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

第17章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第17章

小说: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王刚说,他们单位也有一个“和坤”。王刚还以为是揪出了一个贪官,谁知完全搞反了该单位某干部是个“学习和坤的积极分子”,为人处世老是向王刚饰演的那个和坤“取经”。此公还当面“恭维”王刚:
  “你演的和坤对我帮助太大了。”可惜王刚不是和坤,无法体会“吾道有后”的那份感受。王刚是个演员,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绞尽脑汁塑造的角色竟然有此“社会效果”,自然要感到“一种悲哀”了。
  现实生活中是有那么一些人,对于古今中外的权臣贪吏巨贾的为人处世之道十分景仰,无论是看戏还是看书,凡遇此类“生动章节”,都痛下功夫,不是揣摩他们的当官权术,就是研究他们的谋财伎俩,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看来颇有心得。以前有人看了《红楼梦》,就在生活中“硬充角色”,以宝黛诸人自比。虽被时人所讥,总还无外乎是风月之事,无碍大局。毋庸讳言,这其中也不乏有玩过火的。听说在江苏有一位贪官,生性喜色,阅“花”无数。据说此公每玩一女,便剪发存照,做成档案。如此这般厚颜,着实令人发指!还有一厅级贪官,竟同时玩弄母女两人,还在席间大谈此中感受,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如今更有一些人“硬充”书中戏中居官、敛财之角色,把那些见不得人的“经验”行之于生活实际,对社会的危害性可就更大了。
  话说回来,人在看戏看书时的“脑力激荡”,外人既无法知晓,也无法禁止。就像那位干部硬要学和坤,且当众道来,你也无可奈何。但我想,大凡学权臣贪吏巨贾一类人的人,其目的总是想学之效之他们的“辉煌”,绝不想去学之效之他们的末日。好比学和坤,当然是学和坤如何手握大权大肆鲸吞国库资财,抑或如何享尽天下富贵,而不会去学和坤在月昏之夜悬梁自尽的那一节。可是学了前一段,不学后一段,行吗?老实说,即便你不想学,那个终局总还会找上门来的。因为天网恢恢,世上绝无此等便宜之事!言及于此,也算是种棒喝吧!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中国人一向偏爱忠孝节义,往往爱忠臣,恨奸臣。岳王庙中精忠报国的岳飞世代敬仰,那跪着的铁人万众唾弃,这“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比,无不说明了这一切。可叹现代人比较浮躁,觉得有些思想也不再实用了,于是就去找一些更实用的东西,希望能为己所用,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出现如何行骗,如何厚黑之类的东西,却该引起人们沉思了。说“透支”
  人到中年,最怕长“高”:血压高了,血脂高了,甘油三脂高了,这都是些令人担忧的“富贵病”。记得前些时曾去德清乡下看一位健朗的老者,他得知我的身体状况后,告以一番要言妙道却大大受用。这老倌说人的不少毛病,都是因透支而成,过多地吃,超度的玩,分外的安逸,岂有不生病的道理。这话虽出自一位村老野夫之口,典型的乡下话,但大可咀嚼。让人又一次感悟到,荒山僻壤中往往有奇人,引车卖浆人常常有高见。
  记得市井之中有这么一种调侃:据说上帝对人都是公平的,每人一生能吃喝多少酒饭,能吃多少鱼肉,都已经安排好了。如果透支了,疾病就是死亡发出的警告,常常告诫你:不可超支了。想想也真是的,透支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的效应,招致因果报应,透支的代价常常是贪一时之快,留下无穷悔恨。如果说身体和健康上的透支让人感到可忧的话,那么,在掌权用权、为人处世上的透支则让人可畏了。
  支出了干净干事的准则,必支灭春风得意的前程。最近中纪委、监察部公布了又一件巨贪案,主犯就是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真,此人进入仕途不久,便走了犯罪路。初步查明,其贪污受贿1051万余元。这个李真,年仅30余岁,可谓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为何他竟如此急不可耐地伸出贪婪之手,以至葬送了前程?这只能以“利令智昏”四个字来说明。看来,贪官是不能以年龄划线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一个“贪”字,一旦贪欲熏心,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其敛财之狂,手段之刁,其报应只能是不齿于人类了。
  支出了诚信老实的德行,也招致了灭顶之灾。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几次在全市干部大会上信誓旦旦,他把“钱”拆之为“有士兵持戈在把关”,谁要伸手,必被捉拿。然而,在背后他却大肆卖官收钱。原安阳市市长杨善修,在台上口口声声演讲廉洁,在办公室内挂的是同一老农的合影,家中挂的是“贤者灵怀与竹同,世间清品至兰极”的座右铭。谁知他装出老实模样,却是蛇蝎心肠,伪装戳穿之日,正是罪恶暴露之时。将老实当作幌子,这种透支只会是身败名裂作代价了。
  支出了投怀送抱的陶醉,遭到了法律的严惩。湖南巨贪蒋艳萍这朵“罂粟花”,凭借“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媚态,信奉“姿色就是力量”,从一个服务员到敛财千万的巨贪,无所不用其极,令人拍案惊奇。如果爱因斯坦所说的“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那么此女差不多是以姿色换来财产。对于贪其色、大捞钱的贪官来说,诚如枚乘的《《七发》中所说:美女妖姬是砍伤生命的斧子,美酒佳肴是穿心入肺的毒药,这种权色交易的透支,如同苍蝇至死发出的嘤嘤哀叹:奈何羡慕一时之快,留下的是绵绵悔恨。
