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精粹-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次出征,大都严明军纪,防止扰民。而那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术却不懂得这
个道理,他军纪不明,到处掠夺人民。他派张勋率领征徐州的七路之兵,却
于路劫掠将来,故陈登把袁术的七路大军视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据的,这
“七堆腐草”不堪吕布、刘备联军一击便土崩瓦解了。曹操与袁术两相比较,
谁善用兵不是一目了然吗?袁术既不能治将治兵,又掠民,他被打败是必然
之事;曹操能治将治兵又爱民,他出征多胜也是必然之事。曹操驾驭兵将之
术,确有其过人之处。
封爵赠金
曹操能搜罗人才并使之为己效命,是因他有两个“法宝”,一是封爵,
二是赠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愿为其主效命的无非为了名和利。而曹操的
封爵赠金恰好满足他们的欲望,故曹操一祭起这两个“法宝”,无人不乐意
归其麾下。当然,“封爵赠金”御人之术,并非曹操独创,那位亭长出身的
汉高祖刘邦,早在他与项羽争天下时便懂得个中奥妙了。陈平爱金,他尽量
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就给他刻齐王印。故这一文一武都乐意为他效命。
他的敌手项羽就不懂得这一套,这位西楚霸王为人有点吝惜,舍不得给人封
爵,下属不愿为他出力,这也许是原因之一。曹操是个饱学之士,对这些历
史的经验教训是熟悉的,他不仅善于吸取,且能做到“青出于蓝胜于蓝”,
他对“封爵赠金”运用之妙,远远胜过前人。如他对关羽的笼络收买,便充
分表现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曹操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使之来投后,待之甚厚:赠美女十人;三日
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斩颜良立功后,封为汉寿
亭侯,可说是极尽其拉拢之能事。可是,关羽知其兄刘备所在后,立即封金
挂印,留书辞别说:“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
异日。”于是过五关斩六将而去。
为何曹操的“封爵赠金”的两个“法宝”不灵了。这是因为“桃园结义”
之“义”令关羽“难忘”,曹操原以为他的两个“法宝”所向无敌,万万想
不到被“义”气破了。不过,他的两个法宝并没有完全失灵:先是关羽感其
厚待,愿为之报效,斩了颜良、文丑,后来又实践了他的“其有余恩未报,
愿以俟之异日”诺言,在华容道上甘犯军令状,拼死放走了曹操。
4。关怀备至:孙权的御人术
孙权的御人术也有其过人之处,即能关心人,团结人。这虽不新奇,却
是御人的根本法。孙权有时也耍诡计,用以御人,但不高明,故易被人识破,
弄巧反拙,如“赔了妹妹又折了兵”是也。
视将士如己出
《史记·吴起列传》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
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
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
所矣。是以哭之。’”吴起善用兵,是因得将士之心,士卒生毒疮,他用口
为之吸脓血,故被“将军自吮其疽”的父子俩,都甘心为之战死。这则故事,
被后人传诵,列为用兵要术。孙权深懂得这一用兵之法,故对将士很为关心,
视如”骨肉”,将士也因之以死报效。周泰舍身卫护他,他对周泰的亲切抚
慰,便是个典型的例子。
濡须之战,孙权被曹军围困,势甚危急。周泰得知,挺身杀入,寻见孙
权。周泰在前,孙权在后,奋力冲突。突围后,不见权,泰复翻身杀入围中,
又寻见孙权。周泰冒着敌人弓弩,左右遮护孙权,身被枪数十,箭透重铠,
救得孙权。如无周泰拼死相救,孙权必死无疑。孙权感周泰救护之功,设宴
相慰。席上,权亲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说:“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
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
乃孤之重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言罢,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视之、
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如此抚慰周泰,实是树立榜样,使诸
将效法,为其效忠。孙权对将士确是关怀备至,如对吕蒙的病亲自监护,对
朱然的病送医送药,这都使将士深为感动。故终孙权之世,吴国上下,休戚
与共,使东吴安如磐石。
善待将士,是御兵的要术,这并非每人都晓得。张飞便是个不善待将士
的猛将,他醉后常鞭将士,致造成严重后果:因醉疼打曹豹,丢了徐州;为
急兄仇,醉后鞭打末将范疆、张达,被割了脑袋。
张飞不善待将士,不得善终;孙权善侍将士,乃成大业。故御兵要御之
得法,切不可等闲视之。
不计前嫌,化敌为友
为天下不念旧恶,曹操有此宏量,孙权也有此胸怀。曹操“矫情任算”,
他虽信任张绣,张绣却没有死心追随;孙权不咎甘宁既往,且能化敌为友,
使甘宁与凌统从死敌结成死党,同心协力事权,至今仍传为佳话。何以曹操
不能使张绣死心相随,而孙权能使甘宁等效忠于己?因曹操待人多从权略出
发。因而未尽得人心;而孙权待人以诚,故人心向往之故。孙权与曹操御人
相比,仅此而论,孙权胜于曹操。
孙权与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乘胜追击,被黄祖部
将甘宁一箭射中,黄祖乃得脱。后甘宁归降,孙权不念旧恶,厚待之,孙权
听甘宁之策,取江夏,擒黄祖,便设宴庆功。席间,凌操之子凌统拔剑而起,
