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十亿消费者 >

第30章

十亿消费者-第30章

小说: 十亿消费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于其管理层还有来自贝尔实验室和AT&T的西方经理人。公司的口号是:“西方人的创新,东方人的勤劳”,它基于的想法是美国人都很具有创新意识,而中国人都很守纪律、具有创业精神。公司相信创新需要有敢于接受失败的勇气。吴鹰和其它管理层鼓吹说一个错误的决定要好过没有决定,他们反复的向员工讲述一个有关错误决定的故事,说公司创始人如何在初期花了一亿美元错误地购买了一家香港寻呼机公司,原因是他们误以为可以把它改造成无线系统。
  当分析师们开始质疑公司是否能够摆脱单一产品、单一国家的模式时,UT斯达康作为纳斯达克宠儿的日子结束了。UT斯达康设计并推广了几种小灵通以外的其它电信产品,但是公司的绝大部分营业收入依然来自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小灵通无线系统。它在海外最大的一笔销售是把产品卖给了公司大股东软银的一家下属企业。吴鹰相信公司的未来在于创造“创新性颠覆技术”,改善产品的核心技术,通过高性能和降低成本来满足市场需求。他相信中国的市场广大,丰富多元,是培养这种的创新的沃土。当谈到工程设计时,公司宣称拥有来自东西方社会最好的人才。UT斯达康大部分的研发团队位于新泽西、加利福尼亚和芝加哥,那里的工程师在文化上更富于试验和创造性的思考。是公司在深圳和杭州也有数千名工程师,那里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对中国整个电话网络中每台连接器和送话机的深刻了解紧密结合。此外,中国工程师的成本只是美国的五分之一。2003年,公司在研发方面的费用为1。5亿美元。
  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吴鹰和他这一代创业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所面临的挑战即来自文化,也来自政治。通过向外国公司学习,并且有政府大客户下着无数的订单,中国建立了令人生畏的国有高科技企业。但外国公司在技术领域依然占有统治地位。很多最初的电信设备合资企业都发生了变化,外方逐渐购买了大部分或全部股权。中国出口的技术产品中有绝大部分依然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外商全资拥有的。外国电信供应商看到自己的技术诀窍和技术转移到中国的竞争对手那里,他们也学乖了。他们会留下最关键的部件,甚至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留下一个核心部件,用它把最有价值的技术隔离开。中国通过反向工程建立了自己的电信设备工业,其做法并不复杂,通常就是组装各种配件,很多配件都可以从原公司的供应商那里买到。关键问题在于软件,以及软件如何与硬件交互。这里面就有专业技术了。
  中国人总是喜欢指出说他们发明创造了瓷器、丝绸、眼镜、纸张、印刷术、雨伞、船舶水密舱和火药。当欧洲人还在用脏手从碗里抓食的时候,他们已经用了一千多年的筷子了。但是在政治化的信息和思想控制的碾压下,再加上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使得今天的中国人有能力做一些创新改进,但却无法实现创新突破。突破性的思维来自西方。中国人对硬件和各种小器件非常在行,总是能够不断改善现有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人在完美执行上也非常优秀。中国产生过惊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指挥家,但是很少有原创的作曲家。中国人在尝试创造之前被教育学习和模仿他人。
  从个人角度来讲,中国的工程师非常出色,但是要他们合作就很困难了。中国人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学会管理有很多人参与的工作流程,如何达到技术研发所需要的阶段性目标和过程。它不会自己产生。中国的研发很可能要经历和制造业一样的道路。跨国企业和来自台湾、香港的企业在中国生产出口设备的时候培训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工厂管理者。这些中国管理者中后来有很多人离开并创办了自己的工厂,并在工厂中运用从外国人手中学到的管理技能。中国的研发人才极其丰富。曾有一次学术研究估计在90年代末,大约有九千名中国博士生在硅谷工作。外国公司加快了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步伐。无容置疑,跨国企业的在华研究中心将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中国研究人员,他们将来也会离开并组织起他们自己的研发和技术公司。
  目前,在中国能获得好处的仍然是复制别人的产品。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那些创造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人将得到好处。毫无疑问,中国很快也会明白这一点。
商业红宝书
  一旦中国人发现某事可行,不必你来告诉他们对其进行运用。你要做的就是要么让路、要么被碾过。
  共产主义体制帮助中国的起飞,而不是相反。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欲望和创业精神。但是政府规划往往提供了必要的方向和专注。
  你不能忽视北京,但也不要干坐在那里等待批文。在发展业务的时候做政治工作。最好的战略就是避免逼迫政府决定。
  中国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众多本地市场的集合,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玩法、传统,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方法。
  最好从一个省开始你的业务,地方官员往往更具创业精神,讨厌北京的控制。他们会非常忠诚,并为你提供保护。
  在中国引进一款新产品,你需要抓住最佳的销售时机和政治时机,同时还需要超乎想象的坚持。
  中国寻求最新的技术,它往往就是能在市场中取胜的最合适、最能支付得起的技术。降低价格,并针对中国专注于功能往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中国,只要有两家公司就能展开价格战。
  中国的国企在海外上市,其唯一目的就是获得资金,同时不丧失对企业的控制。
  法律合同就算推敲得再仔细认真,如果政治上反对,它们也很容易就变得无效。
  中国不会原谅,也不会忘却。如果外国公司违抗了他的意愿,他会一直记在心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由于文化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只能做出创新性改进。死记硬背的教育和实施信息及思想控制的政治体制扼杀了产生突破性发现和创造的环境。
  外国公司在华设立的成百上千的研究实验室将改变前一条的规则。就像在制造行业曾发生过的那样,中国人将接受外国的管理做法和研究技能,建立他们自己的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
  任何在华开展业务的技术公司都必须假定他们的设计和产品在不断被复制。
  中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正得到改善,但依然不甚可靠、存有偏见。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电子产品出口工厂,但是如果中国产品盗用了外国技术,它们将无法进入外国市场。
  如果你被迫与中方分享技术,要把各种技术相互隔离开来,这样你的合作伙伴就无法了解全局。
  保护好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中国的科技行业是建立在对外国产品的反向工程之上的。一种做法就是把含有最具价值的知识产权的部件放在境外制造。
  2008/8/19
  译者后记
  《十亿消费者》一书,我大概是在豆瓣上看到的,当时是我一个做记者的同学在看的书。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在机场看到这本书,就买了下来。07年中的时候,大致看完了第一遍。接近年底的时候,产生了翻译的念头,于是又读了一遍,确保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在07年12月24日打下了第一个字。 
  
