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弗里德里希二世倡议欧洲的王侯结成同盟,以对抗教皇的野心,他还特别提醒王侯们要注意教会的财产。
在抛出了这致命的一击之后,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心履行10年前的约定,召集十字军东征。这就是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不过这却是一次近乎开玩笑的十字军东征。弗里德里希二世率兵来到埃及,与伊斯兰教教主进行了会晤。由于双方都对基督教持怀疑的态度,因而会晤的气氛非常融洽。结果,双方达成了互惠的协议,伊斯兰教教主同意将耶路撒冷交给弗里德里希二世。这次十字军东征完全是一种新型的远征,几乎都是靠私人交涉完成的,既没有血腥的屠杀,也缺乏“喜极而泣”的场面。然而,这次领导十字军的却是一个被革除教籍的人,所以他不得不自己从祭坛上取下王冠,演出一幕完全没有宗教意味的耶路撒冷王加冕礼。因为所有的圣职人员都避开了他。其后,弗里德里希二世回到意大利,将入侵自己领土的教皇军队逐出,迫使教皇恢复他的教籍。在13世纪,王侯对教皇采取这种行动,已经不会再激起民众的报复,那种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再复返。
1239年,格列高里九世又与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生争端,并再次将其革除教籍。两人之间再次爆发公开的对骂,教皇的威严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格列高里九世死后,英诺森四世即位,然而这争论却仍在继续。弗里德里希二世又写了一封深入人心的公开信,教会因此而蒙受了羞辱。在信中,弗里德里希二世责备圣职者的傲慢与对宗教的漠视,并且声称当时的一切堕落都源自圣职人员的傲慢与财富。他又向王侯们提议,为了保全教会的声誉必须全面没收教会的财产。这种想法往后就一直萦绕在欧洲王侯们的心中。
第十八部分:欧洲混乱史教皇分立
我们在此不打算叙述弗里德里希二世晚年的情形。他在西西里宫廷里的生活也许要更有趣一些。弗里德里希二世穷奢极侈,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据说他是个放荡淫逸的人。但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是个富有好奇心、喜欢探究事物的人。在他的宫廷里,不仅有基督教的哲学家,他还曾召集了犹太人和伊斯兰教的哲人,并且给意大利人的精神注入了大量的撒拉逊文化的色彩。弗里德里希二世把阿拉伯数字与代数学介绍给了基督教的研究者。在他的宫廷里,有一位叫迈克尔·斯各特的哲学家曾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部分著作,还翻译了阿拉伯伟大的哲学家阿韦芳埃斯对这部分著作的注释。此外,弗里德里希二世还在1224年创设了那不勒斯大学,扩大充实了萨勒路诺大学里著名的医学院,并建立过动物园。他有一本关于养鹰的著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对鸟类的习性很熟悉。此外,弗里德里希二世又是最早用意大利语来写诗的意大利人之一。意大利诗就是在他的宫廷里诞生的。有一位作家曾把弗里德里希二世称为“第一个近代人”,这是对他公平而贴切地描述。
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之后,教皇又开始与法兰西国王不断发生冲突。当时的法兰西国王的势力不断扩张,而教皇的势力却在不断缩小。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世期间,德意志就已经分裂,向来属于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的工作——即作为教皇的呵护者、支持者以及竞争者,开始改由法兰西国王来担任。有好几代教皇都采取了支持并追随法兰西国王的政策。法兰西的诸侯在罗马教皇的帮助与许可下,在西西里与那不勒斯设置了王国。法兰西的国王因此而看到了复兴查理曼帝国的希望。然而,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死后,日耳曼王国的王位出现空缺,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被选为皇帝(1273年)。这时,罗马教皇的政策开始在法兰西与德意志之间摇摆不定,各任教皇都有不同的倾向。在东面,1261年希腊人从拉丁系皇帝手里夺回君士坦丁堡,新希腊王朝的创建者迈克尔八世,屡次违心地尝试与教皇和解,然而最后却与罗马教会完全决裂。这一事件,加上在亚洲的拉丁系诸王国的没落,使得教皇在东方的权势就这样丧失了。
