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无奈三国 >

第416章

无奈三国-第416章

小说: 无奈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等人当时一惊:确实如此,若是天子富有四海,天下之财全为天子所有,那天子自然会认为可以随意花费了,一个人花自己钱财有什么可顾忌的?难怪史上的昏君会奢侈无度呢。而群臣劝谏,又会被君王恼恨呢,原来根结全在这里。

而这时,刘明还怕说服不了众人,继续举例道:“我朝中平二年,皇都洛阳,南宫起火。火烧半月,烧掉灵台、乐成等四座宫殿,此非国之预算,钱将安出?”

刘明说地这个事,屋里的这些人都知道。

当时皇上没钱,张让和赵忠给汉灵帝就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建议皇上发出命令:凡天下田,每亩要交十钱。此外,各级官

员升卵官上任,也要先交一笔钱。用于修建宫室,当时,汉灵帝就欣然采纳了这二位太监的建议,于是,帝国官员上任之前,一概要到西园问价交钱。

想到这里屋里众人,不无后背流汗。果然天子富有四海之说。实在是太害人了,这皇上要是随意给天下土地加租子涨价,实在是太恐怖了。

而这时刘明又阴森的说道:“此事,不消我说。本朝之人尽之,田赋增加,若是私人,加租。民又不满,另换他家也就是了。天子富有四海,天下皆为天子所有,民可换何处?亩加十文,岂不天下皆怨。而这在天子看来。不过取我之家产罢了,他又如何会在意?而那交钱上任,对其来说,也不过是将自家的财产转换一下。”

说到这里,刘明面色稍稍有些古怪。毕竟刘明当初也是花钱上任地。而且还是一大笔,更因此而了解了一下刘宏当皇上的无奈。这才有今天刘明对皇上的一些体悟和改善地念头。

不过,此时屋内这些智者可却全都没有察觉刘明地面色,他们全都被刘明阴森地语气,新颖的理念。引导到皇上在有了富有四海的观念后,会如何看待自己钱财的这一观念中去了。

全都是越想越冒冷汗,哪有时间还管刘明会如何。这也是郭嘉他们脑子太快了一个弊病吧。闻一而知十,举一而返三。刘明稍一点播,他们那思维,嗖地一下,十万八千里就出去了。

但是,刘明并没有因此就停止魔音灌脑。而是继续加深众人的印象提示道:“彼时,钜鹿太守司马直,乃有德之人,他接此任命,上任前也要交钱。因为名声清廉,灵帝对其特别优惠,交三百万钱即可上任。公平地说,这个要价确实不高。权衡当时,各郡的太守乃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体禄乃是每年二千石,按照当时的行情,买这种高官要花上二千万钱,而灵帝向司马直要的钱还不足时价的二成,可见灵帝对其的偏爱。”

刘明说得很是轻松,当初刘明单是打点张让,花得就不止是这个数目。但是,刘明的这种轻松语气,带给众人的,却是无边压力,就连当初给刘明操办打点地当事人杨军,那也是心中怪异无比。

而刘明此时却又话锋一转,阴森的说道:“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太守的年奉才两千石,这要折成铜钱,不过一万三千。皇上要的三百万,相当于司马直19年的工资。如果不打折,按原价交足两千万,要相当于太守128年地工资。这司马直若是别无产业,他不搜刮百姓,这笔巨款又从何而来,又如何填补?”

刘明的逼问,当时又令郭嘉等人冒出了一身冷汗。确实如此,这司马直确实只有搜刮百姓一徒了。这反过来,又是一场民怨,而这,也是天子富有四海造成的。因为那官职也是他地家产。

而此时,刘明悲天悯人的说道:“万幸,这个司马直乃是一个有德之人,接到诏书,怅然道:为民父母地,反而要割剥百姓,以满足现在的苛求,我不忍心。于是上书,说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去任命。但是,灵帝为钱,上边不批准,司马直乃忠君之人,只得上路。走到孟津,快到洛阳门口了,司马直也做出了最后决定。他给皇上写了一封信,极力陈说当时政策的失误,讲古今祸败的教训,写完后服毒自杀。

此真乃直臣之

悲哀。我心泯之。皆不愿尔等鸿股之臣有这么一天。故此才要划分国财,家产。帝王皆如同臣工一般,享受年奉,单有花费,量入而出。如此,帝王花费巨万,只需家财充足,心爽即可。国无怨之,而若家财不足,不过是暂停喜好,却也与国无索。国即安康,各位之间如何?”