  有史学家评论,一部太平天国史,实在是一部“透支史”、“教训史”。纵观洪秀全们刚有了一点积蓄,便疯狂地支出,最后落了个“入不敷出”、中途夭亡的下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支出了莺歌燕舞的天堂,也支灭了横扫清军的烈火;支出了万人膜拜的威风,也支掉了同生共死的承诺,支出了琼楼玉宇的气派,也支来了国库空虚的窘迫,支出美女入怀的陶醉,也支丢了凝聚人心的本色,支出了鸡犬升天的欢欣,也支到了众叛亲离的灾祸。
  以史为镜知得失,读人读事可警鉴。过生活,保健康,当不可透支,用权处事则更不能透支。一透支,如同大肆伐木挖沙,造成水土流失,此种竭泽而渔的做法,这般饮鸩止渴的所为,必招致洪荒灾害。一个简单的道理,银行里的存款,存多少才能支多少,有时还不能全支完,还要留有三天雨雪粮。遑论其他事情了!谓予不信,还是那句老话如警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精神贿·雅贿及其它
  世事如棋日日新。这年月,什么都出新,什么都在变,一不留神,说话行事便变得背时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社会的变,时代的新,是主流,是大潮,是大变化,是大写意。但不可否认,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较量中,后者也不甘于节节败退,也在负隅顽抗。殊不知连贿赂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也在悄悄乔装打扮,改变花样呢!
  贿赂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对于前者,人们比较容易鉴别和警惕;对于后者,往往不大容易察觉和防范。
  精神贿赂表现很多,最常见的是嘴巴拌蜜,语言贿赂。比如,把领导随口说的话称作“重要指示”;领导的字不怎么样,却说“书法功底很深”;甚至领导业余时间下下象棋、打打扑克,也被刻意恭维“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类。
  对于诸如此类的阿谀之言、奉承之辞,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听起来可能并不习惯,甚至有点反感。但在一个位置上时间长了,听得多了,慢慢地就受用了。一段时间听不到赞扬声,反而觉得很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人精神贿赂的俘虏。
  有位哲人说过:“阿谀是一种伪币,它只有通过虚荣心才能流通。”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虚荣心作怪,才经不起精神贿赂的诱惑,逐渐由半推半就,到来者不拒。于是,一些善于溜须拍马者,便千方百计地琢磨领导,察颜观色,投其所好:领导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什么能讨得领导的欢心,就讲什么。一切以领导“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原则,极尽吹捧之能事。殊不知,赞扬的话听多了,必然会飘飘然、昏昏然,听不进逆耳之言,导致失聪、失明、失察、失策。
  但精神贿赂,毕竟是嘴巴捧一捧,骨头轻一轻的事,只可受用,不太实惠。因而近年来,这权钱的交易,那低俗的买卖,也附庸起风雅来了。君不闻有的地方,风行起了以送名人字画而做敲门砖的。虽则出手也是动辄数万,但因为是“文化”之礼,“风雅”之举,所以贿者理由充分,说法精通,受者也心领神会,便于笑纳。恐怕还要说一句“秀才人情一张纸”而解嘲,虽然这“半张”之“纸”不但高价,而且保值,比起送“孔方兄”来,那“人情”不知要厚多少,但毕竟成了“大雅”。所以有些收藏者,实是打幌子,真送人也!但是到了这一两年,这“雅贿”一节,又从送字画变成了“买”字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已掉了脑袋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洪城到处长清字,题词莫非古月胡”,都是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江西奥特汽车租赁公司周老板,便是“携上好毛笔”,以“求字”之雅而上胡家门,并付“润笔”美金二万。周老板为何如此“风雅”,以至于“惜字如金”?原来钱、字交易之后“几年内,周通过胡借贷的国有资金超过二千万,归还仅十多万元”!这样的买卖,当然决不止于此一笔“雅贿”。胡长清赐墨几千幅,收钱无数回,本来肮脏的交易,因为披上了文雅的外衣,就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了。
  真要谢谢胡长清这个反面教员,让我们举一反三,看出了贿赂枉法的一个新品种、一种新动向!
  雅贿是怎么冒出来的,是不是从雅举中受的启发,不得而知。史载王羲之与僧人“书成换白鹅”,苏东坡以诗与和尚换蒲团,板桥以画与盐商换物济乡人,这从中只有“雅”的影子,毫无“贿”的味儿。想来这恐怕有百货销百客的因素在,况且时下生活日好书画走俏,古董热门,收藏人多,爱好者有,于是雅贿自然应运而生了。
  行贿被列入“雅”之列,并非写杂文的人会用词,而是人家行贿者懂招术,这种“雅贿”,你觉得是行贿,可是人家就是在“阳光下操作”,是“秀才人情一张纸”,是一只瓶子,是一件粗瓷,玩玩而已。我有一朋友,为工作上的事,千打听,万思量,用重金购了一张画,投其所好,果然使得“芝麻开门”。一次他说起此事,直使我感到其无奈之下,其苦自知,何雅之有!
