)
12~2月:数学
3~5月:化学
6月:语文和英语(侧重记忆的学科)
月计划和周计划在年计划的宗旨下制定,周计划因其循环性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根据每天的具体课程详细制定。
我的周计划主要安排了自习课的分配情况,具体如下: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星期一:物理自测订正答案完成作业作文训练
星期二:化学自测订正答案完成作业英文阅读
星期三:数学自测订正答案完成作业英语单词
星期四:外语自测订正答案完成作业错题档案
(物理)
星期五:语文自测订正答案完成作业错题档案
(化学)
800—1100200—5001900—2100
星期六:回顾一周
英语
回顾一周
化学
回顾一周
物理
星期日:整理英语错题档案
回顾数学并整理错题档案
回顾语文并整理错题档案
计划制订出来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如果发现有不能按时执行的情况,要找出原因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减少盲目学习和本末倒置的情况发生。在制订计划时,心中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这个计划,在一定时间内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取得怎样的效果,即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过高了经过努力也不能实现,容易失去信心,半途而废;过低了则不会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战,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