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 >

第20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20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蛙王子毫不犹豫地打开第一层楼的窗户,跳了出去。    
    第二天,准备第二次飞行训练的时候。青蛙王子拿出一本袖珍的《哈佛绩效优化大全》,接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青蛙王子又跳了出去。    
    不能说青蛙王子没有尽其所能:第五天它给自己的腿加上了副翼,试图变成鸟;第六天,它在自己脖子上戴了一个红色的斗蓬,试图把自己变成“超人”,但这一切都是徒劳。    
    到了第七天,青蛙王子被摔成了一片绿色的树叶。    
    有人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发挥的很好,就以为自己在其它的领域也会一样的优秀。其实不然,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教练,一些表现优异的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升任主管后却表现不佳。    
    这是因为每个岗位都需要特殊的素质和技能,每个人的特长永远都不会是全能的,否则就无所谓的特长了。    
    高尔夫球赛赢过同伴,并不表示打得好。跑得比对手快,也不表示具有长跑天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上优秀的人数不胜数,仅仅一次两次赢了别人,却未必表明我们在这个领域占有优势。    
    竞争意识必须要有,否则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不分领域、不分对象地去竞争。病态般的嫉妒摧毁了他们协调自身的有利因素,而是盲目地同那些本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这样的竞争只能让我们失去已有的优势,最后陷入竞争-失败-再竞争的恶性循环。    
    作家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人不能无视自身能力和条件,去追求过高的理想与目标,这样很容易造成人生的目标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人产生失败感、自卑感、失落感,步入自寻烦恼、和自己叫劲的怪圈。古人说“知足者常乐”,就是这种意思。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给自己选择一个可以让自己快乐飞翔的目标。    
    人生就是保持本色    
    从前有一个人,到海外去采取沉香木,过了好几年,才弄到一车沉香运回家。于是,这个人就把沉香拿到市场上去卖。可是因为这种名贵的木头价格高,好多天没有卖掉,他心里很急,非常苦恼。    
    冬天快来了,这个人注意到市场上有很多人挑着炭在卖,只要挑来一担,马上就有人来买走。于是他心里想!“如果把沉香娆成了炭,不是很快的就可以卖出去了吗?”    
    于是,他马上回家把沉香烧成了木炭,果然一到市场上就卖脱了。可是一车的沉香木,只卖了半车木炭的价钱。    
    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车名贵无比的沉香木,可是因为羡慕别人这样那样,马上不加思索地改变自己的本色,这和把沉香烧成木炭一样愚蠢。    
    在这个世界上,从一个模子里面铸出来的人太多了,不要迫不及待的再去去加入那个行列。    
    某些人身上的缺点,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可能恰恰是优点。没有什么比放弃自己更令人痛惜的了,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改变自己,迎合他人。我们应该放弃的,恰恰是世人趋之若骛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可贵的本色,得到真正的圆满。    
    要珍视自己,不要失掉真实的自己,不要为外部世界而活着。    
    保持本色并不等于要使自己与别人格格不人,或者是标新立异,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错了或具有某种不良习惯而固执不改。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使别人信任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一下自己行为和言谈的习惯等,以适应社交的需要。    
    保持本色,是保持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健康的个性,这种自觉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要马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模仿或迎合别人口味的“演员”,甚至故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或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掩盖起来,完全舍弃自我的内在气质,把自己变成社交场上的面具。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且一旦别人识破,会适得其反。    
    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也没有人愿意与伪君子结为朋友。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对笔者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坦诚,却给你一些他以为你想要的回答。”    
    如果我们强迫自己走路要昂首阔步,气势逼人,在跟别人握手时过分用力,跟别人谈话时要死死盯住对方,为了表现自己有幽默感,就要象闻了笑气一样夸张地哈哈大笑……    
    那么我们是在故作姿态,会让人觉得很滑稽,让别人觉得讨厌,甚至自己也感到别扭。其实,最大的完美,就是保持你原有的个性和特质,塑造一个真我。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一直在试着让自己扮演一个并不适合我的角色。    
    有人说,理解到保持本色的重要之后,他在一夜之间整个改变了,开始试着研究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其所能去学习色彩和服饰知识,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穿衣服。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作为自己出现,不是作为别的什么。    
    一个真正懂得与他人相处的人,绝不会因场合或对象的变化而舍弃自己的本色,盲目地迎合别人。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画家在一所寺院里看见一位老和尚在作画。画家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和尚在一张白纸上用红色的墨水画一棵竹子。画家问:“大师,你为什么用红色的墨水画,这样画出来的竹子不是就成红的了吗?”    
