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

第5章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第5章

小说: 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础。
  蜂须贺对于驾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洞察人心的记载,他经常所使用的试探方法,就是这种策略试探法。
  在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蜂须贺对随侍身旁的一个家臣说道:
  “这么寒冷的天气,你的脚想必已经冻僵了,我原来想找出我那双旧袜套送给你保暖,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没办法穿,不过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单只的袜套。”
  大约过了一个月以后,有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来,告诉他说:
  “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把原来那只袜套拿出来,就可以凑成一双穿起来了。”
  蜂须贺所以这样做,是要从家臣对他所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事主的忠诚如何。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轮班次序,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员值勤。身为家宰的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的反应。
  一天,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有所变更,于是脱口说出:
  “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
  正好在邻室的蜂须贺听到这句话,便语意深长地回答:
  “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
  当然,如果在上者尽是做些干扰部下的事情,而不在其他方面加以体恤的话,部下很有可能因为起了反感而生叛离之心。
  古往今来许多掌握大权的人,往往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而施策略试探手下的人。不过,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不要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因为被察觉而失败。
  魏武侯有一次请教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起有关探知敌情的问题时问道:
  “和敌军对阵之时,如果不明敌情,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吴起答道:
  “应该采取诱敌之策。当两军交锋的时候,我们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机会观察敌军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地,如果他们一点也没有纪律地追赶的话,就显示出这个将领是愚笨无能的。”
  这是《孙吴兵法》上记载的有关看破敌人内幕的方法。
  对于虚伪不实的人,要判别他的行为,使用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兵书《六韬》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方法。
  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清透他的心意;如果想要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可以用试探的方法,从他的反应透视内心。试探的方法,有下列8种:
  ·直截了当地询问,从他对事情了解的程度来判断。
  ·追根究底,层层逼问,看他的反应如何。
  ·让不相干的人,从侧面探寻,观察他的反应。
  ·把秘密泄漏给他,从他的反应观察人格。
  ·将经济重任托付给他,从旁观察他的品格为人。
  ·以美色试探。
  ·以艰难的工作试探他的勇气。
  ·劝他喝酒,利用酒醉之时,探试他的真意。


诚实处世,机遇迭至


  李嘉诚人如其名,其诚可嘉。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做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从嘉诚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洞察出长江厂遇到麻烦。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嘉诚走向社会,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早晚到佛堂敬香跪拜,祈祷儿子平安。她还经常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
  母亲平静地说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垂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叱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他们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放宽偿还贷款的期限,但在未偿还贷款前,不再发放新贷款。原料商同样放宽付货款的期限,对方提出,长江厂需要再进原料,必须先付70%的货款。
  客户涉及好些家,态度不一,但大部分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让步。有一家客户,曾把长江厂的次品批发给零售商,使其信誉受损,经理怒气冲冲来长江厂交涉,恶语咒骂李嘉诚。李嘉诚亲自上门道歉,该经理很不好意思,承认他的过失莽撞。该经理说李嘉诚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继续合作。
  他还为长江厂摆脱困境出谋划策。
  李嘉诚的“负荆拜访”,达到初步目的。他却不敢松一口气,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积压产品,库满为患。这之中,一部分是质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误交货期的退货,产品质量并无问题。李嘉诚抽调员工,对积压产品普查一次,将其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做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
  李嘉诚如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正品卖出一部分。他不想为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在危机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有的来电话,或主动上门,为李嘉诚分担忧愁,安慰激励,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李嘉诚又一次体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李嘉诚求发达,丝毫不含报复的成分,他后来发达,成巨富,不计前嫌,仍与这些在危难中曾疏远他的亲友保持来往。
  危难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李嘉诚正是靠那些真诚亲友,获得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
  被裁减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
  李嘉诚又一次拜访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寻求进一步谅解,商议共渡难关的对策。
  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
  “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自我节制,江山永续


