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16章

四书集注-第16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 

       谦之辞,而尺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谢氏曰:“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 

       故不逊,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不居。犹言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 

        〔1〕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 

       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 

… 页面 66…

       “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 

      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 

        ‘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 〔1〕。子曰:“有诸?〔2〕”子路对曰:“有之。《诔》 
  〔3〕曰: ‘祷尔于上下神祗〔4〕。’”子曰:“丘之祷久矣。”〔5〕 

        〔1〕祷,谓祷于鬼神。  〔2〕有诸,问有此理否。〔3〕诔,力轨反。诔者,哀死而述其行 

      之辞也。     〔4〕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祗。 〔5〕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 

      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台于神明,故曰:“丘 

      之祷久矣。”又《土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 

      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3〕 

        〔1〕孙,去声,顺也。  〔2〕固,陋也。  〔3〕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 晁氏曰: 

       “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1〕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2〕程子曰:“君子 

      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子温而厉 〔1〕,威而不猛,恭而安。〔2〕 

        〔1〕厉,严肃也。〔2〕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 

      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 

      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记,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味也。 

… 页面 67…

                                       泰伯第八 

     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2〕也已矣!三以天下让〔3〕,民无得而 
称 〔4〕焉。”〔5〕 

        〔1〕泰伯;周大王之长子。 〔2〕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 〔3〕三让,谓固逊 

      也。 〔4〕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 〔5〕盖大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大王之时,商道寝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 

      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 

      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 

      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 

      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 

      秋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 

        〔1〕葸,丝里反,畏惧貌。绞,古卯反,急切也。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 〔2〕君 

      子,谓在上之人也。兴,起也。偷,薄也。张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 

      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厚矣。”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 

      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1〕!《诗》〔2〕云:‘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3〕!小子!〔4〕” 

        〔1〕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2〕 

       《诗》,《小旻》之篇。〔3〕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 

       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夫,音 

      扶。 〔4〕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 

      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 

      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 

       “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1〕。曾子言〔2〕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 
之将死,其言也善 〔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 
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4〕 

        〔1〕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问之者,问其疾也。〔2〕言,自言也。 〔3〕鸟畏死, 

      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此曾子之谦辞,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识之也。 〔4〕远、近, 

      并去声。贵,犹重也。容貌,举一身而言。暴,粗厉也。慢,放肆也。信,实也。正颜色而近 

      信,则非色庄也。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竹豆。 

      豆,木豆。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 

      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未,道之全体固无不该, 

      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 

      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 

… 页面 68…

       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曾子曰:“以能向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 
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 

        〔1〕校,计校也。友,马氏以为颜渊是也。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 

       故能如此。谢氏曰:“不知有馀在己,不足在人,不必得为在己,失为在人:非幾于无我者不 

       能也。”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 
与?君子人也。” 〔1〕〔1〕与,平声,疑辞。也,决辞。设为问答,所以深著其必然也。其 

       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 程子曰,“节操如是, 

       可谓君子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2〕 

        〔1〕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程子曰:“弘而不毅, 

       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2〕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 

       谓远矣。 

子曰:“兴于《诗》〔1〕。立于礼〔2〕。成于乐〔3〕。” 

        〔1〕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泳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 

       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 〔2〕礼以恭 

       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 

       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3〕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 

       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 

       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按《内则》,十岁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 

       二十而后学礼。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程子曰: 

       “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特以道学不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如今之歌曲,虽闾里 

       童稚,皆习闻之而知其说,故能兴起。令虽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 

        《诗》也。古人自洒扫应对,以至冠、昏、丧、祭,莫不有礼。今皆废坏,是以人伦不明,治 

       家无法。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詠所以养其性情, 

       舞蹈所以养其血脉。今旨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是以古上成村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1〕 

        〔1〕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 

       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術 

       也,岂圣人之心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1〕 

        〔1〕好,去声。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 

       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1〕,使骄且吝〔2〕,其馀不足观也已。”〔3〕 

… 页面 69…

        〔1〕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 〔3〕骄,矜夸。吝,鄙啬也。 〔3〕程子曰:“此芒言骄、 

      吝之不可也。盖有周公之德,则自无骄、吝;着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又 

       曰:“骄,气盈。吝,气歉。”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势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葉, 

      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不易得也。”〔1〕 

        〔1〕至,疑当作志。穀,禄也。易,去声。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杨 

       氏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3〕” 

        〔1〕笃,厚而力也。好,去声。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 

       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 

      看好学之功。  〔2〕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未危, 

      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见,贤遍反。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 

       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 〔3〕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 

      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 晁氏曰:“有学有守,而去就主义洁,出处之分明,然后 

       为君子之全德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 

        〔1〕程子曰:“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 

子曰:“师挚〔1〕之始,《关雎》之乱〔2〕,洋洋〔3〕乎盈耳哉!”〔4〕 

        〔1〕挚,音志。师挚,鲁乐师名挚也。〔2〕雎,七余反。乱,乐之卒章也。《史记》曰:“关 

      雎之乱以为风始”。 〔3〕洋洋,美盛意。〔4〕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適师挚在官之初,故乐 

      之美盛如此。 

子曰:“狂而不直,侗〔1〕而不愿〔2〕,悾悾〔3〕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 

        〔1〕侗,音通,无知貌。〔2〕愿,谨厚也。〔3〕悾,音空。悾悾,无能貌。〔4〕“吾不知 

      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 

      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 

      下之弃才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 

        〔1〕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程子 

       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得放过。才说姑待明日,便不可也。”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2〕焉。” 
        〔1〕巍巍,高大之貌。〔2〕与,去声。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子曰:“大 
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1〕。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2〕” 

        〔1〕唯,犹独也。则,犹准也。荡荡,广远之称也。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 

      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2〕成功,事业也。焕,光明之 

      貌。文章,礼乐法度也。尧之德不可名,其可见者此尔。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 

… 页面 70…

      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 

舜有臣五人 〔1〕而天下治〔2〕。武王曰:“予有乱〔3〕臣十人。〔4〕” 
孔子 〔5〕曰:“才难,不其然乎〔6〕?唐、虞之际,于斯为盛〔7〕。有妇 
人焉,九人而已。三分 〔8〕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已矣。〔9〕” 

        〔1〕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2〕治,去声。〔3〕马氏曰:“乱,治也。”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