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于长春 >

第20章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20章

小说: 庄子译注于长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知非其所不善,(,) 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14),下
烁山川之精(15),中堕四时之施(16),惴软之虫(17),肖翘之物(18),莫不失其
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19)。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
役役之佞(20),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21),啍啍已乱天下矣!

'注释'

(1)昔者句:以上十二氏为传说中的古帝王,也就是氏族首领。其中轩辕氏、祝融氏、伏牺氏、
神农氏见诸他书,其余八人无可考,其中或有源于已件之古籍,或为庄子所虚拟。
(2)结绳,用绳子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相传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用此法记事,大事打大结,
小事打小结,不同类事打不同结。
(3)安其居:以其居处为安适。
(4)“民结绳而用之”以下一段引自《老子》八十章,个别字有出入。
(5)延颈举踵: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焦急企盼的神态。
(6)赢(yíng)粮,带足路上用的食粮。趣之:奔往贤者之处。趣,同趋。
(7)其主之事:他所主管之政事。
(8)结,交错也。
(9)弩(nǔ),一种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箭矢的弓。毕:古代用于猎取马兽的长柄网。弋:系
有细线的箭,射出后还能牵回来。机变:或为“机辟”之误,机辟为一种捕兽器。
(10)罔:同网。罟:网的总名。罾(zēng):用木棍或竹杆作支架,把鱼网撑成倒伞形,网底
放上饵料,再用能上下启动的长杆把网吊入水中,待鱼入网再提起取出后放下。苟(gǒu):用树条或
竹条编成的鱼篓,入口留下倒须,放在流水口,鱼虾顺水进入就出不来了。
(11)削格:修削长木棍,钉入地下,用以系牢捕乌兽之罗网。格:长木棍。罗:捕鸟网。落通
络,细绳也。用以牵动机关以捕狐兔。罝罘(jièfú):捕兽网。
(12)知诈:运用智谋进行欺骗。渐毒:渐渐不知不觉中受毒害。颉(jié)滑:错乱、混淆。颉
滑坚白,把坚白离台之辩纠结在一起,使人难于辩清。解垢:曲说诡辩之意。解垢同异,即对同异之
辩加以曲说诡辩。
(13)每每:时常,往往,又,旧注多以每与昧音近而通,每每即昧昧,昏昧无知之意。但庄子
主张人回复到蒙昧无知状态,反对人有知识智巧,不可能又讲昏昧而使天下大乱,故不取此说。
(14)悖(bèi):遮蔽。
(15)烁:熔化,销毁。山川之精:山川之生命,古人认为山河等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人用智
有为就会销毁它们的生命。
(16)堕:通隳,破坏。四时之施:四季的正常运行。

(17)惴软:小虫蠕动爬行的样子。
(18)肖翘之物;细小的飞虫。
(19)三代:夏、商、周三朝代。是已:就是这样了。
(20)种种:朴实淳厚的样子。役役:奔波劳碌不肯停歇。佞,巧也,才也。
(21)啍啍:通谆谆,郑重叮咛、教诲不倦之意。
'译文'

你难道不知晓品德最高的时代吗?从前有古帝王容成氏、大庭氏、伯皇
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
神农氏,在那个时代,民用结绳方法记事,以其所食为甘美,以其所衣为漂
亮,以其习俗为快乐,以其居处为安适,相邻之国互相望得到,民众直到老
死也不互相交往。象那样时代,就是治理得最好的了。当今之世,竟然要让
民众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听说“某地方有贤人”,就带足食粮,奔往
贤人之处,搞得在家里抛弃了亲人,在外面丢掉了所主管之政事,他们的足
迹踏遍诸侯国土,车子的辙印交错于千里之外。这都是君主崇尚智慧的过错。
君主诚心崇尚智慧而抛弃大道,天下就要大乱了。何以知道是这样呢?弓箭、
罗网、机关方面的智巧多了,空中的飞鸟就要被扰乱;钓具、鱼网、鱼篓方
面的智巧多了,水中的鱼类就要被扰乱;削木桩布成各类网具的智巧多了,
山泽中的野兽就要被扰乱;运用智谋欺骗,使人不知不党中深受毒害,把坚
白之辩纠结在一起,把同异之辩加以曲说诡辩,这类智巧多了,故风遗俗就
要受其迷惑。所以,天下常常发生大乱,罪过就在于崇尚智慧。天下人都懂
得去探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懂得去探求他所知道的;都知道责难他认为恶
的,却不知责难他认为善的,所以天下就大乱了。(按庄子的看法,知与不
知、善与恶、是与非等等,都是主观意向,没有客观标准,因而都可混而为
一,不加区分。如果执著己见,以此非彼,便会造成无穷的纷争,引起天下
大乱)。因此,这样作就会上遮蔽日月之光明,下销毁山川之生命,中破坏
四季之正常运行。蠕动爬行的小虫,微小的飞虫,都无不因此而丧失其本性。
崇尚智慧之祸乱天下,如此之厉害呀!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这样。舍弃淳
厚朴实之民而喜爱奔波劳碌不肯停歇之有才艺者,废弃恬淡无为的风尚而喜
欢多言不倦的游说,多言不倦的游说已经把天下搞得大乱了。