  做为一个领导者要求他人容易,节制自己困难。所以判断一个领导的才德,除了观察他的管理能力外,还要观察他对自己的约束能力。
  清代中叶,曾国藩自己有两个兄弟在军中任职,为了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曾国藩出征作战都督促兄弟们勇往直前,论功行赏却要求兄弟们甘居其后。看来他是深深懂得自我节制才能成功的道理。而自古以来,不能节制自己的统率都难于善始善终。这是因为统率地位高于大家,权力重于别人,所以一旦受到不同寻常的赏识和宠遇时,就应更加感到居此高位要越发恭谨。这一点早在战国时著名臣子范蠡就做到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范蠡虽居相安荣,但他太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了,为了自我节制对权欲的渴望,他自认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殆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性命之优。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
  曾国藩从范蠡那里学到了自我节制的重要性,并更加严格地去实施。他一生清淡节俭,常给人一种家世清贫的感觉。他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数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栋房屋、添置一块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连每次吃饭都不超过4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费不超过200两纹银,而且作为家规家训代代相传。
  他平日严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说假话”,二是“不迟起床”。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朝廷做官,他都从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风雨交加的天气、抱病优怀的时候,也常常是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他这样的行为是以古代唐太宗那种自甘节俭的作风为榜样,以激励自己做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
  唐太宗时,太宗患有严重的关节病,一到秋天,就有臣子上奏请求为太宗建筑高殿,以防止关节病发作影响太宗健康,奏折中说:“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谢’,秋季的绵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唐太宗却婉言拒绝:“诚如朕患有神经痛,这种疾痛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百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
  曾国藩认为自我节制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俗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只有“豁达大度,从谏如流”,才能修炼出自己的内圣之法。


言而有信,可知其果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诚心诚意地兑现自己许诺的每一件事,才能慢慢培养起来。一个人一两次守信容易,长期守信则不容易。每一个中国商人,都应当把训练守信当做一件大事。
  印度的天罗国有一位斑足太子,他狂妄傲慢,到处征战。为了向大众显扬自己,他出征各国,要杀100个小国国王的头。他把从各国捕捉来的国王都拘留在一个山洞里,前后一共99个。他想再用力去征服一个小国,擒捉一个国王,就可以凑成100个了。
  为了再捕捉最后一个国王,斑足太子来到数千里远的一个小国,带兵进入王城,捉去了国王普明。斑足太子将普明王和99个国王一样,关闭在山洞里。普明王放声大哭,泪如雨下。斑足太子看到这一情况就厉声骂道:
  “这么懦弱的东西也配为王?你既身为一国之王,怎么哭得和孩子一样?”
  普明王很庄重地回答道:“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失了信用,我的治国大纲是实语第一,我对国人从来没有说过谎话。我领导全国人民遵守不妄语的戒条,因此我们互相信任,从不彼此猜疑。前几天,有一位比丘到我的王宫要度我出家,我已经答应了,并且约他再过一星期到王宫来,替我剃度。如今我被抓到这儿来,怎么能够实现诺言,这不是失去了信用吗?”
  斑足太子被感动了。对于一句话的守信,竟胜过最宝贵的生命。于是,他点头说道:“好!那么我放你回去,让你把这件事办好,使你满愿。可是我要限你7天之内,办完事回到我这儿。”斑足太子给了普明王一匹快马,普明王回复了那位比丘。“本来我已答应要和你出家,可是现在不行了,这不是我讲话无信,而是……”普明王将被斑足太子捉去的事情,以及限期7天让他回来办理一切的话,统统告诉比丘,比丘只好放弃度他出家。最后普明王召集国民,在王宫广场与大家话别。大家痛哭流涕,叩头挽留,但普明王却高兴地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普明王说完这些话就快马加鞭赶他的行程,到第7天的中午,他进入了天罗国。斑足太子很感意外,敬佩之心油然生起,他挽着普明王的手说道:“你真是实语第一的人,我敬佩至极!本来你回国就如出笼的飞鸟,怎么肯再回来?这么伟大崇高的实语行为,我应当把它行化于我国,让大家能够获得平安、和睦、愉快的生活。”于是请普明王为全国民众演讲不妄语戒。听了普明王的演讲,台下万众热烈地欢呼鼓掌。
  这时,斑足太子才深深地感觉到,他虽然用武力征服了这么多的国家,其英雄勇气,从没有受到民众这样欢呼过。可见实语感人的深刻,受大众的爱戴,而武力征服绝对得不到人心的。他把山洞里的99个国王,统统放回国去了。从此,天罗国也行化不妄语戒,实施实语第一,国泰民安。
  商人应当讲信用,但同时还要讲法律。因为信用观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当没有了义,当双方和谐的关系因为利的冲击而破裂时,信用就发生动摇了。正因为如此,谈生意还是应当“亲兄弟,明算账”,立文字契约,经过公证,以免“口说无凭”。你讲信用,对方却不一定讲信用,依靠法律和依赖道德,二者都不可缺少。


他为人人,人人为他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地狱,阎王看过功德簿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准许你们来生投胎为人。但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种是做付出的人,一种是做索取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过付出、给予的人生,一个人需要过索取、接受的人生。”阎王说完,便让赵秀才和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