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凌打断他滔滔不绝地话,欣欣然道:「好极了!那么你现在可曾查出了什么蛛丝马迹?」
李森干脆地道:「没有!」
杨凌怔了怔,苦笑道:「没有……没有最好,若真的有,搞不好就真要象你说的,来他个擒贼先擒王了,只是到底是擒贼擒王,还是飞蛾扑火,可就殊难预料了!」
虽说对于蜀王谋反事仍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不过杨凌至少知道这位都指挥使并非全无作为,而且针对自已的困难处境,能拿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吸纳一些可用的人手和兵马,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也算是卓有成绩了,所以心中仍是十分高兴。
有此一见,两人的关系迅速贴近,经过一番密谈,就下一步行动敲定了一些配合计划,李森才兴冲冲告辞离去。
送走李森,杨凌又返回了书房,懒懒地躺回椅上。
明日就要面见蜀王,自已本次出京的最终目标了。朱宾翰。这位大明第一贤王到底是沽名钓誉、心怀不轨呢,还是受人污诟呢?杨凌的心情不禁有些紧张起来,也有些期盼着这次会面。
「望竹溪前故意说的那句模棱两可的话,看来是起作用了。一早离开望竹溪,负责监视的人就回报说朱让槿等人抄了小路赶在自已前边奔成都来了,蜀王现在应该已经听到这句话了。这位王爷无论有无反意,总该做出些反应的,我派在青羊宫内外严密监视的人一定……」
杨凌忽地一下坐了起来,双目定定地想:「我来成都,先遣柳彪仔细察探。李森来成都,以自已为目标吸引他人注意,却着心腹为他去办真正想办的事。蜀王就一定是亲力亲为吗?他抱病住进青羊宫,会不会也是故弄玄虚,吸引我们的注意?」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可是大意了。从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蜀王身上,派遣到成都的人手八成以上全在他身上下功夫,追察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就象是暗夜里的一只火把,把所有的注意都吸引了过去,灯下黑处,旁人在做什么?他的亲信、他的儿子……」
杨凌想到这里,立郎喝道:「大棒槌,速传柳彪来见,马上!」
第八卷 蜀中劫 第296章 谒见蜀王
青羊宫后苑三台,左台为降生台,上塑一白发婴儿,传说这便是甫出生的太上老君。台下一株高大的银杏树,树下摆着一个蒲团,一个青袍人坐在上面对树打坐,双腿大盘,双手搁在膝上,面容清矍,看年纪约有四旬上下。
朱让槿和布政使安文涛、按察使陆政走来,见他正闭目打坐,三人忙放轻了步子,缓步走到他身后,肃立等候。
打坐的青袍人脸色青白,没有一丝血色。他静坐良久,才长长吁了口气,说道:「槿儿?」
朱让槿忙躬身道:「父王,是孩儿。还有安大人、陆大人,一同来探望父王。」
这位在银杏树下闭目打坐的清修道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明第一贤王朱宾翰。他不置可否地「唔」了一声,放下大盘的双腿,转过身来道:「钦差已经安置好了?」
安文涛忙道:「是!下官率蜀中文武官员刚刚将钦差迎进城中,钦差言道,皇上在京中也甚是挂念王爷的病情,特嘱他往四川巡察时代为探望,明日钦差应当便会来了。」
「呵呵,是皇上嘱他代为探望的么?」蜀五淡淡一笑,说道:「孤王的病反复无常,这条命已是朝不见夕,有什么好探望的?」
安文涛和陆政惶恐地道:「王爷是巴蜀之灵魂,西南之柱石,朝廷和巴蜀百姓皆盼望王爷早日康复。王爷正当壮年,只需宽心静养,定可早日康复,请王爷慎出不详之语。」
