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文明的故事 >

第15章

文明的故事-第15章

小说: 文明的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马帝国的崛起,最早是因为市民权的观念使人民团结在一起。整个共和国的扩张时期,直到早期帝国时代,多数罗马人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市民权,认为那是特权,也是义务,并确信在罗马法会保护自己的权利,因此也有为罗马法光荣牺牲的决心。罗马人正义、伟大、守法的名声远及罗马国界之外。然而,到了布匿战争时代,市民权的意识因财富及奴隶制的发达而开始遭受损伤。市民权本身虽然获得扩张,而市民权的观念却早已变质了。    
    一言以蔽之,罗马帝国是一种原始的国家组织。国家没有对公民实施教育,也没有使不断增加的市民大众知悉其施政方针,更没有寻求市民大众对国策的支持。帝国内既没有学校组织以确保国家意志的贯彻,也缺乏信息发布机构来支持民众的活动。马略与苏拉的时代以来,争夺权力的野心家们,从来没有想到过针对帝国内所发生的事件去征求民意。市民权的精神已死,却无人觉察。不论何种帝国、国家,凡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终极而言,是依靠理解与意志而成立的,而罗马帝国的意志已荡然无存,罗马帝国因而崩溃瓦解。    
    操拉丁语的罗马帝国虽然在5世纪灭亡了,但其内部却已产生了某种利用它的威信与传统的东西。那就是操拉丁语的天主教会。帝国虽亡,天主教会却尚在,因为天主教会体现了人们的灵魂与意志,并且拥有使它团结的书籍、教师和传教士,而这些的确比任何法律或军团更强更有力。帝国渐趋衰亡的整个四五世纪,基督教普遍地扩及整个欧陆。它征服了欧陆的征服者——蛮族。阿提拉进军罗马城时,似乎罗马城的总主教阻止了他,完成了任何军队所未能完成的事——仅靠道德力量而将之逐退。    
    罗马的总主教——教皇,主张教皇即为全部基督教会的首领。由于罗马已没有皇帝,所以教皇主张将皇帝的称号与资格合并在他身上。于是他自称“旁赤费克斯·马克辛司”——这是罗马皇帝的一切称号之中最古老的一个称号,意为在罗马职司牺牲的最高祭司。帝国之间的争斗,使得小亚细亚、叙利亚以及埃及处于长久的不安与荒废的状态之中。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这些地区的文明水准颇高,人民富裕,人口众多。此后却因不断的杀戮、掠夺、战时的课税等渐渐衰落,终于仅剩下少数农民散居在乡间,被捣毁的城市只剩下一堆堆的废墟。在这贫穷而混乱的年代里,只有北部埃及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繁荣。亚历山大城与君士坦丁堡一样,虽然情况不是非常好,但仍维持着东部与西部贸易往来。    
    在这两个战乱不断的帝国里,科学与政治哲学似乎已告灭绝。雅典最后的哲学家们,直到雅典哲学学院被查士丁尼一世封闭,仍然保存着他们所未能完全理解,但却对之充满了无限的畏敬的伟大的古老文献。然而,不论是哪个阶层,都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勇敢而能以自主独立的精神思考事物的自由人,来继续对这些文献当中所包容的率直的语言与传统进行研究,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知识上极度贫乏,也是一个原因。当时的波斯和东罗马帝国都是新型的宗教国家,它们疯狂地迫害异端,压制人类自由的精神活动。    
    当然,世界上最早的帝国,无一不是以顶礼膜拜神或神圣的帝王为中心的宗教国家。亚历山大被当成神,罗马皇帝也被供奉在神殿上,对皇帝效忠就是对罗马帝国效忠。这种种做法都是把帝王当成神一样崇拜。但这些旧宗教,本质上乃是行为与事实的宗教,它们不会禁锢人的精神。只要向神献上供品并顶礼膜拜,实际上你怎么想或怎么说,好象都没有关系。然而,新型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却是以统治人们的精神为主。这些新宗教不仅仅需要遵奉,还要求人们理解自己的信仰,因此自然而然产生了有关信仰本质的论争。换言之,这些新的宗教乃是信仰的宗教。于是世界上出现了“正统派”这个新词。正教用严格的教条规定了人的行为、言语以及思想。这样一来,如果有人抱持着错误的见解,并把它传达给别人,就不再是知识上的缺陷,而是使灵魂永远堕落的道德上的罪过了。    
    在3世纪创建萨桑王朝的阿尔达西一世,以及在4世纪重建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都曾求助于宗教组织的力量,因为他们认识到宗教组织实为可以利用并统御人们意志的新手段。因此,在4世纪末以前,这两个帝国已开始迫害自由的谈论以及宗教的革新。在波斯,阿尔达西一世发现了一种古已有之的拜火教,这种宗教有自己的祭司与神殿,在祭坛上点燃圣火作为崇拜的对象。阿尔达西一世立即将之定为国教,以借助宗教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3世纪末,拜火教徒开始迫害基督教徒。277年,新宗教摩尼教的教主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被剥皮。在君士坦丁堡,人们也在忙着逮捕基督教的异教徒。因为摩尼教的观念渗入了基督教,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基督教徒使用各种极端的手段与之抗争。另一方面,来自基督教的观念也损害了拜火教的纯粹性。就这样,一切思想和观念都被认为是危险的。科学在这个时代完全失去了光辉,因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宽容与自由在这个迫害异教徒的时代根本不存在。    
    这时期拜占庭的生活,是由战争、黑暗的神学和人类的永恒不变的罪恶构成的。它像绘画一样浪漫,却无一丝清新与明朗。拜占庭与波斯,只要不与来自北方的蛮族抗争,便会在彼此间爆发可怕而极具破坏性的战争。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因此而荒废疲敝。实际上,即便是这两个帝国能紧密结盟,也没那么容易驱逐蛮族,恢复他们自己的繁荣。土耳其人或鞑靼人,早先与波斯,继而与拜占庭以同盟国的姿态,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公元6世纪,相对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查士丁尼一世与克斯洛埃斯一世;公元7世纪之初,则是赫勒克留与克斯洛埃斯二世之间的对抗。


