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布什--克里传-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0年大选后,民主党内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纵然憋着一肚子委屈,也无处发泄。对于铁 杆的民主党选民来说,布什不是他们的总统,而只是“红州”的总统,他们中有人甚至认为 共和党“窃取”了民主党的总统宝座。不过,民主党选民对阿尔?戈尔鸣冤叫屈没能持续多 久,原因是随着联邦最高法院的一锤定音,虽然仍是民主党的名义领袖但失去了公职的戈尔 已没有发挥影响的平台,他在党内的地位一落千丈。他虽然想效仿尼克松,百折不挠,待从 头收拾“旧山河”,重振雄风,但他几次出山的试探,在民主党内中竟然没有太多的回响。 民主党太想赢回总统宝座,对于“失败者”象征的戈尔确实不得不敬而远之。戈尔纵有总统 之梦,今生今世这一梦想实现的机率恐怕也是几近于无了。
也正是因为群龙无首,民主党内想借机崛起而成为全国领袖的大有人在。在2002年以前,民 主党内呼声比较高的是参议院少数党领袖汤姆?达施勒,众议院的少数党领袖理查德?格普 哈特也跃跃欲试。然而,2002年民主党中期选举的失利一下子“葬送”了两位潜在候选者的 总统之梦。
本来,由于共和党在国会的优势非常之小,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前曾希望选举政治 的历史规律会有助于它们夺回对国会的控制权:历史上总统所在的党在第一次中期选举中一 般都会失去一些议席。然而,“9?11”事件后全国性的议题——安全议题自“二战”以来 第一 次成为中期选举的中心议题。民主党原来计划在地方性议题、民生、环保等支持率占优势的 议题上与共和党展开较量,但“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及美国社会思潮的保守化使选 民做出在 危机时刻保持政权的连续性和稳定的决定,更何况以战时总统自居的布什无论是在为共和党 筹款上还是在为竞争激烈的共和党候选人竞选助威方面都表现出超强的能力,布什总统希望 在帮助同仁赢得胜利的同时为自己赢得授权,一扫人们对自己被“裁定”为而非“选定”为 总统的怀疑。天遂人愿,中期选举的结果是:共和党在参议院、众议院和州长选举层次上都 赢得对民主党的小胜。虽然助共和党一臂之力的是大胡子本?拉登,但是民主党的失利显然 对于达施勒和格普哈特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两院的同党议员对于他们未能带领民主党走出 困境显然很不满。他们虽然仍然是两院民主党的领袖,但权威大大下降。
2003年在需要做出决定是否竞选总统时,达施勒出人意料地表示不参加总统角逐,格普哈特 则打算最后一搏。格普哈特为了竞选总统甚至辞去了众议院少数党领袖之职及众议员的席位 ,全力以赴地进行总统竞选的筹备工作。
自1991年起就连续担任众议院民主党领袖、来自杜鲁门总统家乡密苏里州的资深众议员格普 哈特,按理说也应该是党内权势集团中的要员之一,然而,纵观美国历史,无论是民主党还 是共和党,鲜有由众议员直接竞选总统成功的。林肯是第一位、迄今为止也是惟一一位由众 议员直接竞选当上总统的。我们知道,林肯所处的时代美国还是一个强调“主权在民”的由 农业向工业化迈进的时代,也就是说,伊利诺伊一个选区的代表还能因其犀利的观点而引人 注目;在现代“帝王般总统”、联邦集权、信息化时代,就其知名度和威望而言,一个选区 的代表无论如何很难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知名人物。格普哈特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处于这样 一个不能使自己大展拳脚的时代。对于格普哈特来说,这种生不逢时还不是惟一倒霉的事。 就其意识形态而言,就其所代表的利益而言,格普哈特也都落伍了。在美国政治光谱上,格 普哈特所代表的是罗斯福时代的“老左派”工会,而工会会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自20世纪70年 代以降不断减少,从原来的35%降至现在的15%;工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下 降。当然,对格普哈特的竞选运动来说雪上加霜的是,在他担任众议院民主党领袖的时期, 民主党由多数党变为少数党,虽然不能说格普哈特要对此负全责,但民主党地位的下降无形 中也使格普哈特愈发黯淡无光。从这样一种“弱势地位”出发,格普哈特至多只能算是民主 党竞选场上的“小巨人”。
预选风云第二节 参议员们跃跃欲试