直取甘宁,权连忙制止,谓统说:“兴霸射死卿父,彼时各为其主,不容不
尽力。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我面。”凌统叩头大哭说:
“不共戴天之仇,岂容不报!”权再三劝之,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为暂
分开二人,以免寻仇报复,孙权乃派甘宁去守夏口,又加凌统为承烈将军,
统只得含恨而止。由于甘宁感孙权之恩并得其教诲,也想设法解怨。在濡须
之战中,凌统坐下马被暗箭射中,那马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敌将持
枪来刺。这时,只听得弓弦响处,一箭射倒了敌将,凌统才免难。凌统得救
回寨,孙权对他说: “放箭救你的,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对宁说: “不
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甘宁、凌统协力
效忠孙权,屡建奇功。历史证明:一个集团,或一个国家,内部团结,力量就强大,内部分裂,
力量就削弱。袁绍虽据有四州之广,兵多粮足,将勇士智,因内部派系林立,
四分五裂,终于自取灭亡。孙权不仅能团结人,且能为部属释仇解怨,化敌
为友,因而人心齐,力量大。他能鼎足江东,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借婚姻以制人
孙权与人较量,输的最惨的是:他以妹为香饵,引诱刘备入吴以索还荆
州,讵料竟弄假成真;又想以妹控制刘备,那知妹心外向,与刘备出奔,结
果是“赔了妹妹又折兵”。这使孙权气得发昏,这真是哑子吃黄莲,有苦说
不出。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的五十四、五十五两回里,被描写得很有
趣。
但历史事实却不全如此,孙权嫁妹妹给刘备是出于自愿。据《三国志·蜀
书·先主传》记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
进妹固好。”显然,进妹是为“固好”,即企图通过妹妹来巩固盟好,共同
抵抗曹操,同时又可使妹妹从中控制刘备。刘备也发觉了,故对孙尚香也提
高警惕。在三国斗争中,一切服从于政治,婚姻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孙权与
刘备联婚,是为达到其政治目的;刘备也绝不会因与孙权联婚而放弃其政治
要求。当彼此发生严重的政治矛盾时,婚姻也就告吹。想用婚姻来控制人,
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三国时代,为政治目的而联婚之风盛行,但有哪个
达到其政治目的?如孙策平定江东后,曹操认为“狮儿难与争锋也。”为结
好孙策,便使弟女许配孙策的小弟孙匡。而孙策并不因之与曹操永归于好,
当曹、袁在官渡相拒时,他就暗中策划袭许都,迎汉帝,会因被刺客所杀才
罢了。在古代,婚姻也未见“固好”,而是每为敌国。春秋时,辰瀛嫁于晋,
而秦却代晋;穆姬嫁于秦,而晋却绝秦。
《三国演义》描述孙权想用婚姻以控制刘备而达不到目的之事,虽与历
史事实有所出入,但却揭示了婚姻服从政治的真相。四、鉴 诫
三国时代,人才济济,得力于贤士的辗转相荐:能荐人必知人,知人始
能用人。用人得当,犹如下棋时摆对了棋子,那么,这盘棋下起来也就轻松
愉快,且笃定地坐收胜利的果实。而用人不当呢?它的恶果足令人性命不保,
江山尽失!三国用人,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历史经验,明白地告诉我们
用人成功之法及洞悉用人之错,足以作为今日用人鉴诫。
1。得失一念之间:经验教训
能否用人,是事业成功、失败的关键,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迄今仍不
失去其现实意义。
礼贤下士始得士
《说苑·尊贤篇》有一段关于求贤的生动的对话: “赵简子游河而叹曰:
‘安得贤士而处焉?’舟人古乘对曰:‘珠玉无足而能来者,人好之也;今
士有足而不来,此是吾君不好之耳。’”这位赵简子不去求贤,却躲在游船
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贤心切。船工古乘一句话便揭穿了他“不好贤”的底。
言下之意是说,只有好贤,贤士才来。但是,不能说好贤便得贤,这位古乘
也把求贤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贤士,必须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使对方感到你把他
当知己看,才心甘情愿为你效命,“大为知己者死”,这是封建社会士人的
共同点。孔明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是因刘备“三顾草庐”。
刘备求贤,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张飞所说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
了。”而是亲往拜访。一访不遇,二次往访。二访时,正值隆冬,那天朔风
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这么天寒地冻,刘备没有裹足不前,
而是冒严寒往访,“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二访不遇,又三次往访。
三访前,刘备令卜者■蓍,选择吉期,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卧龙岗谒
孔明。选择吉日,可见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见其求贤心切,担心这天不
是吉日,又见不到孔明;斋戒、薰沐则说明他对孔明的无限尊敬。也许这一
天巧碰着好日子,加上刘备求贤的诚心感动了孔明,这次孔明是在家了。可
