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

第2章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第2章

小说: 大学人文读本 夏中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
(第一卷)“现代国民”
     ;    (第二卷)“世界公民”
               ;    (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
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
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
            “大学”
               “人生”
                  “日常”
                     “良心”
                        “青春”
                           “婚恋”
                              “女性”
                                 “角色”
“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
        )
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
“理念”的骨架。

  《读本》既然意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呈示根基性价值参照或“精神底线”,这便从
根本上规定了《读本》内容,亦即选文须具备“思想性”“可读性”与“经典性”“思想性”
                         、          。   、
“可读性”无须赘言,“经典性”则重在辑录名家文字(内含著述、演讲、诗文、信函、奏
章、碑铭、日记、随笔、格言、遗嘱诸多文体)
                    。所谓名家,除了星辰般辉映 20 世纪人类文
化星空的世界巨人外,
         《读本》还尤其珍视如下三类中华英杰所贡献的思想瑰宝:一是 1840
年以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与进步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二是 1916~1919 年间为中国文
化的现代转型而疾呼“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先驱;三是晚近 20 余年来为当代中国“改
革开放”而不懈奋斗的社会精英。
  这就意味着,《读本》所做的,实是在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即通过对人类共
同的普世价值谱系的纵深勘探暨合理配方,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
息型的思想营养。这就明显越出了当下高校系科设置互为阻隔的基本格局,而使《读本》初
步呈现出跨学科、又渐趋圆融的大人文视野。是的,若着意甄别惯常意义上的学科归属,
                                      《读
本》可谓涉猎甚广,近乎学科“博物馆”,远不止文、史、哲、经、政,还有伦理学、心理
学、教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精神史……但有趣的是,隶属上述学科的选文一旦被有机
辑入《读本》所设定的语境,它又奇迹般地淡出原先学科圈,而让文本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
皆无声地用来澄明大学生精神成人时可能生发的困惑。由于近代分工所铸成的高校系科的功
能互阻,而今却在《读本》这一实验性思想平台消失于无形,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

  诚然,《读本》不会忘记它的潜在读者首先是正在校园就读的大学生。大学生最终认同
与否,可谓从根子上决定了《读本》的命运。为了让大学生在“灵魂发育”之际,能及时而
确凿地听到另一种清醒而清洁的声音,《读本》颇讲究一个“贴”字。“贴”,要义有二:一
是珍惜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渴求;二是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既不是居高
临下地借权威语式来以偏概全,也不是把人文教育柔化为慈善家的安抚,更不是放任自流,
眼看一群群大孩子因挡不住时尚的诱惑而及时行乐,以欲念的满足来遮蔽人生真谛,却一筹
莫展。
  让《读本》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的人文渴求,这既是编委的集体行为取向,也是对某
种阅读理想的预设。若读者日后真能将《读本》之阅读转化为“灵魂对话”,这当是编者所
梦寐以求的。由此不难理解本书为何要将每章编者絮语命名为“旁白”。
                               “旁白”者,既含“参
与”之意,又有“代庖”之戒也。毕竟“灵魂”之事,纯属个人精神事件,他者可供参照,
无法代之思考。

  一部书稿,近百万字,好不容易编出来,末了却说编者对全书未必洞明若烛,相反,尚
存疑点有待日后三思,这并非谦辞,倒是实话实说。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缺失既久,这便命定《读本》作为补偿性举措,近乎是在先哲曾经走
过却又转眼荒芜的故土,重新踏出一条路来。我与我的编委一路走来,走了一年,似乎不曾
有过“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豪迈。其间虽不缺“柳暗花明”之欣慰,那也是“山重水复”累
月跋涉所致。是的,我不讳言《读本》是在尝试大人文视野之整合,但这片刚被整合的大人
文视野对编者来说,无疑也很新,充满陌生化效果。我愿说我对全书构成早已廓然于胸,但
我委实不敢说,我对《读本》每卷、每章乃至每篇选文对给定理念的细部阐释,也烂熟于心。
我只是对与我专业相关的《读本》内容才有言说的自信。这就是说,面对《读本》所庄严展
开的思想的宽银幕,我深感自己既是编者,同时也是亟须重新受洗的“教徒”,此“洗礼”
所指亦有二:既指学识,更指灵魂。从这意义上,也可谓我和我的编委,是差不多与读者站
在同一地平线上。
  我们不是传教士,也不是舍身为人间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我们所以从五湖四海聚到独
秀峰下,齐心协编《读本》,是因为我们皆祈愿能有这么一个机遇,可将曾真诚地感动过我
们、并将继续深刻影响我们生命历程的那些思想暨文字,编成一本书,让现在那些渴望精神
成人的大学生(其间将有我的孩子)也用心读一读,或许他们也会有所感动,有所思考。