戈尔的颓势、达施勒的“出世”、格普哈特的弱势,促使国会山上潜伏多年的独立不羁的参 议员们摩拳擦掌,一跃而起。与众议员相比,国会山上的参议员人数更少,代表的选民更多 ,代表的地理区域更广,历史上这个制度积淀的光环更大。无论是在曝光率、知名度还是个 性 风格上,议员更倾向于独树一帜,人人都是“腕儿”,都可以通过冗长辩论起到“一言九鼎 ”、阻挠法案通过的作用。由参议院通往白宫的路显然要比从众议院通往白宫的路近一些。 历史上,两大党在职参议员竞选总统成功的有5位: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民主党人, 1829—1937在任)、第20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共和党人,1881年在任,后被刺身亡) 、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共和党人,1889—1893年在任)、第29任总统沃伦?哈定( 共和党人,1921—1923在任)、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民主党人,1961—1963年在任, 后被刺身亡)。历史的先例、时代的呼唤使一些相对知名的参议员跃跃欲试,纷纷加入了角 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备选运动员”行列。他们是:来自康涅狄格州的约瑟夫?利伯 曼、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约翰?克里、来自佛罗里达州的鲍勃?格雷厄姆、来自北卡罗来纳州 的约翰?爱德华兹。
对于约瑟夫?利伯曼来说,做出参选的决定并不难,障碍只有一个:即他的老搭档戈尔参不 参选?在戈尔做出不参选的决定后利伯曼立即做出参选的决定。应该说,身为犹太裔美国人 的利伯曼是很有“战略眼光”的:2000年,由于一心要与道德品质备受质疑的克林顿总统“ 划清界线”,戈尔出人意料地在众多副总统候选人中挑选了当时还不为人熟知的利伯曼,而 时任参议员的利伯曼在同意辅佐戈尔竞选时,并没有放弃竞选连任康涅狄格州选区的联邦参 议员。这种“脚踏两只船”一方面表明他对于戈尔当选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表明他希望继 续在美国政坛上发光发热。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民主党内 ,过去被视为温和派的利伯曼现在被认为是保守派:有人认为他的政策主张与共和党的布什 总统无异。在准备参加“选拔赛”的“运动员”里,利伯曼的优势是他的知名度比较大、道 德品质无懈可击(上一次大选时他的履历已经被内部的人或外部的人翻了个底朝天)、从政 经验比较丰富。他的劣势是他是犹太裔美国人、正统的犹太教徒,由于犹太裔美国人占美国 全国人口还不到6%,不少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新教徒在内心深处对犹太教仍很反感,利伯曼 要想成为第一位信仰犹太教的美国总统,阻力不会亚于肯尼迪要成为第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美 国总统时所面临的阻力。此外,他的政治观点与预选中倾向于自由派的基础选民的观点相距 太远。还有,从个性上看,虽然大家认为他是一个老好人,但他绝对不是魅力四射、能调动 起选民情绪的人。
约翰?克里做出参选决定并不难,他一直是党内呼声比较高的人。在2000年,不少专家都感 到奇怪:戈尔为什么没有挑选他当副手?本来他的名字在副总统候选名单上是比较靠前的。 民主党大佬之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克里身上是有原因的,克里的履历非常光鲜,他还是“既是 ……又是……”的人才:他既是越战英雄(符合一般美国人的评判标准),又是反战斗士( 符合民主党选民的主流意见);他既经验丰富,又显得年轻有为,勇于探索;既是自由派, 又比较审慎。他的劣势正是从优势演变而来的:他经验丰富,当了19年的参议员,容易被认 为是华盛顿“圈内人士”,言外之意就是脱离选民、不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与特殊利益集团 沆瀣一气;他对越战的自相矛盾容易被视为反战立场不坚定;他的自由派立场在新英格兰地 区深受欢迎,但到美国南部就不一定能推销给选民。
如同克里一样,鲍勃?格雷厄姆也是政治阅历丰富、被民主党大佬青睐,而且他来自佛罗里 达州。按理说,他也应该是民主党热门人物,他具备了“总统”候选人的所有条件,然而, 由于媒体一开始就认为他获胜的可能性不太大,因此他在筹款方面遇到了麻烦,这使他的竞 选尚未等到正式预选的枪声打响便自动鸣锣收兵了。2003年10月5日,他宣布退出。其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还没有进入赛场,只是在场外热身时就打算不参加比赛了。格雷厄姆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无法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参加总统竞选。此外,也许更重要的是 ,他今年还面临着竞选连任的重大任务。
同样是来自南方的参议员约翰?爱德华兹就比格雷厄姆要幸运得多。他虽然经验不如格雷厄 姆多(他还只是参议院的“新生”,一届尚未任满),但就个性而言,他是“阳光男孩”, 十分惹人喜爱。他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民主党的圈内人士称之为冉冉升起的政治 明星。2000年,他也曾入围副总统候选人提名,那时他入参议院还不到两年。他的优势是亲 和力强,笑容灿烂,显得体恤民情,同情失业工人;他的弱点是他经验不足。媒体一再追问 他是否在竞选副总统,这让他大为光火。当然,他也深知,这一次仅仅是试试水的深浅。
参议院这些“大腕”粉墨登场,足以“震倒”一些轻量级选手。但鹿死谁手,尚需要上预选 赛场遛遛才见分晓!
