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与事件民间观察-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26日上午,参观蛇口工业区,在七楼会议室,当袁庚向他汇报了蛇口的住房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时,说好不发表意见的邓小平开始〃食言〃,听后说了一个字:〃好!〃并应一名机灵的服务员的请求,欣然为明华轮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字。随后分乘海军的679号和674号舰,由蛇口开往珠海唐家湾军港,再转乘车往中山温泉。
邓小平视察完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回京后的2月24日,即找来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
他兴致勃勃地说,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那里的施工队伍还是内地去的,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赏罚分明。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他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严肃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还提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并且,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此外,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以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为核心的邓小平第一次南巡旋风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为贯彻落实邓小平谈话的意见,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由有关省、市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
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深圳题词的来龙去脉
1984年1月29日午饭前,小平同志与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及珠海的领导坐在珠海宾馆翠城餐厅休息。珠海宾馆总经理张倩玲想在餐厅中间摆张桌子,请小平同志题词。李天增对她说,小平同志在深圳也没有题,现在也不一定会题,还是把桌子摆边上一点。说完李天增便忙着排座位,回头一看,邓小平已主动走过去,伏案挥毫,不假思索地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
〃珠海经济特区好〃在报纸上刊登后,引起人们一些猜疑:邓小平在深圳没有题词,是不是对深圳有看法,深圳做得不好?
深圳市委、市政府立即派接待处副处长张荣到广州,希望得到小平同志对深圳的评价。
小平同志于29日傍晚回到广州,入住珠岛宾馆。30日下午,张荣也赶到了广州,李天增去广州火车站接。一见面,张荣就告诉他:〃小平同志给珠海题词,肯定了珠海,可首长对深圳没有评论,我们想让他题个词。〃李天增特意将张荣安排住在珠岛宾馆新6号楼,和北京来的工作人员住在一起,与邓小平的住处仅隔着一条有桥相连的小溪。
张荣与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孙勇是20世纪50年代的朋友。孙勇将张荣引荐给卓琳,卓琳很爽快,对张荣说:〃应该给深圳题词,你先回去,写好后我们会通过机要交通送到深圳。〃
但是,没有拿到小平同志的题词,张荣心里不踏实,所以并没有打道回府,继续住在广州。
2月1日,是大年三十。上午,小平同志照惯例出去散步,邓楠告诉李天增:〃你别出去了,在家准备,散步回来就写。〃
李天增乐颠颠弄了张6尺宣纸,一开四,又细心地用熨斗将宣纸上的折痕熨平。然后,平铺在1号楼的办公台上。拧开落地灯,研好墨。不过,他又多此一举地将毛笔蘸上了墨。
邓小平散步回来,一进1号楼,就坐在门左边的沙发上休息。李天增将深圳写好的、作参考的纸条拿给小平同志,纸条上拟写了几条:深圳特区报、深圳青年报、大鹏展翅;这张纸条曾给吴南生同志看过,他又加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办好特区。邓小平一看,说:〃要写这么多呀?〃李天增说:〃这是深圳同志拿来的,不受这个限制,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邓小平随手丢开纸条,胸有成竹地走向办公台,拿起了笔,才写了几个字,粘住了。李天增暗骂自己笨,房间里有暖气,蘸在毛笔上的墨粘结了。他赶紧添水研墨后,换张纸,邓小平重新提起了笔。这一次,他一挥而就:〃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落款日期是小平同志离开深圳的日子1月26日。
当天下午,广东省委接待处派专车将张荣送回深圳。
题词这天本是2月1日,邓小平为什么将日期写在他离开深圳的1月26日呢?他到达深圳那天就曾说过〃我暂不发表意见〃。显然,题词的内容是邓小平在深圳经过两天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考察后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二天,恰是干支纪年新一轮的第一年甲子年大年初一。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一大早就通过深圳电视、广播及《深圳特区报》和大家见面了。上午大年初一的黄金时间,香港电视台立即转播,每隔5分钟播放一次。邓小平的题词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
1985
陈文鸿打响〃特区失败论〃的第一枪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候,这也是最坏的时候。
就在深圳沉浸在不绝于耳的赞歌声中的时候,一些敏感的人,很快听见一个专业狙击手从80公里以外的地方,猛然扣响扳机的声音。
