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村上春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七宗罪:村上春树之七宗罪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村上春树就成了小资的代名词,我1997年第一次看他的书《挪威的森林》,翻了几页,心就一惊,这书里竟然也有一个叫木月的,我那个时候做节目也叫木月啊,而且这家伙最后还自杀了,把我晦气得好几天缓不过来,暗下决心早晚把名字改回去,并且从那之后再也不随便碰这家伙的东西。而且在一种莫名的阴暗心理的鼓动下,开始找村上春树的毛病,这是我的一个恶习,一直没改,到最后硬是给村上春树活活找出七宗罪来⋯;⋯;
《七宗罪》大家都看了吧,对,能听广播的不是没敢看的就是胆大没吓死的,胆小还偏要看的基本上在探长拉开床单听到那一声咳嗽的时候都被抬走了。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七宗罪”来自但丁的神曲,小布尔乔亚村上春树都占齐了,真不知道把他交给凯文•;史派西该怎么收拾他。
第一宗罪:暴食
村上春树绝对是个好吃的家伙。
要是不好吃,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里,怎么会散布着各式各样食物的名字?他又干嘛常常不厌其烦、像敬业的侍者抄录点菜单一样地把他的主人翁一天三顿、偶尔外带宵夜的饮食内容,统统记下来?看村上春树的书,总有些人按耐不住冲动,想模仿他的人物,吃喝一些什么,就算只是一杯咖啡也好。他们觉得通过小说中提到的食物察觉书中人物的生活面貌,一种有质量的生活,而这些食物也反映了作者和读书人的品味。而且这个村上春树不但借着自己的主人公嘴吃,还要教给别人做,据说真的有人看他的小说学会了做菜,尤其是意大利面。
村上意大利面是这么做的:从煮面的方法开始,请翻开他的《意大利面之年》这篇小说。《意大利面之年》中的“我”如此想象自己在煮面:
“我将空想的整把意大利面,轻轻地滑进沸腾的开水里,撒上空想的盐,将空想的定时器拨到15分。” 过程说得十分清楚,面会煮了,没有可口的配料和酱汁,吃来未免太乏味。别担心,从书架上再取出《舞!舞!舞!》。请找到这段文字:“把两粒大蒜厚切,用橄榄油炒。把平底锅倾斜让油流到一边,花长时间用文火爆香。然后把红辣椒整颗放进油里面,和大蒜一起炒⋯;⋯;”活脱脱像食谱,村上春树还不忘提醒,蒜头和辣椒煎香后,要取出来,以免焦了会有苦味。接下来他又写道:“再把火腿切好放进去炒,炒到火腿快要酥了为止。”接着就可以拿来拌刚煮好的意大利面,最后别忘了在面上“轻轻撒下一把洗净沥水的荷兰芹菜末”,简单的酱汁就大功告成了。
这就是一道暴饮暴食者村上春树的意大利面!
吃的时候,别忘了和村上春树在书中常常替男主角搭配的菜如番茄、莫札雷拉乳酪、沙拉一起吃,更有好滋味。 行了,擦擦你的口水吧,小资们早把这菜吃没了,您又来晚了。
村上第二宗罪:贪婪
村上春树是极度恋物的人。有时,我觉得音乐在村上的小说里不是什么所谓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扎实的物质。村上是1949年出生的人,要说回忆,这家伙已经有50年资本主义历史可供回忆了,可是他在他的小说里仅仅是凝滞青春,他把青春无限放大了,然后再把物质生活中的青春绝对化标本化了。正如他的经典段落:“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一百的女孩子擦肩而过⋯;⋯;四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少男为喝折价早咖啡沿原宿后街向西向东走,少女为买快信邮票沿同一条街由东向西去,两人恰在路中间失之交臂。失却的记忆之微光刹那间照亮两颗心。两人胸口陡然悸颤,并且得知:她对于我是百分之一百的女孩。他对于我是百分之一百的男孩子。”
村上用符号化的言辞、极度物质化的语态留住了他已经把握不住的东西,他想要自己一直年轻,但是他又知道青春年少的无助与茫然,心灵的成长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于是他像一个回来读小学的博士,用他的冷漠有力满足了他对青春的贪婪。
1975年,一家名叫“Peter Cat”的爵士酒吧在东京国分寺车站南口的地下一层开张。它的女主人叫阳子,而老板就是当时还在上学的村上春树。之所以叫“Peter Cat”,也许是因为村上真的有一只猫叫做Peter;而之所以是家爵士酒吧,则是因为它的主人是个纯粹的Jazz迷。
当时村上虽然在上大学,但是很少去听课,这是你们很多人的榜样吧。他把时间用来听音乐,泡酒吧。因为很早就结了婚,他觉得需要找份工作。因为是学戏剧的,所以他开始选择了电视台,但是没等对方有消息,自己先就兴味索然了。他喜欢的是无拘无束,自给自足。于是选择开个小店特别是爵士酒吧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村上第三宗罪:懒惰
当然这家伙也不总是懒惰的,做正事他没兴致,跑出去玩却乐此不疲,你甚至可以说,村上春树的写作是与旅游密不可分的,比如他曾经花了3年时间在海外常驻玩耍,就是不想回日本,其实换谁都一样,根本是玩野了嘛。不过他竟然在这3年里完成他的《挪威的森林》及《舞!舞!舞!》。 我们当中有些人也喜欢玩,有些人就整天跟他的听众说丽江云云、西藏云云、好像回来就改头换面了似的,回来还不是得每天晚上11点到电台作节目吗?
