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卷一)人与自我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学观 雅斯贝尔斯 怀特海 德里达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 莫伟民
北大校长论北大 蒋梦麟 蔡元培 胡适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序 尚传道
大学的深层温度 张博树
永远的校园 谢冕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冯友兰
幸福、献身和意义 加德纳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罗杰斯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马斯洛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信条 弗洛姆编者
旁白 夏中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超越日常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雅斯贝尔斯
内心生活的消失 霍克海默
凡夫俗子批判 叔本华
精神的魅力 张炜
为学与为人 牟宗三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阿格妮丝·赫勒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感恩与善待 阿尔贝特·史怀泽
散文诗四章 屠格涅夫
侠出于伟大的同情 罗家伦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摩罗
人道主义良心 弗洛姆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五章 青春·性爱·身体
青春期 阿德勒
性欲与可爱 D.H.劳伦斯(品质人生)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罗素
爱与意志 罗洛·梅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 舍勒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婚姻 罗素
性革命与婚姻进步 潘绥铭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王小波
独身生活与对它的喜爱 麦格拉斯沃尔什
法律能惩罚婚外情吗? 姚洋
论父母与子女 莫洛阿
代沟的无法预期的反响 米德
编者旁白 富华
第七章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论性别的特性 康德
神话与现实 波伏娃
女人的职业 伍尔芙
自我之孤独 斯坦顿
男权回潮 张宽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荣誉与爱荣誉 罗家伦
我是要被献祭的 克尔凯戈尔
康德的生平、著作与性格 斯克拉顿
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
责任—荣誉—国家 麦克阿瑟
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韦伯
论学两则 王国维
《新人口论》二题 马寅初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面对苦难四题 周国平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 斯迈尔斯
严酷时代里的证词 王晓明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 吴敬琏
梁漱溟的骨气 任华 驰方
西西弗的神话 加缪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 史铁生
关于死的反思 萧乾
解放被死亡奴役的心灵 蒙田
自由的死 尼采
选择性死亡 弗霄切尔
巨子遗嘱 贝多芬 茨威格 戴高乐 鲁迅 傅雷
死亡与永生 别尔嘉耶夫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目 录(卷二)人与国家
第一章让记忆唤醒历史
社会记忆 康纳顿
记忆即生命 徐友渔
“抢救失足者” 韦君宜
大跃进亲历记 李锐
文革博物馆 巴金
我们的父亲刘少奇 刘平平等
青春是可怕的 钱理群
托付 刘烨园
这一代以及那一代的理想 筱敏
书厄小史 散木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第二章 传统与变革
新的!旧的! 李大钊
灯下漫笔 鲁迅
破坏 傅斯年
文化的变化与进步 蒋梦麟
中国文化之出路 陈序经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胡适
自信力与夸大狂 梁实秋
论传统与反传统 王元化
“东方文明”琐议 严秀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第三章 重新点燃启蒙火炬
“什么是启蒙运动?” 康德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李泽厚 《通天塔》走向未来》创刊号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陈独秀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中
《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 牧惠
“皇帝来哉” 刘洪波
编者旁白 王彬彬
第四章 革命反思录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我们的政治主张 胡适
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 张灏
历史的记录与革命的反思 单世联
“路标”改变以后:世纪初沙俄改革与自由知识界的悲剧 苏文
格瓦拉为什么出走 程映虹
其兴也勃 潘旭澜
编者旁白 王彬彬
第五章 自由思想档案
关于新闻自由 休谟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李大钊
论思想统一 梁实秋
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储安平
自由言论与反民主的少数 科恩
四大自由 罗斯福
自由主义的前途 米瑟斯
编者旁白 谢泳
第六章 民主 ABC 民主阿克顿
对于民主的再思考 陈独秀
民主与“终极目的” 顾准
华盛顿的选择 傅国涌
民主的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 阿玛蒂亚·森
编者旁白 谢泳
第七章 平等与公正
三个神圣的词 勒鲁
自由与平等互利 托克维尔
资本主义和平等 弗里德曼
对内的平等 王造时
三种社会体制 张五常
机会不均等导致的分配法则畸变 何迪
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 李昌平
威海忧思 魏明伦
平等、价值和功能 哈耶克
编者旁白 谢泳
第八章 个人·社会·国家
易卜生主义 胡适
个人与国家之界说 杜亚泉
随感录二十八 钱玄同
国民人格之培养 张奚若
“公仆”之名不能成立论 邵燕样
良民的标准 苏中杰
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 茅于轼、周鸿陵
纳税人,说出你的权利 萧雪慧
论公民的不服从 梭罗
公民社会 达仁道夫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第九章 什么是“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阶级 鲁迅
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殷海光
民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功能 霍克
知识分子的责任 哈维尔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储安平
