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白话仙佛奇踪 >

第23章

白话仙佛奇踪-第23章

小说: 白话仙佛奇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而食典,座僧忿然罢其堂任,令厨内涤器洗濯。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
必负之而去。一日扫地,寺主问曰:“汝名拾得,毕竟姓个什么?住在何处?”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寺主罔测。寒山槌胸云:“苍天!苍天!”拾得
却问:“汝作什么?”曰:“岂不见一家人死,两家助哀。”二人作舞,大
笑而去。一日,因厨下食为鸟所食,拾得以杖杖护,伽蓝曰:“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是夕,神见梦合寺僧曰:“拾得打我!”诘旦,众僧说梦
符同,一寺骇异,牒申州县云,菩萨应身,宜用旌之,时号拾得为贤士。后
遂隐名而逝。


布袋和尚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大师出身不详。体态胖大,窄额袒腹,说话语无伦次,走到哪里就在哪
里安歇,随遇而安。平时他总用根木杖挑着个布袋,一切随身之物都放在布
袋里,所以人们也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大师。大雪天,布袋大师躺在雪中,衣
服上不沾一点雪。他给人算命推测吉凶,没有不应验的。天要下雨,他拿根
湿草;如果遇到大旱,他就穿一双木鞋。老百姓常常以此来测知年景。有个
和尚从大师面前过,回头看了他一眼,大师说:“请你赐一文。”和尚说:
“求得佛家真道,就给你。”大师于是放下布袋,垂手而立。又曾有一位白
鹿和尚向大师请教佛法真意,大师就放下布袋,双垂两手,和尚又问:“您
不能做得更明白些吗?”大师转身而去。布袋大师写过一首偈语:“一钵千
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观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年三月,大师在岳
林寺,端坐在石头上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
不识。”说完安然而逝。

【原文】

师未详氏族,形裁■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寤随处。常以杖荷一
布袋,凡供身之具,尽贮袋内,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卧雪中,雪不沾衣,
言人吉凶,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屡遇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
验知。有一僧过师前,师□□首,僧回顾,师曰:“乞我一文。”僧曰:“道
得即与□□。”师乃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
放下布袋叉手,又问:“莫更有向上事否?”师乃负之而去。尝有偈云:“一
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观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年三月,于
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
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


鸟窠和尚
以树为家自悠闲

鸟窠禅师姓潘。母亲朱氏梦见阳光射入口中,醒来后发现身怀有孕。禅
师降生时,屋内香飘四溢,所以他取名为香光。香光九岁出家,二十岁时在
荆州果愿寺受戒为僧,从此他四处云游。一天他来到孤山永福寺,寺内有座
佛塔,当时这里正在作法会,他摇着锡杖往里走,韬光法师上前问道:“这
里正作法会,需要安静,你为什么偏要弄出许多声响呢?”香光回答:“没
有声响,谁知道这里正在作法会?”后来他来到秦望山,看到这里松树藤萝
繁茂,树冠盘绕如盖,于是便在树上筑巢安身,世人因此称他为鸟窠禅师。

唐元和中年,白居易在此为官,进山拜望禅师,当看到禅师住在树上时
惊讶地说:“禅师住的地方很危险啊!”禅师却说:“太守您住的地方更危
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太守,坐镇一方,哪里来的危险呢?”禅
师说:“木柴见火必燃烧,它的性质使然,只要在一起就燃烧不止。这难道
还不危险吗?”白居易又问:“那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呢?”禅师说:“不做
坏事,多做好事。”白居易说:“这个道理连三岁小孩都明白。”禅师说:
“三岁小孩明白的,八十老人不一定能做到。”白居易听罢肃然起敬,向禅
师深深施礼。

唐长庆四年,禅师忽然对众僧们说:“我该回报的已尽数回报。”说罢
坐着故去,享年八十四岁。

【原文】

师姓潘。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
九岁出家,二十受戒于荆州果愿寺。一日,游至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
时道俗共为法会①。师振锡②而入,有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
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松萝繁茂,盘居如盖,遂栖
止其上,故时人谓鸟窠禅师。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入山礼谒,乃问曰:
“禅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住处尤险。”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
之有?”师曰:“薪火相煎,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
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子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子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忽告
众住:“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

【注释】

①法会:佛教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
②锡: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
扣门,兼防牛犬之用。

