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如焉@sars·come >

第1章

如焉@sars·come-第1章

小说: 如焉@sars·come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胡发云


  《如焉@sars·e》 题记

  作者简介

  胡发云,男,生于一个重大的历史交替时刻。少年爱诗,爱音乐,也爱玩,由于许多机遇,读了许多同龄人当年不太容易读到的东西。当过知青,工人,企业干部,后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20世纪80年代后以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为主。散淡、怠情,任由性情,写得不多。希望把生活过得比小说更有意味一些。近年的主要作品是《处决》、《老海失踪》、《死于合唱》、《隐匿者》、《思想最后的飞跃》、《驼子要当红军》、《葛麻的1976—1978》、《媒鸟5》、《老同学白汉生之死》、《射日》等。《如焉@sars·e》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写于一个非常时期。写完以后,一直放下了。如今能出来,我希望将它献给先我而去的妻子李虹。

  众说纷纭话《如焉》(1)

  (专家、网友评论)
  六朝无文,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惟胡发云《如焉@sarse》而已。
  ——章诒和(中国戏剧研究院研究员)
  我在持续关心思想学术界的发展,也是关注中国命运,关心社会进步。所以这个小说里面的人物达摩,尤其是卫老师,让我觉得,我们的传统仍然在艰难地延续着,借《如焉@sarse》的出版,我期待一个传统的复兴。
  ——崔卫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我关心的是在这块土地上,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小说家中,还有没有人愿意与这块土地共命运,还有没有人愿意把目光关注当下,并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如焉@sarse》的出现也许是改写了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在前苏联,即使在斯大林严酷统治、格杀勿论的年代里,也有一些作家真诚地写出了见证那个时代的好作品。前苏联产生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产生了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拥有了什么?在这样一种现实的文学大背景下,我们来读《如焉@sarse》,才能真正意识到这部作品的意义,才会发自内心地为这部小说叫好。我真的非常希望,这是个转折点,是个转弯的地方……
  ——傅国涌(自由作家)
  感慨良多!结尾很好,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是真实的。老人死后的讨论会开不成,达摩的网站被关闭。当然,市长的西装和拖鞋应该扔给拣垃圾的人。虽然我怀疑在中国有没有一个如焉,但我希望有。很多中国的普通人也许就是如焉,不知不觉地走出自己的局限,从狭隘的利益走向终极的思考。
  我原以为没有这样一个中国,看来的确还有一个这样的中国,还有一个达摩老祖,毛子却是大量的,在我周围就很多。
  ——白桦(作家、诗人)
  我对胡发云的评价,一个是《死于合唱》,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高峰。《如焉@sarse》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一个高峰,虽然我觉得也许并没有章诒和评价的那么高,但里面有思想,而且这个思想是胡发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思想者,他有话要说,这些话是他不得不说的。
  我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作家;只要他在思考,不用追求名声或者知名度,他就会成长起来的。一个作家在当代如果真的有思想的话,他不会被埋没的。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优秀的作家往往比社会科学家更深刻地洞察社会的实质,反映历史的真相。他会捕捉在宏观层面被忽视的细节,以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力观察生活样态和人际关系,刻画永恒的人性遭遇特定境况时的变态与坚持,尤其通过人物的命运讲述时代的故事。
  ——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如此全方位的涉及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在当代文坛本不多见。而其间表现出的有力度的思考,在新世纪文学中更是独树一帜。胡发云本是湖北文坛“思想型作家”的领军人物,这一作品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站在思想前沿的先锋作家。《如焉@sarse》在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的知识分子、党政官员的命运和性格的深入刻画方面,在对政治或直接或间接参与并支配男女情感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刻画方面,有如法国籍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
  ——刘川鄂(湖北大学教授)
  最初一位朋友把小说发给我,说这部小说在北京自由知识圈里面洛阳纸贵。我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很感慨,正如胡先生说的,有些是“许多思想者早已涉及的话题”,但是这样也难。也是出于此,我们要向胡先生致敬。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这个小说中最成功的形象实际上就是毛子。这个“毛子”可能要在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形象了。若干年后,人们想起来,就像我们想起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一样。毛子可能在未来的中国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犬儒化的典型,将来人们问文学上那时知识分子的典型是谁?毛子就是。
  ——赵诚(山西省委党校副教授)
  胡发云一直是我赞赏的一位有力度的作家。他对于当下问题冷静透彻的思考,眼到笔到之处游刃有余的剖析,他不事雕琢而内质优美的语言修养,更因为他一直以来从不推卸当下责任、不避前沿刀枪箭矢的战士姿态,让我曾多次向各界关心文学的朋友大力推荐读他的作品。《如焉@sarse》作为他的第一个长篇,从艺术文本上虽然没有几个中篇《处决》、《死于合唱》、《隐匿者》、《思想的最后飞跃》、《葛麻》、《驼子要当红军》来得纯粹,似乎颇有杜撰人物的隙痕,但就其广阔的社会容量和思想层面展现的锐利锋芒并其高度,都远远超过了他的中篇。二十多万字无一毫水份,密集的信息量和一环扣一环的紧密节奏,加上作者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语言能力,吸引许多高文化层次的读者一口气读完,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魏光焰(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
  《如焉@sarse》是一个思想者的文字,或者是一个思想者的文学,这个是最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一个思想者的卓然挺立的姿态,我觉得在中国作家中间能够体现一种思想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特别肯定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文学都要体现这样的思想,从这个作品中我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它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在这个思想上我有一个认识,就是思想包括了社会批判性,作为人文知识分子我们都要寻找社会批判资源,这是知识分子很重要的任务,我们要追寻自由,我们也要寻找正义,担当社会的道义,就是对公共生活和公众空间的一个关注,现在知识分子这种关怀很少,关注有限,真正像茹嫣这样的并不普遍。
  ——蔚蓝(湖北大学教授)

