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三为人处世哲学-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真可怕,”一位已转到别家公司工作的旧日同事,以半开玩笑的口 吻对她说,“你只会批评人。”卡洛马上反击回去,“你一定是在开玩笑吧,”
她以一种轻蔑的态度说道。“在我告诉你这些人犯的错误以后,你怎么还能 这么说?而你听到的还不到一半呢。”
对任何有资格在他们团队工作的人,杰夫及卡洛已学会用不信任的方法 来否定他们。举例来说,当卡洛旧日的同事提醒她公司里起码仍有一位真正认真工作的人——一位叫汤姆的家伙时,卡洛答道:“不错,可惜他能力差 了点。”杰夫也采取同样的策略,当别人告诉他他的一位同事被这一行里的人认为很出色时,他马上回嘴说道:“那又怎么样?他很懒惰。”没有人在 他们口里能即拥有脑袋而又工作勤奋。如果他们能力很强,他们就会被指责成工作态度欠佳或漠不关心。如果他们确实工作很认真,他们就会被冠上“笨 蛋”的名称。就如卡洛批评汤姆(已成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时说:“他必须工作得非常努力,也才有一些普通表现。”
总而言之,要评估那些工作 6 个月以上的人是否对团队工作感兴趣,你只需问他们一个简单的问题,即在公司里有谁值得他们信任。如果没有人的 能力与勤奋程度能博得他们尊敬的话,则他们不是没进对公司,就是无法成为团队中的一份子。
这是一种很容易陷进去的恶性循环。如果人们不愿意的话,你绝无法强 迫他们尊敬自己的同事。杰夫及卡洛就显示出否定别人并非难事,因为在任何人身上,他们总可以找出一点毛病来,且当作是别人致命的缺点。事实上, 我们注意到,一旦人们习惯于在同事身上挑毛病,而非找优点,他们就能找出更多必要的佐证,来证明自己当初的责难是正确的,甚至觉得自己太过宽 容了。“这个地方比我原先想像的还更糟,”他们两个人每一次都分别这么形容公司,他们忘记了自己对前一个公司也有同样的结论。
把自己视作是公司里唯一能力强而且负责任的工作者,不但使人们自觉 重要,背面还隐藏着一个心理动机:信任别人往往意味着要牺牲人们对自己的信心。因此,与其尊重别人,并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倒不如什么人也不信 任,并维持着自信的态度。
不幸的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不论他们是否愿意,他们迟早需要那么 些他们私下非难的人的协助。这时,他们就遭到报应了。内心中经常存在的敌意(因为要求不如他们的人帮助)及焦虑感(这些人的工作能力不值得信 任),使他们日子过得非常不愉快。
当人们开始尝试着去信任几位能力较强的同事时,他们突然会有不再完 整的感觉,并遭受到一丝轻微的屈辱感。然而,这种想像中的失落感,却可由他们事业生涯中的两项改进而获得补偿——内心的平静及更高的工作效 率。关于第一项,只要我们仍对自己必须共事的同事采取不信任的看法,我们就等于仍在和他们冷战。(“我绝不能让这些人任意而为。他们不知道自 己在做什么。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这个地方,而且也应该这么做才对。”)
此外,我们对他们会一直很挂虑。(“天哪,我到底做了什么事,才会有这 些愚蠢的同事?我最好留神他们的每一项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祈盼心灵的平静简直是一种奢侈的要求。更可悲的是,这种态度不但会消耗一个人 大部分的精力,更会令他无法冷静地找出同事所可能犯的错误,并且防范于 未然。
至于第二项:更高的工作效率。由于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人攻击别人,大 多数的工作者已习惯于成为被批评的目标。真心诚意地信任他们是一项罕有的恭维,而他们也不容易把这种恭维忘记。诚然,每一家公司里都有些不值 得尊重的人;没有人建议你胡乱地找信任的对象。适当的选择是有必要的,但在精挑细选后,你仍需付出时间与诚意来求取预期的成果。
高度的敌对气氛
由于我们已习惯于用批评别人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以致当我们停 止这么做时,很容易会觉得自己不再杰出。“说句实话,”一位尝试新方法的人说,“我有时会想,也许我已不再是个超级巨星了。”
要放弃的东西很多;虽然得回的报偿值得人这么做。为了避免改变,许 多人会故意把诉苦当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并乐观地认为它能改进公司的运作。当我们刚开始做研究时,也认为公司进步的现象是一些人抱怨的结果——有时候的确是如此,但这种情形不常发生。事实上,我们讨论到的这种贬低别人以自夸的行为,大都是在私底下秘密进行,因此就无法产生任何具体 的行为了。
要知道改变态度可导致如何的进步,我们不妨看看寇克。史翠蓝这个典 型的例子。寇克就算是在心情很好、胸襟够宽大的时候,仍会怀疑他同事的能力及工作热忱。我们前面提到的对同事的赞美在他的想法里是荒谬而虚假 的。(“这些人应该打一顿鞭子,而不该被赞美。”)只有他才是公司里唯一有能力把事情做好的人。
然而,寇克所成就的事却出乎意料地少,此外,周围的环境里总存在着 高度的敌对气氛。这使他感到困惑,因为他以为自己给人相当随和及合作的印象。其实,他仅是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罢了,而别人也看得出来这一点。 结果不难预料到:每一方都争先恐后地巩固自己的职位;虽然这样做对大家都没好处,但他们却以为这样起码可以遏止另一方自私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的 向前迈进。
