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 >

第4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4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人到市场上买鞋。卖鞋的人告诉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码数,但价钱一样,都是两个铜钱。您穿多大码的?    
    这个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码的。    
    卖鞋的人怀疑地看了看他的脚,又看了看他:“以我看,你的脚穿中码的可能比较合适,您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这个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用试了。既然价钱一样,我为什么不要大码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动,贪多求大,实际上却和这个买鞋的人一样。鞋子不合脚,不舒服的感觉只有自己知道。    
    人不断地奔跑,到头来却发现跑错了方向;人不断地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    
    世上有许多人“永不言败”,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辉煌,而实际上违背本性的“成功”,这样的人生就处于失控状态,其根源在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总是特别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于本能也特别不愿正视自己的某些弱点,加之金钱、地位、权力又常常容易让人膨胀,飘飘然之后更是无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义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们有幸拥有了权力和财富,或者成为一个名人,外界的赞美会鼓励我们继续拼搏;如果我们达不到,认识的人就会说“怎么混成这个样子”,即便不说,也会在目光和潜意识中流露出来。如果仅仅是有人这样认为倒没什么关系,要命的是我们也接受了这种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去努力追逐那些权势和财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们因此不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认识自己了,就会像那扑向火光的飞蛾,只知道向亮处去,却并不知道那里的意义,那里究竟有没有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不要和诱惑较劲    
    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他们只是回归自我,珍惜和运用了得到的东西,而拒绝了更多的诱惑。    
    某大公司准备以高薪雇用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和考试之后,只剩下三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    
    第一位迟疑了一下回答:“三米。”    
    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半米。”    
    所有的目光都盯在第三位的身上,谁知他沉了沉气,说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公司录取了第三位。公司老总,一位历经商海鏖战的老人认为:人不能和诱惑较劲,而应离得越远越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首禅诗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央;    
    心中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是因为战胜了诱惑,远离了危险。    
    占有欲越强烈,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不知足的人,眼睛只盯着外面的世界,他即使成为粒子世界和比特世界的双重统治者,也会觉得意犹未尽。    
    这样,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使生活更自由和轻松,反而使生活节奏加快,带来更多的烦恼,几乎达到人类承受能力的极限。    
    本世纪4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面对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作出了如下的断言:“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病,而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适当的方法来防止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精神障碍患者达4。5亿,每4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    
    但是真正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仅仅换来了一些本可以不必占有的东西。    
    大家也许都明白: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然而,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抛开可能获得的利益不谈,仅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对于我们来说,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成功的感觉更令人舒畅的了。成功有挡不住的诱惑,它激励着无数追求成功的人们为之奋斗,付出乃至牺牲生命。走出了现实的时空,忘却了现实的困难苦恼,把注意力投向未来,全为了一个目的。    
    最近,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进取心强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往往更容易患病。    
    研究人员把该校法律系一年级的48名新生分成两组进行了追踪调查,第一组学生的进取心较强,另一组相对较弱。主要调查他们在受到压力后的人格类型和健康状况,调查者让学生们自己回答面对某些压力时是乐观还是悲观。    
    在实验开始和第八周后,研究人员先后两次采集调查对象的血液,分析其中CD4白细胞和免疫系统中有助于抗感染及其患病的成分。    
    结果表明,在两个需要同时实现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第一组的学生比第二组的学生的免疫性要差一些,因为前者想同时实现两个目标就需更努力,而后者会放弃一个目标以减少压力;在两个目标没有冲突时,前者的免疫性比后者相对好。    
    研究人员说,与第二组学生相比,第一组学生中很少有人放弃目标,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的目标,所以他们很辛苦,患病的可能性就增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还比较了外地学生和当地学生所感到的压力水平。他们假定当地学生都早已有一个交际圈,他们需要努力维持这个圈子,对外地学生只要求他们发展一个小一点的交际圈,以减少压力。结果显示,从外地来上学的新生免疫细胞数量较高,而当地学生因为学校和以前的社交圈冲突,负面情绪较多,免疫细胞较少。    
    但身处顶峰的时候,真的快乐吗?过分追求成功,也可能像那些苦练盖世武功的侠客一样,最后令人身心憔悴,甚至走火入魔到“挥刀自宫”的地步,这和过分贪求名利是一个道理。    
    罗纳尔德·谢尔德斯特列姆是一位退了休的老船员,他在瑞典的几家报纸上刊登广告,宣称:他经过四十几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可以永远发挥作用的防晕船的方法,谁要给他寄上三克朗,便可以得到这种药方。    
    数以千计的人给他寄来了三克朗,但收到的却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行简明扼要的答复:“请留在陆地上!”    
    有一位美国作家说:知足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事。而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的人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不会危殆,这样才能长久。知足是心理上的节制,知止是行为上的规范。    
    如果我们知道了金钱最大的用处不过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或者还可以表现自己的价值,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对钱的追求也就能够知足和知止了。    
    因此,过分追求名利是没必要的,更没有必要用一种英雄主义的大无畏精神,去考验自己抗拒诱惑的能力,因为一旦发现诱惑无法抗拒时,一切都晚了。    
    要得到快乐的最简明扼要的答案是:远离诱惑。只有超脱诱惑,才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可改变的事情,这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接受,只有接受自己,才不会在悔恨中失去平和的心态,才能在面对自己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时不至于失去平衡。    
    实际上,这一看上去过于简单的忠告,却是多数人最难做到的,唯有在能行能为的时候能舍,才能获得人生的平安与快乐。    
    


