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智谋精粹-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从鲁肃的“榻上策”,故能鼎足江东;曹操虚心求教于荀或,遵其“深根
固本以济天下”、“坚守官渡待变”之策,方能称雄北方。东汉末年,逐鹿
中原的不乏其人,为何只存下三国,而其他人都被消灭了,不善于用人是个
重要的原因。袁绍雄踞四洲,兵多粮足,谋士如云。官渡之战,他的兵力比曹操强得多,胜利本应属于他,因他既不听田丰、沮授之谏,又不从许攸之
策,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于是贻误军机,被动挨打,以失败告终。
刘表居用武之国,拥九洲之众,因其“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又无宏
图大志,满足于现状,只能是他人俎上之肉,任人宰割,荆州被分解是必然
之理。吕布被称为无故将军,效忠于他的陈宫,为他尽智献谋,他当耳边风,
对面谀而通敌图他的陈珪父子,却言计听从。在被曹操围困的危急关头,他
不依靠张辽等猛将以摆脱险境,而是想凭他的方天画戟和赤兔马以保妻子安
全,结果还不是被曹操所擒,脑袋搬了家。后来三国之亡,也是因用不得其
人之故。刘禅宠信黄皓、曹魏重用曹爽、孙皓任用岑昏等一小撮佞臣,都加
速了蜀、魏、吴的灭亡。
善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政策
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都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曹操的“唯
才是举”实是这种政策的体现。如荀彧、郭嘉、贾诩原是曹操敌人的谋士,
张辽、徐晃是亡虏,于禁、乐进是行伍出身,都被曹操所搜罗,加以提拔重
用,才得显姓扬名。孙权用人也如此。他不仅重用吴郡人顾雍等,对于避乱
江东的广陵人张纮、琅邪阳都人诸葛瑾等,也都重任。刘备取蜀后,除以随
之入蜀的荆州人士为骨干外,对于原有益州、东州人士,即便是刘璋的亲疏,
都量才录用。孔明在团结这三州人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把三州人士团结在
刘备的周围,拧成一股力量,对巩固蜀国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不计恩仇,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共同点。东汉末年, 群雄对立,
或友或敌,很难固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如果以恩仇做为用
人的界线,决不能团结更多的人,也对事业不利。因此,曹、刘、孙用人,
对事业有利的,虽仇也用。张绣曾杀曹操长子、侄儿、爱将,后他再降,操
也纳之。刘巴为刘备宿怨,他取蜀时为团结益州人士,也不计较其既往而用
之。甘宁曾结怨于孙权,后他来降,权不咎其过去,甘宁因此拼力很效,屡
立奇勋,成为东吴猛将。
用人唯亲的恶果
用人唯亲的恶果,在《三国演义》中也有深刻的揭露。所谓
“亲”无非有二,一是认为是“心腹”,二是亲属。用人而限于此,人
才必然是有限的。所谓“心腹”,大多是佞巨,这些人只看其主子限色办事,
为达到个人私利,往往瞒上欺下,他们是成事不足,败享有余,东汉末朝桓、
灵二帝,宠信宦官,造成天下大乱,就是典型的例子。因裙带关系而成为权
贵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事。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是碌碌无能的
庸才,一旦掌握朝政,必然把它弄得一塌糊涂。何进原是屠尸,因妹妹
贵为皇后面被封为大将军,正是在这个双料草包的手里,使汉朝
名存实亡。用人唯亲即使是曹操、刘备也在所不免,如曹操用夏候渊丢
了汉中,刘备用关羽失了荆州,这对于曹操、刘备虽是个
别的事件,但也足见完全摆脱用人唯亲也殊不易。
树立朋党之害树立朋党之害给人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凡立一朋党,必有另一朋党与
之对立。朋党之争,或一败,或两败俱伤,对国家、对事业都有害无益。当
然用人必须依靠骨干,不过这与树立朋党是两码事。因依靠骨干是为更好团
结大多数,而树立朋党是为捧一派打击一派,袁绍因宠爱幼子袁尚,对其党
徒也大加重用,于是自成一朋党。拥长子袁谭派也就成立一朋党与之对抗。
因朋党对立,内部力量大为削弱,终被曹操所灭。刘表因爱妻而让妻党掌握
军权,妻党必然拥护其妻所生的幼子刘琮,一朋党于是产生。长子刘琦不甘
心失去其法定继承权,求助于刘备,这又立了一朋党。曹操南征,继位的刘
琼不与其兄刘畸协力抗曹,而是为保位投降了曹操,结果不仅丢了荆州,连
命也保不了。
知人、荐贤是用人先决条件
知人、荐贤是用人的先决条件。知人才能用人得当,荐贤才能广招人才。
《三国演义》有不少知人美谈和用人轶事,如曹操、刘备、孔明、孙权等都
能知人,故能用人;魏、蜀、吴贤士都能辗转相荐,这是三国人才济济的原
因之一。他们的知人、荐人的经验,值得用人者借鉴。第二章 用人艺术
在古今一切人际竞争中,其成败与有否人才大有关系。取胜
要有智谋,而智谋出自人才,所以说人才是至关键的。这一章从
“人策”、”风格”、”御人”、“鉴诫”四个方面评介了三国
的用人艺术,如能吸取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用其所长,弃其所
短,时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人 策
用得其人,三国鼎立,用不得其人,国破家亡!三国的兴亡,虽由于经
济政治上的原因,但与用得其人与否也大有关系。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18
镇诸侯先后灭亡,而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三分鼎足,其关键在
善于用人。而三国后期的继承者却恰恰相反,都不善于任贤举能,结果被晋
所灭。
“人策”之重要可见一斑。
1。由弱变强:刘备得孔明而兴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水镜先
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问说:”吾久闻明公大名,
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 “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 “不
然。益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
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
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
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有关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
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
不得其人”,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
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途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话是对的。
从逆境走向顺境
“桃园结义”之日,刘备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尽管他们怀有雄心壮志,却不能如愿以偿。虽然虎
将关、张、赵云拼死效忠,孙乾、糜竺、简雍等竭能尽力,也无济干事,仍
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他转战沙场,经千辛万昔,才得徐州作为安身之地,
却又被吕布夺了;只好附属曹操,因恶其为人,乃设计脱身,借截击袁术之
机回师徐州;后被曹操打败,仅以身兔投靠袁绍,因失公助曹轩了颜良、文
丑,险些被袁绍杀了:后依刘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几乎送了性命。
刘备此时的景况是凄凉的,故他见已身髀肉复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
矣,而功业不遂”,不觉悲从中来,长叹不已。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
比之为”如鱼得水”。鱼没有水,寸步难移:鱼有了水,便可游泳自如了。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转乾坤的力量?
待机而动的决策
当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所了解的时候,人们是无所作大的,如果与
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任何人都会碰壁,遭到失败,掌握了客观事
物发展的规律,人们就主动了,就可改天换地。杰出的人物能在历史上起伟
大的作用,并非他们有三头六臂,或先知先觉,而是因其能从实际出发,根
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孔明的”隆中对”就
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要了解孔明所起的杰出作用,有必要从研究“隆中对”
入手。“隆中对”是什么?这是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跟刘备的一段重
