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四书集注 >

第17章

四书集注-第17章

小说: 四书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矣。〔9〕” 

        〔1〕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2〕治,去声。〔3〕马氏曰:“乱,治也。”或曰: 

       “乱,本作乿,古治字也。”〔4〕《书·泰誓》之辞。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姡А⑻ⅰ

      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刘侍读以为子无臣母主义,盖邑 

      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内。 〔5〕称孔子者,上系武王君臣之际,记者谨之。〔6〕“才难”, 

      盖古语,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 〔7〕唐、虞,尧、舜有天下之号。际,交会之间。 

      言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 

      之难得也。 〔8〕或曰:“宣断‘三分’以下,别以‘孔子曰’起之,而自为一章。”〔9〕《春 

      秋传》曰,“文王率商之畔国以事纣。”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 

      惟青、兖、冀尚属纣耳。范氏曰:“文王之德,足以代商。天与之,人归之,乃不取而服事焉, 

      所以为至德也。孔子因武王之言而及文王之德,且与泰伯皆以 ‘至德’称之,其旨微矣。”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 
而致美乎黻冕 〔4〕;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5〕。禹,吾无间然矣!〔6〕” 

        〔1〕间,去声。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议之也。〔2〕菲,音匪,薄也。 〔3〕致孝鬼神, 

      谓享祀丰洁。 〔4〕衣服,常服。黻,音弗,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 〔5〕 

      洫,呼域反。沟洫,田间水道,以正疆界、备旱潦者也。 〔6〕或丰或俭,各適其宜,所以无 

      罅隙之可议也,故再言以深美之。杨氏曰:“薄于自奉,而所勤者民之事,所致饰者宗庙朝廷 

      之礼,所谓 ‘有天下而不与’也,夫何间然之有!” 

… 页面 71…

                                       子罕第九 

      凡三十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1〕 

        〔1〕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旨夫子所罕言也。” 

达巷党人 〔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3〕?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4〕” 

        〔1〕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2〕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名也。 

        〔3〕执,专执也。〔4〕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僕,所执尤卑。言欲使我何所执以成名乎? 

      然则吾将执御矣。闻人誉己,承之以谦也。尹氏曰:“圣人道全而德备,不可以偏长目之也。 

      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意其所学者博,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故孔 

      子曰: ‘欲使我何所执而得为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1〕。拜下,礼也〔2〕;今拜 
乎上,泰 〔3〕也。虽违众,吾从下。”〔4〕 

        〔1〕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 

      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2〕臣与君行礼,当拜于堂下。君辞之, 

      乃升,成拜。 〔3〕泰,骄慢也。  〔4〕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害于义,则不可从矣。” 

子绝 〔1〕四:毋〔2〕意,毋必,毋固,毋我。〔3〕 

        〔1〕绝,无之尽者。   〔2〕毋,《史记》作“无”,是也。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 

      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 〔3〕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 

       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 

      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可不穷矣。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 

       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子畏于匡 〔1〕。曰:“文王既没,文〔2〕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 〔4〕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5〕” 

        〔1〕畏者,有戒心之谓。匡,地名。《史记》云:“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 

       围之。”  〔2〕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不曰道而曰文,亦谦辞也。〔3〕兹,此 

      也,孔子自谓。  〔4〕丧、与,并去声。 〔5〕马氏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 

       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砍丧此文也。天既未 

      欲丧此文,则匡人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 

大宰 〔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2〕”子贡曰:“固 
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3〕”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 
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4〕”牢〔5〕曰:“子云:‘吾不试, 
故艺。’ 〔6〕” 

        〔1〕大,音泰。孔氏曰:“大宰,官名。或吴或宋,未可知也。”〔2〕与,平声。与者,疑 

      辞。大宰盖以多能为圣也。 〔3〕纵,犹肆也,言不为限量也。将,殆也,谦若不敢知之辞。 

      圣无不通,多能乃其馀事,故言“又”以兼之。〔4〕言由少贱故乡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 

       以圣而无不通也。且多能非所以率人,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晓之。 〔5〕牢,孔子弟子,姓 

… 页面 72…

      琴,字子开,一字子张。 〔6〕试,用也。言由不为世用,故得以习于艺而通之。吴氏曰:“弟 

      子记夫子此言之时,子牢因言昔之所闻有如此者。其意相近,故并记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1〕其两端 
而竭焉。” 〔2〕 

        〔1〕叩,音口,发动也。 〔2〕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两 

      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程子曰:“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 

      犹恐众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道,必降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 

      不知此则道不尊。观于孔子、孟子,则可见矣。”尹氏曰:“圣人之言,上下兼尽。即其近, 

      众人皆可与知;极其至,则虽圣人亦无以加焉。是之谓两端。如答樊迟之问仁、知,两端竭尽, 

      无馀蕴矣。若夫语上而遗下,语理而遗物,则岂圣人之言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1〕,吾已矣夫〔2〕!” 

