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挑战布什--克里传 >

第7章

挑战布什--克里传-第7章

小说: 挑战布什--克里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是不谙政治的局外人。譬如,他进入赛场的时间较 晚,他不了解美国选举政治的运作,虽然有高参在身边,但面对记者刨根究底的提问,他还 是招架不住;此外,他也不像其他候选人一样口若悬河,能够有事无事地“瞎侃”半天。在 辩论中,别人的时间总不够用,而他的时间却十分充裕,甚至于他不知道留这么多时间干什 么。演讲、辩论、与记者巧妙周旋,这都是美国政客的基本功。克拉克缺乏这些基本功,使 人们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以为他“金玉其外,败絮基中”,实际上他还是没有摸着从政的 门道。最重要的是,他个性独立、张扬,缺乏艾森豪威尔那种妥协、沉稳的精神。举个例子 来说,他连与克林顿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在科索沃战争期间,他极力主张派地面部队,直捣 “龙府”贝尔格莱德,活捉米洛舍维奇,但克林顿不同意,他最终被解职。在固执这一点上 ,他虽然比不上麦克阿瑟,但足以令最高统帅光火。政治的角斗场与军事战场不一样, 前者更多强调妥协,阵线不明;后者则是敌我分明,没有太多妥协余地。在竞选中,克拉克 强调他在处理国家安全问题上的经验,他能在这一方面与共和党一比高下。克拉克本想以此 为突破口,说服民主党的选民支持他来与布什对阵,但他忘记了在总统选举中,安全议题尽 管重要也只是议题之一而非议题的全部,除了安全,选民还关心经济议题、就业议题、社会 保障、医疗照顾等等。    
    


预选风云第三节 开场戏(2)

      卡罗?莫斯利?布劳恩和艾尔?夏皮罗在竞选的赛场上属于“小矮人”中的“小矮人”,这 倒不是因为他们是黑人候选人。想想看,早在1984年民主党的提名过程中,“彩虹联盟”的 领袖杰西?杰克逊曾与蒙代尔争夺民主党的提名,虽然最终输给蒙代尔,但他的参选也曾掀 起过巨大波澜。布劳恩虽然是第一位女性候选人,但她的吸引力也可能仅仅在伊利诺伊州。 除了缺乏知名度、资金外,她也未曾提出过惊人的主张让人怦然心动。而夏皮罗牧师虽然接 过民权的旗帜,但他忘记了当今的时代已不是民权运动的时代,甚至不是黑白种族冲突的时 代。看看国务卿鲍威尔先生、看看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女士就知道,黑人已经进入主流社会。 要说现在的民权问题或种族问题,怎么着也轮不上黑人喊冤叫屈,排在前面等着说话的是拉 美裔美国人(尤其是墨西哥裔美国人)、阿拉伯裔美国人。因此,刚一出场,这两位候选人 就被主流媒体和政治评论家给“怕死”(忽略不计)过去了,他们的名字留不留在选票上对 最终结果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参加选举的惟一好处就是让别人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 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在候选人中,从意识形态来看,迪安和克里属于新左派、知识分子型的自由派;格普哈特属 于倾向于工会的老左派;利伯曼和爱德华兹处于中间,但利伯曼偏右,如他支持美国对伊拉 克战争,支持减税,他的攻击者说他是布什的人;爱德华兹偏左,一再表示要为蓝领工人而 战、为弱势群体而战,代表了美国平民主义的传统。从选举的战略战术来说,迪安似乎又是 一个克林顿式的“政治天才”;而利伯曼靠着2000年在选举中积攒起来的名声,在全国民意 测验的支持率曾一度领先其他候选人;格普哈特则尽力抖落2002年中期选举的晦气——作为 少数党领袖的他未能率领民主党夺得对众议院的控制权,大谈他的全民保健照顾计划,坚决 表示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企图夯实他的政治基础,获得工会会员及家庭成员的鼎立支持; 约翰?克里凭借其参与越南战争的经历、自由主义者的名声及在国会的资历,在民主党的干 部中间深孚人望;约翰?爱德华兹虽然属于正在升起的新星,但他俨然扛起克林顿中间路线 的大旗,在将精力放在筹款上的同时也不忘为自己赚取一些吆喝声,让人们知道他是谁。    
      总起来看,在民主党隐形预选的赛场上,至2003年夏末,处于第一梯队的是迪安、克里和格 普哈特;处于第二梯队的是利伯曼,处于第三梯队的有爱德华兹、克拉克及其他人。这些人 中各有优势和劣势:迪安和克里都是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民主党人,他们的支持者重叠,因 此很容易在新英格兰造成“互相残杀”的局面,但又不容易赢得南方民主党人的信任;格普 哈特在选举经费、个性方面没有优势可言,与工会的结盟也不能保证他一帆风顺;利伯曼徒 具知名度,他的意识形态使他不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基础选民的选票,因为预选中的投票率只 有25%左右,参加投票的选民一般是意识形态较强烈的基础选民,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经常 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在预选中要用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立场来赢得提名,而在正式选举中则要 用温和的、中间的主张来获取胜利。处于第三梯队的候选人在选举经费、知名度、选举经验 、个人魅力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些因素对于选举的成败影响很大。他们之中有人可能 由于囊中羞涩,竞选支出难以为继,或者由于出师不利,或者其他原因而中途退出预选战场 。美国的预选是由州政府和政党的全国委员会协商后安排的,因此各州进行预选的时间不一 、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在前面进行预选的州(尤其是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中 取胜会产生滚雪球效应(snowball effect),胜者高歌猛进;败者溃不成军,很难继续前进 ,不待预选结束就纷纷被淘汰出局。未来的提名者有可能从第一梯队的三人中产生,当然也 可能会出现“黑马”(“黑马”指在隐形阶段不显山不露水,在预选阶段中突然崛起,在一 些关键性的州的预选中获胜,从而奠定胜局,最终成为民主党胜选人),毕竟在隐形预选阶 段民主党内尚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凝聚人心、团结民主党的领袖人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迪安愈来愈像是领先者,在各种民意测验中一路领先,他看似拥有不少获 胜的资本:首先,他展现出民主党内几乎只有克林顿可以相媲美的筹资能力,他通过互联网 络的小额捐款筹得了4000多万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候选人。这对于一向囊中羞涩的民主党 来说可谓是奇迹。迪安是第一个宣布在预选中不要联邦配套资金的民主党候选人,因为根据 法律,接受配套资金就要接受经费支出的最高限额。其次,他成功地通过网络组织“造势” ,使自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佛蒙特州长成为全国知名人物。第三,他能够激起选民的热 情,尤其是那些支持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酷爱网络的年轻人。根据预选政治中的“3M”(M oney;Momentum;Media,即金钱、势头和媒体报道量)效应,美国选举政治观察家在艾奥瓦党 团核心会议召开(即正式预选拉开序幕)前一周还在为可能赢得民主党提名的候选人排了排 队,迪安仍然高居榜首,接下来是克拉克、格普哈特、约翰?爱德华兹,克里仅列第五;利 伯曼列第六。    
    