  众说纷纭话《如焉》(2)

  在京城据说一时纸贵的胡发云《如焉@sarse》(《江南》2006年第1期)在上海还少有提及。翻阅了一遍,文学手法一般,几乎无法从头到尾一个字不漏地读完。可是,这并不等于它没有价值,它之所以吸引文化界的读者是因为它以虚构的方式说出了一些被遮蔽的事实,比如关于“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关于“信息控制”等等。可以这样说,它的价值在于触及了一些敏感题材。文学的价值并不在于题材,可是由于某种题材长期无法得到书写,它也无法寻找到理想的言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写比不书写好,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任何与之相关的书写都奉为现代经典。
  ——王晓渔(青年评论家)
  像《如焉@sarse》这个小说,它非常真实地描写了底层劳动者怎样坚持思想,然后通过网络获得自己的提升。这样一个事情,这样一类事情,在我的视野内还没有一个人写过这个内容。还有一个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程度上,不是说写了这个题材,这就是一部好小说,写这个题材,还有深度的不同。比如说有的老师讲到还有描写矿工、矿难的小说,描写矿工、矿难也好,但是他触及到这个事实的真实度深刻程度,跟作家本身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是有关系的,所以一个好作家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的思想没有穿透能力,没有对现实的把握能力,他描写的就只是现实的表面。
  ——蔡朝阳(新浪读书沙龙的版主)
  那天一气读完了长篇小说,晚上睡梦中都是李慎之,虽然我并不认识李先生,但他的文章,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使我不由得从小说中的卫先生想到了他。第二天,我决定完整地写个读书笔记,提纲也拟好了,但是写着写着就陷入作者胡发云的文本中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使我搁笔,我感到小说只需要我引用原文就足以完成解读,那么作为读者的我应该退到文本的后面,把小说直接推荐给喜欢思想的人们。 
  ——柳又青(网友)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些带有终极色彩的问题不知已经、正在或将要困扰多少人,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在据说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祥瑞频出、万方来朝的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的当下,从庙堂冢宰到贩夫走卒;从学舌鹦鹉到草野潜夫;从耄耋老者到黄口学童,无不欣喜踊跃、拜舞谢恩。我们是谁?我们是唱着春天的故事的奔小康的幸福的人们,或者是小康道路上的带头人,或者是保持先进性的精英一族,或者是具有巨大智力优势的设计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新中国那里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当然是朝着幸福的地方迈进,走在社会主义的幸福大道上。然而,这套连真理部内部的人都感到底气不足的说辞,并不能欺骗所有的人。仍然有真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以及表达者,湖北小说家胡发云以他的长篇小说《如焉@sarse》表明:他是一个有血性、有智慧的思考者和表达者。
  ——苏祖详(网友)
  一个好作家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他的思想没有穿透能力,没有对现实的把握能力,他描写的就只是这个现实的表面。我想这是小说给我们带来的痛感的原因之一——茹嫣为什么会痛,因为她看到孙志刚的死,看到了李思怡之死,她看到这些苦难就会痛,这是人之常情。这种人之常情恰恰就是人性中非常高贵的东西。这是一部直面现实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一部讲述民间思想者群落的小说,讲述知识者不同的道路选择。这是一部思想者撰写的小说,而不是一个小说家撰写的小说。
  ——阿啃1919(网友)
  茹嫣可以算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的交叉点。左岸是达摩、卫老师,在社会低层辗转了一辈子,拒绝了一切被右岸同化的请求,“草根身份,贵族情怀”地要求着所有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右岸是梁晋生、江晓力,从小受着最正统的中国式马列主义教育,在官场上身不由己地应对着。茹嫣在中间乘着船路过,两岸的人都对她热切地期盼着,都毫不犹豫地认为她应该为自己所同化。而茹嫣呢,本来应该扮演的是“今天天气哈哈哈”的那种角色,认真起来却说出了太多这个世界里本该被心照不宣地埋葬掉的话。但是说到底,她只是在中间乘着船路过的人,她没有真正在哪岸停留:她无法忍受梁晋生他们那些政客的虚假,正如她无法忍受达摩他们那些低层工人的污言秽语。尽管她对梁晋生抱有深厚的感情,却始终不能像江晓力一样,完全地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考虑,她能做的只是期待,依赖他给她的温暖;而她对达摩他们,也只是敢说出真话,逞一时口舌之快,却无法承担严重的责任和后果。她是在平静中长大的人,没有左岸或右岸的热血,她只是中间乘船的那一群。
  ——剑倚霜源(网友)
  可以说是因为种种偶然或者必然成就了茹嫣、达摩、卫老师、梁晋生这一拨人,如果没有这些偶然或者必然,那么一切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也许就不会有达摩的清明,也许卫老师会和其他那一代的学者一样吧,被世俗所累,茹嫣也许会一直安安静静的生活着,做着她的小女人,永远也不会看到血淋淋的丑恶。人生其实是一个绵绵不绝的伤痛与悲苦的旅程,幸福与享乐只是漫漫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让人短短地歇息一下而已……
  ——小邱(网友)
  只有那一代人的小说,才会有如此深刻的烙印。无论是痛楚、恐惧,还是勇敢正视,伤痛永远无法消除。就像血会止,但疤永远会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当经历历史的人全都不在时,那段历史也就逐渐变得含糊不清,被轻视,被遗忘。
  ——洪碧芸(一高中学生网友)