蜀王摇摇头,摆手道:「孤王地病,孤王心里有数。不谈这个。让我牵挂的是世子,让栩正在叙州调停都掌蛮诸部与汉人之间争端,此事可是关系到巴蜀乃至云贵诸省的平安。本王这回不能亲自处理此事,世子又是头一次担当如此重任,孤忧心忡忡,如今只有拜托两位大人多多协助、帮助世子消弥祸端,则是巴蜀之幸事了。」
「此事也是下官份内之责,下官责无旁贷,请王爷放心便是」,安文涛二人连忙躬身施礼。
蜀王点点头道:「嗯。钦差到了四川,军川刑学一定是要了解了解的,两位大人公务繁忙,还要接待朝廷天使,应接不暇。这几日就不必过来探望了,孤的病不生不死的,呵呵,也就是这么拖着罢了。」
安文涛二人还待相劝,但是瞧见蜀王脸色已有些疲惫。二人只得叹息一声,躬身道:「下官遵命,这便返回衙门。准备文牍书案供钦差垂询,请王爷一定要宽心静养。」
二人知道蜀王这么早下逐客令,一定是对二王子有所交待,是以不再停留,简短交待两句,便告辞离去。二人一走,朱让槿地神态立即拘束起来,双袖低垂,恭然肃立。一动也不敢动。
蜀王家教甚严,朱让槿一向洁身自好,不好酒贪杯、不纵情女色,不结交浮浪,过从甚密的知交好友除了杨慎和青城狂士几个名士才子,大多也都是王族亲友,饶是如此,仍时常被蜀王训斥他轻浪无行、不思进取,朱让槿自幼对父亲便既敬且畏。
朱让槿只道是这次出游泸县的时又被父亲知道了,少不得又是一顿责斥,所以低着头不敢看他,只等父王责难,不料白天不见动静。朱让槿奇怪地抬起头来,只见蜀王双眉微皱,沉吟半晌才似自言自语一般地道:「杨凌是当今圣上最宠信的大臣,皇上刚刚登基,派最信任的臣子代为巡幸天下,了解治下的臣民和各地的军政,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杨凌出京,在山东地境片刻不停,在江苏金山停了两日,为的是清剿白莲余孽红缨会。他在淅江、福建以六省总督身份,主持抗倭和招抚海盗,又帮助满刺加复国。行踪所至,皆有所图。此后经江西、越湖南、过贵州,每地停留从不超过四日。唔……他可说过要在巴蜀待多久么?」
「孩儿不知」,人品风流,见识不俗的玄衣公子朱让槿,在父亲面前大气也不敢出,有问有答,绝不多说一句。
蜀王瞪了他一眼,摇头叹道:「让槿哇,为人处事平素要和你兄长多学着点,为父也能给你少操点心。整日和那些什么狂士才女们混在一起,吟诗作画、自诩风流,真是不思进取,你是堂堂蜀王次子,还要混个什么玄衣公子地名号,很有趣么?」
「是,是,孩儿知过了」,朱让槿的头低的更深了。
「杨凌过江西、湖南、贵州,皆不作停伫,对地方政军刑学也没有认真察访,看来他代天巡狩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倭寇和佛郎机海盗,如果是这样,那他在四川该也待不了多久才是。」
蜀王轻轻起身,朱让槿连忙上前扶住,父子二人拾阶而上,向老子降生台后地石径走去。二人一走,不知从何处闪出两个小太监,捡起蜀王的蒲团,遥遥跟在后面。
「蜀地羌、藏、苗、彝等种族众多,族人大多好狠斗勇,最难安抚,现在都掌蛮又在寻衅闹事。杨凌此人好大喜功,如果被他知道,说不定为求功劳,又会动刀动枪、横生事端,使我巴蜀刀兵不断,葬送了为父苦心经营多年,才维持下来的大好局面。槿儿哇,平素你喜欢聚友饮酒,父王没少训斥你,这回你倒不妨尽展所长,你王兄不在家,由你来代父王回访宴请杨凌几次,让这位天子近臣有点事做,免得他在四川生事。他既说是奉了皇命探望为父。我们回请酬谢,也就不算逾越礼制结交朝臣了。」
「是,父王放心,孩儿理会地。」
