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智谋精粹 >

第8章

"三国"智谋精粹-第8章

小说: "三国"智谋精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财,以负陛下也。”孔明病逝后,经人了解,确如其所言。在孔明以身作
则的影响下,其僚属大都清廉自持。如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
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也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饰,
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
2。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特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
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
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 《取
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
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
不管是卑贱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
推荐,《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
述,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各路人马前来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本事
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国人才甚众,谋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
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
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谋臣的佼佼者,
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他为曹操多
出奇计,而每计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特别谈及他的
超人智计。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夏侯谆等将主张乘胜追击,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
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数日后,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
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脱,”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操遂
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心并力迎敌,急不可下;
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便是郭嘉的”急之贝“合,
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许褚裸衣
战马超”(第五十九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
大战沔水”(第七十六回),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
的英勇事迹。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虏,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
伍,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边,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故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
虽不得关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关羽温酒
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
官爵,赠美女,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其笼络之能事。曹操如此敬
重,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关羽之去,曹操遵约“开绿灯”,并亲
往赠袍送别。如非曹操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也
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故关羽在华容道甘
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他
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不念旧恶,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 “矫
情任算,不念旧恶”。陈琳曾为袁绍写讨曹操檄。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
三代骂个透,曹操见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获陈琳,他不
加责备,仅问道: “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意思说为袁绍所使,不得不然。左右
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降将张绣叛变,夜袭操寨,如无
典韦以死拒敌,操将无法逃脱。这次战役,操折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
将典韦,史称”清水之难”。曹操对此痛恨不已,终生难忘。后张绣又降,
操因用人之际而宽恕之。曹操能不记私仇,这是因他能以事业为重。因要图
天下,就要搜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就不能老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只
要对事业有利,尽力化敌为友。不仅曹操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古之
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敌人之臣而对他有所疑虑,因其敢于
直谏,切中己弊,对他十分敬畏。诤臣遇明主,传为千秋佳语。雍齿曾助项
羽,几置刘邦于绝地,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为显示其宽宏大量,先封雍齿为
侯以安众心。武则天读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极力贬己
而恼怒,反而怜其才说:”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但唐太宗对魏征,刘
邦对于雍齿,不如曹操对于张绣的怨深;武则天愤骆宾王之才,而不能使之
为己用,而曹操则能用陈琳。故说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不论出身,全凭本事
曹操因重视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对于曹魏事业的发
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封建社会人事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改
革。东汉未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
作官,已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两大帮派争权夺利,
取士只讲派别而不问贤愚,那个帮派掌权,就都用那个帮派的人,一律排斥
另一个帮派的人。
当然对自己帮派的人仍分品做官。曹操实行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
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
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
广开仕进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讲门第,并不是不重视“衣冠望族”(指
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曹操终归是个封建统治者,他
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虽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贱”的人,也竭力
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如司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
操,诈装患风瘫病,拒绝征召,后在曹操威逼利诱之下,他怕被杀头,只好
