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论语点睛 >

第6章

论语点睛-第6章

小说: 论语点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若注云:微笑,则成尖酸气象矣。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禅解】

  “铿尔”者,舍瑟之声;此非与点,乃借点以化三子之执情耳。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禅解】

  不哂其“为国”之事,特哂其“不让”之言耳。既说“为国”,又说“非邦也与”,正是与三子,以补点之虚证。一直皆夫子之言,不是一问一答也。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僧问和尚,如何是佛)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和尚答曰:只你便是。)颜渊曰:“请问其目。”(僧又问曰:如何保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尚答曰:一翳在目,空华乱坠。)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僧礼拜。)】

  【禅解】

  “克”,能也。能自己“复礼”,即名为“仁”。一见仁体,则天下正当下消归仁体,别无仁外之天下可得。犹云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尽大地是个自己也,故曰“由己”。由己,正即克己,“己”字,不作两解。

  夫子此语,分明将仁体和盘托出,单被上根,所以颜子顿开妙悟,只求一个人华屋之方便,故云“请问其目?”目者,眼目,譬如画龙,须点睛耳。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工夫,正所谓流转生死,安乐涅荻,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视、听、言、动,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视、不听、不言、不动,只要拣去“非礼”,便即是礼,礼复,则仁体全矣。

  古云: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立知,即是“非礼”。今“勿视”、“勿言”、“勿动”,即是知见无见也。此事人人本具,的确不由别人。只贵直下承当,有何利钝可论,故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从此三月不违,进而未止,方名“好学”,岂曾子、于思所能及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禅解】

  “出门”四句,即是“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意。邦家“无怨”,即是“天下归仁”之意。但为中根人说,便说得浅近些,使其可以承当。

  卓吾云:“出门”二句,即“居敬”也。“己所”二句,即“行简”也”“在邦”二句,即“以临其民,不亦可乎”也。

  王阳明日:亦只是自家“无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禅解】

  “其言也切”,不是切言,全从仁者二字来,直是画出一个“仁者行乐图”。牛乃除却“仁者”二字,只说“其言也讱”,便看得容易了,故即以“为之难”三字药之。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禅解】

  不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根源,便是不“内省”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禅解】

  卓吾云:牛多言而躁,兄又凶顽不道,料必不相容者,故忧其将害己也。子夏以‘死生有命’慰之,又教以处之之法,谓只待以恭敬,疏者可亲,况亲者乃反疏乎?盖劝其兄弟和睦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禅解】

  一指能蔽泰山,不受一指之蔽,则旷视六合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禅解】

  陈曼昭曰:假饶积粟巨万,岂名“足食”,使菽粟如水火,方名“足食”耳。假饶拥众百万,岂名“足兵”,如周武王观兵于盂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方名“足兵”耳。“足食,足兵”,民乃“信之”,则“去食”、“去兵”,民亦“信之”矣。今时要务,正在去兵去食,不在调兵征粮也。

  方外史曰:蠲赋税。以足民食;练土著,以足民兵,故“民信之。”必不得已而去兵,去官兵,正所以足民兵也。又不得已而去食,去官食,正所以足民食也.所以效死而民弗去。今时不得已则屯兵,兵屯,而益不足矣。又不得已则加税,税加而益不足矣。求无乱亡,得乎?圣贤问答,真万古不易之良政也。又曰:既已死矣,且道有信,立个甚么?若知虽死而立,方知朝闻夕死可矣,不是死而后已矣的。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禅解】

  有激之言,快心之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禅解】

  “文”,也是皮肤上事;“质”,也是皮肤上事,须要知“文”、“质”从何处发生出来。譬如活虎豹,活犬羊,总是活的,若“虎豹之鞟”,“犬羊之鞟”,总是死货耳。子贡一生说话,只有此二句,大似悟的,可与“文质彬彬章”参看。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禅解】

  格言良策,万古不刊。当与“去食、去兵章”刻于宫殿。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禅解】

  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无主”。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禅解】

  四个“其”字,正显所爱所恶之境,皆自心所变现耳。同是自心所现之境,而“爱欲其生”、“恶欲其死”,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非惑而何?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宜在“有马千驷章”“其斯之谓与”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禅解】

  不曰“行无倦,居以忠”,便见合外内之道。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禅解】

  请各各自思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禅解】

  三节都提出一个“子”字,正君子求诸己,乃端本澄源之论。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禅解】

  真正好先生.,金沙不滥,药病灼燃。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禅解】

  “自辱”则反带累朋友,所以不可。若知四悉随机,方可自利利他。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禅解】

  为莲故华“以文会友”也。华开莲现“以友辅仁”也。 


 
 
子路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禅解】

  “先”、“劳”,并去声呼之。“先之”,创其始也。“劳之”,考其终也。“无倦”,精神贯彻于终始也。

  卓吾云:“请益”处便是倦根,故即以“无倦”益之。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禅解】

  仲弓独问举贤才,可谓知急先务。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禅解】

  人问王阳明曰: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阳明答曰:恐难如此。岂有此人致敬尽礼,待我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耶!孔既肯与辄为政,必辄已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痛悔,真切如此,蒯瞶岂不感动底豫。蒯瞶既还,辄乃致国请戮。瞶已见化于子,又有孔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瞶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为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尊瞶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自复其位。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禅解】

  宁为提婆达多,不为声闻缘觉,非大人,何以知此?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禅解】

  诵《诗》者思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禅解】

  卓吾曰:一车问答,万古经纶。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禅解】

  者才不是说真方,卖假药的。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禅解】

  深痛杀业,深思善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禅解】

  可见五浊,甚难化度。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禅解】

  不正身之人,难道不要正人耶?故以此提醒之。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禅解】

  卓吾曰:“一字不肯假借如此。”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禅解】

  四个“几”字一样看,皆是容易之意。”《传》曰:几者,动之微知几其神。可以参看。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禅解】

  观心者,亦当以此为箴。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禅解】

  才有第二念起,便不直。此即菩萨不说四众过戒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禅解】

  也只是“克己复礼”,而变文说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