  杂志、报纸评论

  《如焉@sarse》这篇小说在北京街头已经出现了打印本,卖到了40元一本。它尖锐、关注现实,之前被多家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盯上,能在《江南》上首发绝对是对刊物的一种提升!
  ——《江南》杂志主编袁敏
  《如焉@sarse》像一封神秘的、能量巨大的电子邮件,撞击、打开越来越多人的心。
  ——《南都周刊》(《:2006年最火的小说》)
  《如焉@sarse》是胡发云的第一部长篇,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创作完成,之前一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在北京街头甚至还出现了40元一本的打印本;2006年,《如焉@sarse》作为主打长篇正式发表在改版后的第一期《江南》杂志上,让这个一本销量不足2000册的杂志,销量猛增至11000册。据悉,小说的单行本将于今年全国书市前出版,有媒体称,《如焉@sarse》可能是“2006年最火的长篇小说”。作者朴实沉稳的叙述中,透露出对历史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史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展现出作家对于现代生活迅速变化的敏感。
  ——《武汉晚报》
  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用打印本的方式传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部作品叫《如焉@sarse》,而胡发云就是这部不可思议的小说的作者。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e》,被评论说是写了“网络中的人、政治中的人、情感中的人和思想中的人”。除了对网络的描写,胡发云小说中所描写的官场也让人觉得很特别。
  ——《都市快报》
  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如焉@sarse》,出版社不敢出版,却成为网上热门读物,甚至有“手抄本”流传民间。 不仅如此,《如焉@sarse》的学术研讨会,还引发了一场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论战。 
  ——《联合早报》

  对《如焉@sars·e》的一种非专业解读

  傅国涌 
  我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最近这20年来,我能看得上的小说也就几部,短篇小说集《夹边沟记事》是一本、长篇《如焉》是一本。 
  《如焉》的出现也许就改写了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史 
  自从80年代后期以来,诗歌逐渐边缘化,基本被淘汰。散文的情况本来差不多,但最近三年,《往事并不如烟》、《寻找家园》、《半生为人》等三本书的先后出版为当代汉语散文洗刷了耻辱,这三本散文集都足以进入文学史。如果要说为当代小说洗刷耻辱,我想那就只有从《如焉》、从《夹边沟记事》开始,“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