        〔1〕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 

      也。 〔2〕已,止也。夫,音扶。张子曰:“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 

      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子见齐衰 〔1〕者、冕衣裳〔2〕者与瞽〔3〕者,见之,虽少〔4〕必作〔5〕; 
过之,必趋 〔6〕。 

        〔1〕齐,音咨。衰,七雷反。齐衰,丧服。 〔2〕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 

      裳,贵者之盛服也。 〔3〕瞽,无目者。 〔4〕少,去声。或曰:“少,当作坐。”〔5〕作, 

      起也。 〔6〕趋,疾行也。范氏曰:“圣人之心,哀有丧,尊有爵,矜不成人。其作与趋, 

      盖有不期然而然者。”尹氏曰:“此圣人之诚心,内外一者也。” 

颜渊喟 〔1〕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2〕。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 
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 

        〔1〕喟,苦位反,叹声。〔2〕钻,祖官反。仰弥高,不可及。钻弥坚,不可入。在前在后, 

      恍惚不可为象。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体,而叹之也。  〔3〕循循,有次序貌。 

      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侯氏曰:“博我以文, 

      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员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 

      二事而已。”  〔4〕卓,立貌。末,无也。此颜子自言其学上所至也。盖悦之深而力之尽, 

      所见益亲,而又无所用其力也。吴氏曰:“所谓卓尔,亦在于日用行事之间,非所谓窈冥昏默 

      者。”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尤难,直是峻绝,又大段著力不得。”杨氏曰:“自可欲之 

      谓善,充而至于大,力行之积也。大而化之,则非力行所及矣,此颜子所以来达一间也。”程 

      子曰:“此颜子所以为深知孔子而善学之者也。”胡氏曰:“无上事而喟然叹,此颜子学既有 

      得,故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而归功于圣人也。高、坚、前、后,语道体也。仰、钻、瞻、 

      忽,未领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诱,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达事变;然后约我以礼,使我 

      尊所闻,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饱,是以欲罢而不能,尽心尽力,不少休废。然后 

      见夫子所立之卓然,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盖不怠所从,必求至于卓立之地也。抑斯叹也, 

      其在 ‘请事斯语’之后,‘三月不违’之时乎?”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1〕。病间〔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3〕?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 

… 页面 73…

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4〕” 

        〔1〕夫子时已去位,无家臣。子路欲以家臣治其丧,其意实尊圣人,而未知所以尊也。 〔2〕 

       间,如字。病间,少差也。〔3〕病时不知,既差乃知其事,故言我之不当有家臣,人皆知之, 

       不可欺也。而为有臣,则是欺天而已。人而欺天,莫大之罪。引以自归,其责子路深矣。 〔4〕 

       无宁,宁也。大葬,谓君臣礼葬。死于道路,谓弃而不葬。又晓之以不必然之故。范氏曰:“曾 

       子将死,起而易篑,曰: ‘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子路欲尊夫子,而不知无臣之不可为有 

       臣,是以陷于行诈,罪至欺天。君子之于言动,虽微不可不谨。夫子深惩子路,所以警学者也。” 

       杨氏曰:“非知至而意诚,则用智自私,不知行其所无事,往往自陷于行诈欺天而莫之知也: 

       其子路之谓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1〕”子曰:“沽之 
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2〕 

        〔1〕韫,纡粉反,藏也。椟,徒木反,匮也。贾,音嫁。沽,卖也。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 

       故设此二端以问也。 〔3〕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范氏曰:“君子未尝 

       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士之待礼,犹玉之待贾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 

       滨,世无成汤、文王,则终焉而已,必不枉道以从人,衒玉而求售也。” 

子欲居九夷 〔1〕。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 

        〔1〕东方之夷有九种。欲居之者,亦“乘桴浮海”之意。〔2〕君子所居则化,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 

        〔1〕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 

       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 

        〔1〕说见第七篇,然此则其事愈卑而意愈切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 

        〔1〕夫,音扶。舍,上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 

       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髮之间断也。程子曰, 

       “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住则月来,寒在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 

       运平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 

       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 

       道,其要只在谨独。”愚按:自此至终篇,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 

        〔1〕好,去声。谢氏曰:“好好色,恶恶臭,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然民鲜能之。” 

        《史记》:“孔子居卫,灵公与夫人同车,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醜之,故有是 

       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2〕一 
篑,进,吾往也。” 〔3〕 

… 页面 74…

        〔1〕篑,求位反,土笼也。 〔2〕覆,芳服反。  〔3〕《书》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 

       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 

       也。 

子曰:“语之而不情者,其回也与!〔1〕” 

        〔1〕语,去声。惰,懈怠也。与,平声。范氏曰:“颜子闻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 

       颠沛未尝违之。如万物得时雨之润。发荣滋长,何有于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 

        〔1〕进、止二字,说见上章。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1〕 

        〔1〕夫,音扶。榖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穀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 

       子贵自勉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1〕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 
不足畏也已。” 〔2〕 

        〔1〕“焉知”之焉,於虔反。〔2〕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 

       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