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杜月笙野史_2 >

第26章

杜月笙野史_2-第26章

小说: 杜月笙野史_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暄之后,杜、钱二人一见如故,在小客厅里谈得十分投机。不到半小时,脑子活络的钱新之便以老友的口吻,向
杜月笙进言:“杜先生,依小弟的愚见,以您的手腕、名望,今后应大办工商实业。名列工商业界后,您的名望会更大
更重,地位更加巩固,在上海滩更令人瞩目。”
    “噢———”杜月笙其实早就有这想法,此时却装起了糊涂,久久没有表态做声。
    “这个长远打算不知杜先生想过没有?”钱新之坦诚地说。
    “钱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是要搞实业,也想干实业,只是那么多行当,干什么呢?我杜某还有所不
知,请钱先生赐教一、二。”
    “要搞实业吗?首先应有个银行,先挤入财界。在上流社会站住脚跟,且不说争身份,它也是发财的好门路,银行
一面吸收客户的银根一边放债,做生意,借本生息何乐而不为呢?”
    “开玩笑吧?钱先生,开银行,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我到哪去搞那么多资本?不敢想啊。”
    “杜先生经营着五爿赌台,进账一定不少吧,据我钱某所知,先生仅为法国领事那那齐亚每月的红包就有18万之
多,这还不包括总巡长费才尔、总探目乔万士的18万。还有杜先生在闸北、南市经营的福寿宫、凌烟阁的烟馆,也给
市党部的陈群5万红包,这数也不错的吧!具体做法,容我代杜先生筹划。过两天,我们再细谈。这两天,杜先生可以
先找找人,拉些股东。”
    钱新之当场表态愿意出力。
    杜月笙一听,知道这事有望了,当即表示同意。钱新之一席话把杜月笙的心说活了。
    送走贵客后,杜月笙上车去钧培里。这一次给黄金荣拜年,除了礼节性的意义之外,又加上了一层实质性的东西—
——请兄长一道开银行。
    “月笙,这玩意能赚钱吗?”黄金荣有些拿不准:“你能不能拿得准?钱赔进去可捧不上来。”
    黄金荣对于赚钱的行当,一向以为是贩鸦片、开赌场、戏馆为最,吃“黑”食吃惯了,大模大样地办银行、开工厂,
他觉得既出力又不保险。
    杜月笙可不一样,他已经认识到了现在弟兄们的社会地位都普遍提高了,不像模像样地办些实业,难以在上流社会
立足。虽然黑道也不能丢,但那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久了终会使人怀疑。
    “大哥,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光靠鸦片、赌场,上不了台面,这银行是最体面的,外国的许多大老板
都是银行家。你入一股,挂个常务董事的名,不过问事务,到时分红利,怎么样?”
    黄金荣觉得这样行。因为他知道,事情由杜月笙去做不会差的,杜月笙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他不插手事务,只享
受财香,何乐不为?
    “我就听你的,入一股。”
    趁着拜年的机会,杜月笙又跑了几家,拉了些股份。
    到年初三,钱新之果然送来了一套筹款方案。他向杜月笙建议说:“先生可以从三方面筹集资金:凑、堆、挖。”
    “何所谓凑、堆、挖呢?”杜月笙问道。
    钱新之却笑而不答。但是,精明的杜月笙很快就悟出了他的真意。而钱新之却不明其里,接着又解释说:“所谓凑,
就是从鸦片行、赌场里拼凑。在”黑“行业中,租界里的10家大土行,每家的流动资金少的十几万,多的几十万,而
且盈利极高,为了给杜先生捧场,凑出几十万是没什么问题的。”
    杜月笙自己所控制的上海最有名的5大赌场:富生、荣生、义生、利生及源利,每天进出的金额,动辄几万、几十
万,提出一部分资金,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又问道:“什么是‘堆’呢?”
