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管好你的嘴 >

第22章

管好你的嘴-第22章

小说: 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娱乐圈的主持人口误现象也是够让人爆笑一阵的。比如某省电视台举办司仪大赛,最后宣布获奖名单时,主持人竟将获奖者“张静”说成“张庆”,刚好选手里就有此人。当张庆为自己意外获此殊荣欣喜万分、热泪盈眶地与其他选手握手拥抱时,主持人歉然一笑,提高声调改口道:“我说错了,是请张静出来领奖。”两位女选手在极短的时间内饱受了戏剧性大起大落的折腾,台下更是一片哗然。
  比如前两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晚会的公开彩排,其场面颇为热烈,但女主持人将“向老导演献花”说成了“向老导演敬献花圈”,引起全场一片爆笑,老导演们愕然,愣了好半天也缓不过神儿。而另一个男主持人则更绝:他那早先没伺候好的嘴把颁发某奖项的“颁发”二字竟说成了“揭发”!然而观众哄堂大笑之余,这两位主持人也没有受到言过其实的诟病。
  为什么呢?大家心往一处想:娱乐这个东西嘛,目的就是为了娱乐,只要奖项最终没有张冠李戴,主持人出点口误,倒也活跃了气氛,岂不让大家感觉更娱乐?
  不过,这种乐子也得有个度。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向来以普通话不标准为最大的耻辱。如果弃此而不顾,愣是找个短半截舌头的人来主持娱乐节目,以此来取悦观众,那就过了头了。2003年南方某电视台搞了一台叫什么“星”的选秀直播节目,该台有那么多的主持人不用,偏偏从香港请来一个“大腕”。此仁兄的普通话连“下三烂”的门儿都挨不着,就更别提口误多到什么程度了。结果这个节目引起了公愤。观众愤怒的不仅是他那奇臭无比的“普通话”和接连不断的口误,更有他那下流的台风利用“脱口秀”之机把一个个美女当众摸个遍!
  如果说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出现障碍,普通话水准不高,相关的专业水平出问题,以至严重混淆观众视听,那么观众提出批评,甚至要求电视台更换其人绝对无可非议;但如果只是因为语速快而发生了口误,并没有影响节目的正常进行,个别爱吹毛求疵者却无事生非地挑起全国上下的口诛笔伐,那就纯属没安好心了。我个人认为,该把自己的嘴管好的,前者应该是主持人,而后者则应该是观众。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而被观众诟病的人少之又少,观众最爱诟病的大多是我在前面提到的“专业水平不够”“经常讲错话”之类。其实主持人是否专业是相对的,比如体育节目主持人,观众最不满的就是赛事现场直播的解说员频频出现口误。
  《南方周末》一位评论员说:“以‘不够专业’责之,显然不够地道。再说,专业就能保证不犯错误吗?论足球,贝利起码比黄健翔专业吧,然而这丝毫也不妨碍贝利成为举世公认的‘专业乌鸦嘴’。”其实,主持人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口误都事出有因,只是自己并不觉得。我们不妨对口误现象做一点分析。
  所谓口误,一般是在语速快时,偶尔不由自主地偏离预想使用的语音、语义或语法形式造成的表达失误。这和绕口令中叫人绕得越快口误率越高的规律是一样的。比如央视主持人在刚刚看完气象新闻后一上台就把“中央电视台”说成“中央气象台”等,就属此类。
  但是,广义的口误就不仅仅是语音的失误了,它还包括择词不当、语序错位、语意失当等等。比如在体育比赛的解说中,主持人把某某队1:2落后说成2:1落后,就属这类情况。前面提到的“专业水平不够”,大抵在这里可以给他扣一顶帽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口误有时会形成幽默,增添生活情趣,比如一个人骂另外一个人:“我真想啐你一脸臭狗屎!”他人听了大抵会一笑了之,但节目主持人的口误就不那么容易“过关”了,当它出现在某种特定节目情境中时,就有众目聚焦的突显性,稍有不慎,出现口误,主持人就很可能要将自己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主持人敢于上台当主持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避免或减少口误发生率方面的能力与自信远比他人强。也正由于此,观众对主持人才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凡出现过口误的主持人,自责之余又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嘴怎么就那么管不住呢?心理学专家就其归因性分析,大致有3个方面:
  一是情绪过于亢奋,注意力过分集中。受到某种比较意外的事件刺激,兴奋之情突然袭来,过于专注反而会出现强作抑制,造成忘言、失言。比如某女主持人马上意识到将歌曲名报错后,在过于紧张的情况下准备郑重其事表示歉意时,反而“嗫嗫”成了“我要非常地对大家说一声道歉”,这和拉里·金的所谓“越害怕越犯错”式的口误如出一辙。
  二是过于漫不经心使语觉出现惯性麻痹,致使出现“心口不一”。比如央视的韩乔生将“30公尺”说成“30公里”、让“守门员”当裁判等口误,就属于心理过分松弛,语态过于轻慢所致。
  三是忽视记忆残留的潜伏干扰。记忆就像语言的一种陷阱,很容易误导主持人惯性地把话“说走了嘴”。比如把“电视台”说成了“气象台”,其因就是在此前他刚看完印象深刻的气象新闻,还没透过气来,就带着气象记忆匆匆登进新闻演播室,口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主持人出现口误终归还是主持人的错,观众对此表示不满也当在情理之中,主持人的任何辩解都属枉然。主持人真正要做的是在进演播室之前,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平和状态,惟有此,才能管好自己的嘴,减少口误率。