村上第一次离开日本是1983年,那年他34岁,你猜这个小酒吧的老板他跑哪去了?跑到希腊参加马拉松赛。第二年他第一次去了美国,呆6个星期。在以后的几年中,他到过意大利、希腊、土耳其、蒙古、苏联、伊朗,竟然还去了伊拉克好多次。他还曾经在无人的荒岛上同摄影师伙伴松村映三一起呆过31天。 据说回来之后松村映三看见意大利面就会吐。
第四宗罪:淫欲
老祖宗说,食色性也,布尔乔亚们虽然把making前的所有细节都可以做到最情趣、最雅致,但是到最后和我们这些粗人还不都是一样。 村上当然也不能免俗,会写这个,但是真的不过瘾,他的描写客观、平静得让你刚刚脚心一热又开始直冒冷汗,一点感官渲染都没有,生怕人家不知道他纯净,他远离情色。此地无银22两。
不过在他的书里,这种淫欲藏得太深了,对于村上和他的人物来说,人生的真实与生命纯洁可能始终是个问题。不管你看哪一本,你总是一下子就被他带到这些问题面前。他所有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物质世界里,过着普通的生活。可是所有人在平凡的面具背后似乎都藏有某个严重的困境。这困境总是具体表现为不停地回忆,不停地寻找,不停地拥有以及不停地失去。这种意向在我22岁之前早晨一觉醒来是常常会模糊糊、湿漉漉地感觉到的。
第五宗罪:骄傲
老祖宗还有一句怪话——头发长见识短。这怪话不知道怎么让村上春树听了去,硬是为了证明自己了不起从20岁开始掉头发,不过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秃头,只是认为自己头发比较薄而已,并且为此洋洋得意。
我猜想今天树下面这些准布尔乔亚们都还不知道自己的偶像是个秃子,因为我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在星巴克门口抽着雪茄看哈泼时尚的人是秃头呢。我看小资们也是有难处的,听爵士喝咖啡都学会了,掉头发可不是一学就会的。
村上第一次掉头发是20岁前后,另一次就是40岁那一年,看来第三次村上“微秃”就即将来袭了。 今年他53岁,下一次又快了。
每当发生集中掉头发时,村上都会在洗澡洗头时注意收藏自己的“秀发”,看到满地的“爱毛”时,而洋洋得意。他说两次都是在他人生的转折期,他认为人生是很平衡均等的,“有一得必有一失”。
第六宗罪:愤怒
60年代是村上春树的青春岁月。美国音乐正是那时代的中心潮流。村上后来回想起自己也曾是那“60年代的孩子”。他1961年进入中学,1976年念大学,之后如多数人一般,在热闹滚滚中,迎接他的20岁。对大多数 “60年代的孩子”而言,披头士的音乐在此之前是闻所未闻的。他们沉醉其中,并随着其旋律的激烈摆动,感受着觉醒般的冲击。对他们来说,披头士的音乐,不仅具有亲和力,同时也是极端地存在着。另一方面,那时能赶得上时代潮流的是鲍勃•;迪伦。鲍勃•;迪伦有着一双沉静中蕴含热情的双眼。鲍勃迪伦在纽约登场时,正是60年代的初期。当时,世界正悄悄地笼罩在一面巨大的阴影之下,美国正开始激烈地燃烧起来,并向其周围释放过多的能量,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正以“山雨欲来”之势掌握着大时代的脉动。那年也是21岁的鲍勃•;迪伦创作出“随风而逝”的年代。第二年肯尼迪被暗杀,1965年越战爆发,一时之间披头士的唱片竟在美国卖了二亿张。 村上是狂迷他们的音乐的,那时候他也20岁,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他加入“全民联合斗争运动”,参加“胆敢拒绝”运动,迎受着暴风的侵袭。在那个“随风而逝”如圣歌般的传唱时代。村上的身影几乎会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所有的反战集会上。他是个愤怒而不安分的家伙。今天很多小资瞧不起愤青,搞了半天,你们的偶像当年也是愤青出身。
我在这里历数了村上的六大罪状,我知道一定有人骂我,骂就骂吧,就像那电影里一样,让我来帮助村上完成最后一宗罪恶,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我妒嫉!
第二部分出口:世界的三个出口(1)
《1973 年的弹子球》主人公之一的“老鼠”,到故事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在酒吧对来自中国的酒保杰说,他要离开这地方了。
“你说离开⋯;⋯;要去哪里呢?”
