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275-全球城市史 >

第10章

5275-全球城市史-第10章

小说: 5275-全球城市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itti):《阿拉伯伊斯兰的都城》(Capital Cities of Arab Islam),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73,第4~8页。    
    和大多数早期城市一样,麦加和在半岛的西北角汉志地区的其他商业城市缺乏深厚的农业基础。这里干旱、严酷的气候条件——一个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地志学专家把这个城市描绘为“被令人窒息的高温、讨厌的风和成群的苍蝇折磨着”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第12、18页。——只能把商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基础。    
    大多数麦加人是贝都因人的后裔,他们在广阔的汉志地区游牧,为牧群寻找草场和水源。贝都因人以氏族为组织,通过保护或者袭击商队来补充他们贫乏的收入。他们只崇尚对本氏族的效忠,而氏族之间则纷争不断。伊本·赫勒敦认为贝都因人之间的牢固的依存关系是艰苦生活环境的自然产物。他评述说,“只有靠群体感情维系的氏族才能在沙漠中生存”。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普世历史:历史简介》(The Muqaddimah: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y),弗朗兹·罗森塔尔译,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9,第97页。    
    在新纪元初期的数十年间,一部分氏族居住在像麦加这样的城市中,开始拥有他们自己的商队,并在也门和累范特之间的贸易增长中获利。麦加逐渐发展成为有5000人口的居住地。    
    沙漠文化中古老的氏族效忠观念对新生的城市社区造成了明显的威胁。麦加缺乏维系和规范不相关联人群的通用社会准则或者法律制度,自从美索不达米亚时代以来,这是维系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穆罕默德是麦加城中颇有势力的古莱西氏族的成员之一。他体会到了建立秩序的必要性,这个更高的目标将取代旧的氏族社会所固有的血亲复仇的混乱状态。他的信仰体系——伊斯兰教——既是宗教活动又是对社会正义和秩序的呼唤。    
    穆罕默德关心传统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思想在《古兰经》中反映出来。他要求保护长期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的妇女,使其免受虐待。男子最多拥有4个妻子,并要求对她们同等尊敬。而在过去,财产的多寡是唯一的限制。    
    穷人也受到保护。施舍成为信仰表达的必要方式。《古兰经》的教义规定,富人应意识到“乞丐和贫民应有的权利”。 希提:前引书,第14页;艾伯特·豪瑞理(Albert Hourani):《阿拉伯人民史》(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2,第120页。    
    由单一的信仰统一起来的大公社(ummah)或者团体的观念或许是穆罕默德思想最深刻之点。这种观念倾覆了传统的异教信仰和古代的氏族关系的首要地位。传统的氏族首领似乎理解到了这一点。公元622年,他们迫使先知和他的一部分追随者逃亡(hijira)到了麦加以北200英里的敌对城市麦地那。这个城市有很多的犹太移民,更能接受先知的一神观念。希提:前引书,第18~19页。    
    新皈依者壮大了穆罕默德的力量,他的军队在公元630年占领了麦加。伊斯兰公社迅速扩张到整个阿拉伯。曾经是一群纷争的氏族的阿拉伯人,现在成为一个目标一致的单一民族。《古兰经》中说:“将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分给他们,你也不能把他们联合到一起。但是真主却能联合他们。”伊本·赫勒敦:前引书,第74页。


东方的新纪元第七章 伊斯兰群岛(2)