1294年,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即位,他是个对法兰西人抱有敌意的意大利人,且异常关心罗马的伟大传统和伟大使命。有一个时期,博尼法斯八世以高压手段推行他的政策。1300年,他主持了大庆典,无数的朝圣者聚集到了罗马。J·H·鲁宾逊描述了当时的情形:“滚滚的金钱流入教会的国库,数量不可计数,堆在圣彼得墓前的捐献物也必需要两个人手忙脚乱地用耙子来收拾。”但是,这一次大庆典却只是表面上的胜利。1302年,博尼法斯八世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争执。1303年,当他想宣告革除法兰西国王的教籍时,竟然在阿纳尼的祖传宫殿里被纪克姆·德·诺加雷逮捕了。这个法兰西国王的手下闯入教皇的宫殿,并冲进教皇的寝室,然后看到教皇正手执十字架躺在床上。纪克姆·德·诺加雷对教皇破口大骂,并威胁恐吓教皇。博尼法斯八世虽然仅过了一天就被居民释放而回到罗马,没想到在罗马又遭到阿纳尼家族中某些人的袭击,被监禁起来。博尼法斯八世大受刺激,备尝幻灭的滋味,数周之后死在被监禁的房中。
值得注意的是,法兰西国王这次对基督教的教皇所施行的暴行,是得到国民百分之百的支持后才行动的。法兰西国王凌辱教皇以前,召集了法国的所谓三级会议——即由贵族、主教、平民所组成的会议,并获得了同意。然而,意大利、德意志以及英格兰,都没有对这次冒犯至高无上的教皇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我们不得不承认,基督教世界的观念已然衰落,其对民众的影响已经荡然无存了。
整个14世纪,罗马教会始终未能恢复其在道德上的权威地位。接下来的教皇是克雷蒙五世,他是由法兰西的国王菲利普选出来的,也是法兰西人。克雷蒙五世并没有到罗马任职,而是把教廷设在了亚维农。亚维农虽然地处法国境内,却是不属于法国的教皇领地。其后,克雷蒙五世的继任者们也都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377年,格列高里十一世才回到罗马的梵蒂冈宫。但是,格列高里十一世的决定并未获得全教会的同意,因为多数红衣主教都是法籍人士,他们的习惯与想法都已经深深植根于亚维农。1378年,格列高里十一世去世,意大利的乌尔班六世被选为教皇。这时,这些反对派的红衣主教们宣称这次选举无效,他们选出了另外一个教皇——克雷蒙七世。这次分裂,历史上称为“教皇分立”。每一任教皇都留在罗马,反法的德意志皇帝、英格兰国王、匈牙利、波兰以及北欧,都对罗马教皇效忠。而对立派的教皇则居在亚维农,法王与其同盟国的苏格兰国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其他各德意志诸侯都支持他。双方教皇都革除了对方支持者的教籍,并互相诅咒(1378年…1417年)。
第十八部分:欧洲混乱史蒙古的衰落
此后,全欧洲的民众都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宗教问题,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教会的权威地位已经遭受到了普遍的怀疑。