预选风云第四节 克里旗开得胜(1)

      在民主党提名过程快要进入预选“冲刺”时,隐形预选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开始发酵。迪安虽 然保持领先势头,但是也露出一些破绽:他对一些敏感性的外交问题的回答有悖常识,如他 暗示沙特人曾将“9?11”恐怖袭击事先告诉布什政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行动 ;他 还说不知道本?拉登犯了什么罪、逮住萨达姆并没有使美国更安全,这使选民对他的判断力 表示怀疑;此外,他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失态的表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我有一 声尖叫”英语里,“我有一声尖叫”(“I have a scream”)与 “我有一个梦      
    想”(“I have a dream”)谐音,后者是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 德?金在1963年领导“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时在国会山前的大草坪上的一篇著名演讲。 (而不是“我有一个梦想”)成为迪安的标签,这使得选民对他失去信心;最后 ,他虽然选举经费充足,但他精力分散,在最先进行选举的两个州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州平 均用力,使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在2003年1月19日进行的第一场赛事——艾奥瓦州 党团核心会议上,克里得29%的选票,格普哈特和爱德华兹并列第二,得22%的选票,迪安第 三,得19%的选票。失望之极的迪安迁怒于他的竞选经理,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前将他开除 ,结果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仅获第二。迪安至此大势已去,在随后进行的几场“赛事”中无一 胜利,最后终于在2月17日威斯康星州预选失败后黯然退场,宣布停止竞选,虽然他的名字 还出现在未来要举行预选的一些州的选票上。    
      在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里,“迪安泡沫”就破了,原因何在?中国有句俗语:枪打出头鸟 。迪安被媒体“追捧”时,显得心气浮躁,过于张狂,在预选尚未开始时就以胜利者自居, 表示他不仅要入主白宫,而且还要帮助民主党夺回对国会的控制权,结果成为众矢之的。面 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他徒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他被对手定义为“不能当选”(u nelectable)、“不受喜爱”(unlikable)。在美国选举政治中,能不能当选是一个大问题, 很少有人愿意投票支持注定要失败的人。迪安代表的是“愤青”民主党人,他一开始就以“ 反战”、“反精英”作为招牌进入“战场”,但他本人就是精英人士——“常青藤”大学的 毕业生、拥有美国最赚钱行业之一医生的职业,过着中上阶级的生活。“反战”、“反精英 ”虽然能够引起“愤青”民主党人的共鸣,但正是这一点使他的“当选性”大打折扣,因为 当今美国社会不是自由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反战”不是美国社会的主 潮。在许多民意测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迪安与布什对决,你会投谁的票?”结 果,迪安经常以大比分输给布什。由于民主党是在野党,他们对上一次最高法院的选举诉讼 案的判决耿耿于怀,誓要夺回白宫宝座。因此,能不能当选就成为选民首要考虑的问题。这 就出现了一向以理性投票著称的衣阿华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多数选民做出“战略性投票”的 决定:也就是说,不是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候选人,而是投票支持能够获胜的候选人。正所 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迪安泡沫主要是由媒体“吹出来的”(媒体过早将他看成是领 先者),最后也是由媒体帮着捅破的。媒体在迪安头两场“比赛”中表现不佳时,对他进行 了冷嘲热讽,即使他在新罕布什尔州获得了第二名,但由于他的表现大大低于媒体早先时候 对他的预期,媒体还是将他当作失败者。    
