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于长春 >

第53章

庄子译注于长春-第53章

小说: 庄子译注于长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夫尧畜畜然仁(3),吾恐其为天下笑。后世其人与人相食与(4)!夫民,
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5)。爱利出乎仁
义,捐仁义者寡(6),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乎禽贪者器

(7)。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也,譬之犹一覕也(8)。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
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
'注释'

(1)啮(niè)缺:庄子假拟人名。《齐物论》有“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天地》
有:“啮缺之师王倪。”许由:人名。尧时贤人。《大宗师》有“意而子见许由。”《天地》有“尧之师曰
许由,许由之师曰啮缺。”《让王》有“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2)子:你。奚:什么地方。之:去。
(3)畜畜然:心爱勤劳的样子。

(4)与:通欤。
(5)恶(wù):厌恶。
(6)捐:舍弃。
(7)禽贪:禽兽那样贪婪的人。器:工具。
(8)覕(piē):借为邲,宰割。一说借为鳖,作暂见解。
'译文'

啮缺遇见许由,说:“你要到哪里去?”许由说:“要逃避尧的让位。”
啮缺说:“为什么呢?”许由说:“尧心爱勤劳地为仁,我恐怕他被天下人
所讥笑。后世将要人和人相食!民众,不难聚集;爱他们便亲近,有利给他
们就来到,奖励他们就劝勉,致使他们厌恶就离散。爱和利都出于仁义,舍
弃仁义的少,取利于仁义的多。仁义的行动,只要没有诚意,就会成为禽兽
一样贪婪的工具。这是以一个人的独断专行来取利天下,就犹如宰割一样。
尧只知道贤人有利于天下,而不知道他也会有害于天下,只有在贤人以外的
人才能了解这事情!”

有暖姝者(1),有儒需者(2),有卷娄者(3)。所谓暖姝者,学一先生之言,
则暖暖姝姝而私自说也(4),自以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是以谓暖姝者
也。濡需者,豕虱是也(5),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6),奎蹏曲隈(7),乳间股
脚,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8),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9),而已与豕俱
焦也(10)。此以域进(11),此以域退,此其所谓儒需者也。卷娄者,舜也。羊
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12)。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
邓之虚而十有万家(13)。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14),曰冀得其来之泽。
舜举乎童土之地,年齿长矣,聪明衰矣,而不得休归,所谓卷娄者也。是以
神人恶众至,众至则不比(15),不比则不利也。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
场和以顺天下(16),此谓真人。于蚁弃知,于鱼得计,于羊弃意。以目视目,
以耳听耳,以心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17),其变也循(18)。古之真人,以
天待人,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
生。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也(19),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20),何
可胜言!

'注释'

(1)暖姝(shū):自美自得的样子。
(2)濡需:苟且偷安。
(3)卷娄:犹拘挛,腰弯背曲,劳形自苦所致。
(4)说,通悦。
(5)豕虱:猪身上的虱子。
(6)择:选择。鬣:(liè):猪领上的长毛。广宫:大宫殿。大囿:大园子。
(7)奎:两腿之间。蹏(tí):同蹄。曲限(weī):猪身上皱折的深曲处。
(8)屠者:屠夫,杀猪的人。
(9)鼓:摇动。操,拿起。
(10)焦:烧焦。
(11)域:界域,境域。
(12)膻(sbān):羊肉气味。

(13)邓:地名。虚:通墟。而:则。有:又。
(14)童土:荒地。
(15)不比:无不结党营私。
(16)炀和:温和。
(17)绳:直。
(18)循:随顺。
(19)鸡■,鸡头草。
(20)帝:指主药。
'译文'

有自美自得的,有苟且偷安的,有劳形自苦的。所谓自美自得的人,只
学一位老师的言论,就非常自美自得而私自喜悦,自以为满足了,而不知道
空虚无物,所以叫做自美自得的人。苟且偷安的人,象猪身上的虱子,选择
稀疏毛长之处自以为广阔的宫殿和大的园圃,腿蹄皱折深处,乳间股脚的地
方,自以为是安全居室有利住所,不知道屠夫一旦挥臂摆开柴草操持烟火,
而自己和猪一起烧焦。这就是随境域而进,这就是随境域而退,这就是那种
叫做苟且偷安的人。大劳形自苦的人是舜。羊肉不羡慕蚂蚁,蚂蚁羡慕羊肉,
因为羊肉味是膻的。舜有膻味的行为,百姓就喜欢他,所以三次迁都到邓的
废墟而有十几万家。尧听说舜的贤能,推举他治理荒漠的土地,说是希望得
到他来后的恩泽。舜治理这块荒漠的土地,年龄大了,耳目衰退了,而得不
到回家休息,这就叫做形劳自苦的人。因此神人厌恶众人到来,众人到来就
无不结党营私,无不结党营私就是不利的。所以没有过分的亲近,没有过分
的疏远,抱持德性去温人心以顺从天下,这就叫做真人。去掉象蚂蚁那样羡
慕羊肉的一点智慧,象鱼那样忘掉江湖的自得其适,去掉象羊那样的有意之
行。用眼睛看眼睛能看见的,用耳朵听耳朵能听到的,用心灵领悟心灵能领
悟的。象这样,他的心既平静又直率,他的行为既变化也因顺。古代的真人,
以自然之道对待人事,不以人事之道对待自然。古代的真人。得到它就生,
失掉它就死;得到它就死,失掉它就生。药物,其实不过就是乌头、桔梗、
鸡头草、猪苓根等,这些药物随时做为主药,怎么可以说尽呢!