  
  最初翻译的动机,并非想要出版,因为读完第一遍,就知道这样一本书在国内几无出版的可能;更为纯粹的动机,其实就是想练练笔。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发在我自己的个人博客上,以一天两节的速度更新。有Messanger上的好友反馈说天天等着看我的翻译内容,算是一种激励,这样坚持了近一个月,差不多翻完了3章。 
  
  
  很偶然的机会,在和菜头的博客上看到了对译言的介绍,这时我已经有了让更多人看到本书翻译的念头(我个人博客流量非常小,只是几个朋友来看看而已)。于是就开始在译言上连载。这里要坦白当初的一个小聪明,由于当时已经翻完3章,如果一口气全贴出来,也许无法产生足够长的影响力,而且对我后期的持续更新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选择了每天贴出一部分的策略。 必须承认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是在2008年1月20日。 
  
  
  3 月份以后,工作增加,而且带孩子的责任也加大,所以无法保持最初的更新速度,中间有了很大的间断。期间也有出版社的人在网上找到我,问我是否可以出版,让我有些心痒,不过依然不报希望。但是这个时候,版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我在网上和雷聊天,他说他有一个朋友正好认识作者,希望引见。这正是我希望的,于是去见了原书作者Mcgregor先生。沟通很顺利,关于版权出版,大家也都认为这样一本书在大陆出版很难,关键不仅仅牵涉到一些敏感事件,而且其中一些人物依然活跃在领导层。不过作者口头上同意了我继续在自己的博客和译言上连载翻译,让我多少松了一口气——我原本带着一旦作者不同意,就立刻中止在网上继续发布翻译的打算去的。 
  