一旦寇克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并愿意对少数其他几个人表示他的 信任以后,他和同事之间的摩擦减少了,而他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由于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认定公司里其他的人都是白痴,所以每一回做事,他都减少 了一个原先自行制造的障碍。
但相对的,不管他们怎么受到信任,有许多人仍无法与他人合作。就如 我们在前一章提到的,企业界里有一大堆像亨利、格儿及约翰这样的人,使得融洽、协调的工作环境变成不尽理想。只要有人有任何建议,这些人就会 大声地提出异议,并要求大家考虑他们在匆促间构思出来的提议。经常大家以为持反对意见的人是悲观者,刚好可以平衡一些过度乐观的建议。这种想 法有时很危险,因为它会导致僵局的产生,使活动陷入停顿状态。就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他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作是青少年试图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所作 的反抗,而要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太适合属于任何团体,则须费很大的工夫。
要说服那些妄自尊大、个性不成熟的敌对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一开 始时就不去注意他们,并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较成熟,而工作较认真的人身上,这样敌对者反而不会随便发表意见。 由于美国的工作者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追寻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他们不但不能与人合作,而且经常濒临冲突的边缘。结果是许多人在 30 来岁时,很难避免一种抑郁的感觉,即工作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仍没有什么成就。要改善眼前的状况,他们必须打破美国人各自为政的传统。老是试 图邀功——向人宣扬他们的贡献——只会激怒那些一起工作的人,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变得同样贪婪、自大起来。
概要言之(1)大多数人在意识上虽然拥护“团队工作”的观念,但却因为害怕的 缘故,在不自觉中尽量避免付诸实行。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使自己成为隐形的 无名小卒。
(2)尽管美国人花费很多时间观赏运动比赛,在他们的心目中,真正好 的团队合作却像是军队一般,大家步调一致,每位士兵都做同样的事。这类的合作可不是成功的企业所需要的;它所需要的是每一个人每天在自己的工 作岗位上全力以赴。
(3)许多工作者相信团队就像是流砂一般:一旦成为其中一部分,要抽 身非常困难。然而,我们却发现诸如杰夫、卡洛这一类的人,却把团队工作当成一种抬高自己身价的借口。他们之所以要求人们从早到晚做个团队工作 者,事实上是要别人为自己服务。每当一个人在办公室里褒扬这种无止境的合作态度时,到后来几乎都会被发现是一个试图压抑别人的自大狂。基本上, 除了他们已加入的那个团队以外,他们会把自己不愿成为任何团队一部分的意念隐藏起来。
(4) 另一方面,就算是那些善意的人,每天只花一小部分时间操心自 己是否适合团队,他们仍等于没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公司当初要他们加入这个团队的原因。
三、就业与跳槽
转换工作在美国,终生待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职员可说是少之又少。我们前面所讨 论过的问题固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事实上,在美国转换工作就像摩天大楼一样普遍,其中不乏一些原先就拥有理想工作的人。因此,我们把研究 重点放在哪些人能够成功的转换工作,哪些人不能,以及其中隐含的理由。
在从事这类的研究时,必须同时将换工作者的心智健康,和所涉及公司 的财务状况同时列入考虑。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由于我们有很多外围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若干公司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公营机构,因 此我们得以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的层面上。某些财务分析师就他们自身的目的(通常受经销商或商业出版商的委托)所做的研究,提供了我们宝贵的资料,使我们不至于作出看似明显却不正确的结论。
举例来说,1973 年时,我们研究对象中两个最富才智和努力工作的人, 进了一家我们认为是幸运者才能进入的公司。然而,这两个人却分别在四个星期内离开,且对他们的上司而非公司的情况多有怨言。由于两个人所拥有 的职位都很不错,同时也不断的受到赞美,因此我们对他们的离开十分讶异。
