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2004年第15期 >

第3章

2004年第15期-第3章

小说: 2004年第15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希望被暴风雨嘲弄,
  当我们无法再亲近母亲,
  当悲愤变成壮烈,我们用贫血的躯体,
   滚烫地驱赶野蛮的黑夜。
  毕竟,我们不是手持长矛的苏亚雷斯。
  而我们渴望被道义挟持,
  绝不被道义猜测。
  
  于是,广场的松树上突然闪着亿万的光亮,
  如繁星闪烁,照亮了苦难的天空。
  在冷风中晃动的小瓶子,
  如愁容满面的乐师,
  敲打出拯救的音符;
  刹那间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这典型中国式的隐喻,
  几乎成了血腥中激活的风景。
  人民悲壮地欢呼着“小平”,
  欢呼着心中的救世主。
  
  小瓶子宛如倒下又站起来的勇士,
  勇敢地扑向灰烬:
  是沙场上捐躯的神话;
  是荒原里守候的猎人;
  是死神降临时的不妥协;
  是令人骄傲的品格与自豪;
  是祖国的见证——荣辱与崇敬!……
  
  人民的爱也在那时刻显露出来;
  爱戴的呼声在同一个时间里发出;
   ……一百年的轻与重!
  一百年沉浮的奇迹!
  谁都无法忘怀红色的纪念日期。
  无边无际的缅怀与记忆,
  将会永远珍藏在世人感恩的心里;
  记住这不灭的形象而不是忘记!
  其实,怀旧与赞美只是你灵魂的习惯而已。


远眺香港的小平铜像
■  熊 红
  深圳的莲花山
  矗立在都市的中央,
  山顶上矗立着
  中国唯一的小平铜像。
  他飘扬的风衣荡落一百年风尘,
  他温和的眼光远眺香港。
  他曾经驻足深圳河边,落马洲头,
  静静注视界河对岸
  那些摩天的楼房。
  他读过《马关条约》
  字行间的耻辱,
  
  把统一的重任担在肩膀。
  铁娘子的眼角
  还挂着日不落帝国的傲慢,
  不列颠的话语里暗藏鸦片的锋芒。
  回应英国人的四川话
  丝毫不减当年刘邓大军的威风,
  宇字句句挟裹着中国人的正气,
  1997年,中国必须收回香港!
  1997年,五星红旗
  必须在港岛飘扬!
  
  那时候
  我们的香港还在徘徊,
  在回归的界河边遥遥观望。
  如果解放军的哨兵
  站在了太平山顶,
  维多利亚港湾的海水颜色
  会是怎样?
  如果中国的国徽
  悬挂在港督府门前,
  半山别墅的资本家们
  会不会流浪?
  小平用他犀利的眼光,
  洞察了香港同胞的心房。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香港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今天我们登上莲花山顶,
  再和小平一起远眺香港。
  皇后大道穿行着忙碌的人群,
  避风塘畔流淌着快乐的乐章。
  九龙城公园一片安乐祥和,
  赤蜡角新机场昼夜银翼闪亮……
  会展中心的国旗和区旗
  迎着海风,飘扬出
  新东方明珠的靓丽形象!
  
    2004年6月6日


血路之歌
■  郭良原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听取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的汇报后,邓小平陷入了沉思。然后,他说出了这样一句永载史册的话:“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办一个特区——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又一次,
  他用十万万炎黄子孙熟悉的四川话
  向深圳,不!向全中国,
   发出了庄严而又悲壮的进军令
  
  杀出一条血路!
   森林般的手臂举起
  巨大的回声
  应和着那句著名的宣言
  在天地间撞响
  开山炮炸响了
  南中国的一片海湾
  沉睡了千年的荒野
  惊醒在1980年的春天
  
  一批批义无返顾的拓荒者
  用他们青春的热血和汗水,
  凝固起石子、水泥和钢筋
  浇铸!浇铸!!浇铸!!!
  一座座直插云霄的高楼
  以三天一层的速度拔地而起
  深圳,呼吸着春天的风
  以前所未有的搏杀和创造
  把世界的问号拉成了硕大的惊叹号
  
  大潮退却后
  一块块礁石露出了狰狞
  1984年
  深圳人的双肩负荷着沉重的压力
  此时,就在此时
  他来了!迎着乍暖还寒的风
  他登上20层高的国商大厦
  他走进深圳河畔的渔民之家
  他看着,听着,感受着,思考着
  就像一个熟知大海的舵手
  坦然面对着扑面而来的风浪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八年之后
  领一代风骚的他
  在深圳的翘望中又来了
  全世界的目光一起聚焦在他的身上
  一路兴趣盎然一路深思熟虑
  一路语重心长一路指点江山
  那双打过桥牌也挽过狂澜的手
  最后重重一挥——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一语破的  字字千钧
  穿风破浪  响  遏  行  云
  从血路上趟过来的深圳腰杆更直了
  改革开放的中国方向更明了
  