第十八部分:欧洲混乱史(1)贝都因民族的领袖—穆罕默德(1)

    在公元610年赫勒克留登基以前,克斯洛埃斯二世势如破竹,占领了安提阿、大马士革以及耶路撒冷,其军队直抵君士坦丁堡对岸的小亚细亚的加尔西顿。公元619年,克斯洛埃斯二世征服埃及。但不久,也就是公元627年,赫勒克留在尼尼微剿灭了波斯军队。不过这时加尔西顿仍驻有波斯军队。公元628年,克斯洛埃斯二世被其子废黜并杀死。疲惫已极的两个帝国之间,总算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东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之间已经开始最后的殊死战斗,但它们做梦也没想到,使这场毫无目的的漫长战争结束的一场风暴,已经渐渐地在沙漠地区酝酿成功。    
    当赫勒克留正在叙利亚恢复秩序时,一封信件送到他手中。信件是通过大马士革南方波士特拉的帝国前哨部队转来的,上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闪系沙漠语言阿拉伯语。如果这封信确曾被交给过赫勒克留,肯定是由翻译官翻译出来念给他听的。此信的署名为“神的先知穆罕默德”,信中要求赫勒克留皇帝信奉“唯一的真主”,并做真主的仆人。至于赫勒克留皇帝是如何回答的,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同样的信件,也被送达忒西丰的卡瓦德。卡瓦德勃然大怒,撕破来信,下令将使者逐出。    
    这穆罕默德是贝都因民族的一个领袖,他的根据地是个叫麦地那的沙漠小镇。穆罕默德倡导信仰唯一真主的新宗教。在得知卡瓦德撕毁了他的信件之后,穆罕默德叫道:“主啊,让卡瓦德的手来撕裂他的王国吧!”把国界往北推展,隋朝与唐朝则把他们的文明传播到广大的南方。唐王朝的版图与今日中国的版图大小相当。在中亚方面,唐王朝声威远播,通过向自己朝贡的土耳其民族,一直延伸到波斯及里海。    
    唐王朝时代的中国,与汉朝时的中国大不相同。崭新而富有活力的文学流派出现了,造成了诗歌的大复兴。佛教使哲学以及宗教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艺术创作、工艺技巧和生活娱乐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人们开始饮用茶,并发明了纸,木版印刷术也在此时出现了。在这数个世纪之间,中国有将近数百万的人们,过着秩序井然、幽雅而舒适的生活。然而,在同一个时期,欧洲与亚洲西部的人口却在减少,那里的人们住在茅屋或有城墙的小城市里,或者是恐怖的盗贼山寨里。西方人的精神,因神学上的迷妄而暗淡无光,中国人的精神却是开放、宽容的。    
    唐朝早期帝王之一是唐太宗,他即位于公元627年,即赫勒克留在尼尼微获胜的那一年。赫勒克留曾差遣使者往谒太宗,想来赫勒克留必是有意在波斯背后求得一个同盟者。有一群基督教传道士也从波斯来到唐王朝(公元635年)。他们获得准许,为唐太宗说明基督教的教义,唐太宗还检阅了《圣经》的中译本。后来,唐太宗下诏准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并准许基督教徒创建教会和修道院。