「唉,真是多事之秋啊。为父生病后,各部土司蠢蠢欲动。你王兄又是头一次担任部族间的纠纷调解,这些蛮族民风彪悍,两个百姓因为一竹筒地盐巴,也能引致两大部落数万人的大战,为父担心呀。这都掌蛮人尤其难缠,向来不服王命,自我大明坐了江山,这百余年来,他们与汉人间的摩擦纠纷,此起彼伏从未间断。前年先帝还颁诏称赞为父治政有功。教化一方,使得蜀境一片升明盛世景象,晓谕诸王向为父学习。这些话言犹在耳,如果此时都掌蛮地事弹压不下去,闹出事端来岂不叫人笑话?都指挥使司刚刚换了人。具要是闹出事来想瞒怕是也瞒不住,为父虽在这青羊宫中,哪里还能做得到心静如水、又怎么能够修身养性呢?」
蜀王朱宾翰才不过四十上下地年纪,却似被重负压弯了腰,变成了一个体衰年迈的老人。被儿子扶着,一边忧心忡忡地说着,一边向绿树掩映下的居处走去。
******
「蜀王这两年身体一直不好。深居简出,王府事务多由世子让栩代父之职。世子颇有乃父之风,沉稳练达、处事冷静,治理一方功绩卓著,所以不但得到蜀王嘉许,也甚称蜀地百姓爱戴。」
「这么说,事实上这两年来,真正意义上的蜀王并不是朱宾瀚,而是朱让栩了?」
「这么说……其实也没有错。朱让栩是蜀王世子。未来的蜀王,众望所归之下,又有蜀王支持,他在四川军中和百姓里的威望地位,确实不下乃父。不过,蜀地十五位土司,其势力、权力实比蜀王府和布政使、指挥使司衙门还要大。」
柳彪来到四川不过几个月,看来许多情形已了如指掌,对答如流地道:「朝廷给予土官的权力极大,各部族只要不涉及汉人的事,无论民政、律法,均完全由土官自主决定。各部族地百姓只知有土司,不知有朝廷。天下皆传蜀王贤德,以礼教归化四夷,予民以惠,休养生息,以致巴蜀殷富,百姓安逸,据卑职的调查,这些确实不假,不过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了。蜀地王族众多,百余年来不断圈地买地,如今仅以成都为例,蜀王家族拥有地土地占了七成,卫所屯田占两成,而自有土地的农民不过才一成,其余全是蜀王佃户。只不过蜀王所收田赋较低,佃户耕作所得并不比自有土地者少,所以为佃户者只有感恩戴德,从无人心生埋怨。」
杨凌淡淡一笑:「不做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事,在许多视百姓如刍狗的藩王中,的确算是比较仁慈地了,不过做为这么大的一个利益集团,土地不断集中,早晚必生祸乱。只要将来的蜀王一旦不再依照祖训厚待百姓,凭着他占有这么多的土地,马上就可以让百姓全部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他打断柳彪的话道:「这么做难道就没有什么坏处么?蜀王再贤明,终究不能保证整个家族人人皆怀慈悲心,土地圈占多了,就不需要那么多地佃户,为何朝廷从未听说有大股的四川流民窜入中原呢?莫非蜀王另有安置办法?」
柳彪目中闪过一丝钦佩之色,答道:「大人明见。巴蜀之地自已无田而又不能为人雇佣的流民确实不少,不过百姓没有路引不得擅离其地地政策在各地早已名荐实亡,唯有蜀地仍一如当年,流民被官府控制,出不了川,便散入山野,投靠各部族求生。这些蛮族有勇,而我汉人有智,有他们的加入,各地的土司就更难对付了。小金川现任卓基土司拓拔羽,就是因为无田无业而流离失所,投靠了上一任的土司喀巴大喇嘛,并且成为他最信任的幕僚。喀巴是黄教喇嘛。因为没有娶妻留后,过世时便将土司之位传给了他,可是由于他昔年颠沛流离地惨痛经历,这位土司比藏人更加仇视汉人。就是现在,他的女儿虽和蜀王庶子彼此交往,拓拔羽仍是轻易不入成都一步。」
杨凌微微皱起了眉:「蜀地看着是治理的最平静的地区了。其实暗流涌动,不知有多少股势力在暗中角逐倾轧。真难为了蜀王,也不知他耗费了多少心思调解平衡,才能维持着这种表面地暂时的平静。可是一旦处理不当,一个问题地暴露就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反应,惹起轩然大波,蜀王简直就是坐在火山口上。」
