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死者王二 >

第25章

死者王二-第25章

小说: 死者王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觉得任何劝说皆苍白无力,因为不得不承认。生活确实如此,可是如果我们就这样生活下去。那真是太痛苦了!     
    毫无疑问,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小草。我生我死,无人在意,如果生命的结局注定是虚无的。那何不在过程中添加一些色彩,哪怕这色彩最终也将变成苍白。     
    我很喜欢一句话,很朴素: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快快乐乐过一天?     
    如果我们生活里没有快乐。只是悲哀。那至少不应该被悲哀打败!对吗?     
    标题:一人你还是继续写吧     
    作者:斯凯     
    我觉得你这篇文章其实写得很好啊,把隐藏的丑恶、脆弱和真实的善良都揭露出来,让人有一种震撼和悲哀。     
    半途而废真的很可惜,大不了结局的时候让坏人都得到惩罚或许就可以了呢。毕竟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了。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者》。     
    很多人都在说李方、三七、和菜头的文章好。其实你的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差,甚至更深刻。如果说这几个论坛里有作家,我觉得你应该是更接近“作家”的这一个。他们的文字其实非常自我,多是小资文字。你的比他们的大气。     
    我觉得你写的东西更多地反映了现实。假如这里会有人的文字将来可以流传下来,那么你的可能更有理由,真的。只是我觉得你不必写得那么快,如果能再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标题:我说,兄弟     
    作者:最是那一温柔的虚无     
    从社会的地层而来的人文关怀,必须舍弃猎奇的所有可能。你守着一堆巨大的社会经历宝藏,比不得李方那些无聊小资的无病呻吟,既然要想以作家自命,不光是有人崇拜有人跟你要签名,还得为那群被剥夺话语权利的被侮辱被损害者喊两嗓子,而做到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彻底的尊重和悲悯。     
    不平等,压迫,残酷,无奈,麻木,困境,指向什么?     
    标题:以什么方式存在?论《王二之死》     
    作者:daiky     
    王二这个名字在中国曾经非常响亮,不因为别的,乃是因为王小波给这个名字赋予了某种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赋予了某种脱俗和特立独行的特质,赋予了他永远抱胸俯视、白眼冰冷的旁观姿态,并且赋予了他一种活力:在某种场合,在某些人身上可以看到王二,似乎他活转过来,滔滔不绝或者哑口无言。王二的存在是这世界还有对抗的证明,表明芸芸众生中还有某种不为人知并且难以引导的对抗力量切实存在。王小波使得王二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神秘的具体存在,成为一种被认可的文化态式,如果你认可文化就是一种心照不宣、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语境。     
    那么,我的意思是说,王二代表着某种对抗力量,民间的、知识分子的、边缘的、并非截然弱势的群体、没有话语权的人群、某个个体,关于如何自由思想和平等思想的某种思考方式。从另外层面上讲,这种思考方式我们也可以把它推崇地称呼为一种生活方式。     
    那么现在,有人宣布说,王二死了——这篇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在这里,用刘小枫的话来说就是:作者要说什么?这个王二是谁?被宣布的王二之死意味着什么?     
    


第五部分 在医院的事情第三十九节:网上评论(2)