预选风云第三节 开场戏(1)
何谓“隐形预选”?候选人在宣布参加竞选后至正式预选开始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竞选活动都 叫隐形预选。
别以为民主党只有在国会山上有人才,佛蒙特州前州长霍华德?迪安正蓄势待发,伊利诺伊 州选出的参议员卡罗?莫利斯?布劳恩以逸待劳准备上路,还有一位黑人牧师艾尔?夏 皮罗也要参选。当格雷厄姆宣布退出时,前北约盟军司令官四星上将韦斯利?克拉克才刚刚 进
场。民主党内的候选人原来有七 人,被戏称为“七个小矮人”,而现在登记进入比赛场地的就有八人,比作“八仙”也未尝 不可。有人也许认为,民主党不就只有一个出线权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候选人?比赛场 地未免太拥挤了。其实,如果对于美国选举政治稍微有些了解的话,人们就不会对此番景象 感到惊讶。一般而言,在总统选举中,在缺乏在职者候选人或事前没有出现具有明显优势 的竞争者时,美国政党在预选中总会看到好几个候选人同时出场亮相。他们靠在漫长的竞 选过程中的表现来赢得选民对他们的支持。
应该说,迪安是隐形预选阶段当之无愧的明星。迪安何许人也?他60年代末从耶鲁大学毕业 ,做过12年的佛蒙特州州长,当过医生,怎么着也算是成功的专业人士。人们很难想象,一 个卸任的小州州长、政坛上“过气”的民主党人居然在隐形预选阶段掀起了惊涛骇浪,让国 会山上参加竞选的那些胸有成竹的参议员一时间有点措手不及,甚至让党内一些原本是要支 持克里的大佬如前副总统戈尔、前参议员布莱德利和艾奥瓦州的参议员汤姆?哈金在正式预 选来临之前即匆匆做出支持迪安的表态。在隐形预选阶段,从其他候选人传来的主要信息是 :挡住迪安!别让他领先!
迪安究竟有何惊人之处,造成如此强大的冲击波?原因是他表现出惊人的筹资能力。美国政 治中流行一句俗语: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对于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来说,金钱是万万不能少的 。一个候选人筹到的钱(自掏腰包者不算)越多,越表明他“人气”很旺,支持他的人很多 。从总体情况看,与共和党相比,筹款一直是民主党的弱项,因此每当出来一个筹款天才, 民主党总会雀跃欢呼,认为是胜利在望的一个标志。1992年大选中,筹款天才克林顿为他们 带来过好运,让民主党将“三连胜”的共和党赶出白宫。在这个选举季节里,迪安似乎是又 一个克林顿!然而,迪安的筹款方式与克林顿不同,他创新了筹款手段,仿效上一个选举季 节中的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依靠互联网络向小额捐款者大举筹钱,仅在2003年第二 季度就筹得760万美元。他的筹款顾问预计他在第三季度筹到的钱将超过1000万美元,使其 在选战资金方面先拔头筹,这一记录在民主党的历史上也仅有克林顿一人(1995年他为竞选 连任时在一个季度筹钱超过千万。他的“无眠之夏”旅行吸引了不少眼球,媒体大肆追捧, 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与世界新闻报道》、《国民杂志》等不少刊物 都选他作封面人物,这大大提高了他在选民中的知名度。迪安表现出的筹款能力甚至让切尼 副总统都要自惭形秽。据说,切尼在7月底的一个周末午餐筹款会上筹得30万美元,午餐券 的价格是2000美元;而在同一个周末迪安只是将他吃着3美元一份的火鸡三明治的数码照片 放到网上,就筹得50万美元。此外,迪安反布什的政策主张正中民主党选民的下怀:他反对 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反对布什的减税,赞同同性恋者组成家庭,当然他们领到的不是“结婚 证”而是“结盟证”(civil union license)。他被认为是支持“三G”(同性恋、环保、 禁止枪支) (Gays;Greens;Guns)的人物。这种鲜明的政策主张比其他候选人温温吞吞的 甚至灰色的主张更能激起媒体和选民的亢奋情绪:在2003年8月中旬佐格比的一次民意测验 中,迪安在第一个(2004年1月27日)进行预选的州——新罕布什尔州的支持率为38%,而志 在必得该州的克里的支持率只是17%,利伯曼为6%,爱德华兹为4%,克拉克为2%;而在第一 个(2004年1月19日)召开党员核心会议的州——艾奥瓦州的支持率直逼志在必得该州的格 普哈特。
另一位候选人克拉克上将也在初入场时搅动起隐形预选这一池春水。克拉克是克林顿的同乡 ,曾率北约部队(主要是美国军队)对南斯拉夫的科索沃进行了所谓的“人道主义战争”。 中国人都还记得,在那场战争中,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美国的精制导弹“误炸”。当 你看到克拉克时,你看到的是意志坚定、精神抖擞的将军,凭着这幅肖像就能激起多少人丰 富的想象:在人们需要“战时总统”时,民主党提供了一位有指挥实战经验的总司令候选人 ,难道这还比不上没有上过战场的现任总统布什吗?如果有权投票,许多国家的男人都会投 克拉克一票,他们认为克拉克提供了他们理想中的男人形象:英俊潇洒,果决勇敢。然而, 克拉克不是艾森豪威尔。相比之下,
他还是不谙政治的局外人。譬如,他进入赛场的时间较 晚,他不了解美国选举政治的运作,虽然有高参在身边,但面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