直到我们和三位一直不断在严密观察这家公司的财务分析师洽谈,并仔细研 究了他们随后发表的财务报告之后,我们才得以了解该公司逐渐增加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如何转为对部属的压力。不仅是当时整个的经济正陷入一 种长期的不景气中,同时该公司在其主要市场上的地位,也正逐渐恶化,导致连续三季的盈余下降,接着便是公司开始陆续裁员。因此可以这么说,我 们所研究的两位对象的变换工作是恰当的,可惜的是,他们却选错了公司。
他们必须再度换工作来弥补先前所犯的错误。
由于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于一个人事业的任何阶段都有重要影响,因 此也值得我们特别讨论。我们之所以把这部分的讨论放在这里,主要是因为,40 岁之后换工作,如果不慎,通常会有较大的危机。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 不分年龄,大多数想换工作的人都厌恶自己目前的工作,以至于单单是换工作这个念头本身,就可以让他们雀跃不已。这常使得他们对于未来的工作产 生不实的幻想。他们所犯最严重的错误,是完全忘了衡量公司对他们目前的成就有过多少贡献。盲目的厌恶公司,使他们忽略了公司的优点,这些优点 很可能是新公司所欠缺的。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实例,再来讨论换工作时所应遵守的准则。
昙花一现
24 岁时,罗杰。布洛获得了电机硕士学位,并在奇异公司找到一份工作。
“刚开始时,我颇多疑虑,”工作三个月后,罗杰说,“这个公司太大,我 怕自己会淹没在人群之中。然而,我却发现这是一个极友善的地方,你很快就能认识你四周的人。”
罗杰在该公司工作达 8 年之久,诸事称心如意。在第二年的时候,他在 一次和同事一起滑雪的旅行中认识了任教于小学的艾伦,10 个月后两人结了婚,婚后有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
工作到第 7 年时,他开始对管理权责缓慢的增加速度感到不耐烦。“我是在往上爬,”他的语气中流露出几许焦躁,“可是不够快。或许我期望太 多了。”说是这么说,可是这句话却无法阻止他另谋发展的决心。
一年之后,他寄出了四封求职信。“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拖延了这么久, 艾伦和我已经决定离开这个城市了。”
四封信都有了回音,其中一封要他面试。“面试是在假期饭店而非工厂 内举行的,”他回忆道,“那里至少有 200 个像我这样的求职者。”罗杰一向是个乐观主义者,然而这回却不然。“我甚至不敢期望他们会记得我的名 字,”他摇着头说,“那种情形简直就像在大学里注册一样。”
结果对方不但记得他的名字,还负责一切费用,邀请他到他们的研究发 展中心做进一步的面谈。“我想他们对我真的有兴趣,”他挥着信高兴的说。
在接到信的第七个星期,罗杰开始到公司上班;这是美国最大的一家国防设备供应商。他的薪水较原来高出了 1。8 倍。 六个月之后,他被开除了。事实上,他部门中 20%的人都遭到遣散的命运,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罗杰大惊失色。“我要去 哪里呢?”他问,声音里透露着焦虑和恐慌,“我们已经把奇异公司附近的房子卖了,而且我也不打算再回去了。”更严重的是,“你能想像方圆 100 里之内没有第二家防御设施的承包商吗?”他不能置信的问。在 4 个月苦心的搜寻下,他和艾伦终于在 2700 哩以外的地方找到了其他的工作。事后,罗 杰感慨万千的说:“我从来没有那么悲惨过。”
取代别人容易吗?
打从高中起,辛茜亚就知道自己想当个服装设计师,然而她却怀疑自己 是否能够进入任何一所设计学校。结果,有一个学校给了她入学许可,她欣然接受,把它视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机会由于她有强烈的方向感,因此能把 握住每个学习的机会,希望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开始,更是学习的结束。不过,她却忽略了还有其他也梦想着成为设计师的同学。
毕业之后,她先后在两家小公司工作,不过都不合她的意。最后她终于 在一家大的制衣公司找到工作,担任一个著名的运动服饰设计师的助手。
“我会在你还来不及察觉的时候,就取代你,”她在心里默默的说。 然而事与愿违,在未来的 11 年内,她不但没能“取而代之”,就连原有的职位也保持得十分辛苦。由于公司不断的扩张,除了辛茜亚外,又聘雇了 另外三名助手。“她们是我见过最没有才气的人了,”她这样形容道。然而,她们的出现却迫使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目光。先前她所想的是怎样取代她的 老板,现在她却被迫把愈来愈多的注意力投注在竞争者身上。“她们差我差得远了,”在公司第 9 年时她说,“但是我仍然必须防范她们。她们很懂得 吹牛、拍马屁,这就是她们的生存之道。”
第 11 年的时候,辛茜亚再也忍不住了。当她听到公司升迁另一个助手芭 芭拉,并让她独自负责一条生产线时,她的耐心完全消失了。“我真不敢相信公司竟会笨到这种地步。芭芭拉根本就没有这种天分。”
辛茜亚几乎花了 7 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她认为能够使她迈向理想的新职 位。“我几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