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义:自然界的职能已经确立,自然界的功效已经完成,人的形体具备了,人的精神活动也随而产生。爱、憎、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隐藏于人的形体和精神中,这就叫做“天情”;人的耳、目、鼻、口。形各有不同的感触外物的能力而且不能互相代替,这就叫做“天官”;心居于人的胸腔中部,支配着耳、目、鼻、口、形五官,这就叫做“天君”;人们利用自然界的万物,来养育自己,这就叫做“天养”;顺应人类的需要来供养人类的叫做福,反之就是祸,这就叫做“天政”。
荀况说:有些事不能做也不应做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己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于地者,己其见树之可以事者矣。所志于阴阳者,己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释义:所以,最能干的人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最聪明的人不去想不应该想的事情,认识天,就是要根据已经显现出来的天象来预测未来的变化。认识地,就是要根据已经了解到的事作事生长的条件合理的繁殖。认识四时,就是要根据已经表现出来的节气变化的次序正确地安排农业生产。认识阴阳,就是要根据已经看到的阴阳和谐的现象进行调理。圣人派专职人员掌握天文历法等自然界的变化情况,自己则掌握治理自然和社会的原则。
荀况说:治乱在人不在天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释义:社会的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回答说:日、月、星、辰等运行的情况,在禹和桀的时代一样,禹使天下太平,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治或乱并不是天造成的。
荀况说:治乱在人不在时
时邪?曰:繁启、 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释义:那么,社会的治或乱是时令造成的吗?回答说:农作物发芽成长于春夏两季,蓄积储藏于秋冬两季,这在禹和桀的时代也是一样的,禹使天下太平,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治或乱不是由时令造成的。
荀况说:治乱在人不在地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时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释义:那么,社会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回答说:农作物得到适宜生长的地理条件就生长,失掉适宜生长的地理条件就死亡,这在禹和桀的时代又是一样的,禹使天下太平,桀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诗》上说:“大自然生成岐山,太王开辟了它,太王创立了基业以后,文王就使它安定下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荀况说:不是要天合乎人,而是要人合乎天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也;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 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释义:天并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废止冬天;地并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土地的面积;君子并不因为小人的吵吵嚷嚷就改变自己的行动。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一定的规范,而小人却计较眼前的利益。《诗》上说:“没有违背礼义,何必顾虑别人的议论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荀况说: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物之己至者,人袄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耕伤岁,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袄。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妖,夫是之谓人袄。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袄。
释义:在已经出现的事物中,人的灾祸才真正可怕。耕作粗劣,伤害了庄稼,锄草粗糙,影响了年成,政治险恶,丧失了民心,田地荒芜,庄稼长不好,粮价昂贵,百姓吃不饱,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为的灾祸,政治法令不清明,各种措施不合时宜,农业生产不闻不问,役使人力误了农时,那么,牛马就会互相生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现象,这就叫做人为的灾祸。不整顿礼义,内外不分,男女淫乱,那么,父子之间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之间就会互相背离,外患内乱就会同时发生,这就叫做人为的灾祸。
荀况说:顺应天意去努力奋斗叫做“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释义:尊崇天而且仰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作物来看待而控制起来呢!顺从天而且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变化规律而加以利用呢!盼望天时而等待天的恩赐,哪里比得上因时制宜使它为人服务呢!依靠万物自然生长而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们的才能而繁殖它呢!空想着役使万物,哪里比得上治理万物而使万物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呢!仰慕万物自然产生的过程,哪里比得上促进已经生成的万物更好地成长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指望天的恩赐,就不符合万物生长发展的本性了。
荀况说:人之行为合乎天道,才能避免灾难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释义:涉水的人根据水的深浅标志前进,如果标志不明显,就要沉没到深水里去;统治人民的人把这一个贯的原则树为标志,如果标志不明显,就要造成混乱。礼,就是标志。背弃了礼,就是昏暗的时代,昏暗的时代,就会天下大乱。所以,这个一贯的原则不能够不明确,虽然外交内政的具体标志有所不同,但是不明显的表示和明显的表示都有一定的常规,这样,人民才免于灾难。
第三章 李康说命
李康(生卒年不详),三国魏文学家,“矣命论”的重要代表。字萧远,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性耿直,不合流俗。得魏明帝赏识,被任命为寻阳长,后又被封为阳候。病卒。有著述二卷,佚。今存《运命论》一篇,从“治乱由运、穷边由命、贵贱由时”之基本前提出发,得出“俟命”主张,认为无“俟命”精神,亦无骨气、无人格,强调“立德”既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立德”本身。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和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馋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释义: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世运决定的,人的得志或不得志是由天命决定的,人的尊贵或卑贱是由时势决定的。所以世运将要隆盛,一定会有圣明的君主出生,圣明的君主一旦出生,随之就会有忠贤的臣子出生。他们之所以相遇,是不去寻求而自然会合;他们之所以相亲,是不经介绍而自然亲近。他们中间有一个人唱歌,另一个人一定会跟着唱,有一个人谋事,另一个人一定会跟着做,道合玄同,曲折合符,成败不能够惑乱他们的志向,毁谤不能离间他们的交往,这样才能得以成就功业。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功业,难道只是因为人力吗?授予他们好命的是上天,告诉他们怎么做的是神灵,使他们成功的是世运。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录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
释义:张良接受黄石公的兵书,诵读《三略》的主张,然后和群雄交往,他说的话,好像把水泼到石头上一样,没有人接受。等到他遇到汉高祖刘邦,他说的话,好像把石头投掷到水里一样,没有人抵触。这并不是因为张良在陈胜、项羽面前笨嘴拙舌,在刘邦面前就巧于辞令。张良说的话前后一致,却不知道为什么先是违背群雄的心意,后却符合刘邦的心意。违背或符合的原因,就是神明的道理。以上的四位贤者,他们的名声记载在图录上,他们的事迹对应于才能杰出的人,怎么能够衡量他们的贤愚呢?