是,这位卧龙却昼寝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刘备,以试刘备是否诚意,不得而
知。刘备徐步入内,看见孔明仰卧,睡得正香,便拱立阶下,关、张等了好
久不耐烦了,而刘备仍耐心等候。望堂上时,见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
里壁睡着,童子欲报,刘备说:“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这位卧龙
才不再卧。口吟其“大梦谁先觉”之诗,多么悠哉悠哉。刘备这么礼贤下士,
怎不使孔明感动为之效命呢?!刘备对孔明的旷世礼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后,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时还谈及此事说, “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后出师 表》里立下誓言:“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刘备“三顾草庐”时,他是寄托于刘表,无立锥之地,处境是很艰难,
前途是未卜的。当时,中国强者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孔明却不与行,孔明的大哥诸葛瑾仕吴甚得孙权宠信,他若依吴大可
通过其兄引进。而孔明为什么不东依孙权或北投曹操呢?因为在天下大乱之
际,不唯君择 臣,臣也择君,因用错了人,将会给事业招来损失,甚至失
败;而臣择错了君,将无所作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孔明虽有
建功立业思想,却不愿贸然出山,而是隐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
其时。”他之所以归刘备,一是因刘备是个被荆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
孔明的诚心求贤。如果以两者相比,最能感动孔明的还是后者,正如孔明自
己说的,他之所以“许先帝以驰驱”,是因感刘备的”殊遇之恩”。王安石
《诸葛武侯》一诗也指出:“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这就是
说,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刘 备虚心得孔明
的辅佐之故。
能团结人才能成大事
团结就是力量。一国或一军,当上下一心,攥成一个拳头时,其力量就
大,敌人无懈可击;反之,则软弱无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败。而能否使
上下一心,关键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团结人。刘备是个善于团结人的明主,
故荆州豪杰团结在他的周围,以此为骨干力量,西取巴蜀,据有成都后又能
团结益州、东州人士,把荆州和益州、东州三股势力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刘备未入蜀前,
刘璋统治下的西川,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先是刘焉治蜀时,南阳、三辅人
陆续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数万家,其中青壮年多参加川军,称为东州兵。东
州兵恃势欺凌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益州人赵韪素得人心,他暗中与益州
豪绅密谋,举兵叛乱。东州兵因害怕益州派获胜被报复,乃同心协力助刘璋,
与叛军作殊死战,终于镇压叛乱。但益州人并未心服,与东州人有如水火。
东州诸将则恃功骄恣,不听调遣,刘璋性宽柔无威略,对此也无可奈何。刘
璋与张鲁有仇,张鲁欲兴兵报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敌之,但由于人心不齐,
刘璋只得听从张松之言,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刘备入川后,先是结民
心,机会一到,立即夺取西蜀。他领益州牧后,对荆州和益州。东州人士,
都不分彼此,即使与已为敌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录用。 黄权是益州人,
曾忠于刘璋,是坚决反对请刘备入蜀的,刘璋要 往涪城会刘备,他口衔衣
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 落了两个门牙。刘备不因此而怪他,
反嘉其忠,任为右将军。刘巴是荆襄人士,他在荆州时不愿为刘备所用,北
投曹操,后归刘璋,刘备也不咎既往,任为左将军。费祎是刘璋的亲戚,吴
懿、费观是刘璋的姻亲,都得到擢用。由于刘备能团结三州人士,尽其器用,
故他们都效忠刘备,有不少人后来成为蜀国的股肱大臣,除了来自荆襄的孔
明、蒋琬,以及关、张、赵、黄、马等五虎将 外,还有李严、费祎等。刘
备临危时,任命李严为顾命大臣,费祎则是继蒋琬之后成为蜀国丞相。他们
对开拓蜀国和保卫蜀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刘备是个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业发展较顺利,特别
是他登上皇位之后,骄傲自满情绪增长,越来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轻少,如言老黄忠无用,蔑视陆逊为“黄口孺子”,因而造成严重后果。正
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陆逊不放在眼里,麻痹轻敌,招致彝陵之战全军覆没。毛
宗岗对刘备嫌老轻少提出了批评;他说,“爱老而不爱少者,不可以用才;
爱少而不爱老者,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