在宥

'题解'

《在宥》以篇首句中二字名篇。本篇较长,内容也较杂。大体说来,全篇的基本宗
旨是发挥无为而治的思想。开头提出“闻在看天下,不闻治天下也”,是全篇的总纲,以
下各段大体围绕这个纲领展开。

第一段为议论,认为对天下不是要治理,而是要保持其自然本性。治天下,不管是
治理得好,还是治理得坏,都会破坏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一旦被破坏,就是尽天下之
力去赏罚,也无法挽回。如果失去本;聪明仁义礼乐圣知都可成为乱天下的因素。因此,
君子如果必不得已而莅临天下,就要实行无为而治。第二段通过老聃回答崔瞿“不治天下,
安臧人心”之问展开,核心是讲不要扰乱人心。认为社会对人的教化赏罚,不但不能使人
向善,还会造成“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天下脊脊大乱”,以
至于被杀头者尸体堆垒,带刑具者相推于道路。认为仁义之类说教不过是暴君大盗的先
声,绝圣弃知,方能天下大治。第三段,黄帝与广成子对话,认为治天下破坏了自然的和
谐,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是违背“至道”的。“至道”深远暗味,
昏暗静默,看不见听不着,只有抱神守形,不为外物扰乱心神,才能与“至道”冥合。所
以知“至道”必先治身。此段讲长生、养身内容,有浓厚的神仙家色彩。第四段记述云将
与鸿蒙故事,极言有为之害,宣扬“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与自然元气同一,处无为而
物自化。第五段为议论,讲述为人治国而使国家得以保存的,万不得一。因此,拥有国土
之诸侯,应不以有国为意,有同于无,才能不生私欲骄矜之心,不为有国之心所役使,而
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第六段为议论,讲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天道
为主,人道为辅,强调天道,亦不抹灭人道。其中抽象议论,有调和道、儒、法思想之倾
向,和庄子的一贯思想有较大距离,有人以为是后世儒者所加。
闻在有天下(1),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2),宥之

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3)。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4)!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5);桀之治大下也,使
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6),是不愉也(7)。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而可长久
者,天下无之。人大喜邪,毗于阳(8);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
至(9),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
自得(10),中道不成章(11),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12),而后有盗跖、曾史之
行(13)。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14),故天下之大
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15),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
战!

而且说明邪(16),是淫于色也(17);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
于德也;说义也,是悖于理也(18);说礼邪,是相于技也(19);说乐邪,是相
于淫也(20)说圣邪,是相于艺也(21);说知邪,是相于疵也(22)。天下将安其性
命之情,之八者(23),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
始商卷■囊而乱天下也(24)。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25),甚矣天下之惑也!岂
直过也而去之邪(26),乃齐戒以言之(27),跪坐以进之(28),鼓歌以舞之(29), 
吾若是何哉!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30),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
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31);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
下(32)。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33),无擢其聪明(34),尸居而龙见(35),渊默


而雷声(36),神动而天随(37),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38)。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1)在宥:在,存也。宥作囿解,意为范围。在有即存养持守自性,而不使其放逸流失。“在宥”
取自开头二字为篇题,形式上似乎无义,实则表达了本篇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宗旨,是颇具深意的。
(2)淫:过也,超出也,过则不能保持自性的本然状态,而背离自性
(3)迁:改变。
(4)有:又。
(5)欣欣焉:欣喜快乐的样子。恬:静也,安也。
(6)瘁瘁焉:疲病困苦的样子。
(7)愉:发自本性的欢悦。意思是,尧治天下使人快乐欣喜,桀治天下使人疲病困苦,两者虽个
同,但都不能使自性安静愉悦。在于扰破坏自性上又是一样的。
(8)毗(pí):偏。
(9)庄子认为:大喜而偏于阳,阳为暑;大怒偏于阴,阴为寒。既偏阴,又偏阳,则是寒暑不能
调和以成,四时失其时序,必使人之形体受伤害。
(10)不自得:不自得于其性。
(11)中道,半途而废。章:奏乐完成一段为一章。不成章:不能使自性得以完成。
(12)乔诘:好高而过当。指下面曾史之类的言论。卓骛:孤高猛厉,喜怒随心。指下面盗跖之
言行。
(13)曾:曾参,春秋时孔子弟子。史:史鳅,字子鱼,春秋时卫灵公之臣。二人以仁孝忠义著
称。
(14)举:尽。“不给”、“不足”,意思相近。意为尽天下之力用于奖赏不足以劝善,尽天下
之力用于惩罚,不足以止恶。
(15)匈匈:喧扰不宁。
(16)说明:说同悦,明指目之明。说明,喜欢目明。
(17)淫:沉溺。
(18)悖,违背,仁义是造出来强加给人的,所以是对人本性的干扰和破坏,是违背天理的。
(19)此句意思为:喜悦礼,就助长于习学技艺。相,助长;技,技艺。
(20)相于淫:助长于沉迷享乐。
(21)圣:古指多才多艺之人。此句意思为,喜悦圣,则助长于习学多种技能。
(22)疵:毛病。此句意思为:喜欢智慧则助长于精细明察,吹毛求疵,指责人之过失。
(23)之:此。八者:指上面列举之明、聪、仁、义、礼、乐、圣、知八条。
(24)脔(luán)卷:不伸舒之状,■(cāng)囊:纷乱烦扰。
(25)尊之惜之:尊崇它,爱惜它。
(26)过:经历过。对上述八条,人们岂止是经历过之后就抛开啊。
(27)齐戒: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齐,同斋。
(28)跪坐以进之:致恭尽礼而相互传授。
(29)舞:用歌之舞之以示爱惜之意。
(30)临莅:统治、治理之意。
(31)此句意思为:把身看作比为天下更珍贵,这样的人重身超过重天下,故可以把天下托讨于
他。
(32)寄:与“托”同义。
(33)解:解散,放纵。五藏:五脏。庄子认为:内藏五性,不解散五藏而使五性得以保全,则
德与道同一。

