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来的-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有小儿郎的年轻父母,常会遇到孩子这样的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小姐姐不用站着撒尿……毫无心理准备的父母面对孩子的疑问常常张口结舌,一些父母含糊其词予以搪塞,另一些则简单呵斥道:“小孩不懂这些,别问!”
其实,儿童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求知欲也十分旺盛。看到任何不理解的事情他们都喜欢提出为什么、怎么回事,对性的问题也不例外。我们应当把它看作是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好机会。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常常会提一些让你觉得羞于启齿的问题。面对孩子令人困窘难安的性问题怎么办?当然这个时候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父母产生异样的眼神,神秘的语气,或者是大声谩骂,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留下阴影。
面对孩子的性问题,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听听孩子心中的疑问、想法和感受。不要把孩子对性产生的兴趣看作是不健康的,而要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最普通的问题,是孩子好奇心的结果,像接受孩子向你询问“鼻子有什么用”一样接受孩子的性问题。要知道孩子的出发点是天真的,无邪的,只要这样想,您就能坦然接受孩子的性问题,而不会觉得难堪,困窘了。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要坦诚相对。所谓坦诚,就是实话实说,不隐瞒。隐瞒事实,逃避讨论,这样只会令孩子对性产生更多的好奇,甚至可能会认为性是污秽的,是不可以讨论的东西。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探究性的存在,要用科学的自然的语言向孩子解释性的问题。其实,对于孩子的性问题,父母不用过于紧张和严肃,只要把实话如实地告诉孩子,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坦诚如实地帮助孩子解答,能帮助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解除孩子对性的神秘感,同时,也能帮助孩子逐渐成熟地学会看“性”,以后再提出其他问题,就比较自然了。这也是取得孩子信任,沟通情感的有效途径。
有位父亲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在家里,当孩子向父母提问时,这位父亲就回答说:“明天爸爸(或妈妈)去书店给你买本书,你读后就知道了。”一次,他在家里请客人吃饭时,9岁的儿子突然在饭桌上提到有关性的问题,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孩子的想法很简单,有客人在的时候,提出没有把握的问题,爸爸不会生气的。这位爸爸果然很沉着,他先肯定儿子提的问题好,然后告诉儿子,等晚饭后休息的时候,爸爸再讲。——如果你是这样一位父亲,儿子一生都会信任你,重视你对他提出的建议。
总之,幼儿是性教育的起点。从小让其形成对性的自然态度,树立起健康、积极、正面的性观念,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年龄增加,逐步开展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可以造就健康的心灵和人格。
父母在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可以遵循如下原则进行:
(1)按孩子的年龄回答,注意要循序渐进
孩子的思考、理解和对于信息反应能力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也有所差异。所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也是要有所区别的。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回答最好简洁一些,然后依据孩子的发展能力,慢慢地加以解说,可以不必要让孩子知道一些细微的部分。比如,回答不同年龄孩子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对于两三岁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直接告诉他:“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而对于稍大一点(五六岁)的孩子,这样的回答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了,父母就可以讲述得具体些:“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种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和妈妈肚子里的另外一个种子抱在一起,就变成了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要10个月以后,妈妈就到医院请医生帮忙让你出来了。”在回答时,也可以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给孩子讲解,帮助孩子理解,不要对孩子随便搪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很愿意回答他的性问题的。
(2)说的多不如说的正确,即真实简洁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不要东扯西扯,不要老想着把有关的知识全部都说给孩子听,其实给孩子讲性,不需要像妇产科医生讲课一样。只要了解孩子真实的意图是什么,根据孩子的需要讲就可以了。讲的时候尽可能地简单明了。性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彻底地掌握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学问,而仅仅是为了达到纠正孩子性心理方面的有关问题,帮助他纠正错误的性观念和态度。
(3)反问孩子
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如孩子问“我为什么没有(有)小鸡鸡?”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觉得小鸡鸡是女孩还是男孩有的?”让孩子自己找找答案,这对于孩子来说更为有益,也更容易掌握。
(4)利用有关书籍,图片等给孩子讲解
有些问题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或者表达得不够清楚时,就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图片等来作为辅助。比如,可以通过动植物的生殖图片、录像等给孩子介绍一些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育子女的奥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一些大自然的奥秘,也满足了孩子的一些好奇心。
第四部分健康心理: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3)
怎样处理孩子早恋的问题
父母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把孩子推向早恋。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并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早恋问题。
有位作家说过,早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们常常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又常常被无情地刺伤。
何谓“早恋”?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时代,乃至对不同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规范说,中学生谈恋爱就属于早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早恋会分散大量精力,势必影响学业。二是经济生活的自立程度尚未独立。恋爱的目的是两性的结合成婚,这是需要经济上独立、生活上自立而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学生们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青春期的孩子会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接近异性又害怕受到来自异性的伤害。父母应该多鼓励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常地与异性朋友交往,因为善于与异性交往的孩子往往都具有活泼开朗、宽宏大度等优点。