左拉与德雷福斯案件 贝尔纳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陆键东
中国作家与精神气候 林贤治
编者旁白 李新宇
目 录(卷三)人与世界
第一章 和平:文明的曙光
论非暴力 甘地
纪念诺贝尔演说 曼德拉 德克勒克
暴力与技术 米达尔
“军备竞赛”的代价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战争规则的三次质变 丁林
血与火铸成的不公正 闻一
拒绝恐怖 严秀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二章 以人权的名义
世界人权宣言 联合国
20 世纪末世界人权发展趋向 夏熔
人权问题与谁有关 龙应台
论国家及其未来地位 哈维尔
以欧洲的名义阻止纳粹悲剧重演 格鲁克斯曼
少数人的权利 丁林
编者旁白 邵建
第三章 告别狭隘民族主义
民族自由与个人自由 哈耶克
自由主义或和平主义的民族主义 米塞斯
“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奥威尔
地方国家消亡论 汤因比 池田大作
靖国神社与日本人 董炳月
编者旁白 邵建
第四章 多样文化与普世价值
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斯威德勒
普世伦理:宗教良知的国际表现 何光沪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克林顿
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 舒城
缠足、隆乳与“文化”比较 秦晖
不要鹦鹉学舌 何家栋
文化纯洁性与个人选择 秋风
找寻远去的家园 葛剑雄
编者旁白 邵建
第五章 只有一个地球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
雨雪霏霏看杨柳 侯文惠
第四个时间单位 李工有
走出绿色象牙塔 王力雄
消费者并不是无辜的 佚名
编者旁白 邵建
第六章 发展有无极限
我们的忧虑 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
绝处逢生 里夫金 霍华德
走向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敞开通向智慧之门 舒马赫
第一号全球问题 何博传
人类社会的内生危机 何为
后发劣势 杨小凯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七章 科学精神及其责任
哥本哈根精神 杨福家
科学——伪科学:界限何在? 纪树立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韦伯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 戈兰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程亚文
科学的责任 海森堡
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庐峰
萨哈罗夫——人和物理学家 扬诺赫
克隆技术的含义 邱仁宗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八章 市场:看不见的手
为市场定位 布罗代尔
市场的力量 弗里德曼
粗犷朴实的个人主义 胡佛
市场经济中新的伦理和法冶 茅于轼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吴敬琏
市场不能干什么 丁宁宁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九章 走向全球化
世界秩序的三种结构 喻希来
联合国宪章
两种主权观 安南
全球化与新思维 资中筠
全球化:文化的解放 略萨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钟伟
三大矛盾与五个一般 杨继绳
编者旁白 丁东
《大学人文读本》总序
⊙夏中义
当我为即将付梓的《大学人文读本》
(以下简称《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伏案
作序时,我明白,我所想写的,不仅仅代表我个人。
有人问:你们为何要编这套《读本》?
这可从两方面来回答。若着眼于建设性,
《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无须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
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且不说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
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也不说大学生在校往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
缩,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本属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尚且如此,
再遑论非人文学科的理、工、医、农等专业了;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
治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
文渴求——虽然一个大学生从 18 岁跻身高等学府, 22 岁本科毕业,
到 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
“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虽然一个现代意义的
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它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职业培训
所”的招牌,昭示于人类社会的。应该说,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学,如“五
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又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然俱往矣,今非昔比,但
无碍后人来日可追先哲。
《读本》应是一套普适性的青年知识分子修养读物,而不仅仅是大学人文系科的教参资
料。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专业学识层面上的创造者、传播者及运用者,它可
以涵盖学界、思想界那些敢于担当人间道义的“精神战士”
,但前者的外延显然比后者宽泛。
至于“精神成人”,则是强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
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而《读本》的创意正在于,欲
引导读者从如下三个维度,展开对上述命题的思考:
第一, 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
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
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
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
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
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
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
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
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
(第一卷)“现代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