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1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1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虽逝了,智谋永在,罗贯中
用其生花妙笔,将之形象地体现在《三国演义》这部不朽名著之中。
《三国演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长篇小说,这因其描绘的是近一
个世纪的大动荡时代,必然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也因其是小说,时
空间可无限伸延,把我国古代的一切智慧溶化于其中,除文学外,还表现在
政治、军事、外交、法律、人事等方面,各反映了其一定的规律,故具有多
种的借鉴作用。
《三国演义》谈经济的较少,主要是写军事谋略,但商战有如军战,而
商战得胜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日本人运用三国智谋于商战,对日
本经济的腾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日本人认为《三国演义》智谋是企
业经营管理之宝。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侯,对诞生在中国之“宝”,
能弃之不用吗?
在当今的世界上,各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而参加任何竞争没有人才和
智谋将被淘汰。因此,学习三国的用人艺术及其智谋,决不是毫无作用的。
本书主要有四章,第一章“鉴古观今”,阐明了三国的智谋具有多种借
鉴的作用,第二章“用人艺术”,评介了三国的用人特点和其长、短处以及
其不同的效果:第三章“谋略宝典”,探讨了三国的种种谋略:第四章“取
胜诀窍”,用三国的智谋总结了现代商战胜败的经验教训。
由于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支持,和该社杨岗同志的建议,笔者将10多年来
所写的有关三国应用研究的论著汇集和重新管理成此书出版。在此,特向中
国经济出版社和畅岗同志深表谢忱!“三国”智谋精粹绪 论
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有口皆誉;在日
本,人们视之如宝,一书在手,如醉如痴。三国热也正在向世界扩展。
《三国演义》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三
国演义》汇总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古代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用众智写成的不朽名著
《三国演义》并非成书于一时一人,而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东汉末
年,群雄崛起,争战不已,时间长达近百年,从魏、蜀、吴立国算起也近半
个世纪。由于三国故事十分丰富动人,它并不因三国归晋而泯灭,而是在民
间广泛流传,它的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们对他们十分敬佩
和怀念,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将之美化,对于一些反面人物则极其憎恨,
不断将之丑化。在这同时,文人写的稗史也记录了很多三国动人的故事,据
说魏晋时有200多本。宋时,已有专讲三国故事的人,即专说“三分”的说
书人。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说书人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并出现了
不少有关三国故事的杂戏,如《祭风》、《哭周瑜》、《五丈原》、《三战
吕布》等。生活于元末明初有志于图王的罗贯中在前人对三国故事加工、创
作的基础上,以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的史实为主线,参考了《全相
三国志平话》的结构,吸取了稗史、杂剧、传说、说书的精华,写成了《三
国志通俗演义》,至清,经毛宗岗的修订,才最后定稿,书名改称《三国演
义》,这说明,《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酝酿、创作、定稿的三个阶段,
时间从三国故事流传至清长达1000多年,参加创作的有说书人、戏剧家和文
人学者,以及民间加工者,这部不朽名著《三国演义》正是用众智写成的。
《三国演义》所写的是近一个世纪的大动荡时代,它涉及了社会的各个
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各种极其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塑造了诸多栩栩如主的
历史人物,再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如此长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广
益,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只是靠个人的虚构,那是不可想像的。《三国
演义》的种种战斗,是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论,
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融化于其中,结合三国时代的战争实际写成的。古代兵
法的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等,
在《三国演义》里都具体化、形象化了。又如《三十六计》里的“美人计”、
“二虎竞争计”、“驱虎吞狼计”、“假途伐虢计”,以及韩信的“十面埋
伏计”和虞翻的“增灶退兵计”等,都被《三国演义》将之花样翻新,加以
运用。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纳入所再现的战役,因而显得有声有色。
其着重描绘的还是三国时代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写得多么波澜壮阔,五彩缤
纷,而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虚构:又如曹操解白马之围和司马懿平公孙康
叛乱时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郭嘉平冀州、定辽东时献“急之则合,缓之则
离”之计,这都显示了三国时代兵谋家的惊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
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断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
这样。在元代已有关于诸葛的杂戏,如《博望烧屯》、《诸葛论功》、《黄