让无聊者闭嘴的“空口道”

  管好你的嘴——这是我撰写本书的主题。但谁都知道,在如今这个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能自觉地管好自己的嘴,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政府迄今为止还无法勒令“京骂”在工体消失一样,总有一些无聊的人时时也翕动他那无聊的嘴,向我们的语言自律发起挑战,给我们正常的社交生活制造各种困难。面对这种人,如果我们仅仅是不折不扣地“管好自己的嘴”的话,那就无异于怂恿无聊之徒愈发放肆地在社会上作恶。
  我在前几年写过的《智辩空口道》中,对人们平常交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出言无羁者的智辩方法已经做过较多的阐释,其中就有针对一些恶意挑起“嘴斗”的无聊之徒的应对办法。这本书写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空口道”。说实话,应对无聊之徒的挑战,巧嘴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锐利武器。以下,我将从《智辩空口道》中撷取5种较为典型的方法再现本书,它与“管好你的嘴”的主题思想并无悖逆,与其相反,只会给人们为管好自己的嘴带来更多的裨益。
  接碴儿驳谬“空口道”对一些惟我独尊、一说话就拿腔拿调吓唬人的无聊之徒,静听其言,狠抓其悖,接住其碴儿,攻其不备——这种方法就是接碴儿驳谬法。
  接碴儿驳谬法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借用对方的荒谬逻辑,通过讥讽式的语言进行引申,让荒谬推至极致,再斩其后,使发谬论者有气难消但又无处发泄,从而达到削弱对方锐气的目的。接碴儿驳谬足显大智若愚,使那些趾高气扬者自觉闭嘴。
  在西方某国的一个大型机场售票厅里,许多乘客在排队购买机票,秩序井然。一个衣着笔挺的“绅士”挤到最前面,粗暴地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低,耽误了他的时间,一副惟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架势。当他感觉正在忙碌的售票员没有答理他时,便火冒三丈地喝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售票员趁势发作:“咦?这位先生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接着她又向排队买票的旅客大声问道:“你们有谁能帮助这位先生回忆一下吗?他已经忘了自己是谁了。”
排队的人群立刻爆出一阵哄笑。笑声中,那位绅士羞得满脸通红,只得悻悻地回到后面,老老实实地依次排队。
  诱敌择谬“空口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遇到对一件未知的事物必须择其一而弃其一的现象。比如,当魔术师将两枚特制成同一图案的硬币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时,我们感受到了“双择均谬”的陷阱原来是没底洞的东西。这个方法对于我们制裁那些语言上的无赖,却不失为一手高招。
  所谓诱敌择谬法,就是针对一些一时难以澄清明理的话题根据对方的逻辑思路,“投其所好”地设置出若干“可能”答案供其从中任意做出选择。然而无论对手怎样选择,其答案均属错误。
  诱敌择谬含有极深的智慧语机。即先将对方观点的谬误做充分的估计,针对对方的谬误尽量做能迎合对方心理的发问,但实际发问中,所有的误点全在隐处。也就是说答案无一不是错误的。如果对方心中无数,又缺乏辨别能力,就识不破问话者的用心所在,以致他怎么选择答案都只会导致他对自己错误的肯定。
  明朝万历年间,海盐县有个纨绔少年想要娶某未嫁女子,但女子的父亲不同意。少年便耍出花招,谎说他已娶了这个女子为妻,是她的父亲逼她再嫁他人。
  县令把女子叫到跟前,而后突然问少年:“既然你是这个女子的丈夫,那么你说说你妻子手上的疤痕是在左手还是右手?”
  少年目瞪口呆答不上来。
  该县令运用了引诱对方择谬的手法列举了两种可能情况要少年选择,如果女子真是他的妻子,那么他就应知道妻子疤痕的情况。其实,此女子无论左手还是右手,根本就没有任何伤疤。恶少年不管怎么选择,其答案当然也都必错无疑。县令采用的这种引诱型的诱敌择谬之道,就使悬案水落石出,揭穿了这恶少年企图强占他人女儿的阴谋。
  现炒现卖“空口道”用两个“现”字连接,但却不是成语,更不是什么专用词,而是当今社会流行的对人的某种行为的评价。现炒现卖也是由此派生出来的能叫无聊者闭嘴的一种机智说话技巧。
  现炒现卖法就是指抓住对方语言中出现的逻辑性失误(这是炒),再和己方的逻辑思维形成理性的交叉,将交叉点出现的“新思维”反映在和对方切身利益有关的人或事当中(这是卖)。这一整套的程序都只能在一瞬间完成,所以叫现炒现卖。现炒现卖的最大特点在于一切都是现成的,“炒”和“卖”就在一眨眼之间,甚至在同一时间里。这种办法通常用于对付一些善于哗众取宠,而其言语又具有一定的煽动性或欺骗性的无聊之徒。他们惯常以“貌似有理”的逻辑来蛊惑听众。面对这类对手,逼其自行现身、令其当场出丑,无疑是一种妙招。
  有一个自以为是的青年向别人卖弄他的新观点——一切都是幻觉。有一回,他招集了几个人,一本正经地“兜售”自己的“说教”。言语中,左一个幻觉,右一个幻觉,甚至居然说“所有的人在所有的事实面前都是幻觉”。