“没有特定的目标,想到没去过的地方,最好是不太大的地方⋯;⋯;我想了许多,也想过到哪里去结果都一样啊。不过我还是要走。即使一样也好。”
老鼠说着这些话之前,刚无可无不可地结束了和一个女人不怎样有结果的交往。他离开了酒吧,打开日本全国地图。一页一页翻着,然后发出声音念着几个小地方的名字。忽然,睡意来袭。老鼠在想,只要睡着多好,那样便不需要向谁说明什么了,进入梦的海洋,宁静平和,再也不用想什么了,再也不用想什么了。
这里要强调的不止于老鼠在面对不可排解的孤寂和失落之际选择了离开,然后朝没有特定目标的地方进发。事实上,即使他还未出发,他面对虚无的方式是时而昏沉,时而清明的浪人形态,脚没有起步,寸心早已流放于外,令他经常在不稳定和起伏中出入酒吧和跟女人幽会的地方。
老鼠的浪荡,不是面向出口的行动企图,而是徘徊在入口与出口之间的表现,最后有没有出口,保证不了,也管不了那么多。
老鼠最后渴望好好睡一睡,真是还未开始流浪便已倦了。这是心倦,渴望进入如梦一样的境地,不用再思想。就像《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的结局一样,主角将透过深深的睡眠告别这个世界,浪游是由这边跨到“那边”的游历。
后来在《寻羊冒险记》中,老鼠化身为羊男,他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真的去了“那边”,而且和“那个”纠缠着,情愿死也不让“那”头羊利用他把世界变成完全无政府主义的王国。
这算不算老鼠的出口呢?他能保证这便是出口吗?老鼠觉得问题是自己的懦弱,一切的失落和异变从那里开始。“懦弱是一种在人体内逐渐腐烂的东西,就像坏疽一样。我从十多岁起便感觉到了,所以我经常烦躁。”懦弱是他的入口,从中他接触到虚无,接触到自己心灵的阴暗面,并差点为其吞噬,差点一去不返。
老鼠到最后还是消失了。尽管不是毫无意义的消失,尽管表面上他防止了悲剧的进一步扩大,但对于男主角来说,他的好友依然是消失了,事情令他无法不在河边痛哭了两个小时。好不容易站起来,拍掉附在裤子上的沙粒,却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当他迈开步,背后传来了轻轻的波浪声。《寻羊冒险记》的叙述也在这里结束。
这是村上小说的典型悬空式结局。悬空,在于意义和感觉的延搁,将尽未尽,也有利于心灵之旅感觉的拉长。老鼠对梦乡的渴求,是人面对虚无时不免昏沉的表现常态,我们愿意的话,甚至可以从中整理出一套哲学。
村上春树具体地提出思考(不是逻辑思考,而是通过说故事和文学写作的思考)是为了令人生活平衡。久缺这均衡,象会消失,猫和妻子会失踪,电视国民会来找你!停止思考,而又不想失衡迷乱,方法便是:
进入梦里,永远不再出来。
这正好也是老鼠出游前的希望。德国电影导演维姆•;温德斯在《德州•;巴黎》之外另一部作品《明日世界终结时》(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描述了一名科学家发明了读梦器,清醒的人可用之看到自己的梦境,结果读梦的人统统陶醉于梦乡,自我封闭,虽醒犹睡。在梦中,他们仿佛找回以往失落了的记忆、情怀、感觉,他们仿佛恢复完整。可是,对于他们的亲人爱人来说,他们反而是更加失落了,他们和死者,或者因美好事物完全由这边过渡到“那边”而变得彻底空白的人,没有太大的分别。发梦不要紧啊,可能还可惜用“睡”的理论,把它视为均衡身心的路途。可是,如果一去不返,不再重回现实,他们也不过是连自己也进入,并且停留在“那边”而已。
在出口和入口之间徘徊,反而找到新的入口,而且是不会再出来的入口。追寻失落物,但最后连自己也成为失落物。
昏沉,令人看着皱眉看着悲哀多于觉得他们寻获出路,作者在梦的美丽和现实的残酷之间,似乎选择了后者。
“有入口就有出口。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生来如此的。邮政信箱、电动吸尘器、动物园、酱油壶。当然也有不是这样的”(《1973 年的弹子球》)。例如梦乡。
第二部分出口:世界的三个出口(2)
出口一:电话亭的呼唤。
看过《挪威的森林》的人,大抵会对书中人物那样斤斤计较于要对方不要忘记自己,永远记住自己感到一点动容吧。
男朋友木月自杀死了,自己患了绝症,后来也上吊死掉的直子,没有爱过男主角渡边,但她要他永远记得她;照顾她的玲子最后也希望男主角不要忘记她,她自己也不会忘记直子和他。
凡人对抗虚无和绝对孤独的法子,最直接便是记忆。把曾经发生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牢牢记住,牢牢把握在手里。孤独得难耐难持,遍身冰寒时,也可通过回忆美好的事物,令身子恢复暖和。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的《笑忘书》(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一开始便强调,记忆和忘记正是权力斗争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事情。但牢牢记住什么又能够带我们到哪里呢?像小说中的塔美娜,从捷克流亡到西欧开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