鹤楼》、《诸葛祭风》、《五丈原》、《烧樊城》等。《全相三国志平话》
写诸葛故事也最多。罗贯中塑造诸葛形象时,显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创造的,如”三顾茅庐”,《全相三国志平话》写得很简略,还说他是神仙,
看了令人感到索然无趣;《三国志通俗演义》把他拉回人间,以虚写实、烘
云托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描写得活灵活
现,使“三顾茅庐”成为求贤的典范,传世的妙篇。可是,诸葛的形象还不
尽善尽美,除了有点“近妖”之外,在个别描写上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如写
诸葛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诱进并准备烧死于葫芦
谷,魏延逃出后,诸葛又将之嫁祸于杨仪,以加剧两人的矛盾,对如此写法,
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将之删掉了,这才不便诸葛由智者变成奸人,保
持了诸葛的高大形象。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斗投降后在魏国参加了司马昭
举行的宴会时,他看魏舞听蜀乐都手舞足蹈、”乐不思蜀”的神态,以及关
于奸雄曹操的种种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传说、戏剧、史书、稗史,并加
以敷衍、夸张、改造。可以说,《三国演义》的动人故事情节和不朽的典型
形象,多是集众智形成的。
集古代智慧之大成
中国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闪烁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 《三国演
义》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将之体现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它的智
慧不是全集中于个别人物,而是体现于诸多人物的身上。过去有人认为诸葛
亮是《三国演义》智慧的化身,这不够全面,说表现在他的身上较突出可以,
但不能说只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这样,这部书就不会那么吸
引人了。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吴都拥有众多人才,即众多的智者,如魏
的曹操、司马懿、郭嘉、程昱、贾翊,蜀的刘备、诸葛亮、庞统、姜维、蒋
琬、费祎,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虽都是智者,但各有
短长,这使彼此斗智比才各有输赢,才能引人入胜,使人每谈到其精绝处,
不禁为之拍案赞叹。“攻心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
们不能说只是诸葛亮能用这绝妙战法,他的“七擒七纵孟获”是攻心的绝唱,
能称为攻心绝唱的倒是吕蒙袭荆州擒关羽。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为上”,
虽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复反,但是在双方反复的、激烈的较量和争
战之后,死人不少,如火烧藤甲兵,这不能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袭荆
州,先是用种种计谋使关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围樊城而无后顾之忧,他不
费一兵一卒用白衣袭荆州,入荆州时严军纪以及安抚和保护随关羽出征的将
兵的家属,以瓦解其军心,当曾以善待士卒著称的关羽回军途中,因军心已
散,不战而溃,关羽这个具有“万人敌”本领的猛将终于被擒,这确是不战
而屈人之兵。对刘备、孙权,过去研究者也不将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实刘备
是个攻心大师,他的掷阿斗、要投江、辞徐州、遣众将、托孤话,尽得攻心
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对其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孙权明于知人,善于选
将用将,不穷自己出征而捷报频传,非明智的统帅不能如此。以雄才大略著
称的曹操,张绣曾几乎置之于死地,杀其长子、侄儿和爱将,而他从全局利
益出发,忘却“淯水之难”的深仇大恨,“矫情任算”收降张绣,并结为儿
女亲家,非大智者不能为之。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它阐述三国兴亡
的原因,无不归结于能否用得其人,这说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国用人都各
有所长,如刘备的”明于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孙权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们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点,也有其共同
之点,即不论资排辈,破格用人;不论亲疏,赏罚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
御人术,等等。
《三国演义》的智慧还体现在艺术的开拓和创造上,如用美的辩证法塑
造典型人物,并能从发展、对比、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将故事
情节如此头绪纷坛、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美妙的整体。在这些方面,
其同代的同类的中外文学作品是不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它的造形、行情、写
景的诗情画意,对以后文学创作也同样有较大启迪和影响。《三国演义》的
上述的继往开来的艺术成果,显然是作者集众人的智慧所创造的。
具有多种借鉴作用
智慧与才智,智谋是同义词,是指对事物具有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
发明创造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前,人类长期是大自然的奴隶,有了这种能
力,才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换地。我国古代人早就认识到智慧的
重大作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持不下,项羽要求与刘
邦斗力,一决雌雄,刘邦笑着说:”吾能斗智,不能斗力”。结果善于斗智
的刘邦终于打败能“力拔山”、勇冠三军的项羽。西汉时出版的《淮南子·主
术训》也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可见,智慧是胜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客观的规律,所做的事会取得成功,相