    “这是银行同业中的老规矩,凡有新银行开张,各同业都需在开幕那一天向新行存进一笔巨款,名为‘堆花’,表
示道贺。上海滩有十几家银行,这个数目也是很大的。以杜月笙的名望和势力,谁敢不来‘堆’一‘堆’这锦上之‘花
’呢?”
    杜月笙点了点头,至于“挖”呢,杜月笙更是心明如水,钱新之也不多说了。
    不久,杜月笙就付诸实施“挖”了。
    恰巧,这时一个姓吴的小子是上海第一个大财神,名叫吴耀庭。大概是得意忘形,或者色胆包天吧,父亲刚去世,
他便与父亲的七姨太干上了。
    有一日,他和七姨太赤裸裸地在床上大战三百回合,被家里的其他姨太太当场捉住了。
    “谁叫你天天理她不理我们?”众人指着姓王的小子说。
    “你想独吞那1000多万遗产吗?”众人指着七姨太说。
    一下子,家里闹得开锅一样,几个遗产的共同继承人趁这个机会,准备侵吞那1000万,便告他个忤逆,要剥夺
他的继承权。
    但是,吴耀庭也不是个吃软的人,死活不答应自己少要一分父亲的遗产,一家子正闹得不可开交时,其他姨太太们
一下子把他告到了上海县衙打官司。
    杜月笙听到这事,一拍大腿,对一个门徒说:“永铭,你去对姓王的说,这件事我来摆平,1000万遗产他稳拿
到手,只是他要向银行投资50万,我给他个董事名头。”
    “好,杜先生能帮忙,我想姓吴的正是求之不得的。”
    果然双方一拍即合,杜月笙连哄带吓,唬得几个姨太太乖乖地缩了头,50万大洋捞进了杜月笙手里。
    后来又有一个姓朱的,也是靠杜月笙摆平的,得了一宗遗产,把其三分之一入了股,成为银行的大股东。不出一年,
杜月笙如此巧妙地集资竟达200万之巨。这种资源来得很奇特,在金融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经过这么一番筹划,银行当年就开张了,这就是有名的“中汇银行”———中国由大亨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杜月笙
自任董事长,黄金荣、张啸林为常务董事,金廷荪做了监事。
    但是,杜月笙烟赌有道,实业无方,手下的弟兄不是昔日的流氓白相人,就是一些跑街结账的小脚色,对经济可以
说一窍不通,结果开张干了两年,只获利十几万元,勉强维持银行职员的工资和业务交际费用。
    尽管如此,杜月笙利用其明敲暗诈、月黑风高的惯技,在金融界还是迅速地打开了局面。
    中汇银行的北面是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杜月笙办公室的窗子斜对着它。每日里,杜月笙都能看见交易所门庭若市,
生意兴隆。
    “让我也来凑凑热闹吧。”
    一天,杜月笙望着那车水马龙般的人自语道。
    不久,交易所内一群流氓起哄、怪叫、吹口哨,交易所被迫停业。交易所明知是杜月笙在捣鬼,却也无可奈何,只
好叩开中汇的大铜门,请杜董事长出面镇压小流氓。
    杜月笙彬彬有礼地答应了。
    当然,中汇是从来不做赔本买卖的。不久,华商交易所的理事名单中,忽然冒出了杜月笙的大名。而中汇的金库中,
一下又增加了50万的储金。
    在“豪夺”的同时,杜月笙也常常“巧取”。
    外国人发明汽车以后,人们发现汽车比马车方便,既快又省力,而且乘坐舒适。因此,到了30年代初,汽车不断
更新换代,轮胎需求量大增,一时使制造轮胎用的橡胶供不应求,市场上的橡胶价格也不断猛涨。橡胶生意空前看好,
外国几家橡胶园和从事橡胶生意的商人获得了巨额利润。
    做橡胶股票生意很赚钱!上海的外国人嗅觉十分灵敏,有个叫麦边的英国流氓立刻找到杜月笙,说:“杜先生,现
在橡胶在国际上十分走俏,我想与你合作做这方面的生意。”
    “怎么做?”