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幽王之惑媬女也,祆始于夏庭;曹伯阳之获公孙强,征发于社宫;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释义:孔子说:“神志思虑的洁清明朗在于自身的修养,只有自身的修养才能气质志向如同神灵一样,嗜好和欲望将要实现,必定提前有征兆显示。天落下及时的雨,山川上空就会出现云彩。”《诗经》上说:“四岳使神灵下凡,生下甫和申,甫和申,是周的辅翼。”这都是讲“运命。”不仅帝业兴盛的君主像这样,天下大乱甚至亡国的君主也像这样。周幽王受媬姒的迷惑,其妖象早开始于夏朝的宫廷;曹伯阳被公孙强俘获,其征兆早在祭礼土地神的神庙里显现;叔孙豹亲近宫中的小臣牛,其祸患早形成于他的神庙。吉凶成败,各自依据定数的降临,都是不去追求而自然会合,不经介绍而自然亲近。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及成王定鼎于郏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文薄之敝,渐于灵暴;辩诈之伪,成于七国;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虽仲尼至贤,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垠垠于洙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休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释义:从前周的帝王在河洛地区接受天命,说:“依靠文才统治天下的,到六十三代子孙就要衰亡;依靠武力取得天下的,到四十八代子孙开始图谋。”等到成王定都于郏辱,通过占卜得知,周的统治在三十世,长达七百年,这是天所赋予周朝的命。所以从幽王和厉王年间开始,周的传统就大大地衰败了;诸侯称霸以后,礼乐开始衰颓;礼乐制度变得轻微逐渐消亡,在灵王和景王年间更加加剧;辩论奸诈而且虚伪的风气,形成于战国时代;统治的残酷暴 ,到迅速灭亡的秦朝达到了顶点;礼乐法度被抛弃而不再受重视,就在汉高祖刘邦之时,即使是贤至圣的孔子,很有德行的颜回和冉耕,他们虽然恭敬谦逊地奉行礼法,和悦正直地讲学于曲阜,也不能阻止周朝衰亡的势头;即使是孟轲和荀况,他们虽然从礼义上都仰慕圣人,举止行动完全遵循正道,也不能维持已经衰亡的周朝。天下终于淹没于大乱之中而没有办法挽救。
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鬼;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遭毁于叔孙。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逐于蛮夏之城,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释义:凭着孔子的才能,却不被用于鲁国和卫国;凭着孔子的口才,言论都不被定公和哀公推行;凭着孔子的谦逊,却被子西嫉妒;凭着仲尼的仁爱,却被桓公仇恨;凭着孔子的智慧,却在陈蔡之间受屈受困;凭着孔子的德行,却遭到叔孙氏的恶言毁谤。孔子的思想足以接济天下,却不能在人中显贵;孔子的言论足以治理万世,却在当时不被信任;孔子的德行足以应和神明,却不能统摄世俗,探访列国,不能遭到一个赏识重用他的君主,相反却被驱逐到蛮夏的城邦,屈辱地寄居在公卿家中,他的不遇啊,竟然如此厉害!
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己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候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闲其言。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盖在乎乐天知命矣。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譬如水也,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释义:等到孔子的孙子子思,仰慕圣人,完备礼节,却没有到达圣人的境界,但是他闭门不出,培养自己高尚的节操,气势惊动了国君们。他所游历的地方,诸侯没有一个不排场阔绰地登门拜访。甚至还有想拜访而没能排上号的。孔子的学生子夏,学问上没有很高的造诣,但是他退老在家,魏文候以他为老师,西河地区的百姓,也都恭敬地归附他的德行。他们两人和孔子站在一起时,竟然都不敢熟练地说话。所以说,天下太平或混乱是由世运决定的,人的得志或不得志是由天命决定的,人的尊贵或卑贱是由时势决定的。然而孔子以后的君子们,奉事区区一个君主,在一个朝廷里感叹,屈原因此自沉湘水,贾谊因此抒发愤慨,不也是错误的吗?因此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能够乐从天命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所以,遇到了不得志的境况而不要怨恨,处于得志的境况也不要怀疑。身体可以被压制,思想却不可以屈服;地位可以遭排挤,名声却不可掠夺。就好像水,畅通了就成为河流,阻塞了就成为深潭,升到云中就变成雨落下,沉到地里就把泥土湿润。清澈的水用来清洗物体,不会被污浊的物体弄脏;混浊的水用来接济事物,也不会伤害到干净的事物。因此圣人不管是处于不得志的境况还是处于得志的境况,都能始终如一。
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途;求成其名,而历论议于当时。彼所以处之,盖有算矣。
释义:忠诚直谏必定会违背君意,突出超群必定会背弃流俗,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树木在树林里长得茂盛,大风必定会折断它;土墩堆积显露在堤岸上,水流必定会冲刷它;人的德行比常人高洁,众人必定会非议他,然而前面一辆车翻到的教训还不远,后面又有车跟着它的轨迹前行,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