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太仆寺卿南昌知县江君家传(清)马其昶-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君讳召棠,字云卿,桐城人,官江西南昌县知县。光绪卅二年正月壬寅'1',法国教士王安之置酒天主堂,胁以事'2',不从,被刺死。民大哗,焚毁三教堂,杀安之,西国士女遇害者九人,巡抚以下坐罢职。自教案以来'3',未有祸烈如此者也。
先是,三十年夏,新昌县棠浦民龚姓与教民椋�4',讹言棠浦叛。大吏以兵至,未遽动。龚姓抗不服,聚众数千,洪江会匪乘间阴煽之'5',相持数月,势汹汹。议者遂主剿。大吏慎其事,檄君往。君单骑驰人村,晓谕祸福,龚姓长老传感泣,立缴兵械,缚首从三人至,定监禁罪,事得解。而安之犹以民弱,一用兵可立威,憾君庇民,议罪轻,无能惩后,谓继此荏港、新建、高安三教案'6',胥由此起,时时诮让'7'。至是折柬招君饮'8'。
君入而门闭,从者在外。酒半,出片纸,书三事,强君署名。一、加抵龚姓罪,一、偿款十万,一、释荏港教民逮系在狱者。君以死拒。安之曰:“君死易耳!”即持刀剪向君。君知不可理喻,阳起旋'9',欲出不得,趋旁室,与教堂司事刘宗尧言,宗尧漫不应,安之亦至。久之,启门出。从者入见,则君已流血被体,刺喉不殊'10',不能言。以意索纸笔,自书安之暨二教民谋杀状;且言“从宦久,薄得民誉,惧身死,愚民激义愤仇教,贻国际忧'11',惟长官加意焉。”君伤未即死,还署,食饮从喉出。民日诣问起居'12',知不可起。而安之犹阳阳乘舆出入巡抚署'13',民见之益愤。丙午,遂群起毁教堂,安之遁,民追刺之死。又四日,庚戌,君卒。于是自巡抚至士民皆走吊哭,而上高、临川民各哭于所建生祠'14'。
初,君历任新建、庐陵、德化诸县'15',皆有绩,大吏奏加三品衔,以知府用。而南昌再至,竟死于职。诏遣津海关道梁敦彦偕法参赞戴端贵驰抵南昌定谳'16'。法参赞坚不承安之谋杀,谓知县死由自刎,不得议䘏;索抚䘏;教士银二十五万两,朝廷顾邦交,曲从之。然于君之死事,未尝不嘉其忠,追赠太仆寺卿。所在之地往往开会追悼,亦听民为之,不禁止也。君所涖皆壮县'17',公私饶阜,事所应举,无不为。又值革新之际,一倾橐办治'18',务使声实出时上。殁后,家无余赀。年六十二。
马其昶曰:南昌之狱,议者龂龂致辩'19',唯自刺与谋杀殊耳。夫杯酒谈宴,自糜顶踵'20',事理所必无者也。就令有之,慷慨引决'21',不枉吾民'22',不愈彰其美哉?向使稍存懦忍之念'23',谩辞应之,固未尝不得生。以君智略,不出此者,虑清议拟其后'24',亦不知祸烈果至是也。君在当时,最号为趋时识变,而交涉事又素习,乃卒以此丧其躯,遂凛凛称义烈矣'25'。
注释:
'1'光绪卅二年:1906年。'2'胁:逼迫。'3'教案: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加紧派遣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士深入中国各地进行侵略活动。这些教士及少数中国教民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许多地方为非作歹,经常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及少数统治阶层人士的爱国义愤,起而围攻捣毁教堂,惩办非法教士。这样的事件,在当时被称为教案。'4'新昌县:今江两省宜丰县。椋何涠贰#�5'洪江:应为“洪州”。隋代置洪州,辖境为江西省西北部修水、锦江流域一带,治所在今南昌市。会:指天地会、哥老会等民间会党组织。由于清代多次发生以会党成员为骨干的人民起义,故统治阶级诬称会党群众为“会匪”。'6'荏港:镇名,在南昌市南。新建、高安:俱江西省县名,在南昌市西。'7'诮(qiào俏)让:谴责。'8'折柬:亦作“折简”,写信。'9'旋:小便。'10'不殊:不死。'11'始:遗留。'12'诣:前往。'13'阳阳:安然自得的样子。'14'上高、临川:俱江西省县名。生祠:旧时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堂。这里指人们在江召棠生前为他建立的祠堂。'15'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16'津:今天津市。海关道:鸦片战争后管理海关的官员。定谳(yàn燕):审理定案。'17'壮县:大县。'18'囊橐(tuó沱):口袋。这里指口袋里所有的银钱。'19'龂龂(yín银):争辩貌。'20'糜:毁伤。顶:头顶。踵(zhǒng肿):脚后跟。这句意为毁伤自己的身体。'21'引决:亦作“引诀”,自杀。'22'柱:冤屈。'23'濡(rú如)忍:软弱。'24'清议:公正的舆论。拟:比拟,引申意为评价。'25'廪廪:通“凛凛”,威严可畏的样子。
马其昶(chǎng厂)(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光绪间曾任学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教席。马氏的思想是正统儒家思想,有明显的保守性,但他经历了清末的变法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势对他有所影响。他在清末有一定的改良要求,在民初曾反对袁世凯称帝,但不激烈。
马氏的散文创作固守古文规范,新文化运动对他没有任何触动。他虽然没有象林纾那样发表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言论,但他晚期的创作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与时代不相协调的。
著有《抱润轩文集》。
此篇写光绪三十二年南昌教案,盛赞江召棠严拒帝国主义者的无理要求,以死殉国的凛然大义,同时对帝国主义者的凶残横暴也进行了谴责,表现了作者的反帝爱国思想。在清廷对帝国主义者忍辱退让的情况下,由于作者的封建正统立场,行文委婉,不能做更为慷慨激烈的陈述,因此气势不足。这是马其昶许多作品中都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