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 >

第31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31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跳出传统社会的评价标准,按自己的准则生活,自己评价获得的成绩和失去的东西,活得出格一点,另类一点,有品位一点,也会成功也会快乐!硬要守在一棵树下等果子吃,除非像牛顿那样,由苹果落地而想到万有引力。    
    那也只是异想天开!父母还叫他按时回家呢!多数人没有自己的风格,接受的只是循规蹈矩的教育!但这种生活却不如就利用“克隆”技术,将成功者的基因拷贝一下。    
    可克隆出来的人生能快乐吗?    
    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拦着自己。我们的禁忌越多,成就越少。    
    作为社会的人,并不能百无禁忌。但他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在快乐者看来,所有的一切都通向成功。来自别人的反对,比如我们太不理智了,让我们害怕,阻止了我们成功。我们把所有的梦想都丢在地上,指责自己是个空想家,并向失败低下头。    
    要告诉自己,从今起我不再想向准则看齐,我要自由地快乐起来。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获得别人没有得到甚至根本就不相信的成功,我们就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了,因为无论将来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将因为摆脱了外在准则的压力,而变得安然而快乐。    
    


第五部分第十九章 不要被准则吓倒(2)

    快乐没有太多准则    
    有个青蛙是个哲学家。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蜈蚣在走路,就想着自己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那蜈蚣是怎样用一百只脚走路呢?它怎知该是那只脚先走?那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那一只呢?    
    于是它叫住了蜈蚣,诉说了自己的疑问。    
    蜈蚣说:“我一生都这样行走,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必须认真思考一下,然后才能回答你的问题。”    
    蜈蚣就站在哪儿,专心地思考这个问题,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蜈蚣还没有想到答案,却发现自己动不了了。    
    只见它摇晃了一会就倒了下来。它痛苦地告诉青蛙:“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脚了!”    
    星星,不需要任何地图就能依照固定的轨道运行,而不会四处乱撞。人如果给给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快乐设定太多的准则要遵循,会是怎样的结果?    
    不妨试着去享受生命中的自然,自然的行走、自然的成熟、自然的接受、自然的爱,生命中的快乐或许会更加透彻和顺畅。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寓言,说南方之帝、北方之帝和中央之帝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南北二帝见人人都有七窍,中央之帝却是一团浑沌,一窍也没有,于是决心帮助他。    
    他们两个联手,一个按住中央之帝的手脚,一个人用凿子为他凿开七窍。中央之帝痛苦地挣扎,最后痛苦地死去。    
    这个故事说明不顺应自然,不仅不能减轻痛苦,反而造成极大痛苦。    
    快乐的面貌总有成千上万,且变化多端的。有时候它的出现过于意外,令人大喜大悲,但更多时候,它出现的方式却又是那么隐蔽,甚至让人觉得它平淡得近乎是不存在。    
    意外的快乐出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而平淡的快乐产生于生活的角角落落,只待人们去发掘,去感悟。所以在寻找快乐的同时,更要顺其自然地享受生活,这才是快乐的不二秘诀。    
    内心的平静,以及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只是在于让我们的心境顺应自然,而不受外部条件的影响。    
    快乐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体会。这种说法也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因为即便监狱里长期服刑的犯人,也不会整天都绷着脸,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总有点点滴滴的快乐。    