  
  此后的翻译速度更慢了,中间一度停顿了很长时间,让很多人着急。这期间,有两个人对我产生了不小的触动。一个是“都是骗银地”,他是一名中国留美学者,在他的博客上推荐了我的翻译。而且他还提出给我汇30美元,作为对我翻译工作的肯定,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后来正碰到汶川地震,于是我委托他把这笔钱通过牛博网捐了出去)。另一个人是和菜头。其实,我最初的时候,就想过让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推荐我的文章,但当时想得是翻完以后再与他联络,不过他还是在某天的博客上推荐了。这两个人的推荐,让我在译言的小组人数大为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我的翻译文字,并且催促我尽快完成最后的一部分内容。 
  
  
  中间还有不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很多翻译和打字上的错误,并给我写信一一指出,让我非常感动。 
  
  
  正是这些读者的推荐、期待和关注,让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懒了,于是鼓足后劲,终于在2008年7月21日翻完了最后一个字。 
  
  
  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对于本书的赞美之词,我不想多说,每个推荐此文的读者都已经说得很多了。作者有着在中国的丰富经历和广泛人脉,写出了很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故事,而且凭借着华尔街日报记者的专业功底,其视角和洞察力独特而深刻,文笔老道而流畅。 
  
  
  但是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只是“展示”了一副中国商界的画卷,但并非阐述和分析,虽然每章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也只是对一些事实的列举,偶有惊人之语,却缺乏更为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当然,这比中国的财经记者们写出来的文字,已经好上百倍。 
  
  
  不过就此而把此书说成“奇书”,我觉得多少有一些夸张。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我读了三遍,前两遍是在开始翻译前,最后一遍是在翻译开始后,每次翻译前,再把计划翻译的内容以及前后文过一遍。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也很是兴奋和激动,颇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但是读到第二遍,直至第三遍,这种感觉就大打折扣。回想自己最初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写得真对”的共鸣而已,再深究下去,就是“我也是如此认为,现在终于有人证实了我的想法”的感受。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在乎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上网经常会找一些“老外看中国”这样的文章或视频。究其根本的心理,其实不过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一种认同感 ——认同我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包括好的看法和坏的看法。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自己曾经有过,一见到老外,“哈罗”之后就是问他觉得中国怎么样。他说好,那我高兴。他说某些地方不好,如果也正是我所认为的不好的地方,于是就和他一起批评中国,非常来劲。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寻找知音的感觉,但是也多少带有一些不自信的因素在里面。 
  
  
  回 到这本书,《十亿消费者》的确说出了很多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包括缺乏核心价值理念,缺乏安全感,商业活动中的灰色地带,政府对市场的非正常干预等等等等。但其实书中所说的这些问题,如果是一个有心人,会观察国家大事和周围的人与事并能独立思考的人,都有所体会到的。这点在读者留言中也看得出来,很多诸如“说得太对了”这样得表述,其实就是“余心亦有戚戚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找到根本原因所在,以及更为重要的,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内容本书涉及很少,有些则根本没有提及。 
  
  
  当然,《十亿消费者》已经揭示了问题,再要求作者去找到问题的原因甚至提出解决之道,也许是要求过高的。但退一步来说,对于书中的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看到了哪些、正在采取哪样的步骤去解决它们、以及取得了如何的进展或挫折及其原因分析,这些内容也并 未涉及,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此外,本书的结尾略显潦草。无论是SOHO,还是娃哈哈,还是联想的故事,不说分析,即便是讲故事本身,相比前几章也显得不够精彩,内容不够充实,有点仓促结尾的感觉。 
  最后谈一下翻译本身。 
  
  
  我中学在外语学校度过,对于语言学习已经深恶痛绝,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任何语种的外语专业一律不考虑。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中学六年对如何学习一门外语的近乎残酷的训练,已经在我的骨子里刻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这种近乎基因的影响让我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语言的学习有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工作总是和翻译脱不了关系。在国家机关替领导翻译,在公司参加谈判的翻译,现在依然有大量的翻译工作要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一部分,那么就要做好,如何做好?“把需要变成爱好”。我自己觉得,在这点上我做得还不错。 
  
  
  翻译是一个苦活。要能够长期坚持,必须对翻译有着很强烈的热爱。我希望在译言的每位译者都能在翻译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更上层楼。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注《十亿消费者》翻译工作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和肯定,让我能够坚持把这本书翻完。也感谢我的太太,因为她的耐心和理解,对我们的小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能够有精力和时间做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乱翻书 
  2008年8月19日
本书来自txtsk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txtsk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