第十八部分:欧洲混乱史(1)贝都因民族的领袖—穆罕默德(2)

    公元628年,穆罕默德的使者也来到了唐王朝的土地上。他们搭乘贸易船从遥远的阿拉伯沿印度海岸来到广东。唐太宗与赫勒克留和卡瓦德不同,他认真地聆听了穆罕默德使者的话,并对他们的神学观念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唐太宗帮助伊斯兰教徒在广东建造了清真寺,这所寺院现今仍然存在,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点燃了这阿拉伯火焰的,是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在40岁以前,穆罕默德从未做过足以惹世人瞩目的事情。他似乎对宗教方面的议论深感兴趣。当时的麦加,是一个著称于整个阿拉伯的市街,在那里供奉着一块叫做“卡巴”(Kaaba其意为方)的石头,麦加因此而成为朝圣者的聚集地。但是,这地方有众多的犹太人,事实上阿拉伯南部全部都是信奉犹太教的教徒。另外,在叙利亚则有基督教的教会。    
    大约40岁左右时,穆罕默德开始显现出与1200年以前的希伯来先知同样的特征。首先,他先向自己的妻子传教,讲了唯一的真主以及对德行的报应和对罪恶的惩罚等事情。显然,穆罕默德的思想受到了犹太人与基督教徒的强烈影响。然后,穆罕默德把一小撮信徒们召集在身边,渐渐地开始走上街头抨击对偶像的崇拜。但此举却招来了市民们的反感,因为麦加的繁荣全赖前来朝拜圣石的朝圣者。然而,穆罕默德的说教还是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明显。他自称是为了完成宗教使命而受神托的先知之中的最后一个,并宣称亚伯拉罕与基督全都是他的先驱。也就是说,他是被神选出来的,是来完成神的旨意的。穆罕默德还拿出了自己所做的诗,并说那是天使传授给他的。他说自己在梦里曾被带到天国,亲耳聆听了神的旨意。    
    穆罕默德的宗教势力日渐增长,市民们的敌意也逐渐加深,终于有人谋划要暗杀他。为了躲避当地的反对派,穆罕默德与公元622年偕同他忠实的朋友兼弟子艾卜·伯克尔来到了麦地那。因为那里的人们信奉他的教义。麦加与麦地那之间因此而爆发了一场战争。最终战争通过谈判结束了。麦加采用了唯一真主的礼拜仪式,穆罕默德也被承认是先知。这新宗教的信徒,一如往昔他们是偶像崇拜者时一样,可到麦加去朝拜。如此,穆罕默德不必阻扰麦加朝拜者的通行而在该地确立了唯一真主的地位。公元629年,他以统治者的姿态回来麦加。这是穆罕默德向赫勒克留、唐太宗、卡瓦德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统治者差遣了使节第二年的事。    
    穆罕默德在公元632年去世。在这四年间,穆罕默德的势力扩张到阿拉伯的其余地区。他还将自己所创立的宗教的戒律,以口述的方式编成了《古兰经》一书,并声称这是神传授给他的。    
    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具有让人难以置信的伟大力量。伊斯兰教强调唯一的真主,对真主的统治极其崇拜。比起其他宗教来,伊斯兰教要自由、简单的多。《古兰经》中只规定了朝拜麦加的有限礼仪。穆罕默德还亲自规定了各种预防措施,以防在他死后被神化。伊斯兰教还主张在真主面前,不论肤色、出身、身份,所有的信徒都是兄弟,都是平等的。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伊斯兰教帝国的真正建设者并非穆罕默德,而是他的朋友、援助者艾卜·伯克尔。如果说穆罕默德是原始伊斯兰教的精神与想象,那么艾卜·伯克尔就是伊斯兰教的良心与意志。每当穆罕默德动摇时,都要靠着艾卜·伯克尔来支撑。穆罕默德一死,艾卜·伯克尔立即成为“哈里发”(继承者之意),他以震撼山岳的信仰,依照那位先知于628年向世界上所有君主送去的信函,开始了使全世界归属于阿拉伯的努力。而他所凭借的,只不过是仅有三四千人所组成的阿拉伯人军队。危。从672年到718年之间,阿拉伯人屡次从海上对君士坦丁堡发动攻击,但这个伟大的城市始终岿然不动。