志公和尚
神杖惊鹤定居处

师父本姓朱,幼时即出家,到道林寺修习禅定。师父居止无常规,饮食
无定法。他头发有几寸长,光脚拿着锡杖,头上戴着剪尺铜鉴,或者挂着数
尺布条。好几天不吃饭,他也面无饥色。有时他又说又唱,内容都象咒语一
样令人难懂。官民人等对师父都挺尊敬。建元年间,梁武帝说师父有迷惑百
姓之罪,将他收押在建康的监狱中。人们曾经在市场上看见他,赶忙去监狱
里检查,却见他仍旧在狱里。梁高帝即位后下诏说:“志公身在凡世之中,
心智却非常人所及。水火都无法伤他,猛兽也无法害他,像这样的人怎么能
以俗人常理去胡乱限制他呢?从此以后不准再把他关押起来。”有一天梁高
帝问师父道:“弟子我有烦恼疑惑,怎样才能解脱?”师父说:“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就是提供解脱的药方。”当时舒州潜山的景色最令人称奇叫
绝,而它的山麓风景尤其优美。志公与白鹤道人都很喜欢那里。天监六年,
他们二人都向高帝表白了自己想居住在潜山山麓的心愿。高帝知道他们两人
都有非凡的本领,便让他们用一物去标识其地点,标识在哪里,那里就归他
居住。道人说:“我以我的白鹤落地处为记。”志公说:“我以我的锡杖落
地处为记。”话音刚落,道人的白鹤先飞到了空中,那白鹤正准备落在山麓,
忽然听见空中锡杖发出的呼啸声,白鹤受惊,忙飞落到其他地方去了,而锡
杖则立在了山麓。于是二人各以自己标记所在建筑居室。后来到天监十三年
冬天,师父忽然对弟子说:“我要走了。”过了不到十天,他就端坐去世,
遍体香软。

【原文】

师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习禅定。居止无常,饮食不定。发长数
寸,徒跣执锡杖,头擐剪尺铜鉴,或挂帛数尺。旬日不食,亦无饥容。时或
歌吟,词如谶记。士庶皆敬事之。建元中,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中。
人或见其在市,及检狱,如故。及梁高帝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
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害。岂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不
得复禁。”一日问师曰:“弟子烦惑,何以治之?”师曰:“十二识者以为,
十二因缘治惑药也。”时舒州潜山景色最称奇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
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高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命各以物识其
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锡卓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至,将止于麓,忽闻空中锡声,惊止他所,而锡遂卓于山麓。二
人乃各以所识筑室焉。后至十三年终,忽密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
日,端坐而化,遍体香软。


杯渡和尚
水牛撞网救生灵

和尚姓什么、叫什么,无从考证,只因为他经常在水上乘杯而行,所以
当时人们都叫他杯渡和尚。当初在冀州的时候,他很不在乎生活细节,喝酒
吃肉,和俗人毫无两样。他有时穿着木鞋上山,有时漫步于闹市,除去身上
背的芦图外,他什么东西也没有。一次他在一家借宿,发现这家的佛龛上有
尊金佛,便将金佛偷去。这家人发现后去追,只见他慢步徐行,但是怎么也
赶不上;好不容易到一渡口,他又乘杯水上,不用划桨,飞驰而去。以后他
云游到吴郡,看见一位老人在钓鱼,便上前讨要。老人捡了一条腐烂的鱼给
他,他在手中翻弄了几下,随即把鱼投入水中,鱼竟悠然游去。又有一次,
他遇到一个人正在用网捕鱼,他又上前讨要,那人非但不给,反而张口怒骂。
于是他捡了两块石子投入水中。不一会儿,鱼网中撞进两头水牛,把网弄得
破碎不堪,而后牛不见了,杯渡和尚也不知去向。后来在广陵,杯渡和尚路
过一个村子,看见一户姓李的人家正在设堂斋戒,于是直入斋堂,端坐屋内,
却把随身携带的芦图放在了院子里。李家主人见芦图内只有一件破衲衣和一
个和尚用的木柄,于是让人去拿,然而众人却怎么也抬不动。此时姓李的知
道这个和尚绝非凡人,便请他留住家中,盛情款待了三个多月。一天杯渡和
尚出门后到晚上也没回来,附近忽然发出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在北山的岩
石下找到了他,只见他身铺一件破袈裟,安然地死去了,周围生满莲花,香
气逼人。然而没过多久,莲花便凋谢了。姓李的人家把杯渡和尚葬殓后几天,
有人从北面来,说见到杯渡和尚背着芦图向彭城方向去了,众人打开棺材查
看,见里面仅有一双靴子而已。

【原文】

杯渡者未详名氏,常乘杯渡水,故因名之。初在冀州,不修细行,饮酒
啖肉,与俗无异。或着屐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图,子更无余物。尝
寄宿一民家,座有金像一尊,渡窃而去。其家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马,追
之不及,至于孟津,浮杯而渡,不假风棹,其疾如飞。东游吴郡,路见钓翁,
因就乞鱼,翁以一馁者施之,渡手弄反复,投入水中,鱼复悠然而逝。又遇
网师,更从乞鱼,网师瞋詈不与。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俄而有两水牛
关入其网,网既碎败,牛不复见,渡亦隐去。后至广陵,遇村舍李家人关斋,
乃直入斋堂而坐,以芦图置于中庭,李视其中,唯一败衲及一木柄而已。数
人举之不胜。李知其异,敬请在家,养侍百日。一日或出,至瞑不返,合境
闻有异香,忽见渡在北岩下,敷一败袈裟于地,晏然而寂。前后皆生莲花,
鲜香逼人,一夕而萎,李因殡之。数日后有人从北来,云见渡负芦图,行向
彭城。乃启棺检,仅存靴履而已。