    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感觉,而这种观点提醒人们珍惜生活体验,笑对人生,也有积极意义。但当我们以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时,会发现,那些需要用心去体会出来的快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孔子也曾经向一个游泳技术很好的人请教:“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要快乐就要顺应自然呢?”    
    那人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顺其自然的快乐是一种丰满圆润的状态,是一个人智慧的顶峰,是一个人阅尽人间沧桑后的一种大度从容。它不媚俗,不盲从,对挫折处之泰然,对恭维、掌声、鲜花报以淡淡的微笑。    
    它淡泊宁静,散发着灵魂的香味,它是生命运作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理想境界。    
    前进中组装人生    
    快乐人生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在自己的实践中慢慢组装、慢慢体验。    
    只有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当中,我们不断地充实和肯定自己,鞭策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汇聚成了一口快乐㞔;的泉眼,不断地滋润自己,也滋润了周围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边设计边施工”,根据时代和自己内心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人不是机器,人生不是一种机器组合,至于先装什么后装什么,并没有一定之规!    
    人生的组件怎么装都可以,只要向上、向善和向美,没有固定的一种程序、一种模式,即使装错了,遗恨万年的机会也不大。    
    机器不可能在没人介入的情况下自己拆零件重装,但人可以这样做,走了弯路还能再入正路。当然,人生是有成本的,走弯路就是成本。    
    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来说,成本再高,也照样到达目的地,这是人的神奇所在。    
    如果有人把人生的所谓几步设计得如过鬼门关,说一失足成千古恨,说明这个人还不了解人生是什么,用毛泽东的话说,叫“形而上学猖獗”。    
    人生不是一次性的产品,如针管儿,如防伪包装的酒瓶盖儿。人怕后悔,但并非不可以从头再来。刘欢唱的《从头再来》,是近年来最感人的歌曲之一。    
    别把人生的保质期看得太短,仿佛领子上印着一行阿拉伯数字:19720715-20600816。人是有活力的,不会轻而易举地过期作废、被没收。    
    现代社会,常常把人和物品等量观之,分之为新旧、尊卑、好坏。人比物品相比,差别就在于可以由旧而新、由卑而尊、由弱而强。    
    林肯说:“大部分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成功和快乐。”因为命运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的力量,而不仅仅是环境所决定。人的更生能力很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教诲忘记了这一点,所带来的只是悔恨,而不是弥补与修正。    
    不要后悔,我们只要珍惜今天,不再重蹈旧辙,仍然能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快乐地度过未来的每一天。    
    如果不相信人生是在前进中设计的,相信每一步都是生死攸关的,那么就会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压力,逼着自己在一瞬间抓住一切。    
    这样绝对的想法,会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全力以赴地战斗,力争战胜每一个对手,抓住每一次机会,占领每一块高地。    
    想一想,这样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如此战斗而大获全胜者,有!但是绝对是凤毛麟角。多数情况是:不一场场惨烈的战斗下来,我们已经浑身伤痕累累,手脚残缺,却仍然丢不下无数破灭的理想、支离破碎的计划和残缺的战果,无法撤退。    
    这也许是那些根据一定的准则,把自己的作战方案从头到尾设计得完美无缺的人,所从来没想到的结局。    
         