但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真诚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与异性单独接触时,要让孩子注意分寸,嘱咐女孩子没有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在晚上单独和男孩子约会,对于对方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
早恋的高年龄段在14-16岁,平均年龄为14.2岁。学习成绩及家庭不建全的学生产生早恋的机率大些,这是因为他们学习不好或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寻找同龄人的关怀。也有是因为心智还未成熟,发觉异性对其关心甚于他人,便有一种意识,也有因为自己认为爱就是一切,恋情像水晶般纯洁,但也由于现实常与幻想不符合,反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创。因此,中、小学生谈恋爱一直被社会所否定。
就是因为家长们深知早恋的危害,所以才会在平时对孩子的异性交往管得很严格,一有蛛丝马迹就要查个水落石出。这样的做法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少家长方法欠妥,总把中学生当成小孩子看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私拆子女的信件,查看日记,偷听电话。一旦发现早恋,更是大动干戈,拳脚相加,叫人心寒。
学校处理早恋问题往往也是简单粗暴的压制法:写检讨书、停课、处分、广播点名、公开情书……这些做法使孩子感到强烈的屈辱和压力,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的表面顺从,却将憎恨埋在心里,有的由“公开”转入“地下”,最坏的是在压力的鄙视下,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最后走上逃学、出走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其实,男女生在一起并不是家长想象的那样亲密接触。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不再处于男女的无知状态中,对自己的性别有了认同,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这与寻求数、理、化的知识没什么两样。
据了解,在早恋之中,多数人是有肉体和性接触的意向的,但不一定都付诸实践,相当多的早恋少年满足于温馨的情感交流和卿卿我我的言语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基于性冲动与欲望而发生性行为。
孩子的早恋大多是青春期的朦胧的、单纯的爱。他们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如何去爱,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愉快,对方有吸引力,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对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深沉而理智的考虑。一般来说,女生有早恋的较早、较多,可能与女生发育较早有关。早恋成功者实在少见,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由于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就会引起爱情的变化,恋爱越早,离结婚之日越长,就夜长梦更多,缺乏稳定性。而且孩子的早恋一般都是冲动性的,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发奇想,莽撞行事,一时冲动不计后果。有的心血来潮发生性关系,饱尝苦果;有的聚散匆匆,聚时无真情,散时不动容,轻率交往,滑向道德败坏的泥潭之中。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供家长参考: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到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待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10.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作为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与同学的广泛接触,共同成长。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而不是粗暴地阻止孩子们和异性交往。
在对待青春期少男少女“早恋”的问题上,家长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呢?
1.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先打打早恋的预防针。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给孩子讲道理,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事,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并告诉孩子不能早恋的原因,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家长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家长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能偷看孩子的信件、跟踪监视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或对方家中,弄得满城风雨,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采取“跳、”“冻”、“隔”的方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与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让孩子“跳”出来,将感情冻起来,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尽量把两个孩子“隔”起来,少接触。家长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3.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校内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校外的旅游、交友、公益劳动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益智、养性。同时,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如进行集邮、读世界名著、练习写作投稿,使课余的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也许,“早恋”的情感会适当减弱和转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儿童营养供给充分,加之社会环境有形无形的“性”刺激,儿童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这也导致了现在孩子谈恋爱年龄普遍提前,甚至有报道说小学高年级中也出现了谈恋爱现象。对此,家长应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视中小学生早恋低龄化和早恋者数量激增如洪水猛兽,同时也不能如有些文章所说的“自然教育”,任其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应学习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特别是青春期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素养。平时要对孩子多留意观察,多和孩子谈心,预防青少年早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