「不过这种多民族混居地区对于一个野心家来说,也是最容易激化矛盾培养造反分子的乐园。试想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掌握着整个天府之国,他的家族通过百余年来的积累。积攒了足够支撑一场战争的财富,还有能够提供充足粮草的土地。在他的治下有许多部族,可以不需训练就立即招募数十万天生的英勇战士。而且他们对朝廷并不友好,只要善加利用,略施小计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和自已的对立转嫁到对大明朝廷地痛恨上。而自已却能利用杂居一百多年的地域认知,以及许以一定的好处,使他们成为自已的坚定支持者。与此同时,自已素有贤名,而中央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在天下百姓眼中却是一个荒诞不经、不务正业地皇帝。那么成功的把握有多少?」
杨凌细细地盘算了一阵,得出一个悚然心惊的结论:「如果我想当皇帝,如果我拥有这么多条件。那么成功把握之大,足以让我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去造反了。那么……蜀王想不想当皇帝?未来的蜀王有没有野心想当皇帝?」
他想起正德皇帝给他看过地东厂密柬,那是很潦草、很简单的一句话,是东厂驻苏州千户王晴写给当时正在江南办差的好友,东厂七档头韩友惠地:「韩兄,交办小弟的任务须得搁置了。弟于苏州陆慕镇发现一桩蹊跷事,有人重金暗购金砖运往巴蜀,事关重大、事态紧急,弟疑恐蜀王有反意。马上赶去追查,详情容后再禀。因事涉皇族,一旦消息不实,则是天大祸事,故请兄见信后立即毁之。」
所谓金砖当然不是真的黄金所铸,而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铺地巨砖,全国仅产于苏州陆慕镇御窑村,不过这砖工艺独到,造价昂贵,从准备到烧制,一批得一年多时间。
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意义。洪武朝有位大将军,只因爱妻违制戴了只有皇妃才有权佩戴的一枝凤钗,就被满门抄斩。御窑村形同军营,看管极严,没有工部的正式行文,私铸金砖一块即满门抄斩。
这样算来,光是买通看管官员、官兵和烧砖工匠,就是一笔巨资了,如果不是想称帝谋反,改王府为金銮殿,从而享受一下当皇帝的待遇,买它做什么?蜀地地地势,进可改、退可守,如果打不了天下,退守巴蜀,凭借天险和全川的支持,要称帝于一隅,至少也能过上十几年的皇帝瘾。
所以虽然只是有人私购金砖,不过王晴倒不是夸大其辞,这案子确实是天大的紧要之事,应该立即彻查。可是王晴这一去,却如石沉大海,连带着他四名亲卫一起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踪影了。韩友惠这才觉的事态紧急,不敢私自隐瞒,于是把王晴的信柬内容又照原样抄了一份,飞马赶回京师。
范亭呈报内廷掌印太监王岳,王岳是个谨小慎微的人物,就拿着这么一封无凭无据的信柬,他怎敢去呈给屡次赞誉褒奖,并号召天下藩王向蜀王学习的弘治皇帝?所以只有密令东厂秘密侦缉,东厂派出大队人马,查了一年有余,什么线索也没有找到,这桩无头公案成了疑案、悬案,就此搁在王岳放置第一等机要信柬的秘匣内,直至被刘瑾抄出来并加以利用。
杨凌沉思不语,柳彪在一旁静静等待。过了半晌,杨凌才道:「蜀王若有反意,瞒谁也不会瞒着世子。朱让栩必知情形。蜀王生病无论真假。代行蜀王职权地世子也必然要替他分担更多的事务。我们假设蜀王确有反意,比如说联络盟友、商谈军机,他不能抛头露面,普通的人又没有资格谈判,那么有资格代替他的人就只有一个,就是他未来的继承者。蜀王世子。那么我们盯紧了世子,应该能有所获。他现在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