1985年5月,香港《广角镜》杂志在第152期发表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陈文鸿博士的文章《深圳的问题在哪里?》。
这是打响〃特区失败论〃的第一枪,这一枪揭开了〃深圳第一次大围剿〃的帷幕。
陈文鸿的文章是在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之后写就的,文章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对一系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章说:〃中央和深圳政府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期望,是建成能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体的综合体经济,可是,深圳事实上直至目前而言,工业仍从属于贸易,经济是以贸易为主。就这方面而言,深圳这方面的成绩还未如理想。〃
该文言之凿凿,用详细的分析,指出了深圳的突出问题,对深圳提出了最具杀伤力、最具影响力、最具传播价值的批评。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点结论:
第一,深圳特区没有做到所说的三个为主。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是中央给深圳定下的发展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1983年进口却大于出口,引进的主要是被香港、日本淘汰不用的设备;引进的外资只占30%,这30%中又主要是港资;1983年深圳工业总产值7。2亿元,而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为12。5亿元,做生意赚的钱比工业挣的钱多得多。
第二,特区赚了内地的钱。他亦庄亦谐地写道:〃更妙的是,一些上海人跑到深圳买了一把折骨伞,发现竟是从上海送去香港,又转回深圳的。上海人很高兴,说是比在上海买少花了几块钱;深圳人也高兴,说赚了几块钱。香港百货公司也高兴,同样说赚了几块钱,真不知谁见鬼了!阿凡提到井里捞月亮。〃
接着,文章又对转口贸易在深圳的特殊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圳的经济是依赖贸易而在贸易中又主要是对国内其他地方的转口贸易,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转口商品主要是进口商品、或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商品。外引内联的资金之所以投资深圳,主要是因为这个宠大的贸易和由此而来的高利润。深圳五年多发展以来的表面繁荣,也主要根植在此。
陈文鸿文章所引用的数字,几乎全是摘自内地的报刊,几乎全是特区报刊公布过的。陈文鸿通过对这些数字的引伸、推算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陈文〃根据深圳公布的1983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人口总数,推算出深圳市的人均社会购买力高达4170元人民币,而在同一时期,上海的人均社会购买力为912元,北京为896元,广州为504元。深圳比上海、北京高出三四倍,比广州高出七倍多。这可能吗?正常吗?文章又从此出发,继续深入,发现内地的报纸说,深圳市场上的家用电器和成衣,80%以上为内地顾客所买去。由此文章得出结论说:深圳的市场繁荣,主要是靠内地顾客维持的。
这篇专揭深圳〃短〃的文章,石破天惊。它对沉浸在喜悦中的深圳人犹如一盆冷水,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彷徨;又犹如一块砸向湖面的大石头,在国内外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经济特区失败论的大合唱,各种议论纷至沓来。
中央高层首次暗示拔掉〃输血的针头〃
1985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刚创刊的《追求》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特区市长》的封面文章,作者不吝赞美之辞饱含激情地描绘了梁湘的抱负、气魄和胆量:
从大鹏湾到深圳河畔,高楼连接着高楼,建筑奏鸣曲日夜回荡在天空,可是,他仍然感到不够满意这,不过是小孩过家家一样的小打小闹。要干,就应该往大里干他要的是更加宏大的场面。
他把他的开拓者们聚拢来,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从引进中小客商的小额投资,转向引进大财团、跨国公司;要从引进三来一补项目,转向引进技术密集型的项目;要从特区零星分散的开发,转向成片开发,连成一体他的胃口好大哟!
第一个合作者请来了,这是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应湘先生。
……投资20亿港元,开发福田新市区,占地30平方公里的协议,就这样签订了。
改造罗湖火车站工程,修筑罗湖至南头高速公路工程,兴建7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厂)等大型项目的协议。也这样陆续签订了。
深圳的上空,响起一声春雷。这雷声,震动了香港地区的工商金融各界,它的冲击波,到了东南亚和日本,于是,大财团、跨国公司代表,纷至沓来……
从这篇文章中,读者们强烈感受到,深圳早已是一派狂热如沸的大跃进情景。
但是,经济的高速运转,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基建摊子铺得过大,经济发展出现失衡现象,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的规划不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外销竞争能力不强……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现象和社会问题:人们发现,深圳的一些商品,如家电、尼龙布、服装、雨伞等,竟是从内地出口到香港,通过奇妙的价格差作用而倒流回来的。
一位有心的记者曾对深圳特区市场进行调查,当时国货占市场的80%到90%;但这时,他不仅发现到处是洋货,而且港币几乎成了特区的主要货币,外汇券的内地牌价是1∶1,在特区却是1∶13,1∶15,甚至1∶20!