慧远禅师
诵经腾巨蟒,过溪虎长啸

禅师姓贾,小时候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庄子、老子的著作。长大后他性
情大度,仪表非凡。二十一岁那年,他在大恒山听道安法师宣讲佛法,从此
拜道安为师。一天,大师讲《般若经》时,他豁然有悟,于是和弟弟慧特一
起削发为僧,以宏扬佛法为己任。他坚持不懈,昼夜苦读修行,一时被学者、
僧人们所推崇。后来他去罗浮山,当走到浔阳时,看见庐山清秀幽静,是修
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便在龙泉精舍住下来。当时庐山离水很远,禅师见后
用锡杖点着地说:“如果这里真是修行之地,就应有眼喷泉。”说完,地下
忽然涌出一股清泉,转眼间汇流成溪。有一年浔阳大旱,禅师在池水旁诵读
《龙王经》,忽然一条巨蛇腾空而起,不一会儿,大雨滂沱。正是从这一年
起,龙泉寺才因此得名。在庐山隐居的三十多年里,禅师从来足不出山,与
世俗隔绝,每次送客总以虎溪为界,一旦越过,就有老虎鸣啸,所以人们都
称此溪为虎溪。有一回,禅师和陶渊明、陆修静三人谈得投机,不知不觉走
过虎溪,三人发觉后哈哈大笑,从此留下“虎溪三笑”的美谈。禅师德高望
重,远近僧人没有不佩服的。东晋义熙十二年,禅师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原文】

师本姓贾氏。弱而好书,尤喜庄老,性度弘伟,风签郎拔。年二十一闻
沙门释道安讲法于大恒山,遂往从之。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有悟,乃
与弟慧特投簪落发,慨然以大法为己任,昼夜行持,一时宿儒老衲咸推服焉。
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遂住龙泉精舍。时庐山
去水甚远,师乃以锡扣地曰:“若此中果得栖息,当使稿地泉涌。”言毕清
流突出,倏忽成溪。其后浔阳亢旱,师诣池侧读《龙王经》,忽有巨蛇自下
腾上,须臾大雨,遂以有年,因号为龙泉寺焉。自师卜居庐阜,三十余年,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率以虎溪为界,过则虎辄鸣号,故名虎溪。后
与陶渊明、陆修静①语道契合,不觉过之,因大发笑,世遂传为虎溪三笑。
远迩僧众,无不钦服。年八十有三,圆寂于晋义熙十二年。

【注释】

①陆修静:南朝宋道士。字无德,浙江人,曾在庐山修道。

竺道生
飞龙去后影印壁

道生本姓魏。他天生聪明有悟性,不喜欢尘世热闹,遇到沙门竺法汰,
就落发受戒出家。起初他在庐山隐居静修七年,钻研各种佛家经典,不辞疲
劳。后来他游历长安,跟随什公学习佛法,知识觉悟日渐高深,辩论研讨也
越来越机智敏捷。关中地方的僧众对他都敬若神明。后来他游历虎丘山,在
沉静中感到这地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触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他经常独自
坐在大松树下,也没有什么应酬交际。唯独把一块竖石当作徒弟而已。有一
天他讲诵涅槃佛法,讲到阐提亦有佛性处,说:“如我所说,果然是与佛法
真谛一致的吧?”那竖石也点头同意。这年夏天,雷击青园佛殿,忽见一条
龙飞跃升天,光影映照在西墙之上。于是人们把寺名改作龙光寺。当时人们
都说:“龙既然已经飞走了,道生肯定也要走了。”过了几天,道生果然又
返回庐山去了,但他却留下一座影像在虎丘山下岩石壁上,往来僧众无不瞻
仰膜拜。宋朝元嘉十一年,道生在庐山升法座宣讲《涅槃经》,快讲完时,
忽然见到他手持的尘尾掉在地上,而他已经面容安祥端坐去世了。

【原文】

道生姓魏氏,生而颖悟,不喜尘嚣,遇沙门竺法汰,遂落发受戒。初入
庐山,幽栖七年,钻研诸经,不辞疲倦。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器鉴日深,
问辨精敏。关中僧众,钦服若神。后游虎丘山,冷然若有会心处,遂栖迹焉,
尝独坐长松之下,别无所接,唯竖石为徒而已。一日讲诵涅槃,至阐提①有
佛性处曰:“如我所说,果契佛心否?”竖石亦首肯之。其年夏,雷震青园
佛殿,忽见一龙飞跃升天,光影两壁。逐改寺名曰龙光。时人叹曰:“龙既
去,生必行矣。”数日,生果复还庐山,留一遗影,落于虎丘岩岫间。时往
来僧众,无不瞻礼。宋元嘉十一年升庐山法座,宣讲涅槃将毕,忽见尘尾纷
然坠地,正容端坐,宴然而寂。

【注释】

①阐提:一阐提伽的略称,系佛名词,梵文意译,指不具信心,断了成
佛善根的人。竺道生等则说这种人也能成佛,后《涅槃经》译出,果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