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6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6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
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
出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
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
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
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
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
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
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著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
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
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
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
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大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
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
决策,也是”济大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奉天子以服众望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
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战,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
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
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
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
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
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
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
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
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大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
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
不仅能令诸侯,且得人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
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
士人则很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
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
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
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
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 8 月起至 9
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
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
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
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
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
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
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
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
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
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
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 “深
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
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
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
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 “ 而荀彧
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
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
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
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足而卧,夜半,权问肃说:“方今汉室倾
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说:
“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
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
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
起谢。因此策只在榻上谈的,故史称之为“榻上策”,因鲁肃献“榻上策”
引起孙权的重视,老臣张昭力加反对,认为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
不可用。孙权并不因张昭的訾毁而疏远鲁肃,而是相反,更加敬重之。
认清首要敌人
“榻上策”提出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时,“北方多务”,曹
袁两大军事集团正准备决战,袁绍比曹操兵力强,曹操并未具有必胜的条件,
而鲁肃却能断定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这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乘曹操无
力南顾之机,占领荆州地区,“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因为荆州处于扬州
上游,如果将来让曹操占领荆州,东吴前线将遭到严重威胁。如果全据长江,
凭着这条不易逾越的天堑,则可保卫东吴的安全,然后伺机以图天下。鲁肃
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是东吴所能采取的最佳决
策。此策后来成了东吴的国策,孙权能雄踞江东,三分鼎足,实有赖于此。
坚持联盟以抗曹
鲁肃为实现其政治蓝图,始终奋战不息。他给孙权制订的其他战略决策,
也以”榻上策”为据。曹操统一北方后,决意南征,南北矛盾开始激化,孔
明、鲁肃己先后预见天下三分,因此如何处理曹、孙、刘三方的关系,已成
为当时急需思考的重要议题。由于曹操势大,孙、刘要想与之抗衡,除了联
盟之外别无他策。”智者见诸未萌”,杰出的战略家孔明、鲁肃不约而同提
出孙、刘联盟抗曹的主张。刘琮以荆州降曹后,江东上下震惊,张昭等谋士
都主降,只有鲁肃坚决主战,并向孙权陈述”诸人可降曹,独将军不可降曹”
的理由,使孙权深为感叹说:“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与吾
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在鲁肃的策划和奔走下,促成孙、刘联盟抗
曹,最后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鲁肃从前线还,孙权
与诸将出迎,孙权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说:愿至尊咸
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可见
其志不凡。
鲁肃始终坚持孙、刘联盟抗曹,至死不渝鲁肃懂得:孙刘双方有如唇齿
关系,唇亡则齿寒,故他不象庸瑜那样,只从国家眼前利益出发,千方百计
拆盟,也不象孔明那样,使尽诈谋以拖延交还荆州,促使双方矛盾激化,而
是既坚持国家利益,又保持孙、刘联盟。因此,他不仅比周瑜看得远,比孔
明也高明。
借荆州、存人才为了全据长江,保卫东吴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还荆州,并以理力争,
虽然对方屡次使计推辞,他也耐心等待,避免动干戈。甚至孔明为拖延时间,
使刘备立下”暂借荆州”的文书,他也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与关羽相会时,
他好言相劝,指出借荆州是为使刘备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荆州”,
是“贪而背义”。《三国演义》把这次会见,说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把
关羽写得威风凛凛,鲁肃则被描绘得呆相十足。史实却不然,是鲁肃前往会
关羽,他理正辞严斥关羽,关羽无言以对。至于说“暂借荆州”是鲁肃上了
孔明的当,史实也并非如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赤壁之战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裴松之注《汉
晋春秋》记载:”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
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
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可见借荆州是出于鲁肃本意,是为“多操之
敌,而自为树党”,以共同抗曹,不仅如此,鲁肃还向刘备推荐人才。鲁肃
向孙权力荐庞统不被录用后,他担心庞统投曹操,便劝庞统投刘备,作书推
荐,并嘱之说:”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可
见,鲁肃所为,都是服从于“孙、刘联盟抗曹”这个战略决策。因此,鲁肃
在世时,吴、蜀两国基本和洽。这对两国有利,只对曹操不利,使曹操不能
行其”分而取之”之策,在两国同盟面前,无所作为。吴、蜀两国能与曹魏
三分鼎足,鲁肃所做的贡献是不亚于孔明的。
人才须有识者赏识
历史上,杰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志,或因得遇机缘,或因得遇明主。韩
信在楚,不被知名:后归刘邦,始得施其才。同样,鲁肃如不遇孙权,“榻
上策”将不诞生,鲁肃也将默默无闻。故有伯乐才识千里马,善用才者才识
大才。所以说有大才的固然了不起,善用才的也了不起,孙权有识见,听了
鲁肃的”榻上策”才大为赞赏: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才认为“正与吾见相
同。”正因君臣相得是建立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故张昭的流言蜚语,毫不
影响孙权对鲁肃的信任。有充分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反之,
纵有大才也会湮灭。鲁肃能成为一代名将,并能充分发挥这个杰出的战略家
的作用,不正是因得到孙权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吗?