  最后,我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其社长萧启明,责编赵明节、杨胜刚,感谢他们
在《读本》一案所体现的出版家的眼光、气度与责任心。
  我还要感谢我的尊敬的编委丁东(山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彬彬
                             、   (南京大学教授)、
李新宇(吉林大学教授)
          、刘锋杰(苏州大学教授)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富华(浙
江嘉兴学院副教授)、谢泳(山西省作家协会《黄河》杂志编辑),感谢他们为《读本》所贡
献的睿智、协作精神与文化使命感。
  谨为序。
                             2002 年春于沪上天忧草庵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    录(卷—)人与自我

第一章   大学:人文精神的旗帜
 我的大学观    雅斯贝尔斯 怀特海 德里达
 “高贵的精神隐修院”          莫伟民
 北大校长论北大      蒋梦麟 蔡元培 胡适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序           尚传道
 大学的深层温度        张博树
 永远的校园     谢冕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二章   人生须活出意义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冯友兰
 幸福、献身和意义       加德纳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罗杰斯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马斯洛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信条     弗洛姆编者
 旁白     夏中义

第三章   回到日常超越日常
 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          雅斯贝尔斯
 内心生活的消失        霍克海默
 凡夫俗子批判       叔本华
 精神的魅力     张炜
 为学与为人     牟宗三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          阿格妮丝·赫勒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四章   心灵因博大而悲悯
 感恩与善待     阿尔贝特·史怀泽
 散文诗四章     屠格涅夫
 侠出于伟大的同情       罗家伦
 我有一个梦     马丁·路德·金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       摩罗
 人道主义良心       弗洛姆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五章   青春·性爱·身体
 青春期     阿德勒
 性欲与可爱       D.H.劳伦斯(品质人生)
 合乎道德的性行为指南          W.诺曼·皮滕杰
 爱在人生中的地位          罗素
 爱与意志     罗洛·梅
 心灵的羞涩与身体的羞涩             舍勒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六章   婚姻·家庭·代沟
 婚姻     罗素
 性革命与婚姻进步          潘绥铭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王小波
 独身生活与对它的喜爱             麦格拉斯沃尔什
 法律能惩罚婚外情吗? 姚洋
 论父母与子女        莫洛阿
 代沟的无法预期的反响           米德
 编者旁白     富华

第七章   我是女性但不主义
 论性别的特性        康德
 神话与现实       波伏娃
 女人的职业       伍尔芙
 自我之孤独       斯坦顿
 男权回潮     张宽
 编者旁白     富华

第八章   角色的自期与自律
 荣誉与爱荣誉        罗家伦
 我是要被献祭的        克尔凯戈尔
 康德的生平、著作与性格             斯克拉顿
 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
 责任—荣誉—国家          麦克阿瑟
 以政治为业的含义          韦伯
 论学两则     王国维
 《新人口论》二题          马寅初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面对苦难四题        周国平
 勇气来源于“不合时宜”的偏执            斯迈尔斯
 严酷时代里的证词      王晓明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        吴敬琏
 梁漱溟的骨气       任华 驰方
 西西弗的神话       加缪
 编者旁白    刘锋杰

第十章   生与死的对话
 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        史铁生
 关于死的反思       萧乾
 解放被死亡奴役的心灵        蒙田
 自由的死    尼采
 选择性死亡    弗霄切尔
 巨子遗嘱    贝多芬   茨威格    戴高乐   鲁迅 傅雷
 死亡与永生    别尔嘉耶夫
 编者旁白    刘锋杰
本卷导言

