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

第27章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27章

小说: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两个城市之间的口水战能打起来,就在于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的。烟台有软肋,青岛同样存在先天不足。     
        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城市,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并没有接受多少齐文化。     
        青岛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对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依赖。青岛的名牌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的确都很出色,非常优秀,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一旦一座城市过于依赖这些企业可能就不太妙了,目前十大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占到青岛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问题,将连带着整个青岛都为此受累。 
          
        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感性的口水与理性的比较     
        烟台与青岛,一个是老牌的港口城市,一个是胶东半岛的GDP新贵。历史与现实的恩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两个城市之间长期的城市尊严口水战。 
          
        在青岛看来,烟台的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永远也开化不了的势利的、小家子气的市侩和“土”气。烟台,整个就是落后的小县城。烟台市区除了海边可以游泳外,几乎没有其他观光游览的设施,与青岛相比,这里的海岸建设实在太粗糙,海边建筑陈旧而杂乱,海滨既缺少青岛海滨的那种大气,也缺少它的情趣。作为烟台象征的烟台山显得像一个大杂院,四周景色很乱。 
          
        在烟台人眼里,青岛人更是处处有着“小县城”观念。烟台人觉得青岛人的思想观念不仅保守落后排外,而且比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中西部人的思想观念还要落后保守。青岛人长久以来的故步自封、极端排外、夜郎自大的文化背景和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接受外来文化,甚至刻意排斥,怎能与“大烟台”相提并论? 
          
        烟台人觉得青岛人自我感觉非常好。青岛人一旦小有富裕,一些人就不思进取,变成了单纯的“食利阶层”,衍生出过于追求享受的生活方式。     
        当然,以上所述都是两个城市之间的感性比较,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不得真的。不过,倘若从公众的视野来看,烟台与青岛,虽然都坐落在胶东半岛,依山傍海,有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品牌:工业上,青岛名牌企业特多,且个个是响当当的牌子,烟台的名牌也不少,但是相较于青岛,明显差了很多;当很多企业想方设法模糊掉地域形象的时候,青岛的品牌却以前面有青岛两个字为荣,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世界的”,青岛的城市形象与青岛的品牌相得益彰,无论是丰富度还是质量度,烟台的品牌与青岛相比确有点望其项背的感觉。 
          
        青岛的港口成为烟台难言的痛,青岛的知名品牌更是让烟台嫉妒。其实不止是烟台,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嫉妒青岛的名牌:怎么一个城市就有那么多名牌?!     

        规模:烟台城市规模太小,人口太少,几十万人集中在一片小小的区域里,中心城区对四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在短时间内把城区框架拉开,还是挤在一个小地方发展,群众生活质量较差,城市改造成本也过高,城市规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扩展。 
          
        青岛的城市规模就大很多。以商业圈为例,在山东可能找不到比青岛更好的商业圈了。一个外地游客在领略了烟台、青岛两地的购物环境后作了如下比较:“在青岛,你可以去百年老街中山路,到名品购物中心马来西亚百盛大厦,你可以去青岛国货老字号,可以去地下商场,领略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你可以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感受真正的琳琅满目。你可以去台东步行一条街,那里有繁华的商业圈,有南山百盛,有崂山百货,有利群商厦,有沃尔玛,有大连万达购物广场,有诺玛特国际连锁机构……再看看烟台,同样当你旅游购物时候你可能会选择蓬莱阁,或是南山风景区,而不是烟台沿海风景区;当你购物的时候,除了三站市场、时代广场一个个如同县城品位的地方,以及大润发和那些经常闹事的本地购物超市外还能去哪里?” 
             