出来任职。又如张邈叛变时,劫毕湛(是时为操别驾)母弟妻子。操对毕湛
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湛表示无二心,攥为之感动得流泪。可是,毕
湛一转身,便溜了。后毕湛被生擒,人们都认为他必死,谁知操不仅不杀他,
反任他为鲁相,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因
此,对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应作如此理
解:不管贵贱,不论品行好坏,只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荐。这就是曹操的用
人特点。不过,这种用人方针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权的巩固,北
方士族己都归附,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士族势力,迄曹丕继位,明令规定
九品官人法,规定士人等第,微贱的人被排挤不能入品,也就是说微贱的人
是没有资格被推荐做官的。这已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又走”唯品是举”
的老路了。
3。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孙权的用人特点
孙权不信任的人,决不重用;信任的人,始托以重任。曹操举兵南征,
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反复陈述曹军势大难敌,降曹始安,孙权听了,口虽不
说,心甚反感。他是不肯轻易把继承的父兄之业奉送他人的,故听了鲁肃的
主战理由后,很为赞赏。对比了张昭主降和鲁肃主战的动机,他认为张昭是”
顾妻子,挟持私虑。”是为个人安全打算,而鲁肃是为公,主战是保卫江东
的良策,”正与吾见相同”。赤壁之战取胜后,他对鲁肃十分敬重,周瑜病
逝,提拔鲁肃为东吴主将。对于张昭,从此不加重任。
充分信任所用之人
孙权对于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让其独当一面,不加以掣
肘,放手让他们大干,故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力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在赤壁之战前夕,当他做出抗战的决定后,立即让周瑜挂帅,自己则甘当
后援之职。故周瑜得行其志,使其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彝陵之
战,东吴取得重大胜利,也是因孙权对陆逊的充分信任。当他提拔陆逊前往
迎战沙场老将刘备时,东吴大臣都为其年少而轻之,诸将也多不服,孙权乃
设坛拜陆逊为大将,赐以所佩之剑,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
陆逊始能指挥如意,执行其坚守待机反攻的战略部署,终于以一把火几乎将
刘备全军烧个精光。
孙权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这主要是建立在对将领的深刻了
解和经过考验的基础上。用人,是疑是信,要有据,决不能主观用事,轻信
轻疑。因为轻疑,将会埋没人才,将会误事,轻信,会错用人,也足以误事。
孙权用人很慎重,既了解其过去,也了解其现在,既倾听其言论,也观察其
所行所为。周瑜曾与孙策生死与共,孙策对他很了解,认为他能胜任外事,
临危时留下“外事不决问周瑜“的遗言。孙权也了解周瑜其人,故当他对抗
操能否取胜仍有所疑虑时,乃请周瑜裁决。周瑜对敌情分析及抗操必胜之理,
孙权深为折服。便委之全权,让他将兵出战。孙权之能信陆逊,是因陆逊策划
袭取荆州之策已显其雄才大略,故当诸大臣反对陆逊为将时,孙权说:“孤
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
关怀将士如骨肉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还由于他把将士视如
“骨肉”。他曾对众将说:“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义存,犹谓骨肉不
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存之。”这方面材料,《三国演义》谈的很少, 《三
国志·吴书》关于吕蒙、朱然等人的传记谈得较多。孙权对将士确是关怀备
至。吕蒙病重,孙权迎置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监护,“时有鍼
加,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
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吕蒙既死, “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朱然”寝疾二年,后渐增笃,权昼为减膳,夜为不寐,中使医药口食之物,
相望于道。”
由于孙权用人能充分信任,视诸将如”骨肉”,诸将也对他推心置腹,
甘为效命沙场。如孙权为山越所困,周泰拼命相救, “身被十二创”,如“是
日无泰,权几危殆。”赤壁决战前夕,曹操派蒋干来做说客,周瑜对这位老
同窗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已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
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
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发挥“众智”“众力”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还由于他认识到“众
智”、“众力”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懂得:疑人不给予信任,则不能发挥”
众智”、“众力”的力量。在三国时代,能在理论上阐述“众智”,”众力”
的重要作用的, 唯有孙权一人而已。 这种认识在今天还是难能可贵的。 他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
故能用众力,则无故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也正因东吴上下一心,出智拼力,故孙权能鼎足江东,魏、蜀都曾屡次
倾力来犯,吴国仍岿然不动。
4。破格用人,赏罚分明:三国用人共同点
前面已对孔明、曹操、孙权的用人特点分别作了叙述,在此特归纳其用
人共同之处,将可使我们悟出一些用人之理。
不论资排辈
孔明、曹操、孙权用人不是看其资历长短、辈份高低,是否亲人好友、
同乡同学,也不因其会阿谀奉迎,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人在实践中表现出
来的胆识、才能,以及功勋大小,给予官职。
孙权提拔的东吴四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因他们才智超人、
战功卓著而被重用,其中,除了周瑜早被孙策所倚重外,其他三督都是孙权
提拔于“凡品”,破格录用。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时,年才15岁。也许是青年
人重视青年人吧,孙权重用的大多是青年人,东吴文武老臣对此多不服气。
周瑜33岁就挂帅,孙氏三世老臣,在诸将中资辈最高的程普则只被任以副将
之职。程普见周瑜爵居其上,心中不服,故当周瑜点兵时,他托病不出,令
长子程咨自代。程咨回来告诉程普说周瑜调兵如何动止有法,程普大惊,乃
亲诣行营谢罪。在事实面前,程普不得不服孙权用得其人。鲁肃出身于地主
家庭,是一般平民,他投奔孙权时才20来岁。孙权并不因张昭进谗言而影响
对他的重用,故鲁肃才能充分发挥其才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吕蒙出身于
行伍,因作战勇敢,  20来岁便被孙权提拔为横野中郎将。但其人粗野,缺
乏文化,连鲁肃也看不起他。后孙权鼓励吕蒙读书,蒙折节好学,谋略大进,
鲁肃与谈,觉其学识英博,大惊说:“非复吴下阿蒙。”后代鲁肃,袭取荆
州,建立大功。陆逊原是一个书生,年少未被人所知,但孙权却知其有奇才。
故不因众人反对而影响他拜陆逊为大将。
孔明先后破格提拔庞统和蒋琬也是破格用人的典型例子。庞统和蒋琬两
人原都是小县官, 开始都不被刘备所重用。 而孔明认为他俩都 “非百里之才”,
而是王佐之才,在孔明的推荐或提拔下,庞统被封治中从事,亲待仅次于孔
明,与孔明并列为军师中郎将;蒋琬从被任为相府东曹掾一直官至尚书令。
姜继原是魏将,孔明攻天水郡,其玄机屡被姜维识破,姜维还将计就计,屡
败蜀军。孔明对具有文武全才的姜维十分赞赏,乃用反间计,使姜维欲归不
得,只好投降,孔明高兴地执维手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
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孔明培养“接班人”的
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是时,姜维才27岁。孔明写给蒋琬的信说:”姜伯约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
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孔明确慧眼识人,姜维后成为西蜀后期的”擎天
柱”。
曹操所用谋士、武将也大多是少年英俊之辈,荀彧来投曹操时年才 29
岁,因其屡立功勋,从司马升至尚书令。操认为“天下之定,荀之功也。”
乃表荀彧为万岁亭侯。郭嘉27岁就被曹操表为空军祭酒。曹操与郭嘉论天下事,深为其才智所折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追随曹操
十有一年,多立奇勋。后随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38岁。 《三国演义》引“后
人”诗,对他评价很高:“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远谋如范蠡,决策似
陈平。”曹操对郭嘉之死很为惋惜,他对众将说,“诸君年齿,皆孤等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