第一部分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3)

    知足能享的人生    
    有两个人一起在沙漠里赶路,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来喝,以解除这种痛苦。他们不时看到远处有一湾水,可是走过去一看却只是海市蜃楼。    
    后来东找西寻,他们终于找到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着,而且十分清冽。一个人马上跑上去,把头扎进水里喝起来,不一会儿就喝饱了。可是他看到河水实在是太诱人了,又忍不住喝起来,终于痛苦地捂住肚子倒在地上,呻吟起来。    
    另一个人看到这种情景,只是在一边呆呆地望着,并不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奇怪地问他∶“你们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    
    这人回答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能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况且从伙伴的向上,我已经看到喝水的痛苦了。既知喝不完,而且还可能那么痛苦,所以我不去喝了。”    
    第一个人是愚蠢的,因为他不知足;第二个人也是愚蠢的,因为他因噎废食。    
    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容易让人走上两个极端。原因很简单,在没有找到协调矛盾的办法之前,任何哲学都无法让我们从矛盾的一方转向另一方的。    
    然而正因为世界上充满了矛盾,我们才能从矛盾中找到通往和谐之门。《罗娜书简》中说:人们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却又通过外遇找回自我;人们在平淡中消失,却又在激情中回归;人们在“正确”里痛苦,却又在“错误”里欢乐。    
    在所有的人生矛盾当中,最大的莫过于占有与放弃的矛盾。只有在得与失、占有与放弃的矛盾中找到和谐,才能消除生命的失去与空虚,不至于留下可悲的缺憾。    
    能够帮助我们在两个矛盾中找到和谐出路的,也许是有凤山的一个庙里两件东西:一件是写着“你来了”的匾额,高挂在正门后的悬梁上;另一件是大算盘,挂在拜殿天井中。    
    这两样东西无言地放在那里,让所有来到这儿看到它们的人都悚然警悟:自己迟早要向另一个世界报到,在报到之前,一生功过得失都要用这个算盘算个清楚明白。    
    近年来,心理学家调查访问死而复甦的人,进行濒死经验的研究,发现了所谓共同临床死亡经验。其中有一点是很多当事人谈到的,那就是在刚刚死后,会面对一个光体,并和他有心念的交流。其沟通的内容包括回忆当事人一生,并请他回答他一生是否过得快乐。    
    请记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面对这个光体。    
    我曾经问一位医生:为什么婴儿刚来到人世时,两只小手总是握成两只小小的拳头。那位医生想了想回答说,人生下来两手握拳,是因为他们死去时两手是摊开的。    
    我对这个答非所问的答案着魔似地思索了很久,若有所悟地想到:也许上帝是想用这个奇妙的对比来告诉我们,我们赤裸棵地来到尘世,无论怎样用握紧的双拳来为自己打拼,不管聚集占有了多少财富,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快乐的体验,却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抓不住,只好摊开双手,无奈地离开人世。    
    也放正因如此,人们才把去世叫“撒手西归”,撒手是放手,放手的意思是我们本抓住或握住什么,但在西归那节骨眼就要把它放掉,当然放掉时就两手空空了。    
    放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走这一遭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有!这个意义不是富可敌国,也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在占有与放手之间,实实在在地享有得到和失去的一切,得到人生的圆满与快乐。    
    科学越是昌明,要实现这一意义就越需要致虚极,守静笃,安时处顺,越需要返朴归真,从大自然寻觅人生的圆满;物质越是丰富,实现这一意义越需要知足知止。功利主义越是甚嚣尘上,我们就越需要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一个灵与肉失衡的社会,和一个精神生活贫乏的时代,安然地享有人生的和谐。    