      与“迪安泡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克里旋风”。美国的选举政治常常充满了偶然性,一件 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在克里争取提名的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变数:一开始他是最 有希望的,然后出来了格普哈特,然后是利伯曼,然后是迪安,然后是克拉克。每一位候选 人登台亮相时,人们对克里的关注和感兴趣程度就减少一分,克里从“最有希望的”一路走 下来变成“可能当选的”,在预选的前夕,名次甚至掉入谷地,有人甚至对他的政治前途判 了“死刑”。    
      是什么使克里“死里逃生”呢?是他的竞选经验。在预选快要开始前,他破釜沉舟,孤注一 掷,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撒在艾奥瓦州,在那里,当他感觉竞选快不灵光时, 他知道向谁求救。那就是他的同乡、同事和朋友、比他从政经验更丰富的爱德华?肯尼迪参 议员。肯尼迪在关键时刻将他的得力助手——办公室主任玛丽?安妮?卡希尔“借给”克里 ,以取代克里意识形态不强的竞选经理吉姆?乔丹。爱德华?肯尼迪的“查尔斯河帮”给了 以前具有独立思想的克里一份强烈的平民主义经济政纲:那就是宣扬勤劳爱国的普通美国人 正在被布什所代表的“强盗”所剥削,布什已经被特殊利益所收买。卡希尔经管克里在艾奥 瓦的竞选卓有成效。小小的艾奥瓦州挤满了各路人马,全国和地方的媒体也蜂拥而至。深谙 “草根运动”的卡希尔知道最后时刻不仅需要当地电台的广告,不仅需要打电话、发电子信 ,更需要挨家挨户登门走访。艾奥瓦州的选战绝对可以说是“阵地战”。候选人之间的“比 拼”不仅是形象、议题、金钱,而且也是擅长做基层工作的党的干部队伍和志愿大军。克里 的竞选被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和成功的,他在艾奥瓦的党团核心会议上得到了29%的支持,远 高于并列第二的格普哈特和爱德华兹,更将他的老对手迪安甩到了第三的位置。对克里来说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它使志在必得该州的格普哈特退出竞选。对于格普哈特来说,丢失艾 奥瓦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选前多家民意调查显示,他最有可能赢得艾奥瓦州,如果他 在这一最有可能赢的州都无法获胜,那么在其他州获胜的希望更加渺茫。更重要的是,选举 胜出奠定了克里“当选性”强或“胜利者”的形象,而且由于艾奥瓦州是第一个举行党团核 心会议的州,克里在今后可以收获“雪球效应”带来的好处。当然,人们也可以不将克里的 初战告捷归功于“借用”卡希尔这种偶然性,而是归因于某种必然性。作为三届参议员,他 的选举战略战术稳扎稳打,尽量显示出“当选性”:首先,在政治光谱上,他比老左派格普 哈特要往中间靠,比激进派迪安要温和,他支持过授权打伊拉克战争的决议,但反对在外交 手段没有穷尽时就开打;他比“保守派”的利伯曼更倾向自由主义,他属于能够为民主党内 持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所接受的候选人。此外,当他攻击对手时,他不像迪安那样直白,而是 绵里藏针、柔中带刚。    
    


预选风云第四节 克里旗开得胜(2)

      各位候选人对在1月27日举行的新罕布什尔州的第二场“预赛”也十分看重,早在一年前冰 雪尚未消融的时候就不断有人去“踩点”。在2003年年初,克里在新罕布什尔州曾领先迪安 15个百分点,但此后曾落后迪安30个百分点,直至圣诞节期间克里的支持率才开始反弹;而 在艾奥瓦州取胜后,克里重新赢回支持,他的得票率为39%,而迪安的得票率为26%,与克里 的得票率相差了13个百分点。迪安获得第二名的感觉就像是从高山顶上滚落下来,虽然他比 其后的克拉克的得票率高出13个百分点,比爱德华兹高出14个百分点。克里的成功之处在于 他的广告比其他任何人的都有效:克里在预选中将自己越战英雄的身份作为一个卖点反复强 调,目的是塑造一种在安全问题上可以击败布什的可信度,以获得较大的当选性。结果,这 一招还十分奏效,他在反战者中的得票率比主打“反战”牌的迪安还高!新罕布什尔州对布 什感到愤怒,近三分之二的新罕布什尔州选民不赞同打伊拉克战争,而这里的女性选民认为 克里很酷,有007詹姆斯?邦德之气质,因此大多数女性选民也都投克里的票,克里又赢得 了胜利。“赛前”呼声较高的候选人利伯曼、克拉克特意跳过了在艾奥瓦州的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