    我并不愿意用过于深奥抽象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对于一部小说的理解。在我看来,现代人类已经找到了从根本上解放人类自身的方法和途径。哲学集成式的表达或者单凭某种理念不足以表现人类对自身不断积累的认识、理解,也不足以表达人类对自身的失望和热爱。是的,失望和热爱:“一个贮存在过去的人物从遥远之年迢迢归来,心存幻想,他对你最终仍将谈起爱,……”过于实用的追求毁坏了我们自身的幸福享用,但是这并不妨碍失望和爱依然存在,就像王二不可抗拒的天性,不可更改,甚至连命运都不能更改。不断的失望和爱构成命运张力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想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这个伟大的抵抗运动在我学生时代倍受我内心的放肆嘲笑。王小波说,沉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抗的方式。这个故事里的王二说,被毁灭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抗的方式。“画在纸上的花儿,要惯于在惨淡中,表现黑暗的鲜艳。”爱是什么?爱是被践踏在泥土里的野花散发的清香。爱是宽恕:“宽恕我们!像宽恕有罪的人们一样宽恕吧,这扮演了我们自身的饮食男女。”     
    显然,小说家们乏善可陈的创作成绩影响了我们阅读的胃口,败坏了阅读的兴致。但是对于那些不断敲打着每一扇门扉的尝试,对于诞生于不断敲打不断倾听的激情风暴之下的文字,我们不能简单断然地说:“这一切统属虚妄。这是无效的,徒劳的,并且是矫情的和浪费的。”相对于那些试图寻找心灵家园的漫长旅途上无数几乎没有回报的辛劳工作,这样的回答未免过于奢侈,失于轻佻。     
    相对永恒而言,人类的历史并不漫长,但是我们印象中的人生和生命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它独一无二的高贵品性。对于某些人的某种生活状态,爱的状态,我们所知道、所了解、所同情、所接受的,远远少于现实中切实存在的各种可能。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虽然我们可以解放自己,但是这并不妨碍为了解放而继续制造枷锁和奴隶。这些故事,人间悲喜剧还少有吗?不,它们太常见了,太常见了。     
    感谢这世间,除了诗歌,还有小说。也许有人终生不为人知,不为人了解;有人终生都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一个声音,但是冷冷存在的那些游荡的诗人和小说家却在阴冷的暗角,悄悄描摹了我们的种种悲欢。虽然一张图像不足以改变人生,也不足以展现全貌,拓开神秘线索,呈现可能存在的全部折射和影射,但是总可以在我们看见的时候偶有所思,提醒我们曾是这般模样地活过,爱过,死掉。生命并非徒劳无效,在我们层层叠叠,被幻想和理智遮蔽的面孔下面,那些真实的困境和艰难挣扎,有时候就因为一篇小说,就这么嘶叫着浮出了水面。     
    注:文中引用了骆驼的诗歌,感谢他以文字启迪了我的灵感和思想。     
    一人兄:     
    《死者王二》拜读一过。现在随便扯几句。     
    粗糙地说,写小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为自己写的,一种是为读者写的:“严肃小说”的作者,这两种倾向通常混合在他身上,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作者前一种倾向特别占上风,以至我们可以明确地把他们归诸“表现”一派。     
    对于以表现自我为主的作者,批评往往无用武之地,因为文学批评,要在“交流”这个假设下进行,而一个表现着的作者,在本质意义上说,心里是没有读者的,他只是把自己拿出来,他的个人经验,他的态度,谁喜欢就是喜欢谁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我说这个,是认为在《死者王二》中:“表现”占了更大的比重。那么,与此相关的种种因素,也都是我无法置评的。我只能说:“表现”的写作方式是冒险式的,因为作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者个人的经验是否碰巧鲜明,这里“鲜明”指的是他的时代中的某些东西用一种尖锐的形式发生在他身上。有时人们将这叫做“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而这种特性对写作而言是先天的,也就是说你的成功与否在你下笔之前就决定了。残酷的是,表现的价值居然也是需要读者来裁决的,从广义上说,当一本书被读完后,整个艺术活动的过程才算完成。     
    幸好你的小说同时混合着另一种倾向:“为读者写”的倾向,不然我就没有更多的话好说了。通过写作来整理个人生活是你的主要倾向,不过我注意到你心里有读者,因为你的小说时刻在留意要读者看到你所希望他们看到的东西。     
    不过我又注意到你在帖子里对“技巧”的蔑视,这有点让我气沮,因为我本来想说的就是技巧。给你适当的恭维,或从各种角度指出你的小说的“意义”,那是批评家常干的,却不是我习惯做的。我要求自己去尽量提出些,我所认为的,有价值的意见,供你采摭,而这种意见,在我看来,应该是实际的,针对有可能改变的因素。我虽然也可以方便地评价诸如“作者的什么什么思想”之类的东西,但那绝不是能在写作过程中改变的,而我既无力也无意涉入你的个人生活。     