  这时,旁边有两个人耳语了一番,其中一个人跑了开去,不一会儿又跑回来,对那个青年说:“快!你的电话!你的妻子被车撞了,现在已送到医院去抢救了!”
  那青年一听脸色顿时煞白,慌忙站起来就要往外跑。另一个人却诡秘地一把拉住他:“急什么?你妻子被车撞不过是幻觉罢了。”
  那青年气急败坏地直跺脚:“出了这么大的事,你还开什么玩笑?”
  谎言车祸的那个人接着说:“别着急,确实是跟你开个玩笑。不过你是被幻觉吓着了吧?”
  旁边的人听了,全都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而那青年出了洋相又气又恼,却又无言以对。
  当然,这个玩笑开得有些过分了。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开玩笑的人不正是针对那个“幻觉”青年的荒谬观点,采取“现炒现卖”式的成功驳论吗?
  先顺后逆“空口道”这种说话的机巧是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方走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杀回马枪,使对方冷不丁受当头棒喝而晕头转向,失去招架之功。
  先顺后逆不在乎力量的强弱,而在于把握语机,语机把握准了,即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一些人一说话就喜欢口出狂言,你若与他正面交锋,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先顺后逆就是先满足对方的表现欲,让他按他自己的逻辑思维尽情地表现,甚至还可以适当地附和他、怂恿他,直至他的谬点充分暴露出来,随即来个“突逆”,这样,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革”期间,某农场召开批判大会,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己的妻子。
  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有染,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首先上台,声泪俱下地控诉说:“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突然跃身上台,顺着那位教师妻子的话指着教师说:“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和教师的妻子均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那位下放的知识分子又突然提高嗓门接着说:“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一席话,顿时把台下沉默的人群给煽笑了,而造反派头头和他的姘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一阵青,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这就是运用先顺后逆法让狂妄至极的无聊之徒闭嘴的妙意所在。
  连环逼问“空口道”当你遇上一些说话逻辑荒诞无比,但又具极强的隐蔽性的诡辩者时,你会恨不能“宰了他”。为什么?因为你有理在握但却无词可以伸张。然而,光着急顶什么用?你若实在找不到恰当的语言驳倒对方,那么,你完全可以从他隐蔽性的悖论中寻找能恢复自信心的突破口,进行逻辑引申。每引申一步,就递进一个问题,将这些问题串起来,就会形成“扳”倒对方的有力武器。把串起来的问题用问话的形式回掷给对方,让对方作答,我们姑且称其为连环逼问法。
  连环逼问的最大特点是不以“驳论”进攻,只是问话。即抓住话题的某一点悖谬做引子,设置类推提问,使对方陷入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如果回答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自我否定或自相矛盾之中)。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付仗势欺人、倚老卖老者。
  有一个富翁在小饭馆前下了马,对走近他身旁的小孩发号施令,结果反被那位小孩愚弄了一把。请欣赏他们的对话——
  富翁:喂,看住我的马!
  小孩:你的马不凶吧?
  富翁:不凶。
  小孩:踢人吗?
  富翁:不踢人。
  小孩:会逃跑吗?
  富翁:不会。
  小孩:那要我看它干吗?
  一个小孩,一个富翁,无论在年龄还是在地位上,相差都很悬殊。富翁在小孩面前倚老卖老,颐指气使,但小孩却不因此而生畏惧。他为了不给富翁看马,肯定要找出绝对站得住脚的理由;这个富翁本以为自己支使一个小孩是顺理成章的事,却万万没有想到,小孩的一段连环逼问,竟使自己高傲的舌头打起卷来。


篇末结评

  在社交场合,不善于说话的人是很可悲的;但只会说话的人也未必就可喜可贺。寡言者纵然会被言寡所困,殊知道,又有多少多语者常常被语多所害呢?所以,我不倡导一个人必须要有出众的口才,因为一个口才出众者十有八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