    有人说:“除了死别,幽默到处都可显神通。”但是在以知足能享而不是占有的姿态来生活的人那里,生与死也是和谐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因而不仅不是悲剧,而且是充满了通达幽默感的话剧。    
    面对无法延展的生命长度,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内容,拓展它的宽度;面对无法左右的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可以改变现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改变态度;面对失去控制的世界,我们可以掌握自己;面对无法改变的严酷环境,我们可以曲折顺应;面对无法样样顺利的事业,我们可以事事尽心。揽镜面对已经无法重新选择的容貌,以及写在眼底深深的无奈,我们仍然可以展现笑容。    
    这就是“知足能享”的人生状态。    
    知足能享是占有与放弃的和弦,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所构筑成的通向和谐之门。知足能享是一种人生状态,动静结合,象一只手一样开合自如,而“占有”就象一只紧握的拳,无法放手也无法放松,而“放弃”就是软绵绵张开的手掌,握不住任何东西。    
    所谓知足能享,就是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避免过度追求占有欲的满足,尽最大可能地享有生活中的一切。一句话,我们要以融合的方法管理欲望。    
    我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如果生活得简朴些,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人生,而不必为欲望的满足操劳。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可以提供方便和享受,如果过分追求,反而会成为一种奴役。    
    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只有意识到欲望带来的危机,我们才能避免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生活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心灵深处为纷杂事务所掩盖的快乐之光才能得以显现。    
    知足能享的生活,无需太多的时间和付出就可以获得。两相对比,只有摒弃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把简朴作为生活的基调,才能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体味到更从容淡定的人生。    
    真正知足能享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中消耗生命。在生命中保有闲暇,就能使心灵获得更自由的空间。    
    因此,只有活得简单一点,享受一点,才能不为物役,活得自由和快乐。    
    


第一部分第三章 在奋斗中享受人生(1)

    人生其实像是一罐沙丁鱼,我们都在找寻天空。——巴内特(AlanBennett)    
    进行恰当的选择    
    一位教授为一群毕业生上最后一堂课。    
    教授从包里掏出一个广口瓶,然后又倒出一堆大小不等的石头。他把石头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再也放不进为止。他问学生:瓶子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    
    他摇摇头,又从包里拿出一包碎石子,倒进瓶里,然后拿起瓶子晃一晃,让石子填满石块中间的缝隙。他又问:满了吗?    
    学生回答:现在满了。    
    教授又从包里掏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广口瓶里,填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满了吗?    
    学生回答:一定满了。    
    教授笑着从包里拿出半壶水,慢慢倒进瓶里。他把水放下,然后拍拍手问学生:“你们从这个试验里学到了什么?    
    一个学生站起来:它让我们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