句践也以甲循三千栖于会稽(1),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2),唯种也不知
其身之所以愁(3)。故曰:鸱目有所适(4),鹤胫有所节(5),解之也悲。故曰:
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
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6),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
物也审。故目之于明也殆(7),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
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革(8),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
为己宝,不亦悲乎!故有亡国戮民无已(9),不知问是也。故足之于地也践(10), 
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11)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
之所谓也。知大一(12),知大阴(13),知大目(14),知大均(15),知大方(16),知
大信(17),知大定(18),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
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则其
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
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颌滑有实(19),古今不代(20),而不可以亏,则可不
谓有大扬搉乎(21)!阅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


大不惑。

'注释'

(1)句(gōo)践:越国的国君。甲楯,披甲执盾,这里指士兵。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内。
(2)种:人名,即丈种,越国大夫。
(3)愁:忧愁。
(4)鸱(chī):猫头鹰。
(5)胫:小腿。节:节度,分寸。
(6)审:安定。
(7)府:指心脏。
(8)兹:通滋。萃:集。
(10)无已:不止。
(10)践:通浅。
(11)蹍:践。善博:安善广博。
(12)大一:贯通为一,绝对同一性。
(13)大阴:绝对的静止。
(14)大目:以认大道为眼目,大道的观点。
(15)大均:大道的均衡作用。
(16)大方:大道无所不包容。
(17)大信:大道的本性不妄。
(18)大定:大道安定。
(19)颌滑:滑稽。
(20)不代:不相假贷。代,通贷。
(21)大扬搉:大总持,大体轮廓。
'译文'

句践以士兵三千栖身于会稽山,唯有文种能知道在即将灭亡中求得生存
的谋略,也唯有文种不知道自身未来的忧患。所以说,猫头鹰的眼睛有所适
用就无所适用,鹤的小腿长有所适宜,截短了就会悲哀。所以说风吹过河水
就有所损失,太阳照过河水也会有损失。如果说风和太阳相互一起吹晒河水,
而河水不曾受它们干扰的话,这是由于依靠源头不断地往来。所以水流在土
上的安定,影守住人就得以显现,物守住物就融合不离。所以,眼睛过于求
明就危险了,耳朵过于求聪就危险了,心思过于虑物就危险了。凡是智能藏
于内心就会危险,危险的形成就来不及改悔。祸患的产生和滋长是集聚的,
再返回来就需要修养功夫,它的成果就得时间持久。而人们自以为可贵,不
也悲哀吗!因此有亡国杀人不止,是不知道问个根源呵。所以脚踏地很浅,
虽然很浅,还要依靠它所没踏到的而后才安善广博;人所知道的很少,虽然
少,依靠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道所谓天道。知道绝对的同一,知道绝对的
阴静,知道绝对的道观,知道大道的均衡作用,知道大道的包容,知道大道
的取信不妄,知道大道的安定,就最好了。大一来贯通,大阴来化解,大目
来观照,大均来遂顺,大方来体悟,大信来核实,大定来持守。万物都有自
然,遂顺有照头,冥默有枢机,初始有彼端。对其理解的象似不理解的,象
知道它又象似不知道它,不知道而后才能知道它。要追问它,它是没有端绪
的,而又不可以没有端绪。滑稽而有实理,古今不能更替,然而又不能缺少,


这不也可以说是有个大略的轮廓吗!为什么不追问这个妙理,何必疑惑呢!
以不疑惑来理解疑惑,返回到不疑惑,这还是个大不疑惑。


则阳

'题解'

《则阳》以人名篇。全篇的主旨在于道论,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

在本篇的“则阳游于楚”、“圣人达绸缪”段落中阐述了王公士人追求于禄而圣人
追求的是无言之道。不用语言,返归本性,以道化人。在“旧国旧都”、“冉相氏得其环
中以随成”段落中,说明归还自然本性不仅畅然,而且“得其环中以随成”才能达到天人
合一,与物偕行,善于自处。在“魏莹与田侯牟约”段中,以虚静之道讥讽战国之争,实
即以无为斥有为。“孔子之楚”中又以隐士的无为而斥孔子及楚君的有为为佞人。在“长
梧封人问子牢”、“柏矩学于老聃”段中,指责为政卤莽和君主作伪的问题,说他们之所
以如此是因为丧失本性,徇逐俗事的必然结果。最后在蘧伯王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少
知问于大公调日”段落中,阐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是无止静的,这种变化又皆尊道而行,
充分说明了以道为核心的自然观。在论及万物的起源问题时,庄子陷入了不可知论。
则阳游于楚(1),夷节言之于王(2),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3):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4)?”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5)。”彭阳曰:“公阅

