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 >

第15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15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嗅,我当然在乎,所以我更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蜿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野花,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焦急以极,甚至没有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片宽广美丽的平原上。老人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了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    
    儿子生气地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作伴,你对看日落、闻花香比赚钱更有兴趣!”    
    父亲微笑说:“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三里地,遇到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农民。那人正力图把掉进沟里的牛车拉上来。老人低声说:“我们去帮他一把。”    
    儿子顿时勃然大怒:“你想失去更多时间?”    
    ‘做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似乎是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儿子大发牢骚:“如果我们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    
    老人劝告道:“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让灵魂赶上身体    
    一位探险家到南美的丛林中寻找古代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佣了几个当地人做向导和挑夫,向丛林深处走去。    
    当地人身体十分健壮,尽管背负着沉重的行李,仍然唱着歌轻松地走在前面。只有当探险家喊休息的时候,他们才停下来等他。探险家虽然体力和精力都不如当地人,但是在研究印加文明的平生宿愿的支持下,也大步地跟在后面。    
    第四天,探险家一大早醒来,象往常一样催促当地人准备上路,可是当地人却拒绝前行,坚持要原地休息一天。    
    向导严肃地对探险家说:“今天我们必须停下来休息,以便让我们的灵魂,赶得上我们的疲惫身体。”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但也有另一种人,他们对任何事情很认真,希望不浪费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认真的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人却始终徒劳地忙碌,没有任何接近快乐与圆满的迹象。    
    原因就在于,没有人能够在不需要灵魂的时候,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人的身体只是一堆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这个火种就是人的灵魂,就是对人生的宏观观照。    
    凡事全力以赴,但同时必须停下来,使自己的灵魂赶得上前进的脚步。    
    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无论外形是如何的华美和壮观,都只能是一幢违章建筑,就像一个人没有自已的土地,而把房屋盖在别人的土地上一样,终难免遭受拆除的命运。    
    在生活中,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沉着冷静地保持一份平稳安宁的人真是寥若晨星。他们活得潇洒自如,虽然生活也并非一上来就安宁自足,但他们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节奏。    
    一个运动员取得了好成绩,是因为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就是放松、宁静和干净。无论是踢球还是射击,无论是游泳还是跑步、还是体操,只有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才能出好成绩。    
    多数人之所以碌碌无为,被快乐的生活所遗忘,原因就是被浮躁烦恼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损害了原有的快乐。他们之所以浮躁烦恼,是因为没有学会在恰当的时候停一下,休息一下,让自己的灵魂赶上自己。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将自己挤压得面目全非,我们一天天远离自己的灵魂,一步步走向快乐的背面,这个背面虽然并不起眼,却足以让我们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在追求中,要练就一颗甘于寂寞的耐心,告诉自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进步与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默默无闻的艰苦努力。西方一位哲学家说,时间和耐心能够把桑叶变成美丽的彩锦。一切的成就,都孕育在耐心和寂寞之中。    
    保罗·布鲁顿说:“经常接近神圣的本心,我们将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再成为外部世界的奴隶,而成为大自然的挚友,当自己皈依于内在的心灵世界中时,压抑和混乱的阴霾立即会被一阵清风吹散在晴空里。这并不是忽略问题的存在而逃避,只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谐,使它能最有效地应付问题。我们将发现内心深处是多么安全与神奇。”    
    在前进的路上休息,直到我们的灵魂告诉我们:我已经赶上来了,然后再继续朝着目标往前走就是了,所有那些浮躁与烦恼,所有那些生存的压力,都荡然无存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平静美丽的大道。    
    不要把这段话当作文学描写,或仅仅是一种虚妄的幻想,它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多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所引起的。英国最有名的心理分析家德费在《权力心理学》中指出:“绝大部分我们所感到的疲劳,都是由于心理影响。实际上,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    
    有灵魂相伴,我们的无须排解,也不再需要宣泄,每一天都生活在宁静愉悦的心情中,而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第三部分第九章 莫为未来做苦役(3)

