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但作者认为她应该以仁爱感化罪恶,由于她采用暴力,才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181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是雪莱的杰出成就。他虽然被迫离开英国,却时刻关心国内斗争。彼得卢的大屠杀激起诗人的无比愤怒,他写了好几首优秀的政治诗,如《致英国人之歌》、《写于卡色瑞执政时期》、《十四行诗:1819年的英国》、《专制暴君的化装舞剧》等。在《专制暴君的化装舞剧》中,诗人描写屠杀、欺诈、虚伪、暴政等罪行戴着英国内阁反动大臣和君权、神权、法权等面具,和刽子手们一起排成行列,在被屠杀的工人群众的血泊中耀武扬威地游行。但是诗人指出人民胜利的希腊并未消失,而是在日益增长,大地正号召人民奋起。雪莱把劳动者受奴役的处境和自由的未来作了对比,自由对工人来说是劳动的自由,是丰足的生活,对富人来说应该是约束和惩罚。他认为只要群众坚定、勇敢、团结一致地向统治阶级示威,统治阶级必然会感到他们的血腥镇压是可耻的,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的人民必能争得自由。《致英国人之歌》号召工人、农民起来斗争,在宪章运动时期成为广大工人的战歌。雪莱指出,物质财富甚至武器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必须为他们自己所占有。在这些政治诗中,他从启蒙思想出发,认为人人应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表明他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刻同情,已意识到劳动群众的巨大力量。但雪莱强调人民只要觉悟起来,就可以用“精神”力量战胜统治者。这些诗采用人民熟悉的语言,辞意通俗,号召力强,对后来宪章派诗歌很有影响。
20年代初民族运动的高涨在雪莱作品中也有强烈的反映。他写了《自由颂》、《自由》、《那不勒斯颂》、《给意大利》等政治抒情诗。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运动被镇压后,民族运动的中心移到希腊。作者最后一部抒情诗剧《希腊》(1822)是献给争取民族独立的希腊人民的,反映了诗人对民族运动的同情和支持。雪莱根据当时的报刊记载,描写了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还预示了希腊未来胜利的远景。
雪莱晚期的抒情诗中最著名的有描述自然景物的《西风颂》(1819)、《致云雀》(1820)、《阿波罗赞歌》(1820)等。《西风颂》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西风虽然摧残了一切,但也播送了新生的种子。诗人希腊自己化为西风,把他对未来的预言传遍人间。他说:“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么?”《致云雀》一诗模拟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响亮,愈飞愈高。诗人一边倾听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雪莱描写的自然景物往往体现着他对实物的细致观察,风格时而奔放不羁,时而婉转悠扬,语言富有音乐性,比喻丰富恰当,通俗易懂。
雪莱的《诗辩》(1821)是一篇未完成的论文,它阐明了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观点。雪莱根据丰富的史料,论证了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和社会相联系的,也论证了文学的教育作用。他肯定荷马创造了时代的理想人物,能吸引读者去效法他们: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英雄人物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但丁是中古欧洲的启蒙者,文艺复兴的先驱;弥尔顿在愚昧的复辟时期创造了撒旦的光辉形象,具有反专制的道德力量。他又指出希腊衰亡时期诗歌的腐朽堕落和当时的社会力量。他又指出希腊衰亡时期诗歌的腐朽堕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英国复辟时期的戏剧也是如此。雪莱强调诗歌在他那时代也该起改造社会的作用。雪莱还认为诗人“不但深刻观察了现在的实际情况,发现现存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而且还从现在观察到将来”。但他抹杀文学的渊源来自生活,强调诗歌反映的是永恒的真理和不变的人生,夸大诗人和诗歌的作用,他把诗人称为立法者和先知,断言诗歌改造社会的作用胜过实用技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雪莱也过分强调天赋和直觉、灵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尽管雪莱有这些思想上的局限性,但同拜伦相比,他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更多地向前看,因而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约翰·济慈(1795…1821)出生于伦敦一个小业主家庭,当过药剂师的学徒,后来放弃学医,专事创作。1817年出版了他第一本诗集(包括《读恰普曼译荷马》、《蚱蜢和蟋蟀》等)。这些诗表现了他对古典诗歌的爱好和描写自然景物的才能。1818年所写的长诗《安狄米恩》以希腊神话为素材,记述牧人安狄米恩寻找月神的故事,象征诗人追求理想的过程。诗人把现实社会的丑恶同大自然、诗歌、友谊、爱情的美相对比。