我们在前面一章里曾经提到过圣芳济教团与多米尼哥教团,它们只不过是基督教世界里兴起的诸多新势力之中的两个代表而已。这些新兴势力根据自己的判断,有的以扶植教会为目的,有的则以反对教会为目的。而教会对于圣芳济教团与多米尼哥教团都是加以同化并利用,不过有时也会动用暴力。但是对其他的势力,教会则采取了对抗和批判的态度。150年之后,一个名叫威克里夫(1320…1384年)的人出现了。他是牛津一个博学的医生,晚年的时候开始率直地批判主教的堕落与教会的愚昧。威克里夫与贫穷的神父们组织了威克里夫教团,把自己的想法推广到英格兰各地。为了使民众能够评判他与教会谁是谁非,威克里夫将《圣经》译成英文。他比圣芳济教团和多米尼哥教团的成员更博识,也更能干。威克里夫在上流社会中有支持者,在民众之间也有众多的追随者。罗马教会对他恨之入骨,下令将他逮捕下狱,但威克里夫直到逝世时,仍然保持着自由之身。然而,把天主教会导向灭亡的邪恶而腐朽的势力,却不让他的尸骨在墓中安息。1415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作出决定,要把威克里夫的遗骨挖出并加以焚烧。1428年,在教皇马丁五世的指挥下,由主教弗雷明执行了这项决议。这种亵渎神灵的行为,竟然不是出自某一个狂妄之徒的手中,而是教会的公开决议。率极高,他们还懂得使用中国人所发明的火药来制成一种火炮,这种火炮的威力非常大。窝阔台汗降伏了金国后,指挥军队横跨亚洲,进逼俄罗斯(1235年)。蒙古军队的征服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1240年,蒙古军队攻陷基辅,到此为止,几乎所有俄罗斯的公国都成为蒙古人的朝贡国。波兰也惨遭蹂躏。波兰人与德意志人组织了联军,于1241年在西里西亚的利格尼茨与蒙古军队展开激战,结果却全军覆灭。不过,弗里德里希二世似乎根本未曾为抗御蒙古人潮水般的而作出过多少努力。
贝里在注释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直到最近,欧洲的史学家方才知道,原来1241年春,涌进波兰占领匈牙利的蒙古军队的成功所依靠的是完美的军事战略,并非是由于其具有压倒优势的兵力。但这一事实,至今还没有成为一般常识。人们依然广泛地认为:鞑靼人不过是一支蛮族而已,他们获胜的关键是兵多将广……”
“蒙古军队从维斯杜拉河下游到特兰西瓦尼亚一带的军事布署,正确而有效,直实足令我们惊叹。这样的作战方式,当时的欧洲军队简直望尘莫及,欧洲任何一位指挥官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后的欧洲将领,就战术上而言,幼稚得根本不能与窝阔台汗相比。更值得注意的是,蒙古人是在熟悉了匈牙利的国情和波兰的状况之后,才开始着手其入侵计划的。这反映出蒙古人具有完整的情报组织,可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报。而匈牙利人与基督教国家的诸势力,则像幼稚的野蛮人一样,对敌人一无所知。”
然而,蒙古军队虽然在利格尼茨大获全胜,却不再向西挺进。因为往西他们必需进入不适用他们战术的森林地带与丘陵地区。蒙古人转向南方,决定在匈牙利定居。一如马扎尔人杀戮或同化以前居住在匈牙利的斯琪奇亚人、阿瓦尔人、匈奴人一样,蒙古人也将与他们同族的马扎尔人杀戮和同化了。当时的蒙古军队可能是想从匈牙利平原向西方和南方入侵,就像匈牙利人在9世纪,阿瓦尔人在7世纪和8世纪,匈奴人在5世纪的所作所为一模一样。但这时候窝阔台汗却突然去世了。1242年,由于继承权问题的纷争,无敌的蒙古大军开始退兵,经匈牙利、罗马尼亚班师回朝。
其后,蒙古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亚洲一带。13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征服了南宋王朝。1251年,蒙哥继承大统成为大汗,他派自己的弟弟忽必烈统治中国。1280年,忽必烈正式登基而为中国的皇帝,国号元,元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368年。正当南宋的残余力量被蒙古军队全部消灭之际,蒙哥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也征服了波斯和叙利亚。当时,蒙古人对伊斯兰教徒很仇视,他们占领巴格达时,不仅屠杀了居民,同时也破坏了苏美尔人自远古以来就在建设和使用的灌溉组织,而这些灌溉组织对于美索不达美亚一带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这发达的灌溉系统造就了当地的文明和繁荣。从此以后,美索不达美亚地区就变成了废墟和沙漠,仅剩下少许人口。蒙古人入侵埃及的计划没有得逞,1260年,埃及的苏丹在巴勒斯坦彻底击溃了旭烈兀的军队。