1984年11、12月间,中央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在视察珠江三角洲后说:〃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由于设备原料大部分进口而产品则大部分内销,使外汇短缺,黑市猖獗。如不及早解决,势将捉襟见肘,冲击人民币。〃〃进口设备、原料,生产'洋货'内销赚钱不是办法,不顾一切拿外汇进口高档消费品等牟取暴利也好景不长!由于目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竞争激烈,反销产品偿还外资的办法,前景也不宽广。〃
对深圳存在的问题,中央其实早就有察觉。
据《蛇口通讯》说:1985年4月25日,南下考察粤闽两省及四特区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视察蛇口时就特区经济发展和深圳特区实行管线管理,发行特币等问题,与袁庚作了交谈。
姚依林对蛇口的建设表示满意,说:这个建设速度是难能可贵的。他认为:特区的经济发展光靠国家长期〃输血〃来维持是不可能的,现在看来,要果断地拔掉〃针头〃。
袁庚说:不能一下子拔掉,这样特区会〃性命难保〃。
姚依林问:你说怎么办才好?袁庚答:可以100cc减到50cc,然后逐步递减,帮助自身的组织〃功能〃恢复才成。
当时陪同姚依林到蛇口视察的还有深圳市市长梁湘。在姚依林谈完这段话后,袁庚又说,请姚依林就蛇口工业建设,特别是建材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产品的出口等问题向有关部门打个招呼,高抬〃贵手〃,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姚依林说:抬的不是贵手,也不会殃及池鱼。
〃城〃当指深圳,〃池鱼〃自然是指蛇口,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暗示,要逐渐拔掉〃输血的针头〃。
姚依林关于拔掉〃输血的针头〃的讲话,使深圳一下子陷入了12级台风的中心。
京官南下力保特区
1985年伊始,梁湘成为《半月谈》杂志的封面人物,被推举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风头陡转,下半年,一位广东省政府的高级领导以罕见的严厉公开点名批评深圳和梁湘。
1985年8月31日,新华社发布任免消息:免去深圳市长梁湘的职务
8月31日,新华社发布了李灏出任深圳市长的消息;与此同时,广东省委任命李灏为深圳市委副书记。
1986年5月,李灏又接替了梁湘的市委书记职务。香港的报刊登出大幅标题:〃京官南下,力保特区〃。
李灏出任深圳市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此前,香港的报纸早已报道说将由邹尔康接替梁湘的职位。
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一位负责人说,1984年8月他在北戴河时曾提出过让李灏到香港去,中央领导没有同意,结果还不到一年,就把李灏调到深圳来了,所以他感到很奇怪。
李灏是广东人,时任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此前曾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务院工交小组、国家进出口委工作,1978年谷牧出访西欧五国,李灏也是随员之一。
1999年1月14日,李灏对采访他的一位记者坦率地说:
〃让我来当市长,第一个感觉就是突然。但我对特区是不陌生的,我是广东人,1979年在进出口委工作,参与了这方面(指特区筹建)的工作,参与了两省文件的起草。此后我差不多年年来这里。1980年我还到香港考察,差不多看了所有的中资机构,就差一个招商局没去。当时袁庚还说,你为什么看不起我们,不到我们招商局来?我一看还有半天时间,就连忙跑了去。当时香港的中资机构里还有人反对办特区,我还批评了他们,说中央已经定了的事,不同意可以保留。
〃第二个感觉就是当时我确实不想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好多人劝我不要来,说你到那里去干什么?跑去送死呀?说得这么绝对的都有。我自己也考虑了一些原因,一个是这是一个完全新的工作,搞特区就是要闯出一条路子来,不像有些事,别人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你去做就行了。特区是个什么样子?怎么建设?并没有现成地摆在那儿。要你去闯嘛,就是小平同志讲的要杀出一条血路嘛!还有我去了班子是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