1819年是他创作的高峰,他写了许多抒情叙事诗、颂歌和十四行诗。《圣阿格尼斯节前夕》和《伊莎贝拉》两诗写青年的爱情,流露出作者反对封建专制家庭压制自由恋爱的思想。在艺术上,济慈极力渲染浪漫主义气氛,追求绘画和雕塑中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秋日颂》表现秋天丰熟的景象和诗人自己的感官陶醉。《希腊古瓮颂》描绘古瓮上被艺术家所凝固了的生活图画,诗人认为这比变幻无常的现实生活更美丽,代表了永恒的美。未完成的诗《海庇里安》(1818…1819)通过新旧两代天神之间的斗争,说明新的更美好的一代必将代替旧的一代。
济慈的作品主要以刻画鲜明具体取胜,他所写的景物具有实物感,这是同他追求美感以逃避现实的思想分不开的。尽管他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满的一面,他的诗歌却常常带有显著的唯美主义色彩。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一个保守的律师家庭,曾当过律师,后来专事写作。18世纪资本主义在苏格兰得到发展,英国资本也大量渗入,破坏了苏格兰的封建经济和长期保存下来的氏族制度 ,引起苏格兰广大阶层特别是农民对英国的仇恨。司各特一生坚持保守的政治立场,留恋被资本主义破坏了的宗法社会,但以同情的态度描写苏格兰农民,反映了强烈的民族感情。恩格斯充分肯定司各特的小说的认识价值,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苏格兰高地的这种克兰的生动描写。”马克思也十分爱读司各特的小说。1866年他写信给恩格斯说,他在最近一次病中不得不停止工作,“而且甚至使我不能阅读任何东西,除了瓦尔特·司各特的作品以外。”
司各特自幼喜爱苏格兰的民间歌谣和故事,很早就搜集这方面的材料。1803年出版《苏格兰边区歌谣集》,总结了这一时期他采集校订民间文学的工作。他还致力于收集各国民间文学,并译过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
司各特最早的作品是一些长篇历史叙事诗,如《最末一个行吟诗人之歌》(1805)、《马密恩》(1808)、《湖上夫人》(1810)等。这些叙事诗一般写中古氏族之间、苏格兰和英格兰封建主之间的斗争,情节曲折,带有恐怖、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氛。近似湖畔派诗人的某些作品;但作者注意刻画民间风尚、民族精神和民众场面,这是他独有的风格。
司各特在43岁时开始写小说,一共写了约30部,第一小说《威弗莱》(1814)叙述1745年苏格兰民族领袖图谋恢复斯图亚特王朝的故事,反映了苏格兰人民的反英情绪。接着他又写出《盖·曼纳林》(1815)和《好古者》(1816)。这些最早的小说已经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民俗民情和下层人民生活的强烈兴趣,也表现了他的保守的封建地主立场。
描写苏格兰生活最杰出的作品是《修墓老人》(1816)、《罗伯·罗伊》(1817)和《中洛辛郡的心脏》(1818)。《修墓老人》叙说1679年苏格兰清教徒为反对英国国教主教制举行起义、被英王詹姆斯二世镇压的故事。这次起义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延续。詹姆斯力 图恢复革命前的封建制度,镇压那些具有共和主义思想的清教徒。小说的主人公莫顿是一个温和的长老会派的清教徒,他在激进的长老会派约翰·巴尔福的激励下参加起义,成为他们的领导者之一。小说以不少篇幅记述苏格兰起义者的群众场面和他们的英勇、坚定与愤怒。他们最初取得了胜利,但由于缺乏组织和准备,终于失败,莫顿和其他一些领袖被捕。作者描绘了清教徒领袖麦克布莱尔在残酷的审判中所表现的坚毅不屈的气概,使旁观者动容,但是作者又把起义的坚定分子写成宗教狂热者或褊狭的过激分子。中特写约翰·巴尔福惨死,莫顿由于和贵族的联系,只受到放逐的处分,最终回国和他相爱的贵族女子结婚。“光荣革命”后,作为清教徒的威廉三世取代詹姆斯,巩固了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妥协,缓和了清教徒的反抗情绪。作者对苏格兰人民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也反对保皇党中最凶恶的上层,在政治上倾向于资产阶级妥协的托利派。
《罗伯·罗伊》以支持斯图亚特王朝的雅各派1715年暴动为背景,写英国北方贵族奥斯包狄斯东一族两支之间的纠纷。一支在伦敦经营海外贸易,成为金融巨头,另一支在英国北部拥有封建庄园,过着典型的地主式的生活。伦敦一支的弗兰西斯由于同另一支的拉斯里发生争执,到苏格兰山区向罗伯·罗伊求援。罗伯·罗伊是苏格兰氏族后裔,作者歌颂了这个抗击英国压迫的英格兰民族英雄,写他为生活所迫,忿而为盗,盘踞险峻的山区,在民间行,并率领部族同英军英勇作战。
“中洛辛郡的心脏”指的是爱丁堡监狱。小说开始时写1736年在爱丁堡发生的苏格兰市民反对英国统治者的暴动。市民因同情一个被处死的走私贩而向市警示威,但是警备队长卜丢司下令枪杀群众,因而被判死刑。后来英国王后下令缓刑,激起市民的极大忿怒。群众在走私贩的伙伴罗伯逊的领导下举行暴动。他们从狱中揪出卜丢司,把他处死。小说描写了炽热的群众场面,表现了群众的机智、团结、镇静和有组织的行动。小说的主要情节却是写苏格兰农民迪恩斯一家的遭遇。迪恩斯的次女爱菲因有杀婴的嫌疑,被监禁在“中洛辛郡的心脏”里。姐姐珍妮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不肯伪造见证来拯救妹妹,宁可历尽艰苦徒步到伦敦去,以同乡的情谊请求苏格兰贵族亚盖尔公爵帮助,最后见到王后,使妹妹获得特赦。作者从民族立场同情苏格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英暴动,并以深厚的同情刻画了农民的女儿珍妮。但是他用理想化的手法来描写苏格兰贵族和农民之间的亲如一家人的宗族关系,反映了他的保守的政治立场。小说还在最后以罗伯逊为中心安排了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