    “我们可以发行股票,你不是有个中汇银行吗?我们可以联合起来炒股票。”
    “这些花纸头,炒到最后能赚钱吗?”杜月笙不懂这玩意儿。
    “这一点杜先生放心,有你这样的人做后盾,我们是一定能赚大钱的。”
    于是,麦边与杜月笙联合在上海开了一家从事橡胶生意的“蓝格志拓殖公司”,兜售橡胶股票。
    麦边诡计多端,搞这样的事很有一套。
    一开始,他请人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几家中外文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怎么好,用途怎么广,以耸人听闻的言辞
大做橡胶广告。
    然后,在杜月笙的帮助下,他又拉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冒充董事,每个礼拜召集他们开一次董事会,借此机会,大
造声势,宣扬他在国外的橡胶园大获丰收的消息。他所做的这一切使人们相信,买麦边的橡胶股票有靠山。
    与此同时,这个洋瘪三暗中向外国银行借钱,摆噱头,每隔三个月,用借来的钱发给一些持有橡胶股票的股东们一
部分中间利息,给那些想发财的人尝尝甜头,并以此标榜自己守信誉。
    在杜月笙的帮助下,麦边雇用了大量人员冒充股票的认购者,虚张声势,一大早就涌到中汇银行门口,排队抢购橡
胶股票,致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纷纷涌到中汇银行,争着抢购橡胶股票。
    结果,中汇银行因人多拥挤,秩序大乱,不得不停止营业。消息传出,哄动全市。麦边和杜月笙就这样变着戏法,
乘机把橡胶股票一涨再涨。
    他们看到股票价格一日比一日上涨,快涨到极限时,中汇银行突然宣布,某月某日,所有的橡胶股票停止押款。
    布告贴出,犹如晴天霹雳,急得那些股东们想去跳楼。因为银行拒绝股票押款,说明橡胶股票已分文不值,完全成
了一张“空头支票”。人们做梦也不曾想到,这些花花绿绿的橡胶股票一夜之间就成了一堆废纸。而麦边则带着分得的
近千万元,拍拍屁股、卷起铺盖逃之夭夭了。
    其余的一半钱,则被杜月笙悄悄地吞了下来。
    这次橡胶股票风潮致使上海滩几十家商号、工厂、钱庄等纷纷倒闭。其中正元钱庄的老板陈逸卿、北康钱庄的老板
戴家宝和谦余钱庄的老板陆达生,挪用各自钱庄客户存入的远期支票,向其他钱庄调换巨额资金,套购了大量的橡胶股
票,最后钱庄倒闭,三人手挽手在涨潮时在吴淞口外跳了海。
    除了利用洋人施骗弄钱,杜月笙纵横金融界,还有绝招。
    1931年7、8月间,长江、黄河、珠江流域共有16省暴雨成灾,受灾人口5000余万,有近15万人因洪
水死亡。8月12日,杜月笙、王晓籁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大张旗鼓地举行募捐,这倒也
不失为一件善举。
    就在这期间,杜月笙听说称为“南三行”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投资的一宗食盐生意在长江里翻了船,损失将近
200万。杜月笙得信后,马上指使手下人到该行去存款,等到商业储蓄银行把这些钱放出去后,便让人四处传播谣言,
说“商储”亏空了几千万元,银根特紧,董事们正在挖肉补疮云云。
    这一谣言一出,市民们惊慌不已,惟恐自己的存款“泡汤”,纷纷连夜到商储门口排起长队,争先恐后地挤兑现金,
杜的手下也趁时起哄,前去提款。
    最初,商业储蓄银行的董事们仗着实力雄厚,不以为然。可三天下来,提取存款竟达总库存的一半。这下董事长陈
光甫急得满头大汗,再过几天,存款定然会全部取光!因为这时挤兑的势头仍有增无减。
    陈光甫感到背后有人在“拆台脚”,但他无法追查根原,要紧的是先刹住这股挤兑风,于是急忙向中国、交通两行
呼救,要求紧急借贷预付提款。多亏两家总经理的支持,陈光甫紧急借来两卡车银洋,但挤兑之势已如决堤洪水,他怎
么弄也无法遏制这股狂潮。