◎刘锋杰


  若问我,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缺失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
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前不久,在各报
引起热烈讨论的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显示的就不是那位同学的法制意识淡薄,也不
是如辩解的,是对熊的敏感性的测试,若如此,
                    “伤熊”变成了科学实验,岂不滑稽?“伤熊”
事件之所以会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的学生那里,根本上是他缺少人文教育,缺少了人文教育
必然强调的爱的滋润,人的同情之心被堵塞,丧失悲悯情怀,才会将一时的好奇建立在对于
他物的伤害上。这反映了教育的缺陷。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我们的体制提倡恨的培养,鼓动
无情的斗争,这使爱意远离了日常生活和人的心灵,至今还使我们的社会积重而难返;漠视
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仍然是一个顽症。再加上近年来功利主义不仅成为我们社会的主导
价值取向,同样地进入高等学府,成为高校的主要追逐目标,莘莘学子在耳濡目染中,一个
一个变成功利主义者,心灵枯槁,思维定型,人生态度世俗化,行为方式畸变,使得生命的
诗意尽失。这决非危言耸听。所以,呼唤一种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当是大学教育之迫切需
要。实现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理想,仍然是未竟事业,需要为之奋斗。
  在我看来,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个体自我的关系,有三个维度密切相关,这是建构自我的
三个价值目标:
  目标之一,创造意义自我。
  人的自我,具有多种内涵。它需要物质的满足,物质成为个体生存的基础,是不容置疑
的事实。但仅仅满足人在现世的各种生理需要,只追求地位、金钱,将它们视做人生的最高
目标,那就大错特错。物欲的满足永无止境。叔本华说过,人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
产生十个欲望;十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百个、千个欲望。所以。简单的欲望满足,
只能使人扎进欲望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其实,人生幸福并不受制于财富的多少,快乐完全可
以来自对于物质的超越。孔子的学生颜回,只要一盒饭、一瓢水,住在陋巷,不改其乐,这
是乐在他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坚信上。人若能对一片水,对一座山,对一只鸟,对一棵树,都
能产生欢喜,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欢喜情怀。
  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宗白华说
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
都在期望人能超越生理与物质的、实用与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乃至天地
的境界攀升,至此,人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
  现代人已经高度异化,根源就是现代人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现代人对幸福、对
人生意义的严重曲解,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对现代人而言,解
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而交流,悲天又悯人,以爱惜作
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人的首选价值。
现代人若要真正走好漫漫人生路,意义自我的创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
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
完成一件事,而于他事则显示出他的低能乃至破坏性来。
  目标之二,升华青春自我。
  青春者何?青春就是生命意义真正浮现于人生地表,人的身体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急
速转化,欲望、迷茫、焦灼、欢乐、幸福、激越等齐聚于身体内,合奏出来的一曲交响乐。
不能压抑青春之身体,它的饥渴得不到满足就会激生病态。比如性爱,它会在青春期构成灵
与肉的巨大冲突,你不能取极端的否定态度,也不能取极端的放纵态度。否定性,青春会黯
然失色;放纵性,身体会在肉欲中沉沦。追求性与爱的平衡,始终是性爱的主题。将性与爱
作比,性比爱强烈,爱比性平和。性之事,若要创造出精彩,只有用爱来点题,才能谱写人
生之诗篇,而有恒久之魅力。肉体的欢乐确能在瞬间令你销魂,但只有心灵在爱,才是永恒
的销魂,它楔入你的生命直至生命谢幕也挥之不去。与青春相关者还有婚姻、家庭与代沟的
问题,它们共同构成青春自我向社会的必然延伸,在这些延伸面,既为青春自我提供了更大
的活动空间,也为青春自我设置了必然的障碍。所以,将婚姻、家庭和代沟,都纳入为青春
自我创造意义而不是减去意义的发展设计中,是个体自我应当处理好的一个方面。与青春自
我最为密切相关者,还有性别话题。在现代社会,不搞性别歧视,在解放与平等的两性关系
中,为自我提供更加充分的创造空间,应作为自我的内在价值标准加以确认。我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