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05期-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餐桌上一瓶《诺曼第太阳》的红酒,
免费供饮,为的是表达店主人好客的风度;然后,两三个流浪汉提琴手围上来,
热情为我奏一支不知名的小夜曲;然后,我不惜把一只高脚的酒杯抛向角落,
碎了,同声说各自正是为了祖国母亲的祝
福。我已无心绪去重访圣母院教堂的双塔,尽管我还能听到塞纳河边风吹树叶的絮语;是不是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我从生命的冬天里触摸出春天的脚步?
一九九六年二月
从流转到创造春江花月夜夏日正午辉煌秋叶凄丽冬雪埋藏一年四季自然而有序地流转生命从头在子宫内孕育一声啼哭便不由自主地堕入了生老病死又是另一种行列的流转最后一齐投入焚化炉花作一缕缕青烟飘向太空而骸炭留下归于沃土起伏归于禅悦绚烂归于平淡这里 那里毕竟还点缀着人世间舍弃不了的留恋多少值得吟唱的美好事物啊更期待着你 期待着我 期待着他共同创造出一篇篇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乐章
二○○二年三月四日
天堂和地狱如果在天堂有的是唯唯诺诺的贾桂有我不希罕天堂而回避地狱也有人说地狱和天堂只是一墙之隔那我很乐于作一名探访者从旋转玻璃门穿出穿进看看日光下有无新事
听着小夜曲离去走了,在我似乎并不可怕卧在花丛里静静地听着小夜曲睡去但是,我对于生命还是有过多的爱恋一切于我都是那么可亲可念人间的哀乐都是那么可怀为此,我就终于舍不开离去
永远和时间同在
“声音自草中来”
——《挽歌》每到清明多谢每一位前来为我扫墓的人带来花环的一片深情看,青青墓上草呵那是因为我的生命已经融入到这方土壤中永远和时间同在你没有听到我轻微的召唤么请你轻轻地放下每一个脚步我不知你会惊动了谁那就是我以虔诚渴望的眼睛在迎接你的到来今天过去了但愿你明年能照旧再来墓碑上刻有我和老伴和我们子女的名字我们俩并不寂寞在晨风中我们唱起与子偕老之歌
二○○二年九月三日
依然一棵年轻的树
■ 谢 冕
辛笛先生从事创作的年限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读他的诗,依然感到一种青春的气象。此刻诗人静坐在那里,望着那棵窗前的树。那树是他的老朋友了,他们经常默然相对。尽管在不开花的时候,他和树一样要承受寂寞,但他们不说一声憔悴。我不知道树的年龄,但我知道诗人已不再年轻,但他依然有着一颗憧憬春天的心。诗人就这么坐在那里,望着这棵“窗前树”,空阔中传来他的声音:“明年春天来了,/它还会照样开花。”①
再过两年,还是一样的年轻的声音:“四月,春天来了”。他看到了“桃花挤满枝条”的繁忙景象,也看到了那三十六层高楼一夜间又长了一层。在写给从巴黎归来的友人的那首《迎客诗帖》中,他回忆起莫奈的睡莲,名叫“诺曼底太阳”的红酒,他一样听到了塞纳河边树叶的絮语。半个世纪已经悄然在身边过去了,诗人并没有那种落寞的秋意,他仍然执著地相信:生命的冬天可以触摸到春天的脚步。②这些诗,都是在诗人过了八十岁以后写的。他已把一生中大部分时光留在了身后,但他的情感世界没有苍老,他对周围的一切仍然保留那种纯真的喜悦。这就是辛笛,九叶诗人中最年长、也最辛勤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位。
辛笛先生是一个很矜持的诗人,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近乎冷酷的挑剔。记得他在《手掌集》的后记中引用过奥登在1945年的诗集小序中的论点,奥登认为在每一个作者的眼光中,自己过去的作品大体可分四类,一是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是有一些很好的意思,只是由于才华短拙或匆忙成章而没有写到好处;其三,是一些自认为尚看得过的篇章,但缺乏重要性。任何集子都无可逃避地以此三类为定,只有他认为的第四类,才是诗人自己最为激赏的诗歌。但若以此为限结集成书,那么他的集子就薄得太令人气短了。辛笛先生说:“我很喜欢奥登这一段简洁完全的文字,虽然写来平易,创作的甘苦都给他轻轻道破。我写了这么些年的新诗,纵说是百分之九十九时间都用在与诗歌全不相干的研究和工作上,写存的诗原本不多,更经不住拣选,而论品质来——倘若有何品质可言,却大体属于奥登所列举的前三类的东西。加上从1936年的《珠贝集》中摘下的部分也还只有如此小小的一本。”③
辛笛是一位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诗人。尽管他对自己的文字显得有些吝啬,总的产量不算太多。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他,是他在沉沉的暗夜撒给了我们一串闪光的珠贝。我这里要说的是,即使他毕生只写一本《手掌集》,就这本诗集也足以展示他作为成功诗人的全部才华与风采,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也可以由一本诗集来论定。事实是对所有诗人来说,大量的诗总是平常的,好诗总是少数。即使一位诗人非常杰出,事实上也不可能每篇均可传世。由一首诗而让我们永记一个名字,因一本诗集而让我们想起一位诗人,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的诗歌史上实在是太多了。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爱好诗歌的少年,我是那样地对辛笛先生的文字感兴趣。一本《手掌集》当时定价是国币四元五角,它使一个贫穷的初中生在书柜旁徘徊了整整一个学期,终于攒够了钱买下来了。这本《手掌集》伴随我走过了风雨人生,经历了无数劫难,至今仍是我的珍藏。