还能如何?刘明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这屋里的人又没有一个是笨蛋,那还有人不明白刘明意图的,这分明就是刘明自己在限制自己的家财数量。把全天下,分化成一部分。并且把模糊的皇上家产,进行明确的划分罢了。

只不过,众人还是难免在心中腹议刘明:这是好好说也就是了,还拿司马直来吓唬我们干什么?弄出一片我们若是不答应,就逼我们服毒的架势,至于么?

不过,腹议归腹议,这些人却没有一个真的怨恨刘明的,自古为了限制君权,有志之士,那绝对不在少数。可最终也不过是用一些天命什么的来给军权加一个小小的枷锁。完全靠的是君主的自觉,如今,刘明楞是把这事挑明了,规定了自个职责、权力和义务,并准备明确界定他应该拿多少工资,以保全国家资产。使天下人稳定,这绝对是他们这些有大智之人最愿意看到的。故此,他们全都是心中欣喜无比。都觉得自己跟对了明君。

而他们不知道,这固然是刘明在完善了公司机构之后,要求的股权分配金。可这也是刘明对历史上的那些君主,想花个钱,却老是要受到朝臣的束缚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而这里面,对刘明观念影响最大的,却不是什么现代的东西,而是当初灵帝刘宏与刘明共饮时说得一句话:众鱼在渊,不如一鱼在手。

此话虽是刘宏视天下百姓为自家鱼肉,可却也刺激了刘明。再联系到刘明如今早已家产无数,却也因此不知道了自己到底有多少钱了。国产、家财全都混在了一起,故此,才有了刘明今日之说。

但是,虽然如今众人全都明白了刘明的意图,可到底给刘明的工资定多少,这还是个问题。原本幽州的产业,那就是刘明一手创办的,都是刘明的私产在供给,若是刘明撤出私产,幽州财政当即就要崩溃,而就算刘明不撤出私产。可自古也没有给皇上定工资的,这少了不合适,可多了也不合适。

第六百零二回 国有企业要占主流

“主公,依属下看来,我幽州基业全是主公白手起家创办,主公若是骤然撤出私产,单凭我幽州如今的税收,我幽州的财政必然亏损,军兵、政务等等,皆要受阻。如此,我幽州必然有乱。恳请主公,暂时先不要考虑工资。等我军平灭曹操、孙权,一统天下后,在时局稳定之时,由民间逐步购买主公产业,得其钱财,尽归主公。尔后,主公坐拥天下,我朝也可收敛农税、商税等等赋税来稳定全国。彼时,在从全国赋税之中,除其应用,分作两份,一份入国库,以作不时之需,一份就作为主公的工资。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屋里众人,也就

荀域、荀攸主管刘明的国政,故此,众人寻思了半天,还是荀域硬着头皮给这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思考过的皇上工资,定了一个标准。

刘明听完之后,晓是刘明脸皮功夫早已炉火纯青,也是不禁有些动容。荀域真够大方的,竟然给自己的工资标准等同国家收入,真是大手笔啊。

不过,刘明也明白:毕竟给皇上定工资,这是从来没有过事。工资标准等同国库收入,这对荀域他们来说,这一静就是从刘明的口袋里掏钱了。

想到这里,刘明不禁暗笑:荀域他们虽然明白了自己部分心思,可还是没有完全明白透彻啊。

说实话,刘明不过是为他自己这个唯一股东定一个年终分红比例,怎么可能做出撤出私产这种等同对公司撤资的行为呢?而且,把刘明的产业卖给民间,这也不符合刘明的理念。

刘明当即一板脸说道:“哼!一般入国库,一般算我的工资,这就是你们说的天子富有四海,天下财产尽归天子么?”