  雅贿也好,雅送也罢,都是盗用或借用一种“名义”,玩点“小魔术”罢了。罪恶是要揭露的,伎俩是须戳穿的,廉政建设中,我们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常注意一些新的手法和新的包装,这种转入地下的行径,往往更隐蔽,更狡猾,更障人耳目呢!

  从进补人参说开去
  人世间,惟有岁月难敌。进入中年,我也隐隐感到神情有些恍惚起来。去年冬天,挡不住“冬令不忘进补,来年打煞老虎”的吆喝,我也第一次吃了一株人参。不知是精神作用,还是心理感觉,今年的“精气神”似是旺了一些儿。
  今见在各类补品中,或双宝素,或参鹿精,或东北三宝,或回春玉液,往往总是人参“挑大梁”、“唱主角”,在林林总总的补品中,人参这劳什子的确是被列为上品的。而自古以来,在我国还流传着人参能“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奇传说,听来还真觉得有些玄乎的。在拉丁文中,人参这两个大字是“包治百病”的意思。这种妙用,当然还不独国人相信,“老外”们也很崇拜的。据说宇航员上天,是如嚼着口香糖般大嚼人参“巡天遥看一千河”的。
  毋庸置疑,人参确实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提高智力活动的功效。但最近翻阅科普资料,又着实使我吃了一惊,那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滥用人参,提高了血压,导致了神经衰弱等种种病例。于是医学上就出现了一种新病症:“人参滥用综合症”。过头地吃了好的东西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这与“虚不受补”的效应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应了俗话所说的“物极必反”!
  这一番道理在生活中想来是为人所熟知的,但有的人则常常把它遗忘在角落。比如喝酒,一杯两盏“加饭”,慢慢喝,微微醉,诗也说说,文也谈谈,乐得很。但狂吃猛喝,三斤量偏吃十斤酒,过了量,翻江倒海起来,也是极伤脾胃的。常说“糖食坏齿”,尽管人们都知道,但有的人终究经不起甜、香、美的诱惑,久而久之就损坏了牙齿。如今都市高楼林立,进出空调,办公舒适,但也会出现头昏眼花之类的“大楼病”。吃甲鱼、吃黄鳝成了寻常之事,上馆子、吃酒楼变成推不了的应酬,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富贵病”也应运而生。
  舒适的环境,完善的条件,的确是令人赏心悦目,于人“善莫大焉”的,但是沉湎其中,缠绵温柔富贵乡,也是会磨灭壮志,泄了勇气和锐气,泯灭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不少人认为食不厌精是一种福份,而巴尔扎克则认为烹调的技艺水平越深刻,消磨的志气也越多。人在某种环境中,真正是条“变色龙”。唐太宗曾对魏征说:我现在夏天住在宫中还感到热,以前在战场上怎么感觉不到呢?这恐怕就是条件变化人变“修”的一种吧!说来还是大学问家王充有志乃尔。他幼时家贫且勤而好学,每天中餐以冷粥打发,为了是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的一位富家同学见他如此,一次送去一桌酒席。可是几天后他去拜望王充,只见那桌酒席一动未动。对此王充说,我吃了丰盛的酒席,以后吃粥就难了。看来王充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与他深谙“由奢入俭难”这番道理是分不开的。
  “水激则鸣,志激则宏”。按常理说,一个人在顺利的环境中,优越的条件下,正该发愤努力,更进一步,不图“青云有路总须上,宇宙无名死不休”,但也得一笔一划写个人,一点一滴学做人,持之以恒做些实事,踏踏实实干点正事。但为什么有的人却稍见一点景色,便认定是无限风光;走了一回江河,但以为是无边大海。因而满足于小富即安、小康则满,小进就上,自我陶醉,自我有趣,自我欣赏,变得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了。由此看来,过分地贪图享乐,追求舒适也是泯灭自己意志的愚蠢之举。至于富而不思源,富了就忘本,甚至干出种种为富不仁的事来,那更是为人所不齿,被人指脊梁了。
  在这个世界上,事物都是有比较地存在,健康和伤残,顺境和逆境,优越和困乏也无不具有两重性;既可以成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条件,也可以成为无所作为、消极颓废的温床,不少时候,吃人参还不如吃杂粮,“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卖老娘”即是此理。“白天吃只猪猡,不如晚上打个呼噜”也同样充满辩证法。而鸟儿挂上了金子铸成的项链意味着什么?大鱼养在了汉白玉铺成的池子中又是怎样的结局?生活中的这种种意思,说不上有超人启世的“个中三味”,但你、我、他能领会一二,则是作者的造化了。想到这里,我还要絮絮叨叨地说上一句:谨防虚不受补,小心物极必反!

  学习动物啥榜样?
  啸傲山林、搏击长空的走兽猛禽们真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难怪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人见人爱,大家爱看。想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