    和尚听了笑着问:“那么请问,你认为画竹子该用什么颜色呢?”    
    画家说:“当然是用黑色的墨水画”    
    和尚接着问:“这样,竹子不就变成黑色的了吗?”    
    年轻画家无言以对。    
    我们只能唱自己的歌,只能画自己的画,只能做一个由自己的经验、环境和家庭所造成的人。不论好坏,我们都得自己创造自己的小花园;不论好坏,我们都得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自己的小乐器。    
    人的生活其实是由我们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学到接受自己,弄清自身优缺点,我们就能专心做事,达到目标,不会浪费时间与精力。    
    如果一个人到这世界上,不能做自己,还有什么意思?发挥本色做自己,要记住:世上只有一个自己,切勿模仿他人。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 让生命更平凡(3)

    土拨鼠到哪里去了    
    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    
    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在一个课堂上,教师讲完上面这个故事,问下面的学生:“你们发现这个故事里哪儿不对劲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兔子不会爬树;猎狗没有那么笨;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老师点点头,接着问:“还有呢?”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什么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土拨鼠哪去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记起猎狗追寻的目标本来是土拨鼠,只是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让我们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打岔,土拨鼠竟在我们头脑中自然消失。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但是把精力放在过程和小事情上,只会让自己迷失了原先要追求的目标。    
    除此之外,让我们迷失本来的目标的,除了突然出现的兔子以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我们跑得太快了。    
    三个男人提着行李气喘嘘嘘地赶到火车站时,火车正鸣着长笛向外缓缓驶出,于是三个人急忙沿着站台追赶火车。    
    其中两个人身强力壮,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跳上了最后一节车厢,最后一个人只好无奈地看着火车远去。    
    突然之间,没赶上火车的男人在站台上忍不住疯狂大笑起来。    
    检票员不解地问他:“你怎么啦,没赶上火车,还哈哈大笑?”    
    那人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道:“他们,他们是来送我的。”    
    笔者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在20年间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曾经提出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著名口号。随着现代化进程日益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上面这句口号也深入人心。有人就曾经煞有介事地向我鼓吹说:现在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在经济圈中也许的确如此,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却可能发生上面那样荒谬的偏差。    
    当我们朝某个目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但做到某个时候我们停下来反思的时候,却会发现自己是在为了追求而追求,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要去的地方,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在生活中,无论面临的任务如何紧迫,我们都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别忘记问一下自己,土拨鼠哪去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哪去了?这一刻我是在一种惯性的带动下,为了做而做?是不是已经因为太过渴求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    
    世间的妖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魔!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偏离了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们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是南辕北辙,与自己真正的理想背道而驰。    
    我平凡,我快乐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经列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程度=目标实现值÷目标期望值,意即对一个人来说,他所得到的越多,就越快乐;反之,他所期望得到的越多,就越不快乐。比如说,对于一个在沙漠里迷路的人来说,一小杯水就意味着最大的快乐;然而对一个生活中城市的人来说,一杯水对他来说即使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难以让他得到任何快乐。    
    这个快乐公式就是人生的除法,它对于我们探寻生命的意义,使自己过得更为安然和快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列子》中有一篇寓言,把“力”和“命”虚拟为两个人,对人生问题进行辩论。    
    力说,人的贫富贵贱,穷通寿夭,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呀!这是我所能做到的事。    
    命说,即然如此,那么彭祖的才能比不上尧舜,而他却能活到八百岁;颜渊的才能高于众人,而只活了三十二岁;孔子的品德无疑高于诸候,却穷困一生;殷纣王极无品德,却高居帝王之位;季札是吴国的贤士,却一直无官;而蛮横的田桓却占有整个齐国;伯夷叔齐都贤,最后却饿死在首阳山上;鲁国的季氏虽恶但巨富,你要是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呢?”    