君子重义轻才,屋内众人,恐怕除了杨军和刘明之外,还真没有一个是对钱财特别在意的。当下,荀域非常不好意思地说道:“主公,确实属下失言了。要不咱们三成入国库,七成作为您的工资可好?”

余者众人,尽皆称是,杨军更是大言不惭的说道:“天下财货本来就全都是主公的,留三成入国库。以作不时之需,那都是主公圣明,关爱天下。”

刘明那么厚地脸皮,也终于忍不住了。当下哈哈大笑,刘明这一顿大笑,可那荀域等人给笑傻了,不知道自己究竟说了什么可笑之事,竟把刘明笑成这样。

刘明笑过,对荀域等人说道:“列位误会廖,我时才最后所言,不是说给我地少了,而是多了。”

众人尽皆愕然。

而刘明逐渐收敛了笑意,正色说道:“虽然说列为给我订的工资高了。但是,我却要提醒众位。我之产业,即国之产业。我是不会将其收回的。但是,即使是国泰民安之后。那些产业却也是不可变卖入民间的。”

荀域等人先是听刘明自认工资定地高了,全都佩服刘明的胸怀,后听刘明不会撤出私产。更直接将其划归国有,更是佩服刘明的伟大。可最后听刘明不准把那些财产散入民间。却是有些不懂。

荀攸梗直,心中不懂,当即直接问道:“主公,自古官不与民争利。天下钱财终有定数。官府尽敛其财,百姓必然疾苦,即如灵帝在位所为一般。如此,百姓疾苦,则迟早必然生乱。而今我幽州新政,行得就是藏富于民,藏并于民,主公却何故不愿将那些产业散入民间?主公一统天下,朝廷只是负责收缴赋税,不理产业兴衰,由民间自负盈亏,岂不更好?”

刘明正色说道:“官不与民争利,那是因为官府强势,百姓弱势,同时经商,或同一行业,民必然争不过官。为了保护弱势的百姓,故此才又官不与民争利一说。若是同等条件下,民间买卖不知凡几,各自竞争上游,即使没有我官府产业,他们还是要各自相争的。故此,只要环境相同,不以官府产业而欺行霸市,又没有官府产业,那都是一样的。就如同现今,我之产业,遍布幽州,可我并没有依靠强权使用商业之外的手段逼迫幽州商家,而今,幽州不照样是商旅云集。”荀攸等人若有所思。

而刘明继续道:“除此之外。那天下钱财皆有定数,那更是无稽之谈。上古圣皇之时,民食黎。赤身者众,即使圣皇,也不过食粗食。衣履更不过是布衣。民众也不过百万计,可如今,我幽州百姓就不止千万,食米者,更是比比皆是。而麻葛布衣更是穷者裹身之物,富者无不绫罗绸缎。今天下之财富,盛往昔何止千百倍?此等,岂是天下财富皆定数?”

荀攸等人皆是通观史实的智者,刘明如此一说,各皆有了几分领悟。

而刘明再下断语道:“富如此,贫亦如此。秦王聚天下之财,修八百里阿房宫。项羽转手焚之,天下财富立时去之,此皆征天下财富终有定数,乃是妄语。故此,天下财富,不在天。而在人,人产所处,故财富增之。只要万众一心,天下财富之会更多,而不会是民多国少,或是国多民少。”

荀攸等人均觉有理,就待附议刘明的决定。

可此时,刘明却又出惊人之语:“不与民争利,财富终有定数。虽是偏见,可也是善举。在官员不能自觉,缺少监管地条件下,还是对百姓的一种保护。但是,由民间百姓自负盈亏,朝廷只负责收税,此法,朝廷虽然落得清闲,可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荀攸等人,全都不解,那荀攸由于是提出问题这,当下疑问道:“主公此言何解?”