在这次失败之后,蒙古人开始进入衰落时期。蒙古大汗的领土也分裂成若干国家。东方的蒙古人,与中国人一样成了佛教徒,西方的蒙古人则成了伊斯兰教徒。1368年,中国人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繁荣的明朝,明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644年。俄罗斯人继续向东南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鞑靼人朝贡,到了1480年,莫斯科大公开始拒绝这项义务,从而建立了近代俄罗斯的基础。
14世纪,在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领导下,蒙古人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帖木儿占领了西土耳其斯坦,并于1369年在那里封自己为大汗。之后,他又征服了从叙利亚到德里的广大地区。然而帖木儿所建立的帝国,随着他的死亡而告崩溃。1505年,野心家帖木儿的裔孙巴贝尔,率领着装备了枪炮的军队入侵印度平原,他的孙子阿克巴(1556…1605年)最终完成了此项征服。这个蒙古系的王朝(阿拉伯人称之为莫卧儿王朝)在德里建立首都,并统治着几乎整个印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
13世纪蒙古人的征服所造成的结果之一,是把日后以奥斯曼土耳其人闻名的土耳其民族,从土耳其斯坦驱逐到了小亚细亚。这些土耳其民族在小亚细亚扩展了自己的势力,并实现了统一。然后,他们横跨达达尼尔海峡,入侵马其顿、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最后,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团团围住,成了一个孤岛。1453年,奥斯曼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用多门火炮从君士坦丁堡的欧洲一边发动进攻,并一举攻占了君土坦丁堡。这个事件震动了整个欧洲,一时组织十字军之说甚嚣尘上,但最终没有付诸实施。十字军的时代毕竟己成为过去。
16世纪之间,奥斯曼的苏丹们,征服了巴格达、匈牙利、埃及以及北非等地,他们的舰队还在地中海上称霸。连维也纳也几乎失陷,神圣罗马帝国也被强求纳贡。15世纪似乎只有两件事情可以弱化基督教国家普遍衰微的趋势。其一是1480年莫斯科公国的独立和复兴,其二是基督教徒慢慢地重新征服了西班牙。1492年,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与其后的卡斯提尔皇后伊莎贝拉终于征服了西班牙半岛上的伊斯兰国家格拉那达。
但是,1571年,在勒潘多海战中,奥斯曼人因骄傲自大而付出了代价,地中海重新落入基督教徒手中。——也普遍传播,使人们开始再次着手从事微妙但却有实际效果的实验科学。
此外,人类精神的觉醒如今已不再仅限于独立的知识阶层。一般平民的精神也开始觉醒,这在过去人类的历史上是未曾出现过的。虽然基督教的信仰还在受到迫害,但是,只要是其教义所及的地方,都对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它确立了个人道义心与正义之神之间的直接联系。于是只要有必要,民众就有了对王侯、圣职者以及他们的信条作出自己独立判断的勇气。
欧洲文化的兴起杰出的人物—培根
早在11世纪,欧洲就已经再度开始了对哲学的讨论,巴黎、牛津、波洛尼亚以及其他一些中心城市中出现了规模巨大且十分兴盛的大学。在那里,中世纪的“经院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并对一些文字中所含的意义进行了反复地探讨和议论。这些观点与文字,对于即将来临的科学时代意义重大。这些学者中,因出类拔萃的天才而确立自己地位的,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之父的罗吉尔·培根(1210…1293年)。他是牛津的一个修道士,在人类的历史上,他也是仅次于亚里士多德的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