休奚为者邪?”曰:“冬财罔鳖于江(6),夏则休乎山樊(7)。有过而问者,曰:

‘此予宅也(8)。’夫夷节已不能(9),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10)。夫夷节

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11),不自许(12),以之神其交固(13),颠冥乎富贵之地

(14),非相助以德(15),相助消也(16)。夫冻者假衣于春(17),暍者反冬乎冷风
(18)。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19);非夫佞人正德
(20),其孰能挠焉(21)!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
禄而化卑(22);其于物也(23),与之为娱矣(24);其于人也(25),乐物之通而保
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26),与人并立而使人化(27)。父子之宜(28),彼其
乎归居(29),而一闲其所施(30)。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31)。故曰:待公阅休。”
'注释'

(1)则阳:人名,姓彭,名阳,以下皆称彭阳。楚:楚国。
(2)夷节:人名,楚国大臣。言:介绍。王:楚王。
(3)王果:人名,楚国大夫。
(4)谭:通谈,推荐。
(5)公阅休,人名,姓公阅,名休,楚国的隐士。
(6)■(zhuō ):通戮,刺。
(7)休:休息。樊:樊圃。
(8)予宅:我的住处。
(9)不能:不能用。
(10)不若:不如。
(11)知:通智。
(12)不自许:不自甘抱弃。
(13)神:神奇,神化。
(14)颠冥:神情颠倒。颠为颠狂,冥为妄行。把富贵看成是什么也没有。
(15)非:不能。相助:帮助。
(16)消:消除鄙贱吝惜的心意。
(17)冻者:受冻的人。假:借助。春:春天的温暖。

(18)暍(yē):中暑,伤暑。
(19)赦,赦免,宽恕。如虎:象虎一样凶狠。
(20)佞人:有才能的人。
(21)挠(nēo):通挠,屈,屈服,矫正。
(22)化卑:与卑贱同化。
(23)物:事物。
(24)娱:快乐。
(25)人:人事。
(26)饮人以和:以中和之道对待人。
(27)与人并立,与人相处不用多长时间。
(28)父子之宜:父亲与儿子相处相宜。
(29)彼其:叠词,即波,他。归居:隐居。
(30)一闲:一切出于闲暇无事。施:为事,施物。
(31)远:深远。
'译文'

则阳到楚国游历,夷节将这件事告诉楚王,楚王未接见,夷节只好回家。
彭阳拜见王果时,说,“先生为什么在楚王面前不推荐我呢?”王果说:“我
不如公阅休。”彭阳说:“公阅休是干什么的?”王果说:“冬天在江中刺
鳖,夏天在山上樊圃里休息,过客有人问他,他说‘这是我的住宅。’夷节
也不能做到这点,何况是我呢!我又不如夷节。夷节的为人,没有德行,而
有智巧,不自甘抱弃,以智巧神化自己的交结。早就把富贵之地看成什么也
没有,不能以德相助别人,还能使别人消除吝啬的心意。象受冻的人盼天暖
当衣服,中暑的人反求冬天的冷风散热一样。楚王的为人,形貌尊严,对于
罪过,不宽恕犹如凶狠的老虎。不是有才能的人端正他的德行,谁能使他屈
服呢!因此,当圣人在穷困时,能使家人忘掉自己的贫困;当他通达时,能
使王公大人忘掉高官厚禄而与卑贱同化;他对于外物,共处为快;他对于人
事,快乐相处而保存自己的天性。所以,有时不言语而能以中和之道对待人,
与人相处用不了多久就能使人同化。象父子相处相宜一样。他回去隐居了,
而一味闲暇无所施事。他入于人心有这么深远。所以说还得等待公阅休。”

圣人达绸缨(1),周尽一体矣(2),而不知其然(3),性也(4)。复命摇作(5), 
而以大为师(6),人则从而命之也(7)。忧乎知(8),而所行恒无几时(9),其有止
也若之何(10)!生而美者,人与之鉴(11),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
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
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旧国旧都,望
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12),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13),况见见闻闻者
也(14),以十仞之台县众问者也(15)。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16),与物无终无
始(17),无几无时(18)。日与物化者(19),一不化者也(20),阖尝舍之(21)!夫师
天而不得师天(22),与物皆殉(23),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
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24),所行之备而不洫(25), 
其合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