        总之,在公众的视野里,今天的烟台确实落后了。     
        烟台:你为什么落后?     
        面对青岛的崛起,烟台感到尴尬。两座城市都是国内著名的海滨城市,又同为国内第一批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都以港口和贸易见长,功能定位相似。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烟台市曾经是一座在许多方面都可以与青岛市相比的城市,一度甚至对青岛展开了咄咄逼人的紧追之势。当众多媒体惊呼烟台是中国经济的一匹黑马之时,烟台的城市声望也达到了顶峰,一度使青岛市所谓的“山东省龙头”的地位感到了莫大的威胁。然而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如雨打风吹去了。与青岛近年来的狂飙突进相反,烟台已经连续数年停滞不前了,特别是烟台市的港口,当青岛港特别是其集装箱业务飞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烟台港却一直发展不佳,直接影响了烟台市的发展后劲。自1997年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之后,以APEC为冠名的经济和贸易盛会在烟台市曾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这一系列盛会的召开使烟台市成为了APEC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基地,大大提升了烟台市的国际国内威望。但令烟台感到恼怒的事情是,第三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却将迁移到青岛市举办了,并且青岛方面已经放出豪言,要像以前的烟台市那样成为APEC组织新的活动基地。面对这种抢夺,烟台只能感到无可奈何。就城市的吸引力而言,烟台与青岛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么,烟台——你为什么落后?     
        一切还需话说从头。     
        1984年,烟台被国家批准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一下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实际上,烟台的辉煌不是从1984年才开始。     
        烟台自古就是一个民风淳朴、商业文化浓厚的城市。1861年,清朝将通商口岸由登州(今蓬莱)改为烟台,烟台便随着港口的旺盛而快速发展。1865年,烟台山下芝罘俱乐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好的娱乐场,“北方香港”的盛名从此伴随着烟台走过几十年。 
          
        1867年,烟台开通英国航线,烟台日益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如今,仅从烟台山上亚洲最密集的领事馆就可以知道,那时的烟台是如何与国际同步的。   
        
        1884年,福建船商集资兴建福建会馆,历时12年建成,足以说明烟台作为中国重要城市,外地人对它的青睐程度。1892年,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开始筹建。1908年,毓璜顶医院筹建,一批民族私营企业兴起。 
          
        到烟台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时,北极星手表、三环锁、飞轮罐头和张裕酒已成为全国的最耀眼的品牌。一个人口仅有几十万的小城市,能拥有如此多的名牌,比青岛今日拥有五朵金花更让人羡慕。 
          
        烟台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迅速创办了烟大,烟台师专改名为师院,中国民用航空烟台站建立,海陆空体系组建完毕。1985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个合资企业成立,之后几年,外企越来越多地走进开发区,市区煤气工程开工,劳务市场开始开放。直到1989年,烟台的“星火计划”成果在全省还是第一。 
          
        那时的烟台似乎还是一路鲜花,省甚至国家领导人桌子上有关全国重要城市的资料自然也少不了烟台。但一个众多烟台人不愿相信的事实开始初露端倪:快速发展的烟台随即悄悄放慢了脚步。 
          
        曾几何时,烟台不夜城与大上海相媲美,可到90年代,烟台成了“孤城”:一条蓝烟铁路线慢慢地煎熬着岁月,不管外界提了几次速;眼看着无锡、苏州、东莞那些曾经几次来烟学习的城市绝尘而去,烟台人还是习惯于扛煤气罐上楼、光着膀子吃海鲜、拼命挤公交车、占道经营,习惯于不走斑马线、不走人行道、不说普通话…… 
          
        烟台的企业还是名声在外,但除了张裕等少数几个大企业“鹤立鸡群”外,很多都是徒有虚名,北极星至今出名,可放眼国内,戴北极星手表者有几人?罗锅香皂开香皂品牌先河,可如今,早已是“流水东去”…… 
            
        曾几何时,青岛还是小渔村,可到了90年代,烟台人不得不向国人解释,烟台在威海或蓬莱的哪个方向时,青岛人此时已在全球自豪地但很简单说:“我是青岛人。”可以说青岛的繁荣绝不是偶然的,或许让我们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会对它如今令人吃惊的发展找到一些答案了。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东沿岸,正处在黄河流域的最下游。如果说上海是沿长江一带的龙头,辐射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的话,那么青岛就是沿黄河一带经济区的龙头,事实上沿黄流域经济协作区委员会的驻地就在青岛,沿黄河地区的对外贸易物资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青岛中转的。而沿黄河一带包括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数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其腹地堪称广大,这一系列条件足可以与上海比一比。这些地理优势让青岛成为各个投资者热衷的理想之地。 
          