反,会遭到挫折或失败,就不能称为智慧。智慧有种种,有的能正确反映事
物总的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一定事
物的规律。因此,能相应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古代智慧,对我们的事业是会
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许多谋略,虽然是应用于战争,但都可应用于社会上的
一切竞争或斗争,即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纷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出于《孙子兵法》,但《三国演义》运用于描绘三
国之间的争战是有所发展的。毛宗岗对于邓艾与姜维(一百一十回)斗争的
胜败评点说:“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谓之知已;知彼,而不
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这段评点说明,《三国演义》不只
是照搬孙子兵法,而是有所创建的。孙子的“知彼知己”仅是从一方面说,
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对方不知已不知彼,当然你是“百战不殆”的,如
果对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战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
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这样才能采取万无一失的对策,
始能“百战不殆”。《三国演义》还将“固本始能战”。”攻心为上”、”
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随机应变”等智谋运用于三
国争战,加以生动的描述,使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易于了解
和借鉴。如果不懂得吸取这些智谋,是不可以言竞争或斗争的。
有些中外学者预言: “在21世纪, 中国古典小说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 《三
国演义》莫属,尤其是它的应用研究。”这是否科学预言,抑或是夸大之词,
这只能到21世纪才能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中华氏族的智慧将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发扬光大。第一章 鉴古观今
“温古知新”,现今需要鉴古,因历史不能割断, 历史往
往会重演,虽然内容不同:我们如能正确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
可少走弯路。三国智谋体现于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在各方面给我
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政治、军事、经济、外文、
法律、人事仍很有借鉴作用。
一、政治:三国兴起的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当时强的有:淮南袁术,
兵粮足备,称霸一方,冀州袁绍,地广民众,人才济济,荆州刘表,据用武
之国,威震九州,西蜀刘璋,有天府之国,国富地险。这时,曹操军力最弱,
刘备寄人篱下,孙权还未登上政治舞台。可是,曹、刘、孙后未却成气候,
分别创造了魏、蜀、吴,而袁术、袁绍、刘表、刘璋等人都先后被消灭了,
这是什么原因?
策略正确
要图天下,制订正确的策略是关键的一着。在政治舞台上较量,必须有
政治眼光,对政治形势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观实
际的策略。否则,好像瞎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未有不翻跟头,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术、袁绍都想当皇帝,由于他们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异,
结果不一样。在群雄中,袁术是第一个称皇帝的。本来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
谁当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谓“本事”是指统一天下的本事,而统一天
下要有正确的策略。袁术没有这种本事,也没有提出什么策略,只是一心想
当皇帝,以享荣华富贵。他主观上认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该当皇帝。当他征求部属意见时,大家沉默不言,实是反对,
他还是自封为皇帝。所说“百姓所归”、“应天顺人”。是自欺欺人。他占
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他当皇帝后,“荒侈滋甚,
后宫数百皆服绮■,余梁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由于
人心军心厌弃,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打败,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谭途中病
死。袁术只徒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实。曹操则相反,虽无皇帝之名,却有
皇帝之实。曹操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头脑是清醒的:当时汉虽弱,但拥
汉派的大有人在,故采纳荀■的“奉天子以从众望”的策略,将皇帝的实权
一下抓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地号令四方,要统一天下,
要有众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才智之士从四面八方投
其麾下,为之出谋献策,才能称雄北方,袁绍是个好谋无断的典型。他虽有
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谈谋略而不能决,有正确战略也不能采用,往
往错过良机。他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许攸截住曹操的催粮书,知其粮尽,
建议“两路击之”,如行此策,打败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绍反认为“此书
乃诱敌之计也”,说“攸是操的奸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