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文心雕龙千家诗 >

第7章

文心雕龙千家诗-第7章

小说: 文心雕龙千家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古有铁券, 
以坚信誓。王褒髯奴,则券之楷也。 
     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摄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庶务在政,通塞应详。韩非云:“孙 
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盖谓此也。 
     刺者,达也。诗人讽刺, 《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征事以对也。 
     牒者,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截蒲,即其事也。议政未定, 
故短牒咨谋。牒之尤密,谓之为签。签者,纤密者也。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有实无华。邹 
穆公云:“囊满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 
 《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 
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 
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 
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四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 
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 
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 
不知毛色牝牡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赞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万古声荐,千里应 
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大意】 

     书记就是书信。刘勰将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归入“奏启”,把其他的书信归入“书记”。篇中对 

书信的作用、源流、写作要求等做了论述。篇末将24种应用文归入“书记”,并做了简略的介绍。 

… 页面 36…

                                 神思第二十六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必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 
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意,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 
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 
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 
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 
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 
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 
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 
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 
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 
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 
以一纪,虽在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 
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 
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 
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 
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 
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 
虽云未费,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 
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 
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 
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大意】 

     这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主要论述作家的艺术构思问题。首先,从文思酝酿中的想 

象讲起,指出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熔铸古今、物我于一炉的作用。其次,强调作家的思想感 

情和语言技巧是艺术构思的关键,要求作家在“秉心养术”即在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下功夫。最 

后,指出运思的迟速,与作家的才能禀赋及作品的体裁有关,不可妄评高下。作家克服思路阻塞或文 

思混乱的办法在于“博而能一”,即既要积累丰富的素材和情思,又要具备贯通一气的能力。 

… 页面 37…

                               体性第二十七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 
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 
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 
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 
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 
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 
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 
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 
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 
辞溢;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 
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 
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 
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 
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辞繁诡。辞为肤根,志实骨髓。雅丽黼黻,淫巧朱 
紫。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大意】 

     本篇论述作家性格与作品风格的关系。体是体貌,即作品的风格;性指 
才性,即作家的创作个性。作者首先分析创作的过程,指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其先天的性情 (才能与气质)和后天的 
陶染(学识和习染)不同,表现在作品中就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其次,总结 
出8种风格类型,并略述其特点;再次,列举文学史上的12位作家,论证作 
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最后,对初学写作者提出忠告。 

… 页面 38…

                                 风骨第二十八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 
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 
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 
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 
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 
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 
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 
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 
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 
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 
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 
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 
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 
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 
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 
而成经矣! 
      《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 
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 
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蔚彼风力,严此骨 
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大意】 

     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大致说来,风指作家情志鲜明,作品感染力强;骨指文辞端直、 

精炼。作者首先论述风骨的含义,风骨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锻炼风骨的要领。其次论述风骨与作家 

个性、气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文采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建立作品风骨特征的途径:即以儒家经书为标 

准,吸取史书和诸子百家的写作技巧;通晓各种感情的变化,深明各类文体的特点,同时力求创新。 

… 页面 39…

                                 通变第二十九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 
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 
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 
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 
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 
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 
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策制,顾慕汉 
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 
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 
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 
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伞溆獗旧荒芨椿;妇皆疲骸坝杓
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 
绛,必归蓝伞枚锓常棺诰荆凰拐遄煤踔饰闹洌隼ê跹潘字
际,可与言通变矣。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 
笼内。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 
 “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 
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 
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此并 
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 
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 
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 
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 
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大意】 

     通即贯通,指文学的因袭继承;变即变化,指文学的变革创新。全篇论述文学领域中继承与创 

新的关系。首先,从作品体裁有定格而文采风格多变化的角度,提出了文学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其次,分析9个朝代文学发展的情况,并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弊病,提出了继承殷周文学传统的主张; 

再次,举汉赋描写景物为例,说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了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原 

则。 

… 页面 40…

                                 定势第三十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 
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 
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 
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 
然之势也。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所 
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难得逾越。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 
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 
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 
鬻矛誉鬻,两难得而俱售也。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仪,则准的乎 
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 
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 
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 
采为地矣。 
     桓谭称:“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 
陈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采,深沉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 
析厘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刘桢云:“文之体指实强弱, 
使其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