我现在还记得初读辛笛诗歌时所受到的感动:“鞭起了的马蹄不可少留。想收拾下铃辔的叮当么?帏灯正摇落着无声的露而去呢,心沉向苍茫的海了。”④当日这样的语气和句式让我着迷,我感到从来没有的新鲜和奇异,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委屈地表达情感的复杂性,可以如此细微地体察人情、而且可以如此传达出婉转缠绵的美感。我那时不知诗,只知道辛笛和他的朋友们写着一些不同凡响的诗。后来约略地知道,辛笛的诗和当时流行的诗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他极端重视通过精美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生活中的美感。在别人可能是直露地表达的地方,他追求一种纤细委婉的效果。⑤他直接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崇尚艺术审美的这一路诗人的传统。这一路诗人注重诗的艺术性,但并不排斥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但他们对艺术的真诚,在艺术不受重视的年代的确是一道鲜丽的风景。
他们明确地坚持诗应当是音乐的,是美的,诗不仅应当有情有意,还应当有声有色。“花的天气里夜的白色,映照中一个裙带的柔和”(《丁香、灯和夜》);“我把碎裂的怀想散播在田原上”,“你给我带来了一纸清寒”(《寄意》)——他的诗句表达情感很细腻,有一种感伤的美丽。它通过暗示、借代、移情、通感等多种手段,让所要加以传达的情致都有一个熨贴的居所。读《潭柘》的首句“虫声让我怀着夏日的绿意了”,即可窥见作者的匠心:虫声是诉诸听觉的,绿意是作用于视觉的,从声音的感知,转换而为色彩的接纳,造出了这种音色之间的立体画面。主体是人,我是被虫声唤起而怀着一种夏日清凉的绿意的。
读着这样的诗句,人们也许会说,这是辛笛早年的作品,那时他年轻,有着青春愉悦的心境。此话其实不对。既使是六、七十年之后的今天,诗人审美的触角依然没有钝化。一曲《夜航》⑥即是明证。夜航船“悄悄地,在巨幅流动的暗色绸面上滑行”,他说的是夜间的水面,那是流动的暗色的绸,夜航的船是在一幅巨大的绸缎上滑行。即使到了晚年,辛笛依然心细如初,文字鲜丽如初。他是一棵依然年轻的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辛笛创作的高峰期。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剧烈震荡之中,时世的严重使一些人产生错觉,以为思想替代艺术是正当的,为了内容的重要性可以完全忽略形式和技巧。这些人往往对注意艺术表现的现象不怀好感,认为是“艺术至上”或“唯美主义”。很长时间内对“九叶诗派”的误解即是由此而生。其实,分歧不在对现实的态度,而在如何表现现实,即是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分歧上。所谓“至上”是心目中除了形式别无他物,“唯美”云云,也是如此。反观辛笛那时的作品,如《巴黎旅意》:“千里万里,我全不能为这异域的魅力移心,而忘怀了凄凉故国的关山月”;再如《布谷》⑦——
我听见过意大利的夜莺
我听见过英吉利的百灵
但我渡海而归
暮暮朝朝
我只一心一意想着你
古中国的凡鸟
从《巴黎旅意》到《布谷》,跨越不同的时空,始终不变的是那种非常让人感动的东西,说是乡土情结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也无妨。这点,所有的忠实于时代的诗人都在这么做的,也是不问艺术流派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新诗》和《诗创造》兴起,其中以辛笛先生参与其中的“九叶诗派”最为引人注目。“九叶”诸诗人精通外文,深得现代主义神韵,又熟谙中国传统诗学,致力于沟通东西方文化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新诗。这本是上个世纪中叶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番盛事。不意却是谤讽骤起,有说是“中国新诗的恶流”的,是“南北才子才女大会串”的。⑧这不能不使人感慨于中国的惰性。