4。政权转移:曹爽昏归司马氏
魏主曹睿临危,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才8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
曹爽和司马懿激烈搏斗,昏庸的曹爽当然不是奸滑的司马懿的对手,结果落
得灭族之祸。而曹魏政权也就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为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所用非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清除异己。曹操虽以善
用人著称,但有不从已的大都被其所杀。在他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不惜清
除曹植的党羽,为曹丕继位扫清道路。曹丕篡汉后,其文武大臣大都是曹氏的心腹,故曹魏政权是巩固的。及曹魏第三代,即曹睿继位时,功勋之臣多
数亡故,而其后代都是花花公子,庸碌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曹爽就是这样
的人。他凭着其父曹真的余荫,得到了曹睿的重任。曹睿病重时,曾在曹氏
宗族中物色辅政人才,结果还是落到曹爽身上,可见曹氏第三代都是些什么
样的庸人了。曹爽在其心腹何晏的启发下,懂得兵权的重要,于是以“司马
懿德高望重”为名,请魏主“加为太傅”,太傅地位虽比太尉为高,却不掌
兵权,曹爽请封司马懿为太傅实是为削去其兵权。曹爽乃以其心腹统率各军,
自是兵权皆归于已。爽掌握兵权后,认为可高枕无忧,便与其心腹纵情淫乐,
其衣食住行,奢侈豪华,不下于朝廷。
以“阴”制“庸”得政权
司马懿是个既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
曹魏统治者都被他假装的表象所惑,都以为他是心腹,连善于识人的奸雄曹
操也被他瞒过了。司马懿被罢兵权之后,便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以
伺机反扑。当曹爽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去向他辞行,以探听其虚实时,司马
懿早料到其来意,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
府。在对话时,他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嘴,尽装耳聋说是听不清对方的话。
侍婢迸汤,他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噎之声说:“吾今衰老病笃,死
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躺
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言曹爽,爽大喜说:“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这确是庸人庸话。司马懿见李胜去了,遂起身谓二子说:”李胜此去,回报
消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果然,不一日,
爽引三弟,并心腹人何晏等,将其总管的禁兵,保护魏主前往狩猎。司马懿
一俟曹爽出城,即发动政变,控制军营,然后引兵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
曹爽的智囊桓范设法逃出城外告变。司马懿知道了大惊说:“‘智囊’泄矣!
如之亲何?”太尉蒋济说:“弩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这是说劣马只惦
着马棚里的饲料,譬喻无能的人贪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谋略,桓范见
曹爽后,建议他调外兵以讨伐司马懿。接着司马懿派人来告知曹爽:只是削
去他的兵权,别无他意。是夜,曹爽左右思考,意不能决,自黄昏直流泪到
天晓,还是狐疑不定。桓范入帐催之说:“主公思虑一昼夜,何尚不能决?”
爽叹说:“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范大哭,出帐说:”
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就这样,曹爽被司马懿
诱骗回城里,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将曹爽三兄弟及其党    徒,皆斩于
市曹,并灭其三族。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中,曹爽仍幻想让出兵权后做”富家
翁”,其愚如此,其死也活该!曹氏后代庸碌如此,司马氏取而代之是必然
之事。
5。断送西蜀:刘禅宠宦官黄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孔
明《前出师表》总结前后汉兴亡的原因,用以告诫刘禅,确是语重心长,言
真情切。而刘禅并没有如孔明所希望的,亲贤臣,远小人,以兴汉室;而是亲小人,远贤臣,重踏桓、灵覆辙,断送了蜀国江山。
昏庸无能的阿斗
刘禅是少有的昏君,是个不朽的”阿斗”。平心而论,刘禅也不尽坏:
他老实得可怜,昏庸得出奇,陈寿给他形象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
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