    让花儿一朵一朵开    
    在大自然中,花儿是一朵一朵地开放,时间到了就开,不会争,也不会抢,因此才组合成一盆花、一片花和一个美丽的春天。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应该让生命中的花朵一朵一朵地开放。一生有一生的花朵要开,一个月有一个月的花朵要开,一天有一天的花朵要开。每朵花都代表人生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我们不能为了明天让今天的花开或者不开。    
    人们在开始某一个行动之前,都喜欢问自己:现在是合适的时候吗?或者明天会不会更好呢?有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说法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瞻前顾后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未来的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未来有一些东西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有一些东西,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还有更多的东西,既无法预见,也无法预作筹划,那么我们还是生活的花一朵一朵慢慢开吧!    
    车到山前自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特别是最后一种,既然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圣经》里说,我们们不要为明天忧虑,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要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确实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样我们不但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把这难处解决。如果我们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我们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难处也解决不了。    
    恐惧是烦恼的核心动力。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害怕未来会发生最糟糕的事情,对生病的恐惧,对出丑的恐惧,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实际上,这是在与无法避免的未来进行毫无意义的战斗。    
    不要执着地问:我死后会怎样,有来生吗?    
    也不要问:有报应吗?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事,就不要问:现在是恰当的时候吗?我可以吗?其它人会说什么呢?或者明天会不会更好呢?    
    活在现在是实现自我的最高形式,它意味着,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说谎更好就说谎,时间到了就死。当成功的时刻来到时,就获得成功,当失败来临的时候,就承认失败。    
    一切都不早也不晚,此刻到来就最好。    
    师父:我们无法生活在现在。    
    学生:我肯定做到了。    
    师父:如果我们还坐着,就已经想着站了,如果站着,就已经想着在走了,如果在走,就已经想着目标了。    
    在开会时我们是不是已经想着吃饭了呢?    
    在吃饭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谈论其它事情了呢?    
    悲观的人则用一半的力量尝试获得成功,剩下的一半则用来为失败作准备。一开始他们就害怕将来会失败,害怕失败后别人会说什么,在前进中,他们也不停地考虑那些最糟糕的结局。    
    因为害怕,他们会慢慢忘记初衷,或者用一个新的决定来掩盖那个还在实施中的计划,或者归咎于别人,而为自己辩解说:我早就知道这样不行。    
    这些都是徒劳的举动。一旦作出决定,我们就不应再去害怕它的结果,用其它借口去掩饰,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实现它。    
    快乐只需要等一下    
    巴斯德曾经说,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是:等待、意志和工作,我们要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成功的金字塔。如果天上掉不下来快乐,就要等着地上长出快乐来。    
    等待所表达的只是一种心态,而不等于被动的忍耐。更需要在等待中坚持和奋斗,永远不舍弃自己。    
    有一群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孩子,告诉他们将会送给他们软糖吃,这是孩子们喜欢吃的东西之一。心理学家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几种选择:    
    第一种,可以马上就拿,但是只有一颗软糖。    
    第二种,等上五分钟,可以拿到十颗软糖。    
    第三种,待上二十分钟,可以想拿多少就拿多少。    
    结果,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马上就拿,因为糖果的香味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有一些孩子选择了等五分钟,拿到了十颗糖。    
    只有少数几个孩子选择了等二十分钟,虽然他们馋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但仍然坚持不去伸手拿糖。二十分钟到了,他们带走了满满的一包糖。    
    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十年的跟踪,结果发现,越是会等待的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就越是平静、成功和快乐。    
    这个实验说明,真正的快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不必刻意找寻和做仔细的体味,但它需要耐心等待。    
    在等待之后,快乐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即使不是泛命运论者,生活经历也会给我们一种朴素的体会:快乐常在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出现,就象美国作家霍桑所说的: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总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地坐下来,它也许会飞落到你身上。    
    或许只是这种时候的那灵光一闪的快乐给人的感觉最深刻吧。或许,快乐作为一种相对的感觉总需要比较和衬托。但我已学会不再抱怨生活,不再刻意追寻所谓的快乐。    
    一位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着一位卖花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穿着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又很虚弱,但脸上满是喜悦。女作家挑上一朵花说:“你看起来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女作家感叹地说:“你对烦恼很有办法。”    
    然而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不,对烦恼我没有办法。只是当我遇到烦恼时,就会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耶酥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他就复活了。”    
    “等待三天”,这是一颗多么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心。我从来就不承认与生俱来的命运,但想念人生并非尽是莺歌燕舞,四季如春,总是伴随着几多不幸,几多烦恼。    
    几乎所有的烦恼都必然随着时间而流逝,有的是过两个小时,有的是两天,还有的是过两个月。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烦恼,告诉自己:两个小时以后、两天以后,哪怕是两个月以后我肯定不会再为这件事烦恼了,那现在又何必为它烦恼呢?现在为什么不用我两个月以后的那种态度来化解它呢?    
    不刻意地伸手向天空要快乐,快乐并不只在天上。我们有时只需要一如既往,平平淡淡地生活,总会有不经意的快乐在路边闪现。    
         
    


第三部分第十章 只活在这一刻(1)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根据现在来生活    
    有人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否?”    
    禅师回答说:“用功。”    
    问:“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继续问:“所有的世间人都是如此吃饭睡觉,与和尚用功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禅师回答:“不同。”    
    问:“有什么不同?”    
    禅师回答:“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在禅宗来看,人人皆可成佛,人性中就有佛性,只因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那么真如本性就会自然显现,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所谓“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就是基于这一前提提出。    
    那么,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引用两句偈,就是“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就是一切顺应自然回复本心之意。    
    我们看到一朵花,吃一顿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觉得快乐的话,我们往往误认为是那朵花开得如何茁壮,或者菜特别地合口味。    
    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快乐主要得自于没有牵挂的心灵。只有轻松的心灵可以专注吸引外界的快感,来欣赏和享受。如果我们不轻松,像将与好友长别时的饯行酒,无论它是茅台还是杜康,也无论下酒的菜是如何地可口,我们吃到嘴里可能只是离别的苦涩。    
    在这时的心灵,就好像是撕去皮的伤口一样,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可是却根本无法消受。    
    我们的吃饭、睡觉与和尚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凭空加上了“百种须索”和“千般计较”,如果把这些却除了,马上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真相。    
    要得到一种无所牵挂的轻松,必须从本质上理解生命的本质。这些本质可能是赤裸裸的,但却是无比真实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会持续多久,除非自己了断它,这是我们无奈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所有的瞬间都和现在这一刻一样,是那样一目了然。    
    在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可以做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