第十八部分:欧洲混乱史(1)阿拉伯人的历史文明(1)

    阿拉伯人几乎没有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经验,因此这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从西班牙到中国国界的大帝国,面临着迅速崩溃的命运。阿拉伯帝国的统一,从开始就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受到损害。但是,我们所感兴趣的,不在于阿拉伯帝国政治上的分裂,而在于阿拉伯帝国对人的心灵和人类一般命运的影响。阿拉伯人的精神,比1000年前希腊人的思想更急剧地扩散到这个世界上。中国以西的整个世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从而导致了旧观念的崩溃和新观念的发展。    
    在波斯兴起的这种昂扬的阿拉伯精神,不仅与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的教义发生了接触,而且也与希腊文学和被译成叙利亚语而被保存下来的希腊科学发生接触。同样地,它在埃及也发现了希腊文化;在西班牙还发现了活跃的犹太人思想和辩论的传统。在中亚,它与佛教和中国文明的物质成就遭遇,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从而使书籍的印行成为可能,然后这阿拉伯精神还接触到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阿拉伯人开始认识到《古兰经》并不是唯一全能的书籍,他们排斥异教的恶习也迅速地消失了。    
    在阿拉伯人足迹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研究学问的热潮。8世纪之际,在整个“阿拉伯化”的世界里都成立了教育组织。到了9世纪,西班牙科尔多瓦学校的学者们已经开始与开罗、巴格达、博克拉以及撒马尔罕的学者们通信。犹太人的精神与阿拉伯人的精神彼此影响和同化着。有一个时期,这两个同属闪族的种族以阿拉伯语为媒介从事合作。在阿拉伯人的政权崩溃以后很久,讲阿拉伯语的世界仍在继续着这种知识上的合作,直到13世纪还产生了不少令人惊讶的成果。    
    最早由希腊人开启端绪的各种系统搜集和研究的方法,因为闪族世界的复兴而再度复活。长久以来被埋没的亚里士多德与亚历山大博物馆所播下的种子,如今已经发芽、成长,并即将结出果实。人类在数学、医学、物理学等方面,有了非常重大的进步。粗糙的罗马数字,由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取代,零的符号也首次被运用。现今全世界通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