要对话,即孔明为刘备制定圄天下的战略决策。孔明指出:“今操已拥有百
万之众,挟天予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荆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因主客观上的种种原
因,孔明的“汉室可兴”的愿望虽没有实现,但他的联吴抗曹、取荆益二州、
待机而动的决策,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国能鼎立近
半个世纪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誉,孔明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不
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而他能制定”隆中对”,是由于他对当时天
下大势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对各个政治集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
打击的对象和团结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依形势,定谋略
“隆中对”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天下
大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大予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吕布、
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
当时中国最强者。在这一年春2月,曹操发布的丁酉令说: “天下虽未悉定,
吾当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
之业已7年,在残酷地镇压越族的反抗后,政权基本巩固,加以有长征之险,
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
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
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
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
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
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
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这时,
孔明已“躬耕南阳”有 12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
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
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成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
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
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
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
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对”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
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
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
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也是个
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
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
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以智谋折服众将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
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
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计,只一味恃勇。他快
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
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导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
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45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郃,
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
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
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
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
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
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
一大学问。
2。统一北方:曹操听荀彧之策
一统北方成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虽因时势造成,但他的雄才大略是其取
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善于用人。故济济
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众星伴月。他们出谋献策,为曹魏立下不可磨灭的
功勋。其中,以荀彧的贡献最大,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实有赖于苟
或的英明决策。
备受赞誉的荀彧
曹操一见荀彧来投,便给他高度的评价,“吾之子房也。”魏晋南北朝
时期,评点人物的风气很盛,许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见称,其事迹多记于《世说新话》之中。他们评点人物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其言多中,这很值得研
究,因用人要从识人始,不识人就难于用得其人。三国时代,逐鹿中原的群
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谦恭下士以搜罗人才为己用。而用
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录用。曹操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
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为人伟美”,或因其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过去
的表现下的结论。 《三国演义》 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材料, 陈寿著的 《三国志·魏
书·荀彧传》却有记载,说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为时人
所重,南阳何颙就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
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
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以保存。袁绍
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
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两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
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
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
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
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