    到第4天下午,陈光甫已无路可走,急电南京财政部次长钱新之设法解决。
    钱新之将商业银行的危机问个明白后,不加思索地说道:“你去华格臬路找杜月笙,就说我请他出面帮个忙。”
    当天晚上,陈光甫依照钱新之的指示来到杜月笙府上,好话说到大半夜。
    杜月笙自然领钱新之的情。他对陈光甫只说了一句:“明早在开门之前,在商储见。”
    次日上午,商储门口突然来了一队小汽车,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这是上海市民人人皆知的杜月笙之车。
杜月笙等跨出车门,申报存款300万元。
    见此状况,如潮挤兑的客户顷刻作鸟兽散。
    杜月笙只需亮个相,一场偌大的难关便闯了过来,这令金融巨子陈光甫惊叹不已。
    无独有偶,四明银行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明银行创立于清朝末年,名义上是银行,但实际上是一家钱庄,该行由宁波人创办,开始银行行址在宁波路、江
西路转角,和广帮的联保保险公司为邻。后来,四明银行从宁波路,迁到北京路、江西路转角的原上海华美书馆的部分
基地上。
    四明银行的经理叫孙衡甫,他原来是一家钱庄的伙计,但是,工于心计,很会盘算,因而在业务上发展很快,银行
最高存款额曾经达到4000万元,成为上海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
    然而,四明银行以及孙衡甫本人却倒也很有趣。该行经营作风完全沿袭钱庄那一套。孙衡甫性格怪僻,平时深居简
出,不大同人交往。孙自以为很有钱,凡事不求人,讨了大小老婆七八个,个个如花似玉,妻妾们整天陪着他,家中人
个个嗜好鸦片,烟枪林立。一到时候,老子、儿子、老婆、姨太太人人吞云吐雾。孙衡甫偶尔外出,必要坐上装有防弹
玻璃的汽车,外加四五名保镖,前拥后簇,好不威风。
    除了四明银行之外,孙衡甫还办了一个四明储蓄所,花头也很多,如开办学费储蓄,婚嫁储蓄等,千方百计吸引客
户储蓄。他对房地产经营也很感兴趣,用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的购买。据说,单就里弄房屋,最多时就曾达1200幢
左右。此外,孙衡甫还利用北洋军阀政府金融管理的混乱,发行钞票,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
纸张和印刷很一般。纸张为棉料,浸水即可分为二层。然而,这时上海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都不印2元卷,惟独四明银
行印有2元券,故显得十分别致。
    但是,四明银行也有触霉头的日子。
    1931年底,四明银行也发生了挤兑风潮。
    由于孙衡甫将银行资金大量收买房地产,一旦碰到这种急煞人的事情,银行就难以招架子。然而,孙衡甫比陈光甫
熟悉上海滩的市面行情。危情一出现,他马上只身一人来到杜公馆,把一张5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杜月笙,要求存入中
汇银行,条件是请杜月笙能调剂出一些现大洋,帮助平息挤兑风潮。
    杜月笙便说:“这好办,明天早上我就送银元去,保证让那些兑钱的人放心。”
    第二天,杜月笙亲自押了100多只箱子送到四明银行门口。
    这时,四明银行门口人很多,秩序很乱。杜月笙让人从汽车上搬下一只箱子,打开,说:“各位客户,请不要拥挤,
四明有的是钱,请放心!都能兑到大洋。”
    说完,他挥了一下手,有一个手下人把箱子打开,人们一看,果然是一叠叠光亮的银元。接着,银行的职员和押送
人员一起上阵,把那100多只箱子全搬进了仓库。
    挤兑的人一看,四明的实力这么雄厚,怕什么,钱放在这里最保险。于是,人们纷纷离去了。还有些已兑过钱的人
听说了这事,马上又回来,把钱重新存了进来。
    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