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二人转档案 >

第2章

二人转档案-第2章

小说: 二人转档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忙时盲二叔就带着本山到街头卖艺,十里八村、街头巷尾都曾留下他们的踪迹。    
      有一次,赵本山见一个盲人给人算命挣钱特别快,就跟盲二叔说:“我给你拉弦,你也去给人算命。”盲二叔生气地说:“那些都是骗人的鬼把戏,我凭自己的本事吃饭,不挣昧良心的钱。”这句话在本山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提高本山的表演水平,凡有剧团来演出,不管多远盲二叔都要带着他去看戏。盲二叔记谱、听唱腔,本山看表演、身段,回来后一老一少凭着各自的记忆模仿着学。本山还让五奶给他做了两块手绢,一有空就在院子里练。    
      依着本山,他是不想上学的,怕上学耽误学戏。但盲二叔坚持让本山去上学,他对本山说:“没有文化,长大了你什么也干不成,你必须去上学。”    
      1968年3月1日,赵本山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成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入学不久,赵本山的艺术天赋就显露出来,在班里担任音乐课代表。在他的组织下,他们班在学校每次汇演中都能拿到好名次。到中学后,赵本山更是如鱼得水,成为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每次上台表演,都会把同学们逗得前仰后合。    
      赵本山16岁那年,生产队照顾盲二叔,把他送到了敬老院。本山每逢放假都要去敬老院看望盲二叔,敬老院的爷爷奶奶听说本山会唱二人转,每次去都要让他唱上几段。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夸本山唱得好,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本山唱得更来劲了。    
    


第一章 赵本山与二人转赵本山与二人转(3)

      1976年,赵本山离开五奶家,搬回到被生产队占了10年的自家小院。单挑门户的他由于还在上学,没有生活来源,饥一顿饱一顿是经常的事。同学李兴华的母亲周淑梅,看着他可怜就收留了他。李兴华家兄妹6人,粮食本来就不够吃,本山正是能吃的年龄,他不好意思给人添麻烦,执意要离开,周淑梅却死活不让他走,对本山说:“孩子,只要有我孩子吃的,就有你吃的。”赵本山在周家一住就是三年。从小失去母爱的本山,重又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家庭的温暖,也学到了做人的纯朴与善良,他认周淑梅为干妈,直到今天,已经      
    成名的赵本山仍亲切地叫周淑梅干妈。1999年赵本山还将干妈请到中央电视台,在《综艺大观》直播现场,赵本山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1976年,莲花公社成立剧团,点名让赵本山去。由于本山多才多艺,很快便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他还向团里的民间艺人学了许多传统二人转剧目。正当本山想在小剧团大干一番的时候,为了“抓革命,促生产”,剧团被公社解散了,本山只好背着行李回家当农民。    
      赵本山从小身子骨就弱,干农活就是累个半死也跟不上趟儿,别人一条垄都铲完了,他还没干完三分之一,无奈本山只得耍点小聪明,趁休息时在地头唱二人转,把大伙唱乐了,他的任务也就着自然有人给完成了。当然,大家从心里喜欢这个会唱二人转的大男孩。    
      1982年冬天,公社剧团恢复,本山又被招回剧团担当主演,不久又被当做人才调入威远公社剧团。很快威远剧团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剧团。不久,本山和同团演员朱文萃代表剧团参加铁岭地区汇演,唱的是传统二人转《包公赔情》。《包公赔情》是本山的代表作,剧中有一大段唱腔,说的是包拯要将犯了法的侄儿斩首,请求嫂子原谅。赵本山唱得特别投入,唱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台下鸦雀无声,戏唱完了好长时间,观众才回过神儿来,热烈地鼓起掌来。《包公断后》获奖了,赵本山也因此调入西丰县剧团。经过近十年的摸爬滚打,赵本山终于成为专业剧团的演员。    