  在每一个朝霞灿烂的早晨
  在每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
  千家万户的窗口
  都能听到他那熟悉的四川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2004年6月2日于深圳


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外—首)
■  陈所巨
  二野渡江指挥部在安徽省桐城中学园内,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就在这里指挥渡江战役。
  
  赭黄色的宁静涂在墙上
   那种永恒的涂料显得高贵
  风曾经从北方来  席卷着泥土和旗帜
  我的渴望或许也在曾经的某个时候
  草木一样开始发青
  
  金戈铁马的岁月
  诗歌或许淹没在飞扬的炮声和呐喊之中
  但我却没想到
  在以后的日子里  就在这座赭黄色的
  建筑物的内部
  诗会比半个多世纪的静谧还透明
    一组无形的雕塑  一层铺在作战地图
  和共和国响亮婴啼上的浅蓝色的智慧
  以及一大片庞大而铁冷的沉着
  就在这里存在着
  在所有我所看见和想到的地方
  
  共和国鲜艳的颜色
  春风一样漫染过来  在这里
  积蓄和加强  然后势不可挡地
  漫过长江  染遍江南
  
  赭黄色的宁静  阳光一样融汇和沉淀着
  像一片赭黄色的深深的江水
  在这里  历史的微笑就这样不经意地
  让我感觉着伟人们不凡的气质
  令人肃然起敬的震撼心灵的存在
  
  有桂花树的四合院
  
  这座小小的四合院在渡江指挥部附近,是渡江战役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下榻的地方。
  
  桂花年年开过
  年年都将一束馨香储进厚厚的记忆
  曾经的夜晚  灯光也是这种馨香的颜色
  也是这种动人的宁静
  小小的四合院  木隔棂的窗户
  灯光总在午夜  以犀利的坚强
  透过雪花般的窗纸
  在无边的空旷中寻觅宽广的胜利
  
  伟人们洗漱的声音  在黎明
  就在石板的庭院和树叶上蹦跳了
  他们的面前和身后都是
  长满高大乔木的浩荡的土地
  若干年后  他们是否还记得
  桂花树上那群兴高采烈的小鸟
  小院已经旧陋
  而许多人和许多树记忆犹新
  在新中国的早晨  曾经有两个伟人
  普通人一样在这里下榻
  打着短暂的普通的鼾
  在不打鼾的时候  他们沉着
  思考的表情和坦然的微笑
  也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邓小平
■  吕 进
  很久很远就有了他的消息
  在鸦片战争的风云和“五四”的呐喊里
  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和大跃进的荒芜中
  在文革岁月江西那座将军楼的小道上
  在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梦境
  历史等待着这个伟人日渐走近的脚音
  于是,当站立的中国将时针拨向改革与开放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了邓小平
  他从不穿西装,却喜爱法国面包
  从联合国开会回来,给他的同志带回的
  正是那长长的、黄黄的像交通棒一样的面包
  也许,从紧闭的国门外的面包里
  他回忆起年轻的马赛曲和里昂的风情
  他是桥牌高手,在叫牌的谈笑里
  他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搭起了桥梁
  他的听力不好,却最听得清人民的心里话
  他不说普通话,却让每个人都亲近他的四川
  口音
  
  他的话很平凡,像四川盆地的一滴滴雨水
  却滋润得中国仅仅在历史的一瞬
  就以自己的新貌让全世界吃惊
  他剪着平头,却让中国女性的发型时髦多彩
  他的功勋不小,在老百姓面前他却很小很小
  他是人民的儿子,大家的“小平”
  他的个头不高,全世界却都仰望他
  连高个头的铁娘子也降低了说话的调门
  90年代当他出现在深圳
  人们心疼地发现他老了
  他衰老了,他的祖国却越来越年轻
  当他融入大海,却将眼睛留下
  深情地注视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
  邓小平,一个不写诗的诗人
  邓小平,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的名称


看一位伟人打牌
■  张 庞
  
   一
  
  在中国  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个子原本不高
  打出的手势无比动人
  他喜欢一边抽烟  一边叫牌
  微笑中带着几分天真
  他不露声色  反常合道
  纵横捭阖  蓦然摊牌
  一副大家风范
  一位长者身份
  
   在中国  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打出的一张张高牌
  令对手震惊  山河感奋
  他从容不迫  棉里藏针
  举重若轻  沉着应对
  每一次牌局  都关联着
  一个大党的情结
  和
  一个大国的命运
  