(34)擢(zh6u):拔高、炫耀之意。
(35)尸居:古人祭祀时,选生人代表祖先,端坐在受祭的位置,不言不动,接受祭礼,即为尸
居也。此指安坐不动的样子。龙见:如龙之出现。龙为传说中有灵性之神物,能飞潜变化,神妙莫测。
这句是说安坐如尸而神游如龙。
(36)渊默而雷声:如深渊般静默,却蕴涵惊天动地之雷声。静默无声中包含巨大声响。
(37)此句意思为:精神方动而天机自随。庄子认为人自性与天台一,按自性而动,故天机自然
与之应合。
(38)炊累:一种说法如尘埃在空中随风飘动,从容自如,任性自然。炊,同“吹”;累,尘埃。
另一解:炊累即热气积累而饭自熟。此处“炊”为升火做饭。
'译文'

只听说存养固守天下人的本性,没听说对天下人加以治理。所谓存养其
性,是怕超出他们自性的本来状态;所谓固守其性,是怕改变他们恒常之德。
如果大下人能不超出自性,不改变常德,又何须加以治理呢!从前尧治理天
下的时候,使天下人都高高兴兴,各乐其本性,这是使自性不得安静啊!从
前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都疲劳病苦,各苦其本性,这是使自性不得愉悦啊。
不管是使自性不得安静或不得愉悦,都不是恒常之德性。不是恒常之德而可
维持长久的,天下没有这种事。人过分高兴,则偏于阳,过分愤怒,则偏于
阴。既偏于阴又偏于阳,则四时不能按序而至,寒暑不能调和以成,岂不是
反而要伤害人的身体么!如果使入喜怒失常,居处无定所,思虑不自得于其
性,行事半途而废不能完成,于是乎天下开始有了好高而过当,孤高猛厉喜
怒随心之言行,而后有了象盗跖、曾参、史鳅之类的行为,这样一来,就是
尽天下之力用于奖赏也不足以劝善,尽天下之力甲于惩罚,也不足以止恶。
因此,尽天下之大用于赏罚,还是不足的。自夏商周三代以下之治世者,喧
扰不宁,始终把赏罚作为奉行之大事,他们哪里还有空闹使自性安于其本来
状态呢!

而且,喜欢目明吗?就会沉溺于美色;喜欢耳聪吗?就会沉溺于音声;
喜欢义吗?就会违背自然之理;喜欢礼吗?就会助长习学技艺;喜欢乐吗?
就会助长淫声之泛滥;喜欢圣者吗?就会助长习学技能;喜欢有智慧吗?就
会助长精细明察吹毛求疵。天下人如果能安于自然本性,这八条可以保存,
也可以失去;天下人如果不能安于自然本性,这八条就会使自性纷乱烦扰不
得伸舒而扰乱天下。可是天下人反而尊崇它们,爱惜它们,夭下人之迷惑,
如此之深啊!对于这八条,岂止是经历过之后就抛开啊!还要诚敬地去解说
它,以最恭敬的礼仪相互传授,歌唱跳舞去赞颂它。我对此种现象又有什么
办法啊!因此,君子必不得已而去治理天下,莫不如任性无为。任性无为而
后得以持守性命之正。所以说把身看作比为天下更贵重。就可以把天下托付
给他,把身看作比为天下更值得爱惜,就可以把天下寄扎给他。因此,君子
假如能不放纵五藏之性、不炫耀聪明,安坐如尸而神游如龙,似深渊般睦静
而蕴涵惊雷般巨响,从容无为而万物如炊气积累自熟,我又哪里有闲工夫去
治理它呢。

崔瞿问于老聃曰(1):“不治天下,安藏人心(2)?”老聃曰:“女慎无樱
人心(3),人心排下而进上(4),上下囚杀(5),淖约柔乎刚强(6)。廉刿雕琢(7), 
其热焦火,其寒凝冰(8)。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9)。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县而天(10)。偾骄而不同系者(11),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