      到西丰县剧团主演的第一个剧目是拉场戏《大观灯》,讲的是瞎子白莲灯和“借光亲家”瘸腿庙二和尚正月十五逛庙会的事。赵本山饰演瞎子白莲灯。赵本山曾有过和盲二叔生活的经历,因此对盲人的举止、表情特别熟悉,表演起来可谓得心应手。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从表情到行动,再到语言都惟妙惟肖。特别是赵本山的说口,有许多都是即兴的,极具爆发力,每次观众听后都会捧腹大笑。《大观灯》的成功,让赵本山在辽北地区小有名气。    
      1981年剧作家崔凯(当时任铁岭地区文工团副团长)和铁岭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合作,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这是为参加辽宁省农村曲艺调演赶写的剧目,写的是瞎子张志为了挣钱给儿子娶媳妇,外出算命骗钱,不想竟算到了亲家母和未来儿媳妇的头上,羞愧难当,最后自揭算命骗人的鬼把戏。当时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这个作品很有现实意义。剧中的盲人张志是一个会说、会唱、会弹弦的多面手,在选择演员时有人提议用赵本山,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了崔凯和李忠堂的认可。赵本山因主演《大观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再演盲人更是形神兼备,他将盲人张志的愚昧与狡诈、朴实与善良的矛盾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有一段自述身世的“靠山调”,赵本山唱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摔三弦》在全省农村曲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又被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戏曲电视剧,获中国电视剧鹰像奖一等奖。    
      1987年赵本山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多年的泥饭碗终于变成铁饭碗。    
      同年铁岭民间艺术团排演拉场戏《大观灯》,由赵本山和潘长江主演,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演出合同纷至沓来,在沈阳大戏院连演了208场,场场爆满,最多时一天加演五场。有对夫妇在沈阳大戏院一连看了11场,竟没看够,《大观灯》到铁西一个剧场演出,他们夫妇又追到铁西去看,他们说:“赵本山每场演出的内容都不一样,让人百看不厌。”《大观灯》创下了铁岭民间艺术团的最高演出记录。之后赵本山又与巩汉林表演了小品《如此竞争》,赵本山饰演一个卖报的盲人。    
      从《大观灯》到《摔三弦》再到《如此竞争》,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87年《辽宁日报》上发表了一遍题为《天下第一瞎》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赵本山塑造的盲人形象。    
      1986年,在东北三省民间艺术节上赵本山又因主演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获最高奖。如果说拉场戏《摔三弦》让赵本山一炮打响,那么《一加一等于几》则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赵本山 —— 他成了东北家喻户晓的笑星。1988年赵本山又凭着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首次闯入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这标志着赵本山的艺术人生又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下面是赵本山1990年至2004年的艺术简介:    
      1990年小品《相亲》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主演的电视戏曲片《摘幌》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第一章 赵本山与二人转赵本山与二人转(4)