  二
  
   一张“猫论牌”
  用极普通的汉排方块字
  大写着生产力理论
  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他说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
  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啊  言简意赅  深入人心
  字里行间熔铸着一位伟人的
  ——钢铁般意志
  ——设计师睿智
  ——大无畏精神
  
  在大落大起  几沉几浮中
  他与自己的民族和人民
  一路前行  一路艰辛
  从凤阳花鼓收槌的风寒
  到大地春暖犁铧的诗韵
  一个老人和浪谷波峰的浮力
  托起共和国前进的巨轮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镌刻成东方神话的碑文
    三
  
  一张“实践牌”
  拉动着检验真理的大犁
  掘开板结已久的土层
  抖落一个神话的封面和浮尘
  从此  远航的船队
  千帆竞发  百舸,争流
  驶出禁区的水深
  驶向远洋大海
  
  如今那段剑拔弩张的往事
  已经有了正确的结论
  而正是那次思想解放的对话
  带来了后来大转折的意义
  回望春回大地后蔚蓝的天空
  收获金秋时节的笑脸和自信
  老人的谜底和答案只有一个
  真理的标准操在实践者手里
  
  四
  
  一张“开放牌”
  向世界发出请柬
  将国人送出大门
  长城边上篱笆墙的影子
  成为历史上一道浅浅的遗痕
  一批批老外和“海归”派
  从四面八方赶来淘金
  古老的大槐树下生出青春年轮
  
  啊  三峡大坝竖起炎黄风骨
  杂交水稻拼出汉语语音
  奔跑的神鹿衔来五环彩旗
  “神舟”载人飞天感受太空的壮丽
  一个开放的中国感动着世界
  头顶的阳光照耀红地毯延伸……
  正是老人按动了开放门户的加速器
  才有了今天——
   理论下的发展
   发展着的理论
  
   五
  
  一张“一国两制牌”
  用智慧的力量解开了历史方程
  一觉醒来只见太阳冉冉升起
  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
  举起手臂的将士神情肃然
  激动的情感浸润着民族的自尊
  哭泣的风雨搀扶着一路漂泊的人们
  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哦  那位在南海边上画圈的老人
  把港澳回归的道路铺平之后
  便悄悄地拥入大海的怀中
  尽管他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
  抽一支烟  喝一口水
  但在回归的庆典中
  人们却一遍遍呼唤着他的名字
  从那时起  维多利亚港湾
  年年岁岁激荡着他的一腔赤诚
  日日夜夜澎湃着他的浓重川音
  
    六
  
   在中国  有这样一位哲人
  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他深得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他驾鹤远去——
    高山为他送行
    大海伴他入睡
    还有春天的故事
    捎去这里甜美的消息
  
   告慰敬爱的邓公  远行的哲人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化作台面
  十三亿人民举起森林般手臂
  ——吟巴山蜀水作牌
  ——扬东海波涛作牌
  ——舞北域雪飘作牌
  ——拎南疆椰林作牌
  又是对局的日子
  放飞龙腾的神韵
  啊  一副胜券在握的大牌
  永远属于哲人的祖国和人民


小平语录:改革开放关键词
■  张德强
  
  
  
  
  白猫黑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
   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一句大白话
  彻底改革了中国的面貌
  理论都是灰色的
  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姓社、姓资不必嘴上打架
  关键要让老百姓的日子
  越过越好
  
  安徽小岗村农民
  悄悄地分田到户责任承包
  春天一片绿油油的秧苗
  秋天稻子笑弯了腰
  温州老板生产的优质皮鞋
  打造出中国驰名商标
  国企、民营齐心协力
  多种经济的彩笔
  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的调色板
  绘出了鲜艳夺目的画稿
  
  白猫黑猫各显神通
  小康幸福是一致的目标
  在同一面旗帜引领下
  方向绝对错不了
  美丽家园靠我们亲手创造
  
  摸着石子过河
  
  举目远眺
  河那边有一片迷人的风光
  时刻把我们诱惑
  我们要过河
  我们当然要过河
  那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不管水流有多湍急
  我们都必须过河
  
  挽起裤管,走吧
  不妨先摸摸河底的石子
  
  试探一下深浅
  趟一步,移一步
  站稳了脚跟再向前跨越
  心,再细一些
  胆,再大一些
  没什么大不了的
  滑倒了爬起来继续行路
  漩涡深沟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敢迈步停在半途
  河那边的风光
  终究属于勇敢的探索者
  
  发展是硬道理
  
  集装箱是硬的
  超市的货柜是硬的
  连绵崛起的住宅楼是硬的
  海关的钟声也是硬的
  硬碰硬,实打实
  图表的箭头向上就是道理
  而道理也是硬的
  
  漂亮的言辞
  虚拟的数据
  不会延伸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再也没有理由
  可以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