    想了一想,我决定试探性地谈一点:选择。我猜测《死者王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最先想到”的东西组成的。情节,各种细节,下一句对话,每个词语,等等,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最先出现在作者心里头的;作者停下来想时,多数是因为他前面没出现东西,而不是出现了多种东西需要选择。这种写作方式,好处是快速,记录最直接的“现场”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是一纵即逝的,确实能记录下来最好;缺点是冒险,因为最早的不见得是最好的。有经验的作者,既允许自己“现场写作”,又有意识地采取两种手段来弥补它的缺陷,一是在事先(平时)提高自己,二是在事后修改作品,有时是大幅度的修改。这里只说前一种手段,一是建立好的直觉,二是储备丰富的东西,这样在写作时:“最早的”会较好一些,而又有各种候选的因素。     
    在这个方面,《死者王二》中的许多因素还过于匆遽,未必能完成你希望它们完成的工作。     
    瞧,我提了一条意见,现在说句好听的来和它平衡:你是有叙述才能的。     
    我也许不是适合的评论者,一是我对文学作品一向较苛,二是我读得太粗,我在屏幕上看东西总是无法看得从容,和看书的感觉不一样。     
    三七     
    一人:     
    谢谢你的信任,那三篇大作我大体看了,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的感想,也许是经历了些东西,让我觉得进入任何状态都有点作秀的味道,所以就任意写之,想到那说到那吧。     
    三篇文章并不相同,但总体贯穿一点,我觉得是一种情感形态,也算是作家的一种内觉化的审美体验——美的破灭和真实的残酷。作家似乎有这样一种心理,他要破除一切表面上的所有冠冕堂皇,揭开这个社会血淋淋的伤疤,给所有人看,“呐,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你看,被骗了不是?”     
    我想我不是社会调查员,我也并不了解真正的社会,平时又五迷三道的多读了些文学书,因而在阅读你的文章过程中总感到一种露骨的“审丑”的折磨,因此我又开始怀疑作家自己是不是在言说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着自虐性的杀伤?说实话,看你的文章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体验,审丑,美的破灭和邪恶的残酷面前,人的挣扎痛苦之后,竟然带来是一种惊诧的快感——那种近乎本能的,让人心动的动物性的快感——当然一切的毁灭和崩溃都会给人带来快感,佛罗依德就曾经说过,人不仅有趋生的本能,也有趋死的渴望——可这当然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有了点时间的时候曾经看过傻丫儿的《蓝夜》,那种感觉充分证明了“经验不可超越”这句话,傻丫儿是个女人,而且可以很肯定的断定是个中年的女人,而一人毕竟是个年轻人——无论你经历了多少梦的破灭的过程,你根本的体验却仍然停留在梦的阶段,现实的打破让你悲哀,愤怒,激气昂扬而颓废伤感,可你在拒绝和歇斯底里的挣扎中依然守护着你梦的堡垒。可傻丫儿则已回归到蓦然回首的平静和萧然,在罪恶和本能以及人性的卑锁面前她已经失去了愤怒的朝气和一起可以称之为反抗和历练的昂扬,表示出冷静的服从和默然——读其文宛如一场轻描淡写的谋杀,生活,爱,性,自尊,苛求,痛苦,然后死亡。——没有梦想,什么都没有,我,只是想活着。     
    这又让我想起生活的全部,和生活是什么的问题。昨天一个大姨来家做客,她这样感慨,人快乐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少的,不过也就是年轻时候谈恋爱的时候,工资长一级的时候,还会有什么时候呢?儿女现在也只是负担而已。等老了,死了,也就这么一辈子过了。     
    生活是邪恶的时候,触目惊诧里可以换的几分不为琐屑的快乐,生活无聊的时候,麻木的安打也会让人留几分遗憾,那么,生活是美好的时候呢?     
    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让我吓一跳的话,他说中国的文学其实是未成年文学,推而广之,是否所有冠冕堂皇的书面纸张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作秀?一人在大声说“其实我们被骗了,其实不是这样,其实人性是极度丑恶的,其实生活是令人悲哀的。”傻丫儿则连说都懒的说,现实就这样,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能够做梦的人显然是幸福的,天堂和地狱其实不过一步之隔,但我也许更天真的想其实人人都在渴望做梦(这也许是科学如此发达而宗教盛行的原因),做不成梦就自我欺骗,梦的死亡是涅盘而不是消失。有意审丑的罪恶提炼出来的快感毕竟只是快感,即使天下人都不对不起你,上天其实也没有多少亏待你,你没有倒霉到像张海迪那样把人生的宽带收缩到只为自己的身体的完整做斗争的地步,曹禺《雷雨》其实也是个人无法摆脱命定锁链的悲剧,可结局却是大梦一场红尘笑的悲悯,我一直以来都在追随着老先生明里暗里的悲怆意识,现实当然可以残酷,反抗是个注定失败的游戏,但痛苦面前却不是咂摸,自虐性的揭示就可以戈然而止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宽容,凤凰涅盘后的重生后的宽容。只有这种的宽容才能真正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在绝望里战斗——麻木和愤怒以及颓废,其实都是对生活本身的另类妥协。     
    至于手法上,看的出一人对自己的写作做了不停的探索和努力。但就像后记里的有论者所说的那样,过多的自我独白与长篇大论使文章优势连接中断,没有一气呵成的阅读动力,如果说大量议论性的抒情的运用还可以冠之于“有意味的形式”的意义(现在主义就是这么干的,最典型的是荒诞剧)。那么一人里面时而叙事时而议论的中断则会让读者跳跃前进。     
    君子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