     1991年小品《小九老乐》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    
      1992年小品《我想有个家》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主演的电影《一村之长》获飞天奖。    
      1993年小品《老拜年》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    
         
      1995年小品《牛大叔提干》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同年被评为“辽宁文艺新星”。    
      1996年小品《三鞭子》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    
      1997年小品《红高粱模特队》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同年主演的电视剧《一乡之长》获辽宁电视剧一等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8年小品《拜年》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二等奖。    
      1999年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获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演员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0年小品《钟点工》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    
      2001年小品《卖拐》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    
      2002年小品《卖车》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导演并主演的电视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创下该时间段电视剧收视最高记录。    
      2003年小品《心病》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同年导演并主演电视剧《刘老根》(第二部)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成立辽宁民间艺术团;创办刘老根剧场。    
      2004年小品《送水工》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等奖。    
      赵本山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到今天。赵本山成名了,但他并未忘本,本色是赵本山做人的根本,他永远忘不了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也永远忘不了是家乡那丰厚的民间艺术土壤滋养了他。赵本山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成名后,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到家乡,汲取养份,调整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本色。他爱自己的家乡,更爱生他养他的这块黑土地。    
      赵本山的艺术人生精彩,他十几年来为社会捐献几十万的慈善行动更精彩。赵本山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希望小学,在青岛福利院他还收养了十个孤儿。他为家乡举办赈灾义演,为希望工程举办扶贫助学义演,并将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给了有关部门。2003年6月5日,在辽宁电视台录制的《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晚会现场,赵本山为奔赴小汤山医院的辽宁医护人员的家属捐款十万元。    
      赵本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他天资聪颖,具有表演天赋外,还缘于把他引上演员之路的本体艺术——二人转,他自称是喝二人转奶长大的,二人转赋予了赵本山丰富的表演灵性。赵本山的嗓音条件并不太好,但他的演唱韵味十足,字正腔圆,他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和观众的交流十分自如。演到动情处,催人泪下,演到高兴处,令人捧腹大笑,自然顺畅地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赵本山演红的拉场戏《摔三弦》,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二人转的丑角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东北喜剧小品。    
      在艺术形式上,二人转和喜剧小品有着亲密传承的关系,或者说,二人转是东北喜剧小品产生的艺术土壤。二人转的丑角艺术是东北喜剧小品的根,没有二人转,就没有东北喜剧小品。所谓二人转的丑,是指丑的说唱扮舞的特殊技艺,是喜剧范畴内的丑,幽默、诙谐、松弛、即兴是其表演特点。丑是二人转表演中的灵魂。东北喜剧小品发轫之初,大胆借鉴了二人转丑角艺术中的说口,观众听起来自然、亲切,就像邻家大哥在和你唠家常,极具亲和力。在我们所熟悉的小品演员中,如赵本山、高秀敏、潘长江、黄晓娟等都曾演唱过二人转,小品作者崔凯、何庆魁、张超等,也都从事过二人转创作,他们将二人转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到小品创作和表演中,拉场戏《摔三弦》、《一加一等于几》是东北喜剧小品的雏形,后来才有了《相亲》、《我想有个家》、《红高粱模特队》、《桥》、《过河》、《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等红遍全国的东北喜剧小品。    
      作为东北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生命体,二人转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产生于荒山野岭之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一铺炕、一个院子,都可以是二人转的舞台。长期的演出实践,让二人转艺人懂得怎样演、演什么才能抓住观众。二人转是活的艺术,其活力,来源于表演的灵活性和即兴性。灵活性和即兴性使二人转转得很鲜活、很风光、很滋润。    
      东北喜剧小品以二人转为母体,继承和发展了二人转的灵活多变性,节目内容与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求新、求变已成为一种自觉。在表现形式上,东北喜剧小品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二人转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自己,形成了火爆热烈的表演风格。《过河》写的是科技兴农题材,将这种枯燥的内容写成喜剧小品难度是很大的。编导者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了演员能歌善舞的优势,还将八名伴舞者引入到剧情中,时而表现荷花的美丽,时而又将荷花拟人化参与到剧情中来。在音乐创作上,将二人转和现代通俗音乐巧妙嫁接在一起,运用二人转中的“羊调儿”和“对花儿”的基调,发展出新的旋律,既上口又流畅,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又很熨帖,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第一章 赵本山与二人转赵本山与二人转(5)

      没有二人转就没有东北喜剧小品,而作为东北喜剧小品领军人物的赵本山,经过二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创造东北喜剧小品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名学者余秋雨是这样评价赵本山的:“在文化转型时期,许多艺术作品的前行是艰难的,而对于表演,掌声是艺术反馈的真实,是根。赵本山找到了活在世界上的根,作为作家,有读者心里便会踏实,而表演有观众,演员心里也就踏实了。赵本山的表演已不是简简单      
    单的笑星就可以概括的了,可以说他在10年前,在我心里便是表演艺术家了,而我们对艺术上的共识,使我们成为好朋友。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的旅行、思考,是‘到国外去看中国文化’,而赵本山是离开二人转,走遍全国后,回头看这门艺术,他的视野更开扩了,气度越来越高了,知道土的、地道朴实的东西,是百姓真正热爱的,本山这样做,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我佩服他、尊重他。”    
      这就是赵本山,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给亿万百姓带来欢乐的辽北农民的儿子!赵本山出名了,但他并没有忘记那块养育他的黑土地,在二人转不太景气的时候,他挺身站了出来 —— 他要拉二人转一把。    
      二人转大赛 2001年2月26日《时代商报》登出醒目标题《赵本山密谋匡扶二人转》,详情文中是这样表述的:作为中国目前绝对的小品王,赵本山一直有个心愿,让二人转重新转起来,“二人转其实不‘黄’,要说‘黄’,舞厅比二人转还厉害。”对目前社会上的二人转,本山很有看法。“二人转其实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我就是想把二人转的一些精品重新搬回舞台,让二人转在沈阳,在辽宁重新转起来,改变大家的看法”。    
      “赵本山要匡扶二人转”的消息一见报,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赵本山说,那几天他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心二人转,看来二人转有救了。《时代商报》的热线电话更是接连不断,二人转演员和喜欢二人转的观众都打来电话表示支持这一行动。为了将这次活动办好,赵本山请出了他的老搭档、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崔凯。听说赵本山要匡扶二人转,崔凯当即表示,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组织行为,都全力支持。崔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