    伊斯兰城市的本质    
    穆罕默德于公元632年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哈里发决心去实现先知的遗愿。穆斯林的新纪元代表了城市史的一个新开端。在公元7到9世纪之间,伊斯兰文明以惊人的活力从近东和北非扩展到了西班牙,戏剧性地结束了古典城市文明的古老传统——正如苏格拉底的理解,这种传统认为“城市中的居民”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格兰特:《古代地中海》,第192页。伊斯兰文明培育了更加成熟的城市文化,但并不因为城市自身的原因而崇拜城市;宗教关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万能真主之间的合一——使得对城市事务的关注相形见绌。    
    信仰的首要地位明显地表现在伊斯兰城市的布局中。清真寺现在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取代了古典城市所重视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斯蒂法诺·比安卡(Stefano Bianca):《阿拉伯世界的城市结构:过去与现在》(Urban Form in the Arab World:Past and Present),纽约,泰晤士·哈德逊公司,2000,第25~36页。    
    宗教导向和与之相伴而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律法,使得伊斯兰征服了其他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些入侵者也在掠夺衰败的古典文明。当日耳曼人、匈奴人和其他民族攻占罗马、波斯和拜占庭大城市时,他们只留下了灰烬和废墟。与其相反,穆斯林设法把新获取的城市——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和迦太基——融入到他们认为在精神上超人一等的城市文明中。    
    大马士革:人间天堂    
    公元661年,哈里发放弃了麦地那作为行政首都,迁移到了大马士革,这个城市更适合扩张中帝国的行政、交通和商业的需要。与麦加或者麦地那相反,大马士革位于富饶地区,从黎巴嫩山发源的巴拉达河滋育着这片土地。正如阿拉伯诗人伊本·朱拜尔写道:    
    如果天堂在人间,大马士革一定就是它;如果在天上,大马士革可以与之匹敌。希提:前引书,第61页。    
    大马士革将阿拉伯人的影响拓展到了其他文化中。大马士革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各种基督教团体和犹太人居于其中。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这些“在册民族”都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经常比在以前拜占庭的统治下更自由。《古兰经》规定“受保护者”(dhimmis)要向新政权交纳“贡赋”,因而“地位卑微”。然而,在其他方面他们的权利得到保证。这种相对的宽容受到了犹太人和基督教徒的欢迎,甚至在穆斯林攻取他们城市的时候还得到了他们的帮助。皮朗:《穆罕默德和查理曼大帝》,第154~155页;曼戈:前引书,第91~97页。    
    伊斯兰城市生活国际化的特征也促进了贸易以及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第35~38页。在新征服的城市中,希腊罗马的广场被改建为阿拉伯人的露天剧场。统治者建设了精心规划的商业区,其中有遮挡沙漠中烈日的大型建筑,供商旅使用的客店和货栈。新的统治者以罗马时代以来就未曾见过的速度建起了大型的图书馆、大学和医院。豪瑞理:前引书,第124~125页。    
    新的城市精神越过大马士革的城墙向外传播。伊拉克的巴士拉、北非的非斯和马拉喀什、伊朗的设拉子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都证明了新秩序下城市的创造力。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第39页。一个德国的修女写到,科尔多瓦是“珠宝的世界,高雅而年青,对自身的实力感到自豪”。一个公元9世纪的基督教学者抱怨说,文化的推动力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在科尔多瓦,很少有教友能够完全写拉丁文;而多数人却能够用阿拉伯语优雅地表达自己,并且用这种语言写出的诗篇比阿拉伯人自己写的还好。希提:前引书,第154~155页;玛丽亚·罗斯·麦奴卡(Maria Rose Menocal):《世界的装饰:中世纪西班牙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如何建立宽容文化》(The Ornament of the World:How Muslims;Jews and Christians Created a Culture of Tolerance in Medieval Spain),波士顿,小布朗出版社,2002,第66页。    
    巴格达:“世界的十字路口”    
    阿拔斯·哈里发在公元8世纪后期建立的新都巴格达,是早期穆斯林城市中最大一个。它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临近古代巴比伦和泰西封遗址(萨珊波斯帝国的前首都)。当时的一个名为阿布·犹舒夫·亚库伯·伊本·伊沙克的观察家,把这个城市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    
    巴格达被计划建造成一个伟大的首都,城市是以环形来规划的:城墙、护城河和内城围绕着宫殿。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第54~57页。城市的人口至少25万人,使威尼斯、巴黎和米兰等当时的欧洲主要城市都相形见绌,可以同希腊—罗马文明最后的庞大堡垒君士坦丁堡相匹敌。在公元900年,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豪瑞理:前引书,第110~111页;钱德勒、福克斯:前引书,第270页。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哈里发垮台,巴格达失去了对政治权力的绝对控制。但是这个城市仍旧保持着引人注目的文化生产力。纸张的传入和书籍的流通(包括西方和波斯古典著作的翻译)促进了图书馆和大学的繁荣。后来,阿拉伯的学者发明了一种薄纸,这种纸制作的书更易于携带和书写。豪瑞理:前引书,第49~50页。    
    开罗的黄金时代    
    多个伊斯兰都城的建立有助于西班牙、波斯,特别是埃及新的中心的诞生。开罗建于公元10世纪,在以后的3个世纪中,从一个哈里发的宫廷式行政中心发展成为羽翼丰满的国际性都市。历史学家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记述道,它成为“统治者和民众一同居住的大都市”。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Janet AbuLughod):《开罗:城市胜利1001年》(Cairo:1001 Years of the City Victorious),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1,第6~21页。    
    在伊本·白图泰到来的时候,这个城市已经在马穆路克的统治之下,他们是在1个世纪前控制了政权的突厥奴隶兵。这时的开罗比最初城墙环绕的地区几乎扩大了5倍,成为了卓越的文化中心。这里有大学、中心医院和藏书量超过160万卷的图书馆。它的著名的撒拉丁城堡高耸于向外蔓延的巨大城市之上。阿布…卢格霍德:前引书,第41页;马尔罗·阿隆(André Raymond):《开罗》(Cairo),威拉德·伍德译,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第36、47页;罗斯·E邓恩(Ross EDunn):《伊本·白图泰的冒险:14世纪的穆斯林旅行者》(The Adventures of Ibn Battuta:A Muslim Traveler of the 14th Century),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6,第41页。    
    开罗控制着洲际市场,自罗马时代以来就没有城市能发挥如此作用。伊本·白图泰写到,埃及的大城市是:    
    广阔行省和富饶土地的女主人,她的民众无法计数,她的美丽和辉煌无与伦比;她是旅行者汇聚的中心,疲乏者和健壮者的歇息处。阿隆:前引书,第120页。