        所以,只要青岛能够发挥出上海市一半的功能,其崛起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定位问题及边缘化     
        如果要查找原因的话,烟台的落后可以说缘于多年来定位不准,从大都市到特大城市、再到目前的区域中心城市,期间反反复复,丢失了好多机会。应当说,从特大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能看出烟台基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虚无缥缈,有了发展方向。但一个城市的定位,不应该虚无,更应注重实际。比如青岛就打造港口制造业基地,威海就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淄博就打造工业城市,而烟台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则模糊不清,定义太宽泛。 
          
        从城市定位引申开来,定位不准确,城市的对外品牌宣传就有难度。最简单的例子,烟台的城市广告也常上中央电视台,但宣传的内容不容易让人记住,导致到目前,外地人不知道烟台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城市,烟台市民自己也不知道。 
          
        城市的定位必然影响到行业的定位,烟台旅游对外宣传“山与海的情怀,你和我的烟台”,亲和力极强,但国人实在不知道烟台有什么山能在全国有名气,这个“山”字绝对是败笔,哪怕改成岛也行;更不用说以前提的“岛、林、泉”一体了,天知道烟台的泉在哪里! 
          
        城市定位不准,还影响城市产业链的完善。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有内涵支撑,这个内涵最重要的体现是培养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产业链的城市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     
        多年来,应当说烟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成功地培养了汽车业等行业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但由于历史上烟台三个产业衔接不够,现在来看,烟台仍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简单的例子,烟台黄金产量全国第一,但中国黄金产品却鲜见烟台的名字。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烟台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产业和形象等三大边缘化特征。     
        首先是区位边缘化。烟台曾经想做一个中心城市,有一个中心城市情结,那是在烟台初为沿海开放的年代。的确,人们也看到过烟台热闹的景象,似乎在往一个中心城市的模样成长。但是,任凭大海潮起潮落,烟台区位的边缘性早已注定它只能成为一个边缘城市。 
          
        什么叫中心城市?如果不是指地理上的区位的话,必然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而烟台,自己都还在等着人家来辐射,又哪来辐射人家的能量。 
          
        曾经,烟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高质量建筑环境的特大型城市。对于这个狂热与泡沫的沿海开放城市来讲,如果能客观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中等城市,不失为一种清醒的选择。但是,接下来“三基地一中心”的说法又让烟台不那么安分。所谓“三基地一中心”是指要把烟台建成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说法不断在变,而不变的是:做中心城市,还是不做中心城市,这的确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产业边缘化。烟台没有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和产业格局,此乃烟台目前最大的遗憾。尤其是烟台的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可以说是严重地滞后。按官方的说法,烟台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可是此间有企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说法太抬举自己了。烟台目前的工业总产值较低,而且主要靠几大龙头企业支撑,没有形成由中小配套企业共同组成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簇群。我们要勇于承认烟台还处在初级工业化过程之中。” 
          
        工业不行,第三产业又如何?烟台一直想利用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产业。可是,第三产业的一些项目总是办不成气候,APEC中小型企业博览会另攀高枝,果蔬博览会勉强举办,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工业上不去,搞第三产业不过是水月镜花。     
        第三是形象边缘化。在不少人的眼里,烟台仅仅是一座适合居住或者养老的城市。事实上,烟台一直人气不足,一是缺钱,一是缺人,商业气氛淡薄。说它是旅游城市,也不见旅游休闲度假的人纷至沓来。说它是人居环境最优的城市,也不见外地人大量涌入,筑巢而居,安享人生。不少离开烟台的人说,现在我到外地找钱,10年或者20年后我再来烟台定居。至少还要等上10年,烟台人等得起吗? 
          
        看来,烟台是个说不清的城市。它仿佛是什么,但又不是什么。     
        烟台城市性格的软肋     
        烟台的落后,有客观原因和时代背景,但更有主观的因素。     
        网民“在水一方”在《烟台的春天还会来吗?》中对烟台的落后作了如下的剖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