    寓言的本意是想说明人应该乐天安命,服从命运的安排。但对于一个有所追求的现代人,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人毕竟有各种需求。    
    尽管如此,这篇寓言仍然告诉我们一条人生的真理,人的命运受到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多少年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人生理想,塑造了我们的成功人生哲学以及完美价值观。我们本能地认为,创造带来快乐,平凡意味着放弃辉煌,平凡不可能带来快乐。    
    没有人要求游泳一定要到长江中去游,因为在小河里同样可以游得畅快;也没有人在买车时一定要买奔驰,因为国产车同样可以载着我们奔向远方;在谈朋友的时候,也没有人要求对方一定出身名门,小家碧玉同样可以与我们恩爱一生。    
    可是对于人生,对于我们生命的历程,为什么却如此苛刻呢?生活中,成功者总是被善意地罩上一圈光环,被无限地夸张着,好像他一生下来就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些普通人,却在一遍又一遍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普通人。    
    一个小孩子在父母的宠爱与鼓励下,不知天高地厚地设想将来要当李白当爱因斯坦,不过说笑而已;而一个已经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仍然这样幻想,那就不仅仅是说笑而已了。    
    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宣传了理想与信念的力量,似乎一个人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成什么,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没有错,但是这种雄心壮志很容易演变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妄和无知。    
    在中学生课程表上的“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予不能也?”只是小孩子赌咒发誓不服输的执拗。这世间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未必能做得到。在社会上,多少人在承受命运打击的时候,坚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相信自己必有一拯救斯民于水火之中的使命,而不会随随便便、平平淡淡了此一生。    
    然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最终成为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商业巨子的人,成为改变人类命运者的,都绝对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其中有自己的才学素质为基础,但更多的还是社会机缘和时代的因素。    
    英国医生达博诺说:“对不幸的最好解释是人们的才能和期望之间的差异。”要避免这种不幸,必须要有平常心,不必看着别人的辉煌角色而红眼,而气急败坏,这个世界一定有一种角色是适合我们。    
    快乐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并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不一定意味着像乔丹那样强壮、象比尔那样富有。平凡自有平凡的快乐,一个善意的赞扬,一次深深的感动,一个小小的惊喜,都意味着快乐。何况,在沙滩上晒太阳的渔夫,真的比乘豪华游艇前来晒太阳的富翁享受到的快乐少吗?    
    如果注定平凡,那就在平凡中快乐。只要我们把握自己,好好地活着,别在烦恼中虚度光阴,我们会发现茫茫人海中,平凡也是快乐的。    
    


第三部分第十三章 上帝打开一扇门(1)

    当我们追求成功而失败,追求欢乐而悲伤,追求爱却受到伤害的时候,上帝关闭了完美之门,却悄悄地打开了通往圆满之窗。    
    没有最美那朵花    
    在人生路上的不少时间里,我们经常陷入两难的困境:选择一件东西,又担心前面有更好的选择;等一等再说,又担心再也没有机会选择。    
    这就需要知道何时何地进行选择的智慧。    
    有一次,苏格拉底让几个学生沿一条小路摘取自己认为最美的一朵花的,不许回头,而且只能摘一朵。    
    第一个徒弟比较性急,见到第一朵花摘了下来,再往前走,发现了更美的花朵,但只好遗憾地望花兴叹。    
    第二个徒弟吸取了第一个的教训,总认为最美的一朵花一定还在前边,结果走到路的尽头,仍然是两手空空,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第三个徒弟,边走边看,经过比较,在路的中间摘下了一朵他认为最美的花朵。这朵花虽然未必是最美的,但却是最美的花之一。    
    这三个徒弟中,前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