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咔肭笾附獭9丝瞿闷鹗砜戳怂16岁时写的名篇《草》之后,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从此后白居易声名大振。
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民间即广为流传,这在古代是极少见的。有一次,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路途长达三四千里,在乡校、佛寺、旅馆、往返的客船中,看到了他的诗歌;在平民、僧侣、老人和小孩的口中,也听见他的诗歌,使他非常自豪。元稹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郁悒、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作者利用歌行这个流畅自由的体裁,叙述故事,构思精巧,起伏跌宕。诗的开篇,从思女、求女,到爱女、宠女,写唐玄宗好色废政,杨贵妃恃宠而骄,写出了无限风情,无尽的欢乐,像是一幕喜剧。然而乐极生悲,第二部分便从马嵬坡的失女、死女到以后唐玄宗无尽的思女、念女,充满着种种思念,种种痛苦,笼罩着一片沉重哀伤的悲剧气氛。从蜀都行宫、还都路上、返京以后,地点的变换;从春风秋雨、花开花落、夕夜晓明,时间的推移;又从醒寤到梦寐,把个故事写得动人心魄,回肠荡气。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但作者笔锋一转,第三部分从觅女、求女到见女、誓女,通过临邛道士上天入地的寻觅,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神仙境界,见到了具有超凡脱俗之美的杨玉环,杨妃又托道士将信物带给玄宗,并重申盟誓,故事委婉曲折美丽动人。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山水游记巨著《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巨著《永州八记》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较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构成古文运动理论的精华。他的《永州八记》被人们誉为山水游记的经典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于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和他老师王叔文主张改革政治。革新派大部分是一些出身较低、年轻有为、才学兼优的知识分子。柳宗元也是这个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们就推行了许多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但是,这却触犯了宦官和达官贵人的利益。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宗、立太子,通过宫廷政变来打击革新派。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王”即被贬逐,王伾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风景优美。柳宗元初到永州的时候,住在城内东山的寺庙里。寺西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亭子,是观赏永州风光的好地方。九月的一天,柳宗元坐在这个亭子里,发现远处的西山景色特别美。于是,他立刻约了几个人去游西山。
他们沿着小河来到西山脚下,只见山势高峻,怪石嶙峋,满山是杂草树木。他们只得披荆斩棘,艰难地向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四下一看,那无边无际的原野,重重叠叠的山峦,幽深的山谷,曲折的河流都尽收眼底。人好像在天上一样。
看到这些美景,柳宗元顿觉心胸开阔。他们摆上随身带的酒菜,一边饮酒,一边赏景,高兴得什么都忘了,直到天黑才回家去。回到家里,柳宗元写了一篇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记叙了这次游览的经过。
从这以后,柳宗元的游兴更浓了。在山的西边,他又发现了一个水潭叫钴■潭。冉溪是潭水的源头。这溪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得很急,撞在山石上激起雪白的浪花。它曲折东流,到钴■潭才平缓下来。潭将近有十亩大,水很清,周围全是树,岩石上有泉水流下来。
柳宗元非常喜欢钴■潭,多次去游玩。有一天,潭边的一户人家,突然找到柳宗元,对他说:“先生,官府的租税繁重,我缴不上,也还不起私人的债务。我见先生喜欢这潭边风光,想把潭边的田卖给您,好换点钱养活一家子,您看行吗?”
柳宗元见他说得可怜,就答应了。不久,柳宗元加高了岸上的台子,还把高处的泉水引落到潭中,使它发出悦耳的响声。于是,他又写了一篇《钴■潭》来记载这件事。
后来,柳宗元又游览了钴■潭西边的小丘、小石潭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先后写了八篇游记。这就是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诗、辞赋、散文、游记、寓言等方面成就显著,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咏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被千古传诵。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中心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并对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回顾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程和统治阶级的政策,来警醒世人。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奉英宗诏令评论历代名臣事迹,遂编撰《通鉴》,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深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由神宗亲自写序。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重入仕途,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主持国政。其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新法的思想废除掉。王安石听到废除新法的消息后,十分生气,不久便郁郁而终。而司马光在同年也去世,死后追封温国公。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藉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藉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英宗冶平三年(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女词人李清照
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使她眼界开阔,气质高贵。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夫妻二人以书信诗词表情达意。一次,赵明诚正在诵读李清照寄来的词时,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并想欣赏赵明诚的诗作。赵明诚拿出自己最近的诗作,把李清照的词也放了进去。朋友读后说:“这么多新作,‘惟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首妙!”赵明诚服气了,那是李清照的词,心里很幸福。
李清照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富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拿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到大相国寺去。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种商品,也有卖书籍、古玩和碑贴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省)。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夫妻俩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件。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间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
后赵明诚去世,李清非常伤心。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两万卷,金石刻本两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矗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简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理学大师朱熹
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仲砖,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这样一位道德学问令人敬仰的大师,生前的遭遇十分坎坷、凄凉。当权派出于政治考虑,把他的学说诬蔑为“伪学”,给予严厉地打压、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咄咄怪事。
宋宁宗即位后,朱熹提醒皇帝防止左右大臣窃权,引起专擅朝政的韩侂胄嫉恨,先是用“道学”之名打击,以后又感到“道学”二字不足以构成罪状,索性把朱熹的道学诬蔑为“伪学”。朝廷大臣忌惮社会舆论,不敢过分谴责朱熹。韩侂胄的亲信、监察御史沈继祖就捏造朱熹的“罪状”——霸占已故友人的家财、引诱两个尼姑做自己的小妾,把朱熹搞得声名狼藉。从此以后,政坛上对朱熹的攻击日甚一日,甚至有人公然上书要求处死朱熹。
在政治高压下,朱熹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认罪,无奈地承认强加的罪状:“私故人之财”、“纳其尼女”。为了显示认罪态度的诚恳,他说出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深省昨非,细寻今是”,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他的门生朋友惶惶不可终日,特立独行者隐居于山间林下;见风使舵者改换门庭,从此不再进入朱熹家门;更有甚者,变易衣冠,狎游市肆,用以显示自己并非朱熹一党。结果当局还是罗织了一个59人的“伪学逆党”,朱熹便是这个“伪学逆党”的首领,令人啼笑皆非!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在孤独、凄凉的病榻上与世长辞。这场冤案,9年之后终于得到昭雪。朝廷为朱熹恢复名誉,追赠中大夫、宝谟阁学士,他的学说不再是“伪学”,他的门生朋友不再是“逆党”。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他一生以著述讲学为主,学生众多,又广注典籍,对经史、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