“百姓自负盈亏,那还要朝廷来干什么?朝廷集智者于一堂,收百姓赋税,难道就是干吸民血,看着百姓自负盈亏的么?百姓受才识所限,目光短浅众,更无全局统筹之可能。当受国家之引导。”刘明一本正经得说道。

众人也觉得似乎有几分道理。

可刘明说完之后,又环视众人提问道:“国家引导商业,农业,却怎样引导?而且,若逢灾荒

之年,国家当与之救助。有商贩,货物米粮奇多。却不救助百姓,此又如何?”

刘明这个问题,倒不算什么新鲜的东西。荀域、荀攸都是治国能手,当然难不住他们。不过,荀域却是熟知刘明本性,刘明不可能在这关口弄这么简单地问题。故此,荀域寻思得更多一些。而荀攸则比较耿直了一些,没想刘明那么多弯弯。

故此,荀攸直截了当的根刘明回道:“引导国民,可颁布政令,令百姓从之。如此,全局即可调控。而那灾荒之年,有奸商屯货居奇,可先遣能更警告之。若不从,其心可诛。灾年当行酷法,杀一即可儆百。”

刘明笑了:跟自己预想中得答案一样啊。

刘明摇头说道:“商机万千多变,如行军作战。南北所需,更多有不同。法令更定。均需时日,令成而时日晚,徒增损害而无益矣。何况,法令森严,岂可朝令夕改!至于那屯货居奇的商贩,虽然其心可诛,可其家产也是其劳心劳力所得,逢灾年,行不行善举,也与借钱无异。借是人情,不借是本分。

百姓缴纳赋税,本来就是朝廷用来平息灾年地,岂可把赈灾转嫁给民间富户。而且,此例一开,今后有例可循。若有官差、朝臣,有势力者,寻因头,借此逼迫宫者。富者只能破财,且不说富者必然心有不甘。单说,宫者损财必然要从下位者上弥补损失,于是,众多的帮佣,或是佃户,皆要受到压迫,民怨必起。”

荀攸、荀域等人很是奇怪,明明是一件简单地事,怎么会延伸出这么多问题。他们当然想不到,这就是所谓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到的连锁效应。

而此时,刘明已经很是沉重地说道:“以上,那还是好地。若是那些富者,以次为戒。停了他的那些产业,因此失业者,更是不知凡几。失业者游荡于社会,乃为社会动乱之祸根。而闻知之,若是效仿。危害更大,即便不效仿,也会减少许多拼搏的干劲,影响我朝的繁荣。”

荀攸等人已经被刘明描绘引申地有些心惊了。

说实在的,若是一般人初听刘明所言,肯定给刘明一句杞人忧天,根本就不会对刘明有更多的理会。可如今这屋里的众人却不同。这些人都是刘明绝对的心腹。对刘明的信任,那绝对是百分百的。尤其是刘明这么多年来,也没辜负过他们的信任,不做结论则已。只要做了,还真没有不正确的。再加上屋里这帮人,全都有大智慧,想问题也想来是想长远地。故此,被刘明这么一说,真是浮想联翩。

刘明一看火候差不多了,下结论道:“商人百姓,行商,务农,终究不过是供求关系,逃不过市场二字,此即经济也,市场经济,还是需要市场来引导,决定,行政、法令干涉,绝对不是善策。但是,朝廷所欲,却可通过国有企业来引导,只要国有企业赚钱获利,民间百姓,自然跟随。而若连有精英操控国有企业都不能获利,那绝对就属于问题策略,也可免了百姓受苦。而灾年物价高,也不过是货少,需多。只要朝廷有众多的国有企业,只需放出货物,自可平息物价。

如粮商,国有

企业如果占了大头,平价出粮,余者粮商,岂敢抬价?故此,国有企业,一定要在各行各业占据主流地位。以起到引导和平控的作用。这里面只需要控制好国有企业的分寸,使其和民间企业除了所有权的分别,再无二致,即我与民间老板同等。我地那些作坊,店铺,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