    


第五部分第二十章 散装的快乐(1)

    烦恼还是快乐,都是一样地过日子,选择快乐并不会更麻烦一些。    
    没有时间去烦恼    
    别以为快乐和烦恼是你家那两条忠实的狗,想让它来它就来,想让它走它就走。弄得不好,它们会把你咬得无处可逃。    
    我们要学会不等烦恼把我们压倒,而先去征服烦恼,就要在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爱我的生活,我将行动起来,把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我很高兴这样活着——我今天将要百分之一百地活着。”    
    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不到快乐,就去向苏格拉底请教。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快乐在哪里。但是在我告诉你们之前,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好吗?”    
    于是,年轻人们便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了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造成了一条独木船。然后,年轻人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你们快乐吗?”    
    年轻人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繁忙时,我们没有任何烦恼,可是下班以后坐到沙发上,自由自在享受悠闲时,或者闲得无聊的时候,我们的头脑空出来了,被达尔文称之为“胡思乱想”的东西,就会光顾到我们的头脑中来:生活有什么美中不足;老板今天说的那句话是不是什么弦外之音;或者我的头发是不是开始掉头发了……    
    英国诗人考伯说:无所事事不是休息,空虚的心灵是痛苦的。    
    因为在这时候,我们的脑袋就象一部没有载货的车子,横冲直闯,随时可能撞一片烦恼的泥潭。这些乘虚而入的“胡思乱想”,带着烦恼、恐惧、怀疑、嫉妒、憎恨、不平……,就象传说中的妖精,把我们头脑中平静、快乐的情绪一一排挤出去,占领我们的思想,摧毁行动力和意志力。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让人烦恼的原因,就是有空闲的时间来想自己到底是不是快乐。”因此,忘却无谓烦恼的诀窍是:思考检查和决定,然后无条件地行动起来。    
    决定是思考的结束,行动是决定的继续,它不允许再被思考打断。大部分人把思想和行动混在一起,边行动,边思考,比如:我很想赚钱,但不想辛苦劳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很想用余生来全心全意地爱你,但你必须与老公彻底BYEBYE。    
    这种把思想与行动混在一起的做法,没有明确的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放弃,有的只是被各种妥协所困扰的行动。    
    任何进步都需要现在这一刻的行动。因为行动的这一时刻,是愿望和精力处于最大变化的那一刻就是行动的时刻,我们越推迟执行一个决定,能量就越低,对准备改变掉的那一切就越依赖。    
    所以,我们不必去想任何烦恼,只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适时地问自己一句:我的财富这么少,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计较别人怎么看我呢?或者:我的财富这么多,我用得着计较别人怎么看我吗?    
    想到这里,在手心里吐一口唾沫,让自己忙起来。血液就会开始循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敏锐。让自己一直忙着,这是把烦恼从头脑中挤出去的最有效的良方。    
    让自己享受工作    
    一个来自美国的游客来到一个非洲的小村庄。在村口的菩提树下,一位老人不紧不慢地纺织着一个花篮。在他的面前,还摆着几个编好的帽子。帽子和花篮都十分精美。    
    游客爱不释手地拿起一个花篮:“多少钱一件。”    
    老人抬起头,微笑着说:“10比索。”    
    游客是一位商人,他脑袋里飞快地转了一下,又问:“如果我买1万件这样的花篮,每件你能优惠多少钱?”    
    老人想了想:“每件20比索。”    
    游客大吃一惊:“为什么?”    
    老人平静地说:“因为做1万件同样的花篮,实在是太乏味了。你得为我失去的乐趣付款。”    
    今天已经少有人象这位老人一样,把工作中的乐趣当作一种需要用钱来买的东西,或者说,在利润和薪水的追求压力下,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工作的乐趣。    
    可是除了工作,又有什么事情能够提供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有,而且同时满足人生存需要的快乐呢?    
    对很多人来说,而工作不过是生存的工具。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工作也是快乐的源泉。如果说世上有什么疗救心灵的妙方,殆非工作莫属:人生最愉快的事,当无过于能够做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了。    
    要根治空虚怠惰的毛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工作;要想防止胡思乱想,也唯有投入工作。人的精神上、心理上、情绪上的种种病,如消极、悲观、嫉妒、暴躁、刻薄等等,没有一样不可以用工作来处方,使之彻底根治痊愈的。    
    如果不是,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对它如此推崇。    
    意大利著名作家笛万尼奥里在其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斯》中说:“工作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快乐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居里夫人在谈到快乐与工作的关系时讲:“我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快乐。”    
    有人说,当人在全神贯注地工作的时候,就是他对上帝最虔诚的礼拜。所以勤奋工作能带来精神安适、心情舒泰,从而灵魂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澡雪,完美无瑕的人格方能显现出来。    
    对工作有兴趣可以使我们从生活中得到加倍的快乐,因为我们每天清醒的时间里,有一半以上要花在工作上。    
    每天上班之前给自己鼓鼓劲,这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就是我们的思想造成的,每个小时都跟自己说一遍我喜欢这份工作,就可以指引自己得到很多勇敢而快乐的思想,也可以由此得到力量和平静。    
    在工作中,想一想它值得我们感谢的地方,就可以在头脑里充满向上的思想。只要有了这种思想,任何工作过程也就变得不那么讨厌,甚至会产生乐趣。    
    老板希望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他才能赚更多的钱。可是我们可以不管老板要什么,而只是想想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的话,能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如果在工作上得不到快乐,在别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找到快乐了。要不停地提醒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兴趣,就能使我们不再烦恼,而最后可能会为我们带来升迁和加薪。    
    找出什么是我们喜欢而且擅长做的,并且将热情与事业结合在一起。有一句格言说:“追求你的热情,而不是你的养老金。”在美国,很多人都在五到七个不同公司,做过至少七个不同的工作。而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也都有过数次跳槽的经验。人们总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喜欢并能激发潜能和热情的工作。    
    在今天,享受学习和工作乐趣的方法很多,但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快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视为一种终生的成长历程。即使事情没有这样如意,至少也可以把疲劳减低到最低程度,能够享受生活。    
    在疲倦之前休息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在二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