司各特还写过许多有关英国和法国历史的著名小说,如《艾凡赫》(1820)、《肯纳尔沃思堡》(1821)、《昆廷·杜沃德》(1823)等。《艾凡赫》是作者第一部描述中古生活的作品,背景在十二世纪末的英国。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撒克逊贵族和诺曼贵族、被征服者和征服者之间的剧烈斗争,作者同情被征服的撒克逊贵族,支持撒克逊的自由农民。小说通过主人公撒克逊贵族后裔艾凡赫的冒险经历,描写了比武、攻打城堡、骑士爱情、绿林侠盗的生活等场面,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英国的民族矛盾、民族风尚和各阶层的生活。作者把国王狮心理查写成正面人物;他英勇、正直,对撒克逊族一贯友好。撒克逊贵族和农民都支持狮心理查,反对傲慢、凶残的诺曼贵族和理查的弟弟、企图篡位的约翰。他们终于粉碎约翰和诺曼贵族的阴谋,狮心理查保住了王位。小说中的自由农民就是民间传说的侠盗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他们的活动丰富了小说的人民场面。
《肯纳尔沃思堡》主要写16世纪伊利莎伯朝恃权争宠的大臣莱斯特伯爵为了保护自己的声名地位,残杀了和他秘密结婚的妻子。作者也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伊利莎伯女王,宠臣萨塞克斯和莱斯特两大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莱斯特公爵的城堡肯纳尔沃思举行的招待女王的盛大宴会和各种反映历史、传说的化装表演。小说还穿插了不少伊利莎伯时代的文坛轶事和有关民间艺人、药师、巫师、小酒店生活的记述,使小说成为一部丰富多彩的风俗史。
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和司各特有联系的出版公司破产,使他负债13万英镑。司各特写书偿债,因而损害了健康。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取材于12世纪以后的历史,善于描写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往往把一些个人的遭遇同巨大的历史变革结合在一起,给人民以较为显著的地位。他的作品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分,富于生动的地域特点和民族色彩,规模宏大,情节离奇曲折,场面绚丽动人。他擅长通过风景和环境来烘托气氛,并把它们和故事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的小说为此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欧洲许多著名作家推崇他的作品,有些还受到他的影响,如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梅里美、大仲马,俄国的普希金,意大利的曼佐尼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四节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和雨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尖锐,国内有保皇分子的阴谋破坏,国外有欧洲封建联盟国家的武装干涉,同时革命阵营内部也发生派别斗争。在短短的五年中,革命形势急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89年7月到1792年8月是自由主义贵族阶级、国王和大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阶段;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党执政的阶段;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是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党专政的阶段。雅各宾党体现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平民的利益,是革命的资产阶级最坚决的代表。这种复杂而尖锐的政治斗争在当时戏剧、散文和歌曲里得到强烈的反映。
这个时期的戏剧比较重要的有悲剧和时事短剧。悲剧取材于历史,或者歌颂罗马时代的英雄事迹,或者揭露法国历史上的封建罪恶和宗教迫害。其目的是借古喻今,服务于当时的革命事业。玛利—若瑟夫·谢尼耶(1764…1811)是写这类悲剧的著名作家。他的时事短剧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没有复杂的情节,它是革命斗争中逐日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舞台上迅速的记录和直接的反映,颇为革命观众所欢迎。
为了鼓动和宣传的需要,演说和政论文盛极一时。在封建专制时代,演说主要是统治阶级用以宣传宗教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给演说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听众,因而演说体散文获得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著名的革命领袖马拉(1745…1793)、丹东(1759…1794)、罗伯斯庇尔(1758…1794)等人也都是著名的演说家。法国在革命以前没有日报,只有杂志和不定期的报纸,而且内容都是属于文学、科学和宗教方面的,不涉及政治。革命爆发以后,创办日报之风大兴,于是与演说文相类似的政论文也应运而生。
革命时期歌曲创作极为丰富,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创作,有的出自职业作家之手。在当时传播最广的歌曲中,《一切顺利》(1790)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