东方的新纪元第七章 伊斯兰群岛(3)

    嘎萨巴是开罗最大的一个街市,常住人口约为4000人。它有数百家店铺,其中高级商铺总共拥有约360个房间。当时的一个埃及作家写到,其“货物丰富”令人吃惊,“脚夫忙于往驳船搬运货物,喊叫声”震耳欲聋。阿隆:前引书,第123页。    
    嘎萨巴是阿拉伯商人的一个重要终点站,他们以此控制了连接非洲、中国和印度与地中海世界的主要贸易路线。瓷器、丝绸、香料和奴隶涌入亚历山大里亚等港口,再南下至开罗。意大利和其他欧洲人所垂涎的奢侈品多数经过在尼罗河上的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穆斯林、犹太或是基督教的商人之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的生命力有赖于安全和强大的政权,我们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萨尔贡时代和后来的罗马时代,对此已有所见。在同一个时代里,当在欧洲旅行艰险重重的时候,像伊本·白图泰这样的游客去埃及,却可以在连成一片的高度城市化的世界中畅行无阻:    
    尼罗河上的旅行者不必携带任何必需品,因为无论何时,他们想要上岸就可以上岸来洗礼、祈祷、购买食物或者干其他任何事情。从亚历山大里亚到开罗有一连串的集市……邓恩:前引书,第45页。    
    从北非到中国边界    
    伊斯兰的兴起也为拓宽由穆斯林商人控制的主要贸易中心构成的群岛创造了条件。惠特利:《人们一起祈祷的地方》,第337页。以前从来没有一种信仰,或者城市体制,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力。伊斯兰公社为各种各样的城市提供了统治秩序、行为准则和文化规范。例如,伊斯兰政权设立了专门的机构(wakil altujjar)来提供司法代理和安置外国商人。柯廷:前引书,第114~116页。    
    这些机构超出伊斯兰教传统的核心地区向外扩散。到公元13世纪,包括蒙巴萨和摩加迪沙在内,有30多个独立的伊斯兰商贸国家在非洲东海岸兴起。伊斯兰教也在卡诺、廷巴克图等西非一些商业中心繁荣起来,这里的黄金和奴隶吸引了来自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商人。廷巴克图通过南部的商路与开罗相连接,公元14世纪时这里发展成为5万人口的城市。朱利:前引书,第58~59页;邓恩:前引书,第122~128页;柯廷:前引书,第121~122页。    
    波斯人控制了到达印度和中国的利润更丰厚的商路。吉尔斯芒:前引书,第336~341页。在伊斯法罕、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等城市中,在萌芽中的洲际贸易和地方产业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一些零散分布的集市。这些集市和清真寺共同构成了伊朗城市复兴的中心点。马苏德·凯拉拜迪(Masoud Kheirabadi):《伊朗城市:形成与发展》(Iranian Citie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91,第45~65页。    
    到了公元14世纪,伊朗和伊斯兰文化开始对突厥人和蒙古人等游牧群落产生影响,这些游牧群落的征服使他们控制了印度和中亚的城市。这些文明中心在伊斯兰征服之前就已经形成,然而,新的城市宗教使城市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印度:伊斯兰的再生    
    印度是一个主要相关的案例。在公元前4至公元前2世纪的孔雀帝国时期,撒帕尔:前引书,第52页;钱德勒、福克斯:前引书,第301页。印度是城市文明的一个主要中心,可是最终衰落了。城市中心大规模衰退,战乱频繁,敌对城市之间相互残杀,远程贸易因而受到破坏。斯蒂芬·P布莱克(Stephen PBlake):《沙贾汉纳巴德:1639~1739年莫卧儿时期的独立城市》(Shahjahanabad:The Sovereign City in Mughal India;1639…1739),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第1~5页。    
    同样严重的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排斥贸易,压制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减缓了印度城市的发展。公元11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阿勒白儒尼评述说:    
    印度人相信,除了他们自己的国家以外没有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像他们一样,没有国王像他们一样,没有宗教像他们一样……他们在交流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方面天生小气,并且尽最大的可能来保守它,不让别的种姓的人知道,不让他们自己的人知道,当然更不能让任何外国人知道。撒帕尔:前引书,第239页。像他们在近东和北非的阿拉伯前辈一样,获胜的穆斯林苏丹迅速地复兴了印度的城市。他们使行政管理专业化,修缮道路,为旅行者建造馆舍,并鼓励同外部世界的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