然而历史是公平的,偏见已随着岁月流逝。至今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辛笛(和他的朋友们)不仅是非常“新潮”的,而且也是非常“传统”的。辛笛先生最近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直到今天我仍然想,我们如果运用一些半文不白的词汇、典故,只要运用适当,必然会给新诗增添一种难能可贵的魅力。……中国文言贵在言简意深,而古典诗词的内涵蕴藏尤为丰富,不论四声,格律,对仗都是讲究有来历的。很多美妙之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如果能够把古典诗歌的传统恰当地溶入到新诗中来,必可为新诗开拓前所未有的思路”⑨。这话说得很“大胆”,也很“保守”,但的确发人深省。
附带说一句,辛笛先生不仅外文好,而且国学基础深厚,他不仅新诗写得好,还写着一手地道的旧体诗,他的《听水吟集》可与《珠贝集》和《手掌集》比美。
2003年10月27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①辛笛:《窗前树》,作于1993年。见《诗刊》2003年10月号上半月刊,第24页。
②辛笛:《四月,春天来了》、《迎客诗贴》,均作于1995年。见《诗刊》2003年10月号上半月刊,第24—25页。
③见《手掌集》后记。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1月,第115一116页。
④辛笛:《夜别》。作于1933年。见《手掌集》第ll页。1948年1月,星群出版公司。
⑤星群出版公司出版《手掌集》时在《诗创造》上刊登的广告词说:“他的诗里没有浮面的东西,没有不耐咀嚼的糟粕,他把感觉的真和艺术的真统一成一个至高至纯的境界,使人沉湎其中,低徊而忘返。他那柔和的笔触,对于遣词使字和内在节奏都是十分完美的。”
⑥《夜航》,辛笛作于1993年。载《诗刊》2003年10月号上半月刊,第24页。
⑦《巴黎旅意》,约作于30年代末,《手掌集》第69—71页,星群版。《布谷》,作于1946,《手掌集》第91—94页。
⑧见张羽《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串》——评《中国新诗》,《新诗潮》第4期,1948年。又见游友基著《九叶诗派研究》,第112一11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l版。
⑨见《诗刊》2003年lO月号上半月刊,第22页。
人这名字(组诗)
■ [刚果]苗埃浦·缪昂巴 欧 凡译
人这名字你知道吗
那人是我的兄弟
他正值青春盛季
却伸开四肢
僵卧在血泊之中
像一支被折断的幼枝
在断垣残瓦之间
他有一个同我一样的名字
熟悉的名字
总被盗用被玷辱那就是人
我从祖先们继承了它那么久远
我的记忆
只保住些他们的碎片残忍吞噬了一切生命你知道吗
那击倒他
撕裂他成片片的
注满仇恨的子弹
夹着屠杀的噪声
来自另一个兄弟的
未伸出的手
他与我同属一个民族
这民族
赤裸而蒙羞人
人们许给我这名字
自世代的长夜以来
像许给了我
却从未兑现的爱抚变形总在创造生命你知道
只有眼神中的尊重能培育那沃土使植根于人的一切和平之舟扬帆启程
1992。10。17.法兰克福
我们痛恨战争像我们一代代的母亲像我们一代代的父亲
在我们手中
在我们心里当大炮摧毁了一切施虐肆杀直至被劫的大地颗粒无遗我们痛恨战争当每个英雄自我们的血滴的
每个毫米
收获了
成吨的黄金
成吨的钻石
成吨的白银
成吨的美钞作为他们暴行的奖赏我们痛恨战争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沿着暴露荒野的尸首的血迹去挖掘来日和平的沟渠在互相尊敬中裹藏着我们内在的生命
在我们的心里
在我们手中为了逃亡的生命重返故土我们跋涉万里把它寻觅
以我们的眼
以我们的脚像我们一代代的父亲像我们一代代的母亲
一度曾是:当误称的英雄们把我们连根拔起直到我们不可征服的灵魂之渊为了把我们变成这蒙羞土地上的 非人非兽的妖魔
由于我们素来相信
幸福的时代会到来
月亮将自回荡着
我们的大笑的声浪中痛饮
并移走那满注我们的
忧伤记忆的白骨之山我们鄙视这滴血的蛮勇我们憎恶坦克的碑尖利的鹰爪永远指向假想中的敌人我们唯愿种植和平于人的真情
在心中
在子孙们手里让它们成长为活的正义的异教徒而非好战教派的徒众借口欺世的誓言每一个音节都潜藏着大屠杀像我们一代代的母亲像我们一代代的父亲当武器的智慧 毁尽一切
杀戮盈野
直到每滴水的分子我们为绝望所伤还能有何选择我们痛恨战争在我们手中在我们心里穿过死去亲人的尸体堆我们将疏通友谊的运河它的脊椎扎根于彼此要求的尊严
为此死去的我们的族人
积成了这沃土
我们子孙的无定的未来之花
将赖以灿放
1999。3。8.法兰克福
非洲女人
——给莎莉非洲女人我献给你这首歌它是反抗之声不是卑顺之辞你是不可毁的你身体上的浮雕同样使我陶醉向你叙述往日的痛苦太费时但今天让我向你说一句便够你的眼泪令我难受我被它所伤痛彻心肺我不记得在我们的尊严重获新生之日你挥动的是哪只手也不记得当你移步踩着梦的色彩欢笑的林荫道怎样的欢乐曾弄响你的绸衣痛苦曾把你撕裂把你榨干把你像灰烬四处吹播人的身体被变形成数不清的冤苦每一天都有持久的痛苦躜出你受伤的大腿你不再能无忧无虑地拥抱我让我在你的怀里感受生的气息金色树丛的大地的女儿那